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肖邦,偉大的波蘭音樂傢,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七歲寫瞭《波蘭舞麯》,八歲登颱演齣,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傢和作麯傢。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渡過,創作瞭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鬥爭相聯係的英雄性作品,如《降A 大調波蘭舞麯》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鬥性作品,如《革命練習麯》、《b小調諧謔麯》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b小調奏鳴麯》等;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麯與幻想麯。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麯,被稱為“鋼琴詩人”。他在國外經常為同胞募捐演齣,為貴族演齣卻很勉強。1837年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傢”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象“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嚮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臨終囑附親人把自己的心髒運迴祖國。
肖邦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瞭許多充滿詩意的鋼琴作品,並做瞭大膽的嘗試,在歐洲音樂史上留下瞭光輝的一頁。
內容簡介
書信在瞭解一個人、研究一個人中的重要性是眾所周知的。肖邦生前曾聲稱自己懶於寫信,但他一貫重視親情和友情,寫下的書信也有數百封,後來由於戰亂和其他原因,散失瞭不少。現在留傳下來的約有三百餘封。適逢肖邦誕辰200周年,為瞭紀念這位偉大的“鋼琴詩人”,《肖邦傳》選譯瞭肖邦大量書信和部分日記,以幫助中國讀者親密接觸和瞭解這位音樂傢的生平事跡、性格心靈,並為中國音樂界人士提供一份有益的研究資料匯編。
作者簡介
林洪亮,研究員,1935年9月生,江西省南康市人。1953年至1954年在武漢大學中文係學習,1954年至1960~g在波蘭華沙大學波蘭語言文學係學習,獲碩士學位。1960年迴國後,先後在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曾任東歐文學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蘇聯東歐學會第二屆理事,中國作傢協會會員,歐美同學會理事。1984年獲波蘭政府頒發的“波蘭文化功勛奬章”,1994年獲波蘭頒發的“心連心奬章”,2000年獲波蘭總統頒發的“十字騎士勛章”。
個人專著、集體閤著、參與編選或主編的各類有關東歐文學的著作數十部,並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捲·戲劇捲》《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大辭典》《世界著名作傢大辭典》《諾貝爾文學奬詞典》《外國文學作品提要》等十多種辭典撰寫有關波蘭文學的詞條;為商務印書館版《歐洲文學史》撰寫東歐文學的有關章節。
目錄
第一章 傢世
波蘭啊,波蘭
1810年3月1日
父母
第二章 童年
華沙,生命的搖籃
迷人的音樂
音樂啓濛教師齊夫內
第一次
第三章 少年時期
康斯坦丁親王
音樂更能錶達我的感情
華沙的音樂氛圍
新的音樂教師
熱拉佐瓦·沃拉
第四章 學生時代
華沙中學
在沙法爾尼亞度假
五年級的豐富多彩生活
重訪沙法爾尼亞
不平靜的六年級
在杜什尼基
第五章 大學生活
華沙音樂學院
悲傷的1827年春天
豐富的暑假生活
大學的第二年生活
柏林之行
創作實習的成果
尼古拉一世和帕格尼尼
夢想的破滅
第六章 走嚮成熟,走嚮世界
第一次維也納之行
康斯坦茲雅·格瓦德科夫斯卡
兩架鋼琴協奏麯和三場音樂會
告彆故國傢園
第七章 重訪維也納
旅途見聞
在維也納的經曆
華沙反俄武裝大起義
思念,焦慮,擔憂,悲憤
愛國情感的大爆發
第八章 巴黎
初到巴黎
與卡爾剋布雷納的相識相交
巴黎的首場音樂會
在自己人中間
幸福在嚮他微笑
肖邦和外國朋友
第九章 多彩的生活
肖邦的愉快歲月(1834-1835)
和父母相逢
馬麗亞·沃津斯卡
在期待中
“灰色時刻”
“我的不幸”
第十章 喬治·桑
“討厭的女人”,最初的印象
一封長信訴衷腸
在馬略卡島
第十一章 甜美的愛情
在馬賽
初到諾昂
和莫謝萊斯的相見
第十二章 鼎盛時期的肖邦
平靜的1840年
波蘭文化史上的兩大偉人
生活安寜,事業輝煌
第十三章 美好生活在繼續
1842-1843年的肖邦
悲喜交集的1844年
第十四章 走嚮決裂
矛盾在加劇
不平靜的1846年
《柳剋麗齊婭·弗羅利亞尼》
決裂前的風波
最後的決裂
第十五章 最後的歲月
音樂會,1848年革命,斯特林
英國之行
巨星隕落
精彩書摘
1810年10月1日,肖邦一傢來到瞭華沙,便在華沙定居瞭下來。熱拉佐瓦·沃拉是弗裏德裏剋·肖邦的齣生地,不過他隻在那裏生活瞭7個月便離開瞭,後來他也隻迴去過幾次,而華沙纔是他生命的搖籃,纔是他成長的地方。
華沙——多麼美妙的名字,多麼壯麗的城市。在它上韆年的曆史長河中,有著多少動人的故事和美麗的傳說。相傳在遙遠的古代,這裏是一片濃密的原始森林,林邊有一條大河蜿蜒流過,那就是維斯瓦河。在河的左岸,有一塊南北縱嚮的高地,一條溪河從西嚮東穿越森林直瀉而下,流入維斯瓦河。有一天,一對年青的獵人夫婦來到此地打獵,他們一見這裏山清水秀,風景優美,便在這裏開劈齣一塊空地,蓋起瞭茅屋,從此在這裏定居瞭下來,他們在此過著男耕女織、狩獵漁樵的生活。這對夫婦男的叫瓦爾,女的叫沙瓦。後來又有一些人看到這裏土地肥沃,林密魚多,也都遷到瞭這裏,這裏漸漸成瞭一個村莊。為瞭給這個無名的村莊起個名字,他們便把最先在這裏落戶的這對夫婦的名字連接起來,成瞭瓦爾沙瓦,也就是華沙(那是後來根據英文轉譯而成的)。
在華沙眾多的傳說中,有一則關於美人魚的傳說,讓弗裏德裏剋和他的姐姐路德維卡百聽不厭:那是在遙遠的古代,維斯瓦河——這條波蘭人的母親河,從上流衝積下來的沃土把瑪佐夫捨平原滋養得土肥物豐。可是在河裏卻齣現瞭一個妖魔,時常興風作浪,殘害其他生靈,不僅鬧得魚蝦禽獸不得安寜,還威脅人類的安全和生存。突然有一天,從波羅的海遊來瞭一條美人魚,她逆流而上,一直遊到瞭華沙這個地方。她看到妖魔在這裏肆無忌憚地殘害生命,便義憤填膺,發誓要清除這個妖魔。於是她一手拿劍,一手拿盾,和妖魔展開瞭廝殺,最終把它消滅瞭。從此維斯瓦河風平浪靜,人們安居樂業。但是,美人魚依然守護在維斯瓦河上。每當黎明初露,河上便響起瞭美人魚的美妙歌聲,歌聲響徹天際,她是在喚醒沉睡的人們起來工作,辛勤勞動。她還經常手持劍盾巡視在維斯瓦河上,保衛著華沙人民的安寜,因此華沙的人民便把美人魚看作是自己城市的保護神,為她在維斯瓦河畔樹起瞭塑像。如今在華沙的古城和維斯瓦河畔,都屹立著一座一手持劍一手拿盾、英姿颯爽、令人肅然起敬的美人魚塑像,供人瞻仰。華沙美人魚的傳說在弗裏德裏剋幼小的心裏留下瞭深刻的印象。
後來,華沙也從一個小村莊漸漸變成瞭一座大城市。成瞭瑪佐夫捨王公的都城。1595年,波蘭國王齊格濛特三世把波蘭首都從剋拉科夫遷到瞭華沙。他在古城邊建起瞭一座豪華壯麗的皇宮,他的繼位者又為他在皇宮旁建起瞭一座高高的像柱。從此,華沙便成瞭波蘭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嗣後它有過令人炫目的輝煌,也有過悲慘的遭遇,多次被外國侵略者占領,甚至遭到摧毀。但在弗裏德裏剋齣生的時候,華沙卻獲得瞭暫時的獨立,成為華沙公國的首都。
隨著弗裏德裏剋的兩個妹妹伊莎貝拉(1811年7月9日)和艾米麗亞(1812年11月20日)的來到人世,肖邦一傢六口過著其樂融融的生活。尼古拉為瞭增加收入,使生活過得更寬裕一些,便於1812年獲得瞭炮兵和工兵學校的教授職務,1815年又獲得瞭軍官預備學校的教職。1813年,由於尼古拉的教學有方和學校領導的器重,便由一般的教師提升為華沙中學的“法國語言和文學”教授。
P14-15
前言/序言
然而這一次和弗裏鞦的相見,卻在馬利亞的心中引起瞭很大的震動。也許是童年時代的嬉戲玩耍就給她留下瞭深刻的印象,要麼是弗裏鞦現今的如日中天的名望吸引著這位熱愛音樂的少女,總而言之,馬利亞完全被弗裏鞦吸引住瞭,而肖邦也為馬利亞的氣質所傾倒。在德纍斯頓停留的兩個星期裏,弗裏鞦幾乎天天都要來到沃津斯基一傢的住處,好像他又迴到瞭親人之中,迴到瞭童年。事實上,無論是特蕾莎夫人,還是她的兩個兒子,抑或是她的三個女兒都對他熱情相迎,真心相待。特蕾莎夫人還公開宣稱,弗裏鞦是她的第四個兒子。馬利亞小姐更是和他形影不離,有時是弗裏鞦特意給她上鋼琴課,有時是四手聯彈,有時是馬利亞拿齣自己譜寫的樂麯來嚮肖邦請教,後來馬利亞總是稱肖邦為老師,而把自己當作是他的秘書、學生,原因就在這裏。每當下午齣去散步時,他們兩個總是走在一起。馬利亞是個非常聰明的姑娘,又善於賣乖,談話盡揀弗裏鞦愛聽的話題來談,而且她說話時總是溫言細語,聲音裏帶有一種柔情。短短數日,弗裏鞦便視馬利亞為音樂知己,對她萌生瞭愛意,而馬利亞對他也是情意綿綿,開始墜人瞭愛河。盡管他們都還沒有嚮對方錶達自己的愛意,但他們相愛的傳言卻不脛而走,很快就傳到瞭華沙,弗裏鞦的姐姐就從華沙中學校長林德的夫人那裏聽到瞭這種傳言。
1835年9月22日,弗裏德裏剋在離開德纍斯頓前,在馬利亞的紀念冊上寫下瞭他的《降E大調夜麯》(作品第9號第二首)的前三節,還在離開的那一天,把他新譜寫的《降A大調圓舞麯》(作品第69號之一)的手稿贈送給瞭馬利亞,馬利亞稱它為《告彆圓舞麯》。肖邦還親自彈奏瞭這首樂麯,作為臨彆贈言,並和馬利亞約定明年他們再相會。在肖邦離開幾天後,馬利亞便給他寫瞭一封充滿情感的長信,描述瞭他們一傢人是如何的想念他。
《浮光掠影:一代鋼琴巨匠的時代迴響》 篇章一:序麯——波蘭之魂,樂海初啼 那是一個硝煙與詩意交織的時代,一個孕育著無數藝術天纔的年代。在這片古老而堅韌的土地上,一個名字,注定要在世界音樂的星空中閃耀,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然而,他的故事並非始於璀璨,而是源於一片故土深深的眷戀,與對藝術的純粹渴望。 年輕的弗裏德裏剋·肖邦,齣生於紮夫謝(Żelazowa Wola),一個坐落在華沙近郊的美麗村莊。他並非齣身於顯赫的貴族傢庭,但他的父母,尤其是他的父親尼古拉·肖邦(Nicolas Chopin),一位來自法國的移民,卻對音樂有著深厚的造詣和熱愛。這種傢庭氛圍,如同肥沃的土壤,為一顆音樂的種子提供瞭充足的養分。肖邦的母親,尤斯蒂娜·剋日紮諾夫斯卡(Justyna Krzyżanowska),本身也是一位頗具音樂天賦的女性,她或許是最早點燃弗裏德裏剋音樂火焰的人。 童年的肖邦,展現齣與眾不同的敏感和天賦。他的聽覺異常敏銳,對聲音的感知力遠超同齡孩童。據說,他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學會並彈奏齣聽過的鏇律,這讓他的父母驚嘆不已。雖然早期並沒有接受過係統的音樂教育,但他的音樂直覺和模仿能力,已經顯露齣非凡的潛質。然而,真正將這份潛質轉化為藝術的,是一位名叫沃伊切赫·吉夫尼(Wojciech Żywny)的鋼琴教師。 吉夫尼是一位博學多纔的音樂傢,他發現瞭肖邦身上隱藏的巨大能量。在吉夫尼的指導下,肖邦的鋼琴技藝突飛猛進,不僅掌握瞭嚴謹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他的音樂靈魂得到瞭啓迪。吉夫尼不僅教授他鋼琴演奏,還引導他接觸當時的音樂潮流,讓他認識瞭巴赫、莫紮特等偉大作麯傢的作品。這些經曆,如同為肖邦打開瞭一扇通往宏偉音樂殿堂的大門,也為他日後獨特的創作風格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肖邦的音樂天賦,很快在華沙的上流社會引起瞭轟動。他年紀輕輕便開始公開演奏,所到之處,無不贏得贊譽。人們驚嘆於他指尖流淌齣的美妙音符,更驚嘆於一個如此年輕的生命,竟能彈齣如此成熟、如此富有情感的音樂。早期的波蘭,正經曆著動蕩的政治局勢,民族獨立運動暗流湧動。在這種環境下,肖邦的音樂,特彆是那些充滿民族韻味的瑪祖卡舞麯和波蘭舞麯,成為瞭凝聚民族情感、寄托民族希望的載體。他的音樂,不僅僅是藝術,更是對祖國的一種深情呼喚,一種無聲的抗爭。 這份對於祖國的深情,貫穿瞭他一生的創作。即使遠離故土,他的音樂中也始終流淌著波蘭的血液,迴響著波蘭的歌謠,洋溢著波蘭的風情。這段在華沙的歲月,是肖邦音樂生涯的序麯,是他初啼啼響,預示著一位偉大音樂傢的誕生。他在這片土地上汲取養分,他的靈魂被這片土地塑造,他的音樂,也因此擁有瞭獨特而永恒的魅力。 篇章二:旅人——巴黎的魅影,靈魂的升華 1830年,年輕的肖邦,懷揣著對藝術的無限憧憬和對未來的探索欲望,告彆瞭他深愛的故土,踏上瞭前往巴黎的旅程。這並非一次簡單的遊曆,而是一次命運的召喚,一次靈魂的洗禮,一次藝術傢走嚮成熟的必經之路。他的離開,帶著一絲的無奈,因為波蘭起義的爆發,使得他無法按原計劃返迴。然而,正是這份無法返迴的遺憾,卻將他推嚮瞭另一個輝煌的舞颱。 巴黎,在十九世紀初,是歐洲的文化藝術中心,是思想解放的搖籃,是無數藝術傢、作傢、哲學傢匯聚的殿堂。對於初來乍到的肖邦而言,這裏既充滿瞭機遇,也帶來瞭挑戰。他雖然帶著一些小小的名氣,但他深知,在這樣一個藝術氛圍濃厚的城市,他需要更加努力,去證明自己的價值,去融入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壤。 初到巴黎,肖邦並未立即成為鎂光燈下的焦點。他不像李斯特那樣,以驚人的技術和華麗的錶演風格徵服聽眾。相反,他的音樂,更加內斂,更加注重情感的錶達,更加注重對內心世界的探索。他更傾嚮於在私密的沙龍中演奏,為那些真正懂得欣賞他音樂的人們奉獻齣他的藝術。他的演奏,如同細語,又如同傾訴,能夠觸及聽眾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 在巴黎,肖邦遇到瞭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知己之一——喬治·桑(George Sand)。這位纔華橫溢、個性獨立的女性作傢,以男性的筆名活躍於文壇,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都充滿瞭叛逆和前衛。喬治·桑被肖邦的音樂深深吸引,她看到瞭肖邦音樂中蘊含的細膩、深沉和獨特的美。他們的相遇,不僅僅是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更是兩位藝術傢之間精神上的相互契閤與碰撞。 在喬治·桑的陪伴下,肖邦的生活和藝術都得到瞭極大的豐富。喬治·桑的齣現,不僅為肖邦提供瞭情感上的慰藉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她理解並欣賞肖邦的藝術追求。她鼓勵肖邦專注於創作,並為他創造瞭一個相對穩定和寜靜的創作環境。在馬略卡島(Mallorca)的鼕日,雖然經曆瞭身體的病痛和環境的艱辛,但那段時光卻成為瞭肖邦創作的黃金時期。他在這裏完成瞭許多重要的作品,包括著名的《24首前奏麯》。 巴黎的經曆,深刻地影響瞭肖邦的創作風格。他吸收瞭法國音樂的精緻和優雅,同時也保持瞭他波蘭音樂的根基。他的音樂,如同法國的香水,細膩而富有層次;又如同波蘭的民謠,深沉而飽含情感。他對於音色的運用,對於鏇律的雕琢,對於和聲的運用,都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境地。他的夜麯,如同低語的月光,充滿瞭詩意和憂傷;他的練習麯,雖然是技巧性的練習,卻被他賦予瞭深刻的藝術內涵,成為瞭一首首動人的樂章。 然而,巴黎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肖邦的健康狀況,一直是他人生中的一個隱憂。他從小體弱多病,巴黎的濕冷氣候,以及他過於專注的創作,都加速瞭他身體的衰退。他所承受的,不僅僅是生理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煎熬。他時常感到孤獨,感到自己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他的音樂,也常常帶著一絲淡淡的憂傷和無法排遣的愁緒。 但他依然堅持創作,堅持用音樂來錶達他的情感,來記錄他的生活。巴黎,這座充滿魅力的城市,既是他的避風港,也是他靈魂升華的熔爐。他在這裏找到瞭創作的靈感,找到瞭情感的寄托,也找到瞭他藝術的歸宿。他的音樂,如同從巴黎的街頭巷尾,從沙龍的燭光,從他內心的深處,緩緩流淌齣來,成為瞭一道永恒的風景。 篇章三:迴響——不朽的鏇律,永恒的傳奇 肖邦的一生,宛如一首精心譜寫的樂章,從故土的萌芽,到異鄉的綻放,最終定格在不朽的鏇律之中。他的音樂,超越瞭語言和國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他的名字,與鋼琴緊密相連,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作麯傢,更是一位傑齣的鋼琴傢,是鋼琴這件樂器錶現力的極緻探索者。 他的作品,如同一座精緻的音樂殿堂,裏麵陳列著無數珍貴的藝術品。他的夜麯,如同灑落月光的絲絨,細膩而溫柔,充滿瞭夢幻般的色彩和淡淡的憂傷,將聽者帶入一個寜靜而深邃的內心世界。他的瑪祖卡和波蘭舞麯,是他對祖國的深情告白,充滿瞭奔放的熱情和民族的自豪感,讓人們感受到波蘭民族獨特的生命力。他的敘事麯,則如同史詩般的篇章,充滿瞭戲劇性的張力和情感的起伏,講述著古老的故事和英雄的傳說。 肖邦對鋼琴的貢獻,是劃時代的。他極大地拓展瞭鋼琴的演奏技巧和錶現力。他對於和聲的運用,對於踏闆的創新,對於音色的運用,都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音樂,不再僅僅是炫技的展示,而是充滿瞭詩意的情感錶達。他的手指,如同擁有魔力,能夠觸動人心最深處的情感,喚醒沉睡的記憶。 然而,命運似乎總是殘酷地考驗著這位偉大的藝術傢。他短暫的一生,飽受疾病的摺磨。肺結核,這個當時幾乎無藥可愈的疾病,如同陰影般籠罩著他。他瘦弱的身體,無法承受創作的辛勞和病痛的侵蝕。盡管如此,他依然堅持創作,用他最後的生命力量,譜寫齣一首首動人的鏇律。 1849年,肖邦在巴黎與世長辭,年僅39歲。他的生命戛然而止,仿佛一個精彩樂章在最華麗的段落處突然停止。但他的音樂,卻從此獲得瞭永恒的生命。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巴黎,但他的一顆心,卻按照他的遺願,被送迴瞭他深愛的故土波蘭,安葬在華沙的聖十字教堂。這顆心髒,如同他音樂中最真摯的情感,永遠留在瞭他魂牽夢縈的土地上。 肖邦的音樂,影響瞭後世無數的作麯傢和鋼琴傢。他的創作理念,他的音樂語言,都成為瞭後人學習和藉鑒的典範。他的作品,至今仍然是音樂會上的寵兒,是各大音樂學院的必修麯目。每當他的鏇律響起,總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觸動人們的心弦。 他的傳奇,不僅僅在於他音樂上的成就,更在於他所展現齣的藝術傢的精神。他熱愛祖國,他追求藝術的純粹,他用生命去譜寫音樂。他的音樂,是人類情感的寶庫,是藝術的瑰寶。即使歲月流轉,時代變遷,肖邦的鏇律,依然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迴響,訴說著一個關於生命、關於情感、關於藝術的不朽傳奇。他的名字,將永遠被銘記,他的音樂,將永遠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