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智慧書(中英文珍藏本)》是一本撫慰心靈的不朽智慧典籍
《智慧書(中英文珍藏本)》是一本“中英”雙語的經典譯著
《智慧書(中英文珍藏本)》是您淨化心靈、提高雙語能力的必讀之書。
一位人世思想傢的處世哲學
內容簡介
智慧書由300多則箴言、警句組成,匯集瞭葛拉西安對生活、處世、修煉.友愛和成功的深刻洞察,教導人們如何知人,觀世、判斷和行動,掌握生活的藝術.從而臻至名譽、事業和幸福的巔峰
作者簡介
巴爾塔沙·葛拉西安(1601~1658年),17世紀西班牙哲學傢,思想傢,同時他也是一位滿懷入世熱忱的耶穌會教士50多年中,他曆任軍中神父、告解神父、宣教師、教授及行政人員(幾所耶穌會學院的院長和副院長)等職豐富的人生經曆和對人性的敏銳洞察力.使他寫齣瞭這本人生處世奇書智慧書——永恒的人生處世經典。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這樣的書,僅僅讀一遍顯然是不夠的,它是一本隨時都能用上的書.簡言之,它是一位終身伴侶
——叔本華
葛拉西安的人生經驗顯示齣今日無人能比的智慧與穎悟。
——尼采
本書不可不與朋友、同事分享共賞.其中的箴言、警句鞭闢入裏,幫助我們不被敵人、對手濛於鼓裏。
——剋裏斯多夫·莫勒(《智慧書》英譯者)
乾百年來,人類曆史上齣現過三部具有永恒價值的處世奇書:一是孫子兵法》,二是馬基雅維裏的《君主論》,三就是這本《智慧書》。
——歐洲很多學者的共識
目錄
前言
譯序
譯序
第一捲
1.萬物已盡善盡美
2.秉性和智慧
3.勿公開所做之事
4.有識又有膽纔能成就偉業
5.讓他人依賴你
6.臻善臻美
7.不要比上司更引人矚目
8.不受情緒擺布
9.避免固有的缺陷
10.財富和名聲
11.擇師者而交
12.自然和人工,素材與加工
13.有時三思而行,有時當機立斷
14.現實與風度
15.廣納賢士
16.學識和誠心
17.變換行為模式
18.能力與實乾
19.事前勿讓人抱過高期望
20.生逢其時者
21.成功之道
22.要學以緻用
23.不留瑕遮
24.控製幻想
25.善察弦外之音
26.抓住對手要害
27.與其博,不如精
28.超凡脫俗
29.剛正不阿
30.不做毀譽之事
第二捲
31.趨利避害
32.讓人知道你的善行
33.學會抽身而齣
34.瞭解自己特長
35.遇事須仔細權衡斟酌
36.對自己的時運心中有數
37.準備一些譏誚話,並懂得運用
38.學會急流勇退
39.把握並運用事物成熟的時機
40.獲得人們的好感
41.不要誇大其辭
42.天生為王者
43.思如少數人,講如多數人
44.英雄惺惺相惜
45.適時運用但不能濫用狡猾
46.控製反感情緒
47.避免“為榮譽而戰”
48.成為有深度的人
49.敏銳觀察,理智決斷
50.任何時候都要自尊
51.選擇須有方
52.時刻保持鎮靜
53.既要勤奮刻苦也要開動腦筋
54.懂得以牙還牙
55.學會等待
56.見機行事
57.深謀遠慮
58.與周圍的人靈活相處
59.完美收場
60.判斷有方
第三捲
61.精益求精
62.使用工具最佳者為上
63.先下手為強
64.避免煩惱
65.培養品味
66.凡事當善終
67.擇業要選能為你贏得殊榮的
68.讓人理解你
69.不能衝動行事
70.掌握拒絕的技巧
71.要保持一緻
72.要當機立斷
73.安然退避
74.學會與人為善
75.選擇英雄豪傑為師
76.減少玩笑次數
77.做人須圓通
78.做事巧在試探摸索
79.輕鬆愉快的個性
80.謹慎獲取信息
81.懂得更新你的輝煌
82.無論好壞事,勿走極端
83.容許自己有可原諒的過錯
84.利用對手
85.不做百搭牌
86.預防謠言
87.文化和素養
88.舉止高貴大方
89.明察自己
90.延壽秘訣
第四捲
第五捲
第六捲
第七捲
第八捲
第九捲
第十捲
精彩書摘
第一捲
1 萬物已盡善盡美
萬物已經盡善盡美,當今世界要造就一個聖賢比古希臘時期造就希臘七賢還要費勁。當今世界對付某一個人,所花的智謀要比過去對付整整一個民族所花的還要大。
2 秉性和智慧
凡欲使其天賦得到自然發揮者,須使其纔華依托其秉性與智慧二者。若隻依靠其中一個,則將半途而廢。光靠智慧成不瞭大事,你還得有好的秉性纔可以。愚人之所以失敗,在於沒有適閤其地位、職業、鄰居和朋友圈子。
3 勿公開所做之事
齣入意料的成功往往最能受到欽佩。過分明顯的事會讓人感到索然無味。不急於錶態可使人們充滿期待;如果你的地位重要到引人注目,則此種情況更是如此。把任何事情都染上神秘色彩.正因為神秘纔能贏得敬重。即使你必須道齣真相,也最好避免和盤托齣。就像在日常交往中不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一樣。謹慎緘默是世間智慧的精髓。你決心要做的事一旦公開,就很難獲得高的評價,反倒常常招緻惡評。如果事後它們的結局是失敗,則你就更易遭到雙重打擊。如果你真想獲得人們的注意和敬仰,就學學那些緘默的神靈吧。
前言/序言
17世紀的西班牙,有一位叫巴爾塔沙-葛拉西安的耶穌會教士,他雖從未擔任重要公職,但是常與政界人物交遊往來,這些經驗都成為他這本《智慧書》的靈感來源。他對人類的愚行深惡痛絕,但《智慧書》全書極言人有臻於完美的可能,並努力使人們相信,隻要佐以技巧,惡行必然敗於善行。我們看過《智慧書》後可以發現,本書很少提及上帝,葛拉西安錶明完美並不靠宗教上的啓示,而取決於勤奮、警覺、自製、有自知之明及審慎之道。
處世哲學的書多之又多,深刻性卻難以匹敵《智慧書》對人生俗世的洞察。在歐洲,一些學者相信,乾百年來,人類寫過三部具有永恒價值的處世智慧奇書:一是馬基雅維裏的《君王論》,二是《孫子兵法》,三就是這本《智慧書》。德國哲學傢叔本華曾盛贊此書是“絕對的獨一無二”,並將之譯為德文。《智慧書》的立意和遣詞極富機趣,文字的美感在其中錶現得淋灕盡緻。拉·羅希福寇的友人德·沙伯列夫人沙龍得聞此書,起而師法。艾迪生與尼采為截然不同之人,卻均重視此書。尼采還對它做齣瞭高度評價“在論述首先的奧妙方麵,整個歐洲沒有一本書比它更精微、更麯摺多姿。”而對於作者葛拉西安,尼采更是不吝贊賞,稱其人生經驗顯示齣的智慧與穎悟今日無人能及。
《智慧書》一書談論瞭使人們在世界上功成名就且臻於完美的策略,《智慧書》不像有的處世書那樣隻講處世謀略,它同時也伸張正義,鞭撻邪惡,並為人們提供如何識破邪惡者的巧智和策略。它主要從人們的觀事、判斷、行動三方麵齣發,全書旨趣以17世紀與我們這一時代都認為頗有道理的二元性為樞軸,將人生視為一場實然與似然、錶相與真實彼此交鋒的戰爭。它既對現代社會人們的形象塑造與人格造勢提供瞭寶貴的建議,也不吝幫助那些堅持實質終於形象的人尋找平衡點。
《曆代帝王心術秘典》 深度剖析權力運作的韆年智慧 本書並非探討個人修養或哲學思辨,而是以史為鑒,聚焦於古代帝王如何運用權謀、駕馭人心、鞏固統治的實戰策略。我們抽絲剝繭,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清朝末年的統治經驗中,提煉齣瞭一套復雜而係統的權力運行圖譜。 第一部分:帝王之術的基石——“術”與“法”的辯證統一 本捲深入剖析瞭中國古代統治者賴以維係的製度基礎。我們細緻考察瞭“法傢”思想在中央集權構建中的核心地位,從商鞅變法到韓非子的“三術”(術、勢、法),闡明瞭絕對權威的法律框架是如何被設計和強製執行的。 嚴刑峻法下的社會控製: 重點分析瞭秦漢時期“連坐法”和“什伍製度”如何滲透到社會最基層,確保信息傳遞的暢通與對潛在反抗力量的即時扼殺。我們不隻是簡單羅列法律條文,而是結閤當時的社會結構,展示這些法律是如何被用作政治工具,而非單純的道德規範。 “勢”的構建與維護: 權勢的體現不僅僅在於武力,更在於不可撼動的“勢”。本書通過對曆代君主“巡幸製度”、“大朝會”的禮儀研究,揭示瞭皇權如何通過儀式化和象徵性展示來壓倒一切質疑。例如,漢代“獨尊儒術”後,如何巧妙地將儒傢倫理納入皇權神授的敘事體係中,使其成為維護統治的“軟性暴力”。 “術”的隱蔽性操作: 重點闡述瞭帝王權術的“反常識”之處。與大眾理解的仁君愛民不同,帝王之術往往要求在特定時刻展現齣無情和果斷。通過分析漢武帝晚年對親信的猜忌與清洗,揭示瞭權力巔峰的孤獨與對潛在威脅的永恒警惕。 第二部分:駕馭臣僚——平衡、製衡與“馭下之道” 古代帝王麵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有效管理龐大的官僚體係,防止權力過度集中於任何一個臣子手中。本部分集中討論瞭曆代君主用於製衡文武百官的精妙策略。 文武分權與相互製約: 詳細對比瞭唐宋時期宰相製度的演變。從唐初的三省製到宋代“參知政事”的設立,旨在確保任何一項決策都需要經過多個部門的相互牽製,最終的裁決權永遠牢牢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我們考察瞭皇帝如何利用不同派係之間的矛盾,實現“藉力打力”。 密探與內廷機構的設置: 探討瞭從漢代“綉衣直指”到明代“東西廠”和“錦衣衛”的發展曆程。這些機構的設立目的並非單純的反腐,而是作為皇帝的“耳目”,直接繞過正常行政係統,對地方和朝廷進行無孔不入的監控,確保皇帝能夠及時掌握不經粉飾的真實信息。 用人的“疑”與“用”的藝術: 帝王用人,從來不是基於個人好惡,而是基於其可控性。本書分析瞭“朝三暮四”的用人哲學:對有纔能者,既要重用以解決實際問題,又必須保持警惕和隨時替換的能力;對功高震主的將領,如何設計“杯酒釋兵權”的場景,使其在體麵中失去權力,避免流血衝突帶來的不穩定因素。 第三部分:對外徵伐與邊疆治理的“攻心為上” 權力不僅是對內壓製,更是對外擴張和維持穩定的基石。本書將視角投嚮瞭古代帝國如何處理與周邊民族的關係。 “和親”政策的功用與局限: 辨析瞭“和親”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功能差異。它有時是緩兵之計,為內部整頓爭取時間;有時則是文化滲透的工具。書中對比瞭漢代和唐代在處理匈奴與突厥問題上的策略差異,展示瞭基於國力強弱而靈活調整的現實政治考量。 恩威並施下的“懷柔”策略: 深入分析瞭冊封製度在維係邊疆穩定的作用。皇帝通過授予虛名、賞賜實物,將周邊的政治實體納入自己的宗藩體係中,使其在名義上臣服,從而以最小的軍事成本獲得最大的政治影響力。這種“羈縻政策”的精髓在於,允許地方保持一定的自治性,以換取朝貢和不生事端。 戰爭的政治目的: 帝王發動戰爭,往往有著比單純的領土擴張更深層的政治動機,例如轉移國內矛盾、鞏固軍功集團的支持等。我們分析瞭唐太宗徵伐高句麗的復雜動因,說明軍事行動往往是內政考量的延伸。 第四部分:危機應對與王朝的延續之道 任何統治都存在著被顛覆的風險。本部分聚焦於帝王如何在高壓和危機中維護其統治的“閤法性”和“連續性”。 改元與正統性的重塑: 探討瞭新王朝建立或舊王朝麵臨重大危機時,如何通過更換年號、大赦天下等手段,迅速在心理上切斷與過去不佳記錄的聯係,重新確立統治的道德高地。 對“天命”的操控: 古代統治的閤法性根植於“天命論”。本書詳細考察瞭帝王如何利用讖緯、祥瑞等超自然現象來佐證自身的“君權神授”。從秦始皇的“受命於天”到明太祖的“驅逐鬍虜,恢復中華”,每一步重大政治變革都需要一套精心構建的文化敘事來支撐。 繼承人危機與“非正常”更迭: 權力真空是王朝最脆弱的時刻。本書對比分析瞭“嫡長子繼承製”的理想與現實衝突,以及在麵對幼主或昏庸君主時,外戚、宦官或重臣群體如何利用權力製衡體係的失靈進行乾預,以及帝王本人如何提前布局(如設置托孤大臣或秘密建儲)來應對這一宿命般的難題。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冷峻、去浪漫化的視角,審視古代權力機構的運作邏輯。它不是曆史的簡單復述,而是對權力機製、製度設計以及人性在極權環境下的反應的深入剖析。閱讀本書,如同潛入帝王心術的幽深密室,探究那套維係韆年帝製運轉的復雜齒輪是如何嚙閤、磨損與重新校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