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明清家具(下)
原价:25.00元
作者:《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6-01
ISBN:9787805013046
字数:
页码:1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源远流长,明清时代是我国古代家具制造的鼎盛时期。明式家具朴素典雅,静穆大方,装饰简洁,不事雕琢。清式家具把吉祥寓意作为主要纹饰,它真实地反映了各地民间习俗和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书荟萃了明清时期的经典家具,使读者对明清家具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内容提要
明代家具一般被称为“明式家具”。明式家具主要采用印度、缅甸和东南亚一带出产的珍贵硬质木材,如紫檀木、花梨木、铁力木、酸枝木等,这些木材色泽沉重,纹理优美,质地坚硬细腻。明代家具品种式样丰富多彩,成套家具的概念已经形成,出现了以建筑空间功能划分的厅堂、卧室、书房等配套家具。
 明代家具的主要特点是采用木架构造形式,形成别具一格的形体特征,造型简洁、秀丽、朴素,并强调家具的形体线条形象,体现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同时,明式家具充分发挥了硬木的色泽和纹理之美,不事雕琢,为了讲究线条的优美,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前提下,只是在局部作小面积的雕饰。结构合理,造型优美,充分反映了“明式”家具的卓越水平。
 清代家具和明代家具在造型艺术上的风格截然不同。清式家具的特点,首先表现在用材厚重上,家具体型、尺寸也较明代宽大。其次是装饰华丽,表现手法有镶嵌、雕刻及绘彩等,给人一种威严、稳重、豪华的感觉,与明式家具的朴素、轻巧、优美形成鲜明对比。清代家具以紫檀、红木为主,配以各种制作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式家具”。清式家具的制造地点主要是北京、苏州和广州,因各有自己的地方风格,于是又分别被称为“京式”、“苏式”和“广式”。京式和苏式较多地保留了中国古典家具的传统形式,广式家具则因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家具的欣赏试用“十六品”和“八病”来区别家具的好与坏和美与丑。当时的目的有二:一在说明明式家具的简练、淳朴,固早为世人所道,但还不能概括其全貌。此外还有不同的品格,值得欣赏品题。它们大都有迹可寻,勿须求之象外,可以说是有目共赏的。二在指出明及清前期虽是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但决不是每件家具都好。家具的欣赏虽不必因怕人有不同的看法而闭口不谈,但如想展开讨论,活跃气氛,好的办法还是布置一个适宜的环境,把家具陈列出来,让大家能看到,供人欣赏品评。
 家具陈置,前代多因室而异。厅堂上的器物讲求对称,固定而不免拘谨。书斋及居室则注重实用,灵活而多变化。这样,在布置上会出现对称与不对称、固定与灵活的对比。有对比胜过没有对比,这可使相对的事物更加突出。而且出现对比,本身就意味着不是单一而是有变化。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想象还会有三楹或五楹的厅堂,但这并不妨碍有意识地兼用对称、固定与灵活的两种布置方法。因为从这里也能看到对比和变化。
 明及清前期家具之所以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平,采用坚硬致密,色泽幽雅,花纹华美的珍贵木材是一种重要的因素。下面只讲黄花梨、紫檀木、鸡翅木、铁木、瘿木五个主要品种,并附带述及瘿木。
 黄花梨这种木材颜色不静不喧,恰到好处,纹理或隐或现,生动多变。黄花梨又称“降香黄檀”亦称“降压木”其木屑泡水饮用可降血压,用木屑做枕头可舒筋活血、降血压、血脂,有证可查此木有中药“降香”。难怪得到很多家具爱好者的珍视。
 紫檀在各种硬木中质地坚,份量重,除多为紫黑色外,有的黝黑如漆,几乎看不见纹理。它不及黄花梨那样华美,但静穆沉古,是任何木材都不能比拟的。
 鸡翅木有新、老两种。新者木质粗糙,紫黑相间,纹理浑浊不清,僵直无旋转之势,而且木丝有时容易翘裂起茬。老木肌理致密,紫褐色深浅相间成文,尤其是纵切面纤细浮动,具有禽鸟颈翅那种灿烂闪耀的光辉。铁力“铁力木”,或作“铁梨木”、“铁栗木”,在几种硬木树种中长得高大。
 瘿木不是树种名称,而是老干盘根错节,结瘤主生瘿处的木材叫瘿木,北京匠师称之曰“瘿子”。而生瘿处的木材总是有旋转的细密花纹。
 明清古典家具皆属榫卯结构的实木家具,因而木材的性能决定了古典家具的保养和维设要求。古典家具不要放到阳光直射的位置。在家具上放物品应垫一层软膜,垂直方向轻拿轻放,擦家具的抹布应干净、柔软、温度适宜,擦至家具上不能留有水珠或水印。在日常使用中,尽量不用湿的抹布擦拭,上面放水杯时要加垫,以防出现水印。若有污渍或水印,可擦一点蜡上去,不要用有化学成分的蜡,如碧丽珠等。因为家具表面没有任何油漆,好选则一些油制的蜡,并且定期给家具进行擦蜡保养。干燥季节每月至少一次,潮湿季节可缩减,四季有不同。这样可以保持家具长久的柔润。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具表面包的僵慢慢形成,便可逐渐减少擦蜡的次数。古典家具应定期进行保养,在正常情况下,每季度打一次蜡,用以保养。家具用久了,可以找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修复,使家具的材质的结构真正得到保护。
 家具要尽量避免日光的强晒,否则,时间久了会造成木质本色的变化。若表面出现细小划痕,擦蜡即掉,如划痕过深或出现开裂,需请专业人员修理。
 家具的伸缩是正常的,有四季变化的地方尤为明显。一般每件家具经过四个季节的变化而随之定型,并相对稳定。
目录
明清家具的纹饰
橱柜
 1 黄花梨圆角柜·明
 2 黄花梨六门小柜(一对)·明
 3 黄花梨对开门圆角柜·明
 4 黄花梨顶箱柜(一对)·明
 5 铁梨木五抹门圆角柜局部——镶瘿木面
 7 黄花梨雕富贵花三节柜·明
 8 黄花梨雕富贵花三节柜(局部)
 9 黄花梨四件柜(一对)·明
 10 黄花梨单门柜·清早期
 11 黄花梨单门柜(局部)
 12 紫檀雕花卉纹顶箱大柜(一对)·清
 13 紫檀雕花卉纹顶箱大柜局部——内部结构
 14 紫檀雕花卉纹顶箱大柜局部——柜门浮雕卷草纹
 15 紫檀雕云龙纹顶箱柜(一对)·清
 16 紫檀雕云龙纹顶箱柜局部——顶柜柜门浮雕云龙纹
 17 紫檀雕云龙纹顶箱柜局部——立柜柜门浮雕云龙纹
 18 金丝楠木顶箱柜(一对)·清
 19 金丝楠木顶箱柜局部——立柜柜门
 20 金丝楠木顶箱柜局部——顶柜柜门
 21 紫檀雕云龙纹双屉小四件柜(一对)·清中期
 22 紫檀雕云龙纹双屉小四件柜局部)顶柜柜门
 23 紫檀雕云龙纹双屉小四件柜局部——立柜柜门
 24 鸂鶒木雕云龙纹顶箱柜·清
 25 红木雕山水人物纹四件柜一(一对)·清
 ……
床榻
屏风
小辞典
明清家具(1996-2003年)拍卖价格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老味道”所吸引。它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只罗列图片和尺寸的图册,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读起来有一种品茗论道的韵味。它并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通过对大量出土文物和传世佳作的对比分析,构建了一套严谨的风格演变体系。尤其是在描述清代家具的繁复与气派时,作者的笔触是克制而精准的,既没有过分溢美,也没有轻率批评,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皇权背景和工艺革新的大潮中去审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髹漆工艺的章节,它详细梳理了螺钿、戗金、描金等多种复杂技法,并追溯了它们在不同省份的地域差异,这让原本觉得冰冷的工艺流程,充满了人文的温度和地域的色彩。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能让你在欣赏一件家具时,不仅仅看到木头的形状,更能“听见”那个时代的声音,感受到匠人雕刻刀下的心跳与呼吸。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它提供了坚实的知识框架,而对于专业人士,它无疑是一份可以反复推敲的珍贵文本。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的密度,一开始让我有点望而却步,但一旦真正沉下心来阅读,便发现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一板一眼、枯燥乏味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探索欲和发现的旅程。作者擅长用生动的比喻和细致的入微观察,将复杂的考证过程展现给读者。例如,在探讨某类椅子的“靠背板”造型演变时,作者不仅引用了当时的文献记录,还结合了人体工程学的角度进行推测,使得这种探讨显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视角的活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流派交融时的那种审慎态度,比如北方官式家具的威严与江南家具的清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他没有简单地划清界限,而是描绘了一幅动态的、相互影响的艺术版图。全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图文比例得当,使得长篇阅读下来,视觉疲劳感很低,这在如此专业的书籍中实属难得,体现了出版方的诚意与专业素养。
评分这部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著作,篇幅宏大,内容详实,简直是一部行走的历史教科书。它不仅仅关注了器物的造型和工艺,更深入地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化背景对家具设计的影响。比如,它对明代文人审美趣味的剖析,就让我对圈椅、官帽椅这些看似简单的家具,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们如何从实用工具,逐步演变为承载士大夫精神气质的载体。作者似乎拥有“读心术”,能穿透时间的迷雾,将当时工匠的心思和使用者的生活状态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木材纹理和榫卯结构的详细图解,那些复杂的结构,在作者的文字描述下,变得清晰易懂,展现了古代匠人对力学和美学的精妙平衡。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沉浸式地参与了一场跨越数百年的学术研讨会,让人对“家具”二字的理解,从单纯的“坐卧之具”,提升到了“文化符号”的高度。书中的配图质量极高,清晰度令人称赞,即便是细节部分的放大图,也纹理毕现,极大地辅助了文字的阐述,对于希望系统性研究中国古典家具的爱好者来说,这简直是案头必备的权威参考资料。
评分拿起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把能够解构古代生活方式的万能钥匙。它不仅仅是关于家具的,更是关于“生活哲学”的载体。作者对细节的执着近乎偏执,这种“痴迷”恰恰是成就这部巨著的关键。我尤其关注了关于“案”的研究部分,从长案到条案,再到画案,作者层层递进地分析了它们在不同文人活动——如抚琴、弈棋、读书、作画——中的精确功能定位,以及它们如何配合空间布局,共同营造出一种仪式感的起居环境。行文间,那种对传统工艺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仿佛能触摸到那些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时光打磨而成的温润包浆。这本书的体例编排非常科学,逻辑线索清晰流畅,即便是对明清家具研究缺乏基础的读者,也能循着作者的引导,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需要搭配茶水,慢条斯理地,用心地去品味,去感受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震撼”——它以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广度,重新定义了我对中国传统家具的认知边界。在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因为它所涉及的知识点极其丰富,涵盖了材质学、历史学、社会学乃至美学理论的多个维度。例如,书中对不同时期家具使用环境的推断,充满了侦探小说般的推理乐趣,如何通过家具的磨损程度、特定部件的缺失或添补,来还原主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习惯,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严谨,几乎每一个论断背后都有扎实的证据链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如果说市面上的同类书籍是“入门向导”,那么这本书无疑就是“殿堂级指南”。它迫使读者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家具之美,究竟是形体的构成,还是精神的投射?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最丰富的素材和最深刻的视角,让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