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仰東對古玩的收藏、鑒賞已有25年瞭,這些愛好既督促他學習、研究中國曆史,也使他有機會嚮一些文博名傢請教。他剛人大學時,我曾專門寫信,要求他“要提高學習和玩的效率……,玩要玩齣個道理來,也就是在同樣項目上能比彆人玩齣更大的成就”。仰東雖經常“不務正業”,但也算玩齣點小“名堂”,我鼓勵他寫這個小冊子,就是想讓他通過迴憶自己“玩”的過程,更深刻地理解“道理”是要認真鑽研體會的。
——吳階平
閱讀仰東一篇篇求索而得的記錄,我從他對各類大、小對象的描述中,歡喜地諦聽著曆史的箴言、傳奇的演繹、藝術的解讀、睿智的推演,加在一起,是一部多樣又燦爛的文化剪輯,以及這剪輯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的今天,有著如此熱情洋溢的交會與接待,予我以五味難窮的感觸。其中的一味,是他在快樂中尋覓到的真實,結閤著他真誠以對的鑒賞把玩,再傳送到我輩讀者心中湧齣的知曉之樂,連外行也不禁醒豁而趣味叢生。
——周艾若
古玩的資訊可上至幾韆年,通過研究古物,試圖和各曆史階段的古人彌閤,瞭解他們那時的風俗、習慣、文化、倫理、宗教……我現在所做的,隻是從一個很微小的切麵,通過實物,盡量還其本來麵目。
——周仰東
作者雖然齣身醫學世傢,自身也是醫學博士,但是,對於收藏的熱愛使他專心緻誌於收藏的快樂中。從中學起他就開始跑古玩市場,到大學的間隙遊走於各地探求古玩,到美國後放棄醫學事業而專事收藏,都體現瞭作者對收藏的至愛與探詢。《古澤初霑:古玩收藏筆記》通過對38件收藏品的來龍去脈的描述,帶著我們天涯海角地步入到收藏的奧妙之中,讓人在雅趣中獲得豐富的博物知識,讀後令人愉悅。
——《古澤初霑:古玩收藏筆記》編輯
藏品:美輪美奐;藏品背後的故事:見理、見義、見趣;收藏人:惜物愛人;買賣過程:鬥智鬥勇、溝通之樂、發現之樂、敬畏之心;鑒彆藏品時:像偵探,推理求證之樂。閱讀周仰東先生的《古澤初霑:古玩收藏筆記》,是一次美的曆程!
內容簡介
人生“路漫漫其修遠”,這一路的“上下求索”,纔是最快樂的。求索領域無窮盡,倒也無妨任情秉誌,率性而為,苦樂由之,競也常收一以當十之效。誌趣是天賦的,心情是愉悅的,過程是充實的;五花八門中都藏著真、善、美的功德,何樂而不為!
閱讀仰東一篇篇求索而得的記錄,我從他對各類大、小對象的描述中,歡喜地諦聽著曆史的箴言、傳奇的演繹、藝術的解讀、睿智的推演,加在一起,是一部多樣又燦爛的文化剪輯,以及這剪輯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的今天,有著如此熱情洋溢的交會與接待,予我以五味難窮的感觸。其中的一味,是他在快樂中尋覓到的真實,結閤著他真誠以對的鑒賞把玩,再傳送到我輩讀者心中湧齣的知曉之樂,連外行也不禁醒豁而趣味叢生。
也許,熱愛文物到沉醉其中的人,在他們心目中,文物是永生不老的,曆史也就依舊鮮活著。數百韆年的對象,由於他們的鑒賞與帶動,令讀者覺得,一件件都延續著生命於當下,都有著各自的曆史背景與文化歸屬,都蘊涵著承上啓下的文明與智慧,都透露齣分明的愛憎情仇,也都摺射齣審美的地方、民族與人類的共通性。古人的生存麵貌,就由不同的文物彰顯而蕩漾在今人的心中。這些遺物的具象,並非人的具象,卻更具人的當然是東方人的情誌的豐富、生動與普遍性,更能帶動後人對前生存情態的想象還原與追念。尤其感悟在心的,是前人在並非自由的時代,卻因愛戀人類造福社會而探示著自由創新,成果煌煌。而一代代熱愛文物的文化人,綿綿相繼,將曆代藝術寶藏長儲於人類文化脈理之中,無疑關聯著民族文化命數之所係。今人迴望過去,古人走嚮今天:循文化現象之常規,葆炎黃精神之永續。觸摸可及的文物實體,已成為比史書可信且淵博的真情實感境界。既是曆史的境界,也是藝術的境界;是曆史與藝術和諧統一於真相的境界。說藝術無時空,也無國界,當指審美苑中,古今中外,藝脈相通。人人一往情深,且誰也沒有數典忘祖。
在收與藏的不斷求索中,仰東積纍並提高著鑒賞的文化功力。練到行內所言“八成眼”功夫,大抵應是“慧眼”的水平瞭。我祝賀他“獨具慧眼”的成功。
閱讀仰東一篇篇求索而得的記錄,我從他對各類大、小對象的描述中,歡喜地諦聽著曆史的箴言、傳奇的演繹、藝術的解讀、睿智的推演,加在一起,是一部多樣又燦爛的文化剪輯,以及這剪輯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的今天,有著如此熱情洋溢的交會與接待,予我以五味難窮的感觸。
作者簡介
周仰東,男,1962年齣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及美國德剋薩斯理工大學,獲醫學博士、人文學碩士。為歐美同學會終身會員,自1981年開始收集研究古玩,曾著有關古玩文章及專著多篇。
內頁插圖
目錄
代序(吳階平)
求索與玩味的諧和(周艾若)
前言
第一章 明式紫檀方型筆筒
第二章 齊振林獻壽於段祺瑞之手書阿彌陀經
第三章 肥前國住忠吉造日本武士劍
第四章 西夏文梵文雙語陶佛銅範
第五章 明代白玉圍碗圍盤
第六章 西周片狀黃玉兔
第七章 明代銅質關公造像牌位
第八章 清雍正皮胎髹漆大捧盒
第九章 西周戰國白玉筒狀器
第十章 漢代樂伎組銅帶鈎及隋唐鬍人銅帶鈎
第十一章 東漢王莽錢幣一刀平五韆及鎏金小泉直一
第十二章 清代留青竹刻“武十迴”扇骨
第十三章 清代天然蓮荷圖梅花玉石子
第十四章 日本明治時期象牙雕件曹國舅何仙姑
第十五章 明代青白玉蘇武牧羊小擺件
第十六章 清高宗手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第十七章 抗日戰爭時期美國空軍援華飛虎隊飛行皮夾剋
第十八章 秦漢錯金銀青銅虎席鎮
第十九章 秦代雲雷榖紋玉磬殘件
第二十章 宋代玉鳩首杖
第二十一章 清代嶽恒製錯銀詩文銅墨水匣
第二十二章 清代老種翠玉手鐲
第二十三章 清代廣東象牙雕花人物扁方盒
第二十四章 清代翡翠玉扳指
第二十五章 南宋青白玉活環饕餮紋硯滴
第二十六章 明代鏤空壽字玉帶版鉈尾
第二十七章 東漢白玉握豬
第二十八章 良渚文化神人神獸玉璜
第二十九章 金元獵鷹捕熊鞦山狩獵玉帶版一套
第三十章 明代白玉鏤空雕龍紋帶版
第三十一章 明代青白玉母子螭龍雙耳杯
第三十二章 明代素麵犀角杯
第三十三章 清代紫檀小鎮尺(後填五色鶴頂紅百寶嵌)
第三十四章 清末民初祥字,永字北京鴿哨堂
第三十五章 清代虯角素麵鼻煙壺暨後仿製古月軒西洋人鼻煙壺(清代鼻煙及鼻煙壺小記之一)
第三十六章 金元白玉海東青捕天鵝春水帶飾
第三十七章 明代官製象牙腰牌
第三十八章 清代米芾拜石翠玉鼻煙壺(清代鼻煙及鼻煙壺小記之二)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明式紫檀方型筆筒
1995年夏季,我和幾個朋友包租瞭一輛小轎車去雄縣。雄縣屬河北省,在80年代及90年代前期,雄縣是非常有名的古玩集散地。雄縣有些村子,女人在傢打理農田,養老撫幼;而男人則到全國各地去搜羅收買古玩,農忙時纔迴傢收拾莊稼。每個村子有幾十號甚至上百號人乾這行。在改革開放初期,不知全國有多少好東西經過他們的眼,又通過他們的手流落到四麵八方,這個時期當地居然練就瞭一批長著火眼金睛的文物高手。不談理論知識,就其實際辨彆文物真僞來說,他們的鑒彆能力也許不在故宮博物院和曆史博物館的某些專傢之下。他們因為文化學識稍遜一籌,除瞭古今繪畫、書法、拓本這類軟片文物基本不上手外,不管大件的如木器傢具、石雕;中件的如青銅器、瓷器、三彩陶器;還是小件如珠寶鑽翠、古玉錢幣、竹木牙角、緙絲納紗、鍾錶雜項等,無不經營。他們中有些人脫胎換骨,改換門庭,最後在北京城裏開起瞭古玩店。
以上說的是雄縣的古玩發展曆程,再說說我們去的張崗鄉,就是雄縣做古玩最早、規模最大、水準也最高的地方。這裏現在在村委會的宣導下,化暗為明,辦起瞭古玩集市,就是所謂的一五集、二八集。前者為農曆初一、初五、十一、十五……;後者為初二、初八、十二……。到瞭集日,四鄉八村的古玩生意人天不亮就來到集市,沿村中心路上擺起地攤。我們早上四五點鍾起來,坐車到瞭張崗已經快7點瞭,天已大亮。我們坐在小店門口的柴木桌前,吃瞭一頓店主自己磨的豆漿、現炸的大油條,這頓早餐十分可口。此時就可以看到街上的古玩攤一個接一個地擺開瞭。
前言/序言
《古澤初霑:古玩收藏筆記》圖書簡介 古玩,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捲承載著曆史溫度的畫捲。 《古澤初霑:古玩收藏筆記》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它更像是一位資深藏傢在爐火旁、在古舊書攤前,以沉靜的筆觸記錄下的,那些與器物相遇、相知、相伴的真切體驗。本書旨在為所有對古玩藝術抱有好奇心與熱愛之情的讀者,打開一扇通往真實收藏世界的側門,領略其中蘊含的知識深度與人文情懷。 一、 溯源與鑒識的迷宮 本書的基石,在於對古代器物本體的細緻考察與深入研究。它涵蓋的領域極為廣博,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紋飾,到漢唐的青銅重器,再到明清的瓷器彩繪,每一章節都如同一次精心的“考古發掘”。 瓷器:釉色、胎質與款識的“三位一體” 在“釉色之辨”一章中,作者摒棄瞭泛泛而談的形容詞,轉而聚焦於特定曆史時期特定窯口的“技術指紋”。例如,對宋代五大名窯的論述,並非簡單羅列汝窯的“雨過天青雲破處”,而是深入剖析瞭其釉料中微量元素對燒成溫度和氣氛的敏感反應,如何造就那種獨一無二的溫潤感和開片肌理。對元青花的鈷料來源、紋飾布局中的時代更迭,以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窯在“郎窯紅”、“粉彩”、“琺琅彩”技法上的工藝演進與巔峰,均有詳盡的圖文對比和案例分析。讀者將學習如何通過胎土的細膩度、圈足的修胎手法,以及款識的書寫習慣,來分辨不同時期、不同作坊的細微差異。 青銅器:禮製與鑄造的密碼 青銅部分,重點不在於簡單介紹鼎彝的形製,而是探討其作為古代社會政治權力象徵的載體功能。作者結閤齣土文獻和傳世實物,詳細解讀瞭商周時期不同紋飾(如饕餮紋、夔龍紋)的演變規律,這些紋飾如何從早期的神秘威嚇,逐漸過渡到晚期的繁縟化與禮製化。對於鑄造工藝的探討,尤其細緻入微,如分範閤鑄的技術,以及銹色的自然生成過程,如何與人為做舊産生本質區彆,是初學者必須掌握的第一課。 玉器與雜項:觸感與氣韻的捕捉 玉器部分的探討,側重於“溫潤”的科學解讀,即透閃石等礦物在長久佩戴或掩埋後,錶麵油脂光澤的形成機製,以及如何從沁色中推斷埋藏環境。對於印章、文玩雜項(如竹木牙角器),作者分享瞭如何通過包漿的自然層次感、器物的使用痕跡以及年代感來判斷其價值,強調瞭“上手”的重要性——沒有真實觸摸與感悟,文字描述終究是隔靴搔癢。 二、 收藏的哲學與實踐的智慧 本書的精髓,在於其對“收藏”這一行為本身的深刻反思與實踐指導。作者認為,收藏不應是簡單的物質堆砌,而是一種建立在知識體係上的生活哲學。 “得之有道”的倫理觀 作者坦誠地分享瞭自己早年“走眼”的經曆,這些挫摺成為瞭最寶貴的學習經驗。書中闢有專門章節討論收藏界的“行規”與倫理,如何辨識市場上的“煙霧彈”,如何與不同背景的賣傢和藏傢進行有效溝通,保持審慎與謙遜的態度。這部分內容充滿瞭人情練達的智慧,教導讀者如何在充滿誘惑的市場中保持清醒的頭腦。 構建個人知識體係的方法論 如何從海量信息中篩選齣真正有價值的知識?作者提齣瞭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從“點”到“麵”的遞進式學習。即,先深入研究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斷代或品類,徹底弄清其脈絡(點),再將知識框架延伸至相鄰的領域(麵)。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係統性地閱讀經典文獻、參與學術交流,以及建立個人的資料庫和照片檔案,強調瞭文獻佐證與實物印證相結閤的重要性。 三、 藏傢心路:時間的沉澱與情感的聯結 《古澤初霑》的文字風格,沉靜而富有韻味,沒有浮誇的炫耀,隻有對時間流逝的敬畏。 器物中的“人味” 作者對每一件重要的藏品,都會記錄下與它相遇時的場景、當時的心境,以及它可能經曆過的曆史片段。例如,一件殘缺的宋代小碗,其缺口可能記錄瞭韆年前一次不經意的碰撞;一把明代文人筆筒上的使用痕跡,訴說著主人深夜伏案的辛勞。通過這種擬人化的解讀,器物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曆史的見證者,與藏傢建立瞭深刻的情感聯結。 “收藏即修行” 在全書的收尾部分,作者將目光從具體的器物轉嚮瞭更宏大的時間維度。他探討瞭收藏如何幫助現代人對抗“碎片化”的焦慮,如何在日復一日的打理、研究與沉思中,實現內心的安定與精神的富足。收藏,成為瞭一種與古人精神對話、與自身生命和解的修行過程。 結語: 《古澤初霑:古玩收藏筆記》是一部關於審美品味、曆史知識、以及生活態度的綜閤性讀物。它不提供快速緻富的秘訣,隻呈現一條腳踏實地、充滿學識樂趣的收藏之路。無論您是初涉此道的門外漢,還是經驗豐富的行傢,都能從中獲得啓發與慰藉,領略古玩藝術的深邃與迷人之處。這是一次關於如何“看”世界,如何與“物”相處的深度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