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对我国当前的火灾安全形势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火灾安全工程学的基本观点,简要介绍了火灾燃烧的基本理论,对烟气的流动与控制、火灾探测与自动灭火、建筑耐火与阻燃、计算机模拟的技术原理与应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建筑火灾中的人员安全做了讨论,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另外,对建筑火灾的风险评估方法也做了讨论。
《建筑火灾安全工程导论(第2版)》注重对火灾防治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并编写了若干典型火灾的分析案例,以帮助读者学习和运用。
《建筑火灾安全工程导论(第2版)》主要供从事火灾防治的科研工作者及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师生使用,也可供建筑防火设计和建筑防火审查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参考查阅。
内页插图
目录
第2版序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序言
第1版前言
1 绪论
1.1 火灾及其危害
1.2 我国目前的火灾形势
1.3 火灾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发展
1.4 建筑火灾的发展概况
1.5 本书的主要内容
复习题
参考文献
2 火灾燃烧基础
2.1 燃烧的机理和条件
2.2 可燃物的火灾燃烧特点
2.3 火羽流与顶棚射流
2.4 通风对火灾燃烧的影响
2.5 轰燃与回燃
2.6 火灾中的热释放速率
复习题
参考文献
3 烟气的性质与流动
3.1 烟气的产生与性质
3.2 烟气的遮光性
3.3 烟气的流动
3.4 压力中性面
3.5 烟气的生成速率
3.6 烟气层的形成与排烟机理
复习题
参考文献
4 建筑火灾的被动防治对策
4.1 常用建筑材料在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4.2 建筑构件的耐火性
4.3 建筑材料及制品的燃烧性能及其测定方法
4.4 阻燃与消烟
4.5 阻燃材料及应用
复习题
参考文献
5 建筑火灾的主动防治对策
5.1 火灾探测原理与探测器选用
5.2 灭火的机理与方法
5.3 烟气控制的途径与方式
5.4 消防系统的联动控制
复习题
参考文献
6 火灾过程的计算与试验模拟
6.1 火灾模型的种类与使用
6.2 单室火灾模拟程序——ASET
6.3 多室火灾模拟程序——CFAST
6.4 火灾过程的场模拟程序——FDS
6.5 火灾过程的试验模拟
复习题
参考文献
7 建筑防火设计基础
7.1 概述
7.2 建筑总平面的防火设计
7.3 建筑本体的防火设计
7.4 消防系统设计
7.5 安全疏散设计
7.6 性能化防火设计
复习题
参考文献
8 建筑火灾的风险分析
8.1 火灾风险分析的思路与内容
8.2 火灾安全检查表
8.3 事故树与事件树
8.4 火灾危险等级分析法
8.5 医疗建筑物的火灾危险评估
8.6 重大火灾危险因素的判定
8.7 火灾防治的经济性分析
复习题
参考文献
9 特殊建筑火灾的防治讨论
9.1 高层建筑火灾
9.2 地下建筑火灾
9.3 古建筑火灾
9.4 大空间建筑火灾
9.5 商场火灾
9.6 石油化工火灾
复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11997~2006年我国每年的典型重特大火灾概况
附录2化学危险品的分类及其特征
附录3生产与储存物品火灾危险性的分类
附录4若干物质的热物性参数
精彩书摘
(6)缺乏扑灭大型火灾的现代化灭火装备
目前我国消防装备的数量、性能远不能适应扑灭大型建筑火灾、大型石化火灾的需要。例如目前我国的消防主战车的车型偏旧、功率偏低,技术装备配套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严重缺乏登高消防车和多功能特种消防车。除少数城市外,多数城市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尚处于改建、初步完善的阶段,国外不少城市早已使用直升机灭火和救援,而我国则处于开始阶段。处理特殊场合火灾的抢险救援设备也严重不足,且目前主要依靠进口,为了提高城市消防战斗实力,亟待扭转这种状况。近年来,尽管消防力量已有很大的增强,但仍然不能适应与新型火灾问题作斗争的需要。
(7)人们防治火灾的意识更新相对较慢
人们的安全观念和意识不强也是造成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现在不少人对生产和生活环境中迅速增大的火灾危险性认识不足。在可燃物非常集中的场合,有人思想麻痹,经常动用明火、随意使用电热设备、乱拉电线等。近年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更加剧了上述情况的严重程度。这些人员大多数从事高风险的矿山、建筑、制造等密集型劳动产业,其文化素质和安全意识都与现代化的生产与工作要求有很大差距。这就从事故发生概率和事故后果两方面都加大了火灾的危险性。
在一些单位和企业中,有些领导人或负责人往往片面地抓生产、追求利润,对如何保证安全想得较少。面对重大危险隐患,他们总是抱着侥幸心理,不相信事故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从而对火灾爆炸的防治工作很不重视。在一些地区的防火安全检查中经常发现,有的建筑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却迟迟拖着不改。一些新建企业和乡镇企业中此类问题尤为突出。在领导者的这种思想支配下,其单位和部门的安全管理制度通常很不健全,即使有也往往是形同虚设,灾害发生时根本起不了作用。
此外,有些人缺乏基本的火灾安全知识,例如发生火灾后不会及时报警,不会使用现有灭火器材控制早期火灾,不懂逃生与自救的方法等,因而时常发生本来不难控制的小火却被酿成大火的情况。与此相关,他们还缺乏必要的灭火和逃生技能,一旦遇到灾害,就会惊慌失措,非常容易造成重大伤亡。
前言/序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准筹建已经快20周年了。该实验室的成立告别了我国在火灾科学研究领域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这是我国消防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这些年来,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同志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探索追求、勇于进取,为推动“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科的进步,为我国消防安全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赏。
自该实验室筹建之日起,我就与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与大家共同探讨火灾科学相关课题的过程中,体会与获益颇多。我深为实验室的迅速成长、成熟、发展、壮大而由衷高兴。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凭借科大浓厚扎实的科研传统和严谨求实的教学作风,为消防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霍然教授等人编著的《建筑火灾安全工程导论》就是这些工作中的一部分。该书于1999年出版后,很快就受到消防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现已成为国内高等院校相关安全专业的教学用书和业内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火灾形势的变化及安全工程专业教学的需要,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5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决定组织此书的再版,我感到非常高兴,很乐意为其撰写再版序言。
在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灾害中,火灾是一个常发性的灾种,其频发率高、危害面广、破坏性大,往往造成毁灭性的后果。作为一种失控燃烧所导致的灾害,火灾的发生与发展既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更有大量人为因素的作用,是一种典型“天灾人祸”的集合。因此防控火灾应当既要依靠自然科学技术、又要结合社会人文管理,“趋利避害”,树立“综合整治”的理念。
《建筑火灾安全工程导论(第2版)》 引言 在现代社会,建筑已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建筑体量和复杂性的不断增加,火灾这一潜在的巨大威胁也如影随形。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不仅可能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更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城市功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将科学严谨的工程原理应用于建筑火灾安全的每一个环节,已经成为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本书,作为《建筑火灾安全工程导论》的第二版,正是肩负着这一重要使命。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实用的建筑火灾安全工程领域的入门框架。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技术规范或案例分析,而是力求从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系统阐述建筑火灾发生、发展、蔓延的规律,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精密的计算和先进的技术来预防、控制和扑灭火灾,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风险。 全书内容概述 本书分为若干个主要部分,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掌握建筑火灾安全工程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第一部分:火灾科学基础 本部分是理解建筑火灾安全工程的基石。它深入探讨了火灾的本质,包括: 燃烧的化学与物理原理: 详细阐述了可燃物、氧化剂、点火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燃烧过程中的能量传递、物质转化。读者将理解不同材料的燃烧性能(如燃点、闪点、自燃点、爆炸极限等)是如何影响火灾的发生和发展速度的。 火灾的传播机制: 重点分析了火灾在建筑空间内的传播途径,包括热辐射、热对流、火焰接触和飞溅等。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传播机制在不同建筑构件(如墙体、楼板、门窗)和不同空间环境(如封闭空间、半封闭空间)下的具体表现。 烟气生成与流动: 烟气是火灾中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本部分将深入研究烟气的生成过程、成分分析(如CO、CO2、HCN等有毒有害气体的形成),以及烟气在建筑内部的流动规律,包括烟气的浮力驱动、风力驱动以及建筑内部压差的影响。 火灾危险性评估: 介绍常用的火灾危险性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读者将学习如何识别和评估建筑火灾的主要风险因素,如建筑使用功能、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人员疏散能力以及消防设施配置等。 第二部分:建筑防火设计原理 在充分理解火灾科学的基础上,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在建筑设计之初就融入防火理念,将火灾风险降至最低。 建筑防火分区: 详细讲解防火分区的重要性及其设计原则。读者将学习如何根据建筑物的性质、使用功能、层数、面积等因素,合理划分防火分区,以限制火势和烟气的蔓延范围。 建筑构件的防火性能: 阐述建筑构件(如墙体、楼板、梁、柱、门、窗等)在火灾中的性能要求,包括耐火极限的确定和材料的选择。本书将介绍不同耐火等级的建筑构件及其测试方法。 疏散设计: 疏散设计是保障人员生命安全的关键。本部分将深入分析疏散出口的数量、宽度、位置、疏散通道的布置、疏散距离的计算以及不同类型建筑(如办公建筑、居住建筑、公共聚集场所)的疏散要求。 防排烟系统设计: 介绍防排烟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要点。读者将学习如何根据建筑空间的大小、形状和火灾风险,设计有效的排烟系统,以迅速排除烟气,为人员疏散创造有利条件,并减轻火灾对建筑结构的破坏。 消防水源与消防给水系统: 阐述消防水源的选择原则,包括市政给水、消防水池、天然水源等,以及消防给水系统的组成、设计流量、水压要求和管网布置。 第三部分:消防设施与灭火系统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具体的消防设施和灭火系统,介绍其工作原理、设计规范和应用。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详细介绍火灾探测器的种类(如感温、感烟、火焰探测器等)及其工作原理,以及报警控制器、手动报警按钮等组成部分的设计和联动控制。 自动灭火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讲解湿式、干式、预作用式和雨淋式喷水灭火系统的特点、适用范围、喷头布置、管道设计和控制阀门。 气体灭火系统: 介绍惰性气体灭火系统(如IG541)和化学灭火剂灭火系统(如哈龙替代品)的工作原理、灭火剂选择、储存和释放方式,以及其在特殊场所的应用。 泡沫灭火系统: 阐述泡沫灭火系统的类型(如低倍数、中倍数、高倍数泡沫)、泡沫产生器、泡沫原液和混合装置的设计,以及其在油库、飞机库等场所的应用。 其他灭火系统: 简要介绍干粉灭火系统、水雾灭火系统等,并探讨其适用性和特点。 消防电源及其末端配电: 强调消防电源的可靠性和冗余性,介绍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的设计要求,以及消防设备末端配电的设计原则。 第四部分:火灾模拟与风险分析 本部分将引入更高级的工程分析工具,以更精确地预测火灾行为并评估风险。 火灾动力学模拟: 介绍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火灾模拟技术。读者将了解如何利用专业软件对火灾的发展过程、烟气流动、温度场分布等进行可视化模拟,从而为设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火灾风险评估模型: 介绍常用的火灾风险评估模型,如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等。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系统地识别火灾发生的潜在失效模式,评估其概率和后果,从而量化火灾风险。 生存分析与火灾后评估: 探讨火灾后的生存分析技术,用于评估人员疏散的有效性。同时,也将介绍火灾后调查和评估的方法,以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未来的防火设计。 第五部分:消防法规与标准 本部分强调了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在建筑火灾安全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国内外主要消防法规体系: 介绍中国、欧美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建筑防火和消防工程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 消防工程的设计与验收规范: 详细阐述各项消防工程的设计标准和施工验收要求,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标准的应用与解读: 指导读者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各类消防技术标准,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合理取舍。 第六部分: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 理论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检验。本部分将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典型火灾事故分析: 选择近年来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火灾事故,深入剖析事故原因、蔓延过程、人员伤亡情况以及救援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工程实践案例: 展示不同类型建筑(如高层建筑、地铁车站、购物中心、工业厂房)的火灾安全设计方案,包括防火分区、疏散系统、灭火系统等的具体设计细节和工程实施。 消防工程咨询与管理: 介绍消防工程师在建筑项目中的角色和职责,包括方案设计、施工监督、消防验收以及日常的消防管理工作。 总结 《建筑火灾安全工程导论(第2版)》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指导性的工具书。它旨在培养读者具备系统性的工程思维,能够将火灾科学原理、防火设计理念、消防技术手段以及法律法规要求融会贯通,从而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中,有效地识别、评估和控制火灾风险。 本书的编写力求做到内容全面、逻辑清晰、语言生动、图文并茂。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能够激发读者对建筑火灾安全工程的浓厚兴趣,为他们未来在建筑、消防、安全等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本书的目标是为构建更安全、更可靠的建筑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