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 |
| 作者 | 张西平 |
| 定价 | 58.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271896 |
| 出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数 | 320000 |
| 页码 | 312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是国内学术界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西方传播和影响的著作。 《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以人物、机构和刊物为抓手,对16-18世纪儒学西传欧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外译的数量和时段做了初步的划分,也对我国中学西传研究滞后的原因做了分析。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今天,这本著作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
| 作者简介 | |
| 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原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荣誉院长,《国际汉学》主编,国际儒联副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 目录 | |
| 前 言 开拓儒学早期西传欧洲研究的新领域 导 语 章 罗明坚: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西传的开拓者 一、首次将儒家经典《大学》的部分内容翻译成拉丁文 二、绘制了欧洲的份中国地图 三、本介绍中国及在中国传教的拉丁文著作 四、次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 五、罗明坚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 来华耶稣会: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西传的桥梁 一、'礼仪之争暠前来华传教士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翻译 二、'礼仪之争暠中在华耶稣会会士对中国典籍的翻译 三、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典籍翻译的一个初步小结 第三章 《中国哲学家孔子》:18世纪欧洲的中国哲学名著 一、《中国哲学家孔子》简介 二、《中国哲学家孔子》与礼仪之争 三、《中国哲学家孔子》的跨文化特点 四、《中国哲学家孔子》的世界文化史意义 五、《中国哲学家孔子》的基本内容 六、书中译文的分析:摇摆于欧洲与中国之间 七、对中国知识认识的推进 第四章 16-18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对欧洲的影响 一、全球史观下新的思考 二、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 三、中国思想的价值 四、启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五章 一个初步的研究总结 一、耶稣会中学西传事业的翻译数量和时段划分 二、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一个小结 三、16-18世纪中学西传研究滞后的原因 结 语 附 录 一、《入华耶稣会年报告档案文献目录》中传教士关于'礼仪之争暠之记载的目录 二、欧洲早的儒家经典翻译 三、波塞维诺《图书选编》(1593)中的中国 四、罗明坚在《图书选编:有关历史、学科、救世的学习方法》中有关中国的记载 五、《中国哲学家孔子》中的《中庸》译文择录 六、卫方济《中国六经》法语转译本前言 书 目 索 引 跋 |
| 编辑推荐 | |
| 《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在学术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加大的意义和价值。在学术上,这是中国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西方的传播的早期的全面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中译外'的特点和方法,'中译外'与'外译中'的不同都做了全新的研究。在实践上,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国策,国家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翻译上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的研究可以使当下国家所做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传播翻译的工作更为合理。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读者体验的角度来看,我对这本书能否成功“去魅”那些被过度浪漫化的历史叙事抱有很高的期待。长期以来,儒学西传似乎总带有一种“中华文化伟大”的滤镜,仿佛孔子是启蒙运动的隐形导师。然而,历史往往更为冷峻。我更希望看到对18世纪中期“礼仪之争”后,儒学在欧洲热度下降,甚至被某些哲学家(如伏尔泰晚期的态度转变)所冷遇的真实原因的剖析。这种热度的起伏,恰恰说明了儒学在欧洲并非一种“永恒的真理”,而是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一个知识对象,它必须与当时的科学革命、理性主义思潮以及殖民扩张的背景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如果作者能坦诚地讨论,欧洲对儒学的兴趣最终是如何被其自身的内在矛盾(如对专制主义的警惕或对东方神秘主义的厌倦)所消解的,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大大提升,它会更接近于一部关于“知识的兴衰史”的考察,而非简单的“文化功绩展示”。
评分最后,作为一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导论”,我期望它在学术规范和学理深度上能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准,同时兼顾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做到既有深度又不至于过于晦涩难懂。对于一个“导论”而言,它需要在勾勒出宏大框架的同时,也精准地指出后续研究的空白点和可能的争议焦点,为后续的学术新人指明方向。一个优秀的导论不应是终结,而应是出发点。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界定研究的范围——哪些文本被采纳,哪些视角被摒弃——并对所使用的原始文献(无论是拉丁文、法文还是中文的史料)的可靠性做出审慎的评估。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对儒学在那个特定时期的欧洲身份有一个清晰而多维的认知:它究竟是作为一种政治乌托邦的镜像,一种道德教化的参照系,还是仅仅作为欧洲自身理性探索的一个外部刺激物而存在。这种复杂身份的界定,将是对这段历史最负责任的交代。
评分这本关于儒学西传的著作,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入胜,它聚焦于16到18世纪这个关键的历史窗口,试图描绘出中华思想如何跨越地理和文化鸿沟,在欧洲大陆上留下印记的过程。我设想中,这本书必然会细致入微地梳理出早期的传教士群体,他们是如何充当文化桥梁的角色,携带的不仅是宗教信仰,更有《论语》《孟子》的精髓。想象一下,那些身着欧洲服饰的学者们,在巴黎的沙龙里,或者在莱比锡的学院中,引用着孔子的格言,讨论着“仁”与“礼”的概念,这本身就是一幅充满张力的历史画面。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这种“驯化”与“误读”并存的复杂性——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究竟是如何截取和重构了儒家思想的片段,用以服务于他们自身的哲学建构,比如自然法、道德哲学乃至政治理论的探讨。这种跨文化的话语转换,绝非坦途,必然充满了协商、过滤和创新的痕迹。这本书若能将这些动态的互动过程描摹得淋漓尽致,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学术史,更是一部人类思想交流的生动编年史。
评分我尤其关注作者在阐述西传“轨迹”时所采取的叙事手法和证据链的严密性。一个好的导论,不应只是简单地罗列人名和著作,而应该构建起一个清晰的传播网络图谱。比如,从利玛窦在澳门的早期尝试,到后来的白晋、闵明我在欧洲宫廷中扮演的角色,他们是如何通过拉丁文或法文的译介,使得儒家思想从边缘的“异域学说”逐渐进入主流学术视野的?这种“轨迹”的描摹,想必需要扎实的文献功底,不仅仅是欧洲方面的档案,也需要对明清时期国内士大夫对西方传教士的反应有所涉猎,以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立体图景。欧洲学者们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与他们对基督教神学的建构是否存在某种隐秘的对话关系?这种深层次的理论接驳,远比表面上的文献翻译来得复杂和耐人寻味。一个优秀的导论,应当为后续更深入的专题研究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地图,标明出关键的节点、主要的影响人物以及核心的争论焦点。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一种既宏观又微观的平衡。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中提到了“影响”,这一点至关重要。儒学对17、18世纪欧洲产生了何种结构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仅仅停留在对“贤君政治”的赞美层面,还是深入到了更基础的知识论或政治哲学的结构之中?例如,孟子关于人民主权的思想碎片,是否在洛克或卢梭的理论演进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哪怕只是间接的触动?我猜测,作者可能需要借助比较政治哲学的方法,去追踪那些模糊不清的引文和观念的流动路径。同时,我也想看看,这种影响是否具有地域性差异,比如儒学在英国的经验主义者群体中与在德国的唯心主义者群体中的接受度有何不同。如果作者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研究,比如分析某位启蒙思想家是如何将其批判欧洲教会的论点,巧妙地嫁接到对中国科举制度或道德哲学的推崇上,那么“影响”这个抽象的概念就变得具体可感,真正抓住了历史的脉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