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国际史研究8

冷战国际史研究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冷战史
  • 国际关系
  • 历史研究
  • 政治史
  • 外交史
  • 冷战
  • 国际政治
  • 20世纪史
  • 史学
  • 苏联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ISBN:9787501236718
版次:1
商品编码:101650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页数:45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30年、纸板城堡?——华沙条约组织秘史、华约及其巴尔干成员国的冲突(1959-1969)、从欧洲导弹部署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里根一布什和密特朗的政策、中苏关系正常化与邓小平对苏外交决策、1960年代美国政府中国问题专家艾伦·怀廷教授访谈录、非洲丛林中的新使命一马法贤老人访谈录(二)、冷战与东南亚共运的兴衰:1948年马来亚共产党武装起义的回顾、中法建交多国档案选编(一)等。

作者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1年2月.是目前中国国内唯一以冷战史为研究主题的学术机构。中心正在成为汇聚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和收藏多国档案文献资料的学术研究基地。中心不定期举办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和讲习班,开设"中国冷战史研究"网站,编辑出版《冷战国际史研究》,并招收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生。
  中心通讯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大楼5号楼4楼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1955年当华沙条约组织应对北约而成立时,西方的官员们轻蔑地视之为“纸板城堡”,有名无实。15年之后,他们终于把华约尊为一架可以蹂躏大部分欧洲并有可能打败西方的军事机器。而另一个15年,这架机器分崩离析,在一片唏嘘而非轰然之声中消失了。如此一段历史值得反思,不仅是因为它的戏剧性,还因为作为警示性的历史它所具有的价值。
  ——北约与华约平行历史项目总协调人  沃伊泰克?马斯特尼
  十多年来,罗马尼亚一直是苏联在巴尔干的坚强堡垒。……1950年代后期,阿尔巴尼亚表面看来也像是苏联在地中海地区值得信赖的一个前沿阵地。……这样,不过几年的时间,巴尔干便由一个苏联治下最安全、最忠诚的地区,转变成为一个给莫斯科的利益制造麻烦的地方。……华约内部国与国之间的冲突碰巧触动了西方政界人士——比如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的敏感神经,他们开始谈论所谓苏联集团“非卫星化”和“异化”的问题。这样一种揣测进而带动美国的政策也跟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其将针对每个东欧国家采取“区别对待”的做法进一步向前推进。
  ——保加利亚冷战研究组协调人,保加利亚军事史协会副会长  约尔旦·巴耶夫
  1963年秋天,赫鲁晓夫说,你知道,中国人不可能拥有原子弹,他们现在甚至连裤子都穿不上。陈毅那时候经常出来发表公开讲话,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不管能不能穿上裤子,我们也一定要拥有原子弹。”但是在紧接着的1964年春天,一名日本记者问陈毅:“中国何时会拥有原子弹?”这个问题已经反复被问了多次了,但是这次陈毅却回避说: “这事不归我管。”与以往不同,他没有正面回答。好了,这就是事情在往前发展了。
  ——原美中关系国家委员会主席,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  艾伦·怀廷
  马共通过个别人士的接触和联系,从中共方面借鉴与汲取斗争的经验,亦步亦趋,特别是根据毛泽东思想来从事马来亚的反帝反殖斗争与开展共产主义运动。马共与中共建立真正的联系是在马共总书记莱特出走之后的1947年6、7月间,由新任马共总书记陈平亲自前往香港,会见中共南方局在港负责人连贯,才建立起新的关系。据知,陈平在会见连贯期间,曾就马来亚的恶劣政治情势,马共是否适宜开展武装斗争一事,征询中共的意见。后来得到的答复竟是来自周恩来的亲笔指示,告知马共,必须根据自己对马来亚情势的判断,决定应否发动武装斗争。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隶属研究员  陈剑

目录

卷首语
特邀专论
中国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30年/徐蓝

专题研究
纸板城堡?——华沙条约组织秘史/沃伊泰克
华约及其巴尔干成员国的冲突(1959-1969)/约尔旦·巴耶夫
从欧洲导弹部署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里根——布什和密特朗的政策/塞穆尔·韦尔斯

青年学者论坛
中苏关系正常化与邓小平对苏外交决策/孙艳玲

书评·书介
美国人文与社会科学在线网外交专栏圆桌书评会评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新著《一个失败的帝国》
《中苏分裂:共产党世界的冷战》一书评介/夏亚峰
如何架起中美之间沟通的桥梁?——评《与敌人谈判:冷战期间的美中会谈,1949——1972年》/何慧

口述历史
1960年代美国政府中国问题专家艾伦·怀廷教授访谈录/何妍
非洲丛林中的新使命——马法贤老人访谈录(二)/李丹慧、梁志、周娜访谈并整理

档案文献
[外国档案]·[中国档案]
冷战与东南亚共运的兴衰:1948年马来亚共产党武装起义的回顾——马来西亚共产党是否有起义的计划——马共解密档案/陈剑
1956-1966年匈中关系的变化——来自匈牙利档案馆的有关材料/王俊逸
英国麦克米伦内阁对华政策文件——英国解密档案/张民军编译
中法建交多国档案选编(一)——中国解密档案/姚百慧选编

精彩书摘

  鉴于学术研究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以及我国对战后国际问题的注意和评论从40年代就已经开始,因此本文把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研究称之为“奠基阶段”,80年代以后则分为“初步发展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奠基阶段:1945年-20世纪70年代
  在这一阶段,学术界一般都把对战后发生的国际关系中的各种事件的考察和评论归属于“国际问题研究”的范畴,并从此开启了战后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大门。一、战后的“国际问题研究"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日起,中国的一些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如金仲华、乔冠华、楚图南、胡愈之、刘思慕、宦乡等,就在“国际问题研究”这一领域拓荒耕耘。他们在报刊上撰写了大量对国际问题的评论。以金仲华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从1946年1月到1949年1月,他就在《世界知识》杂志上发表了“战后国际问题研究大纲战后国际问题概论”、“战后新欧洲研究”、“雅尔塔协定再评价”等9篇文章。
铁幕下的暗流:二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塑与全球格局的演变 本书并非对《冷战国际史研究8》某一特定章节或论点的解读,而是旨在勾勒出冷战时期全球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各个层面错综复杂的图景,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世界。冷战,一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以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为主线,涵盖了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经济模式、军事力量等多重维度的全球性冲突,其影响深远,至今仍在悄然塑造着国际关系的基本逻辑。 一、意识形态的尖锋对决:两种制度的生存竞赛 冷战的根源,深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与东方社会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碰撞。美国及其盟友秉持自由民主、个人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理念,而苏联及其华约国家则推行共产主义、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这种意识形态的鸿沟,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分歧,更是两种社会发展模式的生存竞赛,双方都试图证明自身制度的优越性,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支持者。 美国以“遏制政策”为指导,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经济复苏,防止共产主义的蔓延;通过北约等军事联盟,构筑反苏包围圈。同时,美国也积极运用文化和宣传手段,向世界推广其“自由世界”的理念,如“和平队”等民间交流项目,以及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等软实力输出,试图在人心层面赢得胜利。 苏联则不遗余力地支持世界各地的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通过经济援助、军事支持和意识形态宣传,试图扩大其全球影响力。东方阵营内部,苏联也通过经济互助委员会(COMECON)和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Pact)加强联系,巩固其统治基础。双方的宣传机器昼夜不停地运转,将对方描绘成邪恶的敌人,加剧了全球的分裂和对抗。 这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渗透到国际关系的每一个角落,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激烈辩论,到各国国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极化,再到文化艺术领域的隔阂与交流,无处不在。它不仅塑造了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也深刻影响了普通民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地缘政治的棋盘博弈:从欧洲到全球的利益争夺 冷战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对抗,更是两大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角力。欧洲,作为二战的爆发地,成为了冷战最初的焦点。德国的分裂,柏林墙的修建,象征着铁幕的落下,欧洲大陆被一道无形的但又坚实的界线分割开来。 然而,冷战的舞台迅速从欧洲扩散到全球。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这些曾被殖民或处于边缘地位的地区,在冷战格局下成为了美苏争夺的重要区域。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一系列局部冲突,几乎将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缘,充分展示了冷战的危险性。 两大阵营通过军事援助、政治干预、经济支持等多种方式,支持各自的盟友和代理人,扶植亲西方或亲苏共的政权,试图将全球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一些国家在两大阵营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试图维持不结盟的立场,但往往也难以完全摆脱两大超级大国的压力和影响。 太空竞赛,作为冷战时期科技竞争的另一重要战场,也充满了地缘政治的意味。两国在火箭技术、卫星发射、载人航天等领域的你追我赶,不仅是为了科学的进步,更是为了展示国家科技实力和战略优势,争夺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威望。 三、军事力量的威慑与平衡:核阴影下的全球安全 冷战的另一个核心特征是军事力量的极度发展,尤其是核武器的出现,为全球安全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美苏两国都投入了巨额的资源进行军备竞赛,开发和部署了数量庞大、威力惊人的核武器,以及与之配套的运载工具。 核威慑理论,即“相互保证毁灭”(MAD),成为了维持冷战僵局的关键。双方都明白,一旦爆发全面核战争,将意味着人类文明的终结。这种对毁灭的恐惧,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促使双方保持了相对的克制,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对抗。 除了核武器,常规军备竞赛也同样激烈。两大阵营都建立了庞大的陆海空军力量,以及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和情报网络。军事条约和联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北约、华约、美日安保条约、美韩安保条约等,形成了复杂的安全格局。 军事力量的对比和潜在的冲突,深刻影响着各国的国内政策和外交决策。军费开支占据了国家预算的很大一部分,科技研发也高度服务于军事目的。军事力量的平衡,以及由此产生的地区冲突和代理人战争,是理解冷战时期全球安全环境不可或缺的要素。 四、经济发展的模式与全球化初现:两种模式的较量与融合 冷战时期,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也是两大阵营对抗的重要方面。西方国家普遍推行市场经济,强调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和私有制。东欧国家则实行计划经济,由国家统一调配资源,强调集体所有制和按劳分配。 美国及其盟友通过经济援助、贸易协定和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建立,试图将全球经济纳入以西方为中心的体系。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的成功,为战后西欧经济的复苏奠定了基础,也成为西方经济模式吸引力的一个例证。 苏联及其盟友则通过经济互助委员会(COMECON),试图构建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但计划经济的内在弊端,如效率低下、创新不足、资源错配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使得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西方。 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在冷战的背景下悄然孕育。尽管两大阵营之间存在隔阂,但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扩张以及科技的进步,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联系。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冷战中寻求经济援助,也成为全球经济格局的一部分。 五、文化与社会的反响:意识形态的渗透与人民的觉醒 冷战的阴影,不仅投射在国家层面,也深刻影响着各个社会内部的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对抗,通过媒体、教育、艺术等多种渠道,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西方国家强调个人自由、民主选举、言论自由等价值观,而东方阵营则强调集体主义、阶级斗争、党对一切的领导。这种意识形态的宣传,塑造了民众的世界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和选择。 然而,即使在意识形态的高度控制下,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也从未停止。东欧国家内部,民众对苏联控制和计划经济的不满,最终在1980年代末爆发,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也走上了与苏联不同的发展道路,最终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 冷战也催生了大量的和平运动、反核运动和人权运动,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对自由的渴望。这些社会运动,虽然在当时可能被视为边缘化的声音,但却为后冷战时代的全球政治和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 结语 冷战时期,世界被划分为两个相互敌对的阵营,紧张的对峙、激烈的竞争、区域的冲突,构成了那个时代鲜明的印记。这场漫长而复杂的斗争,不仅塑造了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深刻改变了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面貌。理解冷战的历史,就是理解我们当下世界形成的重要根源,理解意识形态的力量,理解地缘政治的复杂性,理解军事威慑的双刃剑效应,以及理解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与全球化趋势的不可逆转。这场历史的画卷,由无数个体的选择、国家的决策、以及时代的大潮共同绘就,其复杂性与深远影响,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那些能够展现冷战时期世界格局如何一步步形成、又如何一步步走向缓和与最终结束的书,我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我期待的书籍能够不仅仅罗列史实,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深层次的分析,比如从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审视冷战的影响,揭示它对当代世界格局的塑造作用。我希望作者能够具备一种“大历史观”,能够将冷战置于更长远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去理解它与之前以及之后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充斥着鲜活的人物故事和精彩的案例分析,让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评分

我一直对冷战时期的思想史和文化交流非常着迷,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探讨意识形态竞争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文化产品(电影、文学、艺术等)如何在冷战宣传中发挥作用的书。我希望作者能够描绘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艺术家、普通民众是如何理解和回应冷战的,他们又如何被卷入这场巨大的思想洪流。此外,我也对那些能够展现冷战时期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 propaganda 如何塑造公众舆论的书籍抱有期待,相信这些内容能够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提供独特的维度。

评分

最近迷上了一些讲述20世纪中叶国际关系的书籍,尤其对冷战时期的历史进程和各种暗流涌动的故事特别感兴趣。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剖析那个时代错综复杂格局的著作,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比如意识形态的对立、地缘政治的角逐、以及大国博弈的细微之处来解读历史事件。我希望作者能够凭借扎实的史料和独到的见解,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去理解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去体会那些领导者们在巨大压力下的决策过程,以及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

评分

最近我在寻找能够提供全新视角来解读冷战的书籍,特别是那些能够挑战传统叙事、发掘被忽视的侧面、或者从非西方国家的视角来讲述冷战历史的作品。我希望能够读到一些关于小国如何在两大阵营夹缝中求生存、发展独立外交的故事,或是关于技术进步如何在冷战中扮演关键角色,例如太空竞赛、核武器竞赛如何影响国际关系。我尤其欣赏那些能够将宏观的历史分析与微观的人物研究相结合的著作,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来折射出时代的大背景,让历史更加立体和可感。

评分

近期我的阅读兴趣集中在那些能够呈现冷战时期权力运作和决策过程的书籍,特别是那些深入探讨大国之间秘密外交、情报活动、以及危机管理的著作。我希望能读到一些揭示关键历史时刻背后复杂博弈的书,比如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的修建等事件,作者能够通过解密的档案、当事人的回忆等一手材料,展现当时领导人面临的困境、权衡以及最终的决策。同时,我也希望这类书籍能够触及冷战对全球南方国家的影响,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在冷战格局中扮演的角色,从而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多元的历史图景。

评分

这本书很适合史学专业爱好者品读,我收集了一套

评分

可以……

评分

可以……

评分

现代史爱好者必备,值得收藏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的印刷、纸张都很好,送货也很快,赞。

评分

值得收藏的书,就是包装不好

评分

学习近代史必看的书,里面的档案材料,研究文章好看的很啊.

评分

终于出版了,现在网上把有些书的价格都抄的离谱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其实,说实话,这本书我也是刚买回来,也就是说我买的是本新书,或者说得更直白些,这本书事实上我还没有认真读,也只是粗略的翻了一下。从目录来看,这本书的选题还是很好的,还是很成功的,换句话说这本书的选题质量不是很坏,不是很失败。一个好的选题就保证了书的大半质量。这本书资料详实,论证扎实,考据精密,且符合学术史的主流趋势,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读来可以让人受教很多。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的选题非常地吸引我,因为我最近确实也在关注类似的选题,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并找到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要自动屏蔽额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现在书的品相和内容我都已经评论完了,接下来我们评价什么呢?评论一下它的包装好吗?好的。这本书的包装还是很好的,它是用那一种很好的膜给包起来了,这个做法宝真的是非常的好和明智。它有效地组织了书不受尘土、细菌特别是水的侵扰,特别是水,被谁淋湿了,即使弄干也会发皱,这多不好啊!现在好了,自从有了这层膜啊,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的情况了。所以说包装还是很多的。 至此,品相、内容、包装这三项我都已经评论好了,接下来我们评论什么呢?要不评论一下运输?算了还是评论一下价格吧!这本书的价格还是很便宜的,如果要是在一般的实体书店里买,可定不会打折,也就是全价卖出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享受不到优惠的意思,多不值啊。但是在京东就不同了,什么不同呢?就是可以打折了,也就是说不必花高价以全价购买了。这还是非常优惠的,这本书在京东买要比在其它实体店买便宜十多块呢。 好的,现在价格也说完了,我们还是再来聊聊它的运输吧,我大概是昨天晚上订的,刚一下订单,我就发现它顺利地在5号库,给出库了,然后是拣货,拣货之后打包啊,分拣啊,今天早上就送到学校的营业厅,中午就到学校了,就收到书了,真心很快。 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