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 张西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 张西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西平 著
图书标签:
  • 儒学西传
  • 欧洲思想史
  • 文化交流
  • 16-18世纪
  • 张西平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西方汉学
  • 启蒙运动
  • 文化传播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社科教育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1896
商品编码:1052097535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
作者 张西平
定价 58.00元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271896
出版日期 2016-07-01
字数 320000
页码 312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是国内学术界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西方传播和影响的著作。 《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以人物、机构和刊物为抓手,对16-18世纪儒学西传欧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外译的数量和时段做了初步的划分,也对我国中学西传研究滞后的原因做了分析。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今天,这本著作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作者简介
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原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荣誉院长,《国际汉学》主编,国际儒联副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前 言 开拓儒学早期西传欧洲研究的新领域


导 语


章 罗明坚: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西传的开拓者
一、首次将儒家经典《大学》的部分内容翻译成拉丁文
二、绘制了欧洲的份中国地图
三、本介绍中国及在中国传教的拉丁文著作
四、次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
五、罗明坚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 来华耶稣会: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西传的桥梁
一、'礼仪之争暠前来华传教士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翻译
二、'礼仪之争暠中在华耶稣会会士对中国典籍的翻译
三、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典籍翻译的一个初步小结


第三章 《中国哲学家孔子》:18世纪欧洲的中国哲学名著
一、《中国哲学家孔子》简介
二、《中国哲学家孔子》与礼仪之争
三、《中国哲学家孔子》的跨文化特点
四、《中国哲学家孔子》的世界文化史意义
五、《中国哲学家孔子》的基本内容
六、书中译文的分析:摇摆于欧洲与中国之间
七、对中国知识认识的推进


第四章 16-18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对欧洲的影响
一、全球史观下新的思考
二、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
三、中国思想的价值
四、启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五章 一个初步的研究总结
一、耶稣会中学西传事业的翻译数量和时段划分
二、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一个小结
三、16-18世纪中学西传研究滞后的原因


结 语


附 录
一、《入华耶稣会年报告档案文献目录》中传教士关于'礼仪之争暠之记载的目录
二、欧洲早的儒家经典翻译
三、波塞维诺《图书选编》(1593)中的中国
四、罗明坚在《图书选编:有关历史、学科、救世的学习方法》中有关中国的记载
五、《中国哲学家孔子》中的《中庸》译文择录
六、卫方济《中国六经》法语转译本前言


书 目
索 引

   编辑推荐
《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在学术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加大的意义和价值。在学术上,这是中国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西方的传播的早期的全面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中译外'的特点和方法,'中译外'与'外译中'的不同都做了全新的研究。在实践上,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国策,国家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翻译上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的研究可以使当下国家所做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传播翻译的工作更为合理。

   文摘

   序言

《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 概述: 本书并非直接呈现16-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既有研究成果,而是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条探索这一历史进程的清晰路径。它不是一部详尽的史料汇编,也不是对已有论著的简单梳理,而是一次引导性的学术启程,旨在帮助研究者和对中西文化交流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理解并深入探究儒学西传这一跨越世纪的文化互动现象。作者张西平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认识和研究这一复杂课题的知识框架。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导论”的性质,它如同航海图上的罗盘,指示着研究的方向,揭示着需要关注的关键点,并为深入的学术考察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启示。 核心关注点与研究视角: 本书并非直接陈列“儒学在欧洲被接受了什么,被如何误读了”,而是聚焦于“如何研究”这一核心问题。它引导读者思考: “西传”的轨迹: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空间上的迁徙,更是一种文化元素的传递、转化与重塑。研究者需要关注的,是儒家思想在这一漫长过程中,如何突破语言、文化、宗教、政治等种种壁垒,如何在不同的欧洲社会中,以何种形态、通过何种渠道、由何种人物而得以显现。这涉及到对历史文献的辨识、对传播媒介的考察、对文化接受者群体的分析,以及对传播者动机的解读。 “影响”的评估: 所谓的“影响”,并非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一个复杂互动的过程。本书引导读者去审视,儒家思想在欧洲是否触发了思想变革?是否影响了欧洲的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理念,甚至是科学探索?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影响是否真正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内在思想肌体,抑或只是成为一种新奇的异域元素,被选择性地吸收、改造,甚至最终被遗忘?研究者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避免将历史事件简单解读为“文化征服”或“文化启蒙”,而是要深入考察每一次接触、每一次阐释背后复杂的文化动因与历史语境。 “中学”的内涵: “中学”在此并非仅仅指代中国古代的经典文本,而是指代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思想体系,其中包含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政治哲学、教育思想以及一套独特的“修齐治平”的价值追求。研究者需要明确,在16-18世纪这个欧洲思想风起云涌的时代,哪些“中学”的元素被西方世界所注意,又是在何种程度上被理解和再现的?这要求研究者对中国儒家思想本身有深刻的理解,并能辨析其在西传过程中被过滤、增删、扭曲的部分。 研究方法与理论启示: 本书着重于为读者提供一种研究的“方法论”和“视野”。它可能启发研究者去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文献的解读: 16-18世纪是耶稣会士等西方传教士、商人和外交官深入中国的关键时期。他们带回欧洲的文献,以及他们在欧洲留下的关于中国思想的记录,是研究儒学西传的重要史料。本书将引导读者如何去审视这些文本的来源、作者的立场、翻译的准确性以及其潜在的意图。这需要结合文本分析、传记研究、知识传播史等多种方法。 跨文化比较的视角: 儒学在欧洲的接受,并非在真空中发生,而是与欧洲本土的思想传统、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社会现实紧密互动。本书会提示研究者,如何在将儒家思想置于欧洲的语境下进行审视,理解欧洲思想家是如何以自身的思想框架去理解、评价、甚至挪用儒家思想的。这要求研究者不仅要熟悉中国儒家思想,也要深入了解16-18世纪欧洲的思想史,特别是启蒙运动前后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领域。 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任何知识的传播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机制和权力结构。本书可能会引导读者关注,哪些欧洲的知识群体(如学者、哲学家、政治家)对儒家思想表现出兴趣?他们的兴趣点在哪里?这种兴趣的背后是否有政治、经济、宗教上的考量?例如,一些欧洲思想家可能将儒家思想作为批判欧洲现有秩序的工具,或将其视为一种理想的政治模型。 翻译与阐释的复杂性: 语言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产生误解的温床。本书会强调,16-18世纪的欧洲对儒学概念的翻译和阐释,往往受到时代局限、文化差异、个人理解以及实际需要的影响。例如,“仁”、“礼”、“天命”等核心概念,在翻译和解释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多大的变形?这种变形又带来了怎样的思想后果? 本书的价值与读者对象: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如何思考”儒学西传问题的框架。它并非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鼓励读者通过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去发现和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解。 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 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研究起点和方法论上的指引。它能够帮助研究者避免陷入碎片化的研究,而是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切入,识别出重要的研究问题和切入点,并为其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对于历史文化爱好者而言: 本书将引导读者以一种更具深度和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中西文化交流史。它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历史上的文化传播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一个充满复杂性、曲折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读者可以通过本书,对16-18世纪欧洲思想的演变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微妙联系,产生更深刻的认知。 总结: 《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并非一本直接讲述“故事”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讲故事”的书。它所揭示的是一个广阔而深邃的学术领域,鼓励读者带着问题意识,沿着作者所指引的路径,去探索16-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复杂轨迹,并以审慎的态度去评估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本书的核心在于其“导论”的性质,它是一次对研究方法的梳理,是对研究视角的启发,是对学术研究前沿的引领,为所有希望深入理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深刻洞察的大门。它强调的是研究的过程、方法的选择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不是一次性的知识灌输。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读者体验的角度来看,我对这本书能否成功“去魅”那些被过度浪漫化的历史叙事抱有很高的期待。长期以来,儒学西传似乎总带有一种“中华文化伟大”的滤镜,仿佛孔子是启蒙运动的隐形导师。然而,历史往往更为冷峻。我更希望看到对18世纪中期“礼仪之争”后,儒学在欧洲热度下降,甚至被某些哲学家(如伏尔泰晚期的态度转变)所冷遇的真实原因的剖析。这种热度的起伏,恰恰说明了儒学在欧洲并非一种“永恒的真理”,而是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一个知识对象,它必须与当时的科学革命、理性主义思潮以及殖民扩张的背景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如果作者能坦诚地讨论,欧洲对儒学的兴趣最终是如何被其自身的内在矛盾(如对专制主义的警惕或对东方神秘主义的厌倦)所消解的,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大大提升,它会更接近于一部关于“知识的兴衰史”的考察,而非简单的“文化功绩展示”。

评分

我尤其关注作者在阐述西传“轨迹”时所采取的叙事手法和证据链的严密性。一个好的导论,不应只是简单地罗列人名和著作,而应该构建起一个清晰的传播网络图谱。比如,从利玛窦在澳门的早期尝试,到后来的白晋、闵明我在欧洲宫廷中扮演的角色,他们是如何通过拉丁文或法文的译介,使得儒家思想从边缘的“异域学说”逐渐进入主流学术视野的?这种“轨迹”的描摹,想必需要扎实的文献功底,不仅仅是欧洲方面的档案,也需要对明清时期国内士大夫对西方传教士的反应有所涉猎,以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立体图景。欧洲学者们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与他们对基督教神学的建构是否存在某种隐秘的对话关系?这种深层次的理论接驳,远比表面上的文献翻译来得复杂和耐人寻味。一个优秀的导论,应当为后续更深入的专题研究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地图,标明出关键的节点、主要的影响人物以及核心的争论焦点。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一种既宏观又微观的平衡。

评分

最后,作为一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导论”,我期望它在学术规范和学理深度上能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准,同时兼顾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做到既有深度又不至于过于晦涩难懂。对于一个“导论”而言,它需要在勾勒出宏大框架的同时,也精准地指出后续研究的空白点和可能的争议焦点,为后续的学术新人指明方向。一个优秀的导论不应是终结,而应是出发点。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界定研究的范围——哪些文本被采纳,哪些视角被摒弃——并对所使用的原始文献(无论是拉丁文、法文还是中文的史料)的可靠性做出审慎的评估。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对儒学在那个特定时期的欧洲身份有一个清晰而多维的认知:它究竟是作为一种政治乌托邦的镜像,一种道德教化的参照系,还是仅仅作为欧洲自身理性探索的一个外部刺激物而存在。这种复杂身份的界定,将是对这段历史最负责任的交代。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中提到了“影响”,这一点至关重要。儒学对17、18世纪欧洲产生了何种结构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仅仅停留在对“贤君政治”的赞美层面,还是深入到了更基础的知识论或政治哲学的结构之中?例如,孟子关于人民主权的思想碎片,是否在洛克或卢梭的理论演进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哪怕只是间接的触动?我猜测,作者可能需要借助比较政治哲学的方法,去追踪那些模糊不清的引文和观念的流动路径。同时,我也想看看,这种影响是否具有地域性差异,比如儒学在英国的经验主义者群体中与在德国的唯心主义者群体中的接受度有何不同。如果作者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研究,比如分析某位启蒙思想家是如何将其批判欧洲教会的论点,巧妙地嫁接到对中国科举制度或道德哲学的推崇上,那么“影响”这个抽象的概念就变得具体可感,真正抓住了历史的脉络。

评分

这本关于儒学西传的著作,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入胜,它聚焦于16到18世纪这个关键的历史窗口,试图描绘出中华思想如何跨越地理和文化鸿沟,在欧洲大陆上留下印记的过程。我设想中,这本书必然会细致入微地梳理出早期的传教士群体,他们是如何充当文化桥梁的角色,携带的不仅是宗教信仰,更有《论语》《孟子》的精髓。想象一下,那些身着欧洲服饰的学者们,在巴黎的沙龙里,或者在莱比锡的学院中,引用着孔子的格言,讨论着“仁”与“礼”的概念,这本身就是一幅充满张力的历史画面。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这种“驯化”与“误读”并存的复杂性——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究竟是如何截取和重构了儒家思想的片段,用以服务于他们自身的哲学建构,比如自然法、道德哲学乃至政治理论的探讨。这种跨文化的话语转换,绝非坦途,必然充满了协商、过滤和创新的痕迹。这本书若能将这些动态的互动过程描摹得淋漓尽致,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学术史,更是一部人类思想交流的生动编年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