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深色的封皮搭配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我拿到它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本“硬核”的法律著作,并非那种轻松读物。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开篇的导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构建整个体系上的严谨与系统性。对于我这种初涉刑法学领域的学习者来说,这样的开篇无疑是一种挑战,但也充满了探索的吸引力。我尤其期待书中对“犯罪构成要件”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个清晰、扎实的理论基础。毕竟,刑法学是一个庞杂的体系,没有坚实的地基,后续的学习只会是空中楼阁。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即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在书桌前长时间伏案钻研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考量因素。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真正理解刑法理论的精髓,为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概念的记忆上。
评分这本《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础构造》在我的书架上已经放了一段时间了,我时不时会拿起它,试图从中汲取知识的养分。它的语言风格一开始确实让人有些望而却步,充满了法学特有的严谨和精确,每一个词语的选用都经过反复斟酌,力求表达最准确的含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理论构建的细致入微,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每一个概念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我目前正在尝试理解书中关于“违法性”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是一个难点,但我相信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我一定能够掌握其中的精髓。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它不会直接把答案喂给你,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让你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最终找到解决之道。阅读过程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每当有所领悟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刑法学思维框架,让我在面对复杂的案件时,能够游刃有余,做出精准的判断。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学术”,它的文字精确而有力,每个句子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我目前还在初步阅读阶段,但已经感受到作者在构建“犯罪”这一概念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故意”和“过失”的区分以及其法律后果的探讨部分抱有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这两个概念是刑法理论的基石,理解它们是理解整个刑法体系的关键。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都非常适合阅读,虽然内容较为深奥,但良好的阅读体验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学习的压力。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刻理解德国刑法学在犯罪构成要件上的精妙之处,例如区分主观和客观要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种智慧的启迪,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刑法背后的哲学和伦理基础。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拓展我的刑法视野,提升我的理论认知水平。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深入了解德国刑法学在“犯罪”这一核心概念上的理论建构。翻阅了一下,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其论证逻辑非常严密,仿佛一块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恰到好处。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行为”概念的界定和分析部分感到好奇。在我们的日常理解中,“行为”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概念,但在刑法理论中,它却可能包含着极其复杂和深刻的内涵。作者在这一点上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理论体系,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尽管书中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抽象概念,但作者的阐述方式似乎能够帮助读者逐步克服这些障碍。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理解刑法中的“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等重要理论流派,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教科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刑法学深度世界的大门,我正小心翼翼地推开它,探索其中的奥秘。
评分在浩瀚的法学书籍海洋中,《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础构造》以其独特的学术魅力吸引了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德国化”,严谨、理性,逻辑性极强,丝毫没有半点拖泥带水。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因为任何一个细微的逻辑跳跃都可能导致理解的偏差。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归责”理论的部分,这对于理解刑法上责任的承担至关重要。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从行为到责任的整个逻辑链条,帮助我理清其中的复杂关系。这本书的体量不小,但其内容密度极高,每一页都承载着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精辟的见解。我正在努力消化其中的内容,希望能够构建起一个关于犯罪原理的坚实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刑法案例。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思维的训练,它要求读者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
评分作者言: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一套两卷本成果中的第一卷。这套书说明了德国刑法一般原理的法学基础。本书第二卷,包括了实行人与参与人,未遂,不作为构成行为,以及兖合理论,也已经在2。。003年以德文出版了,本书第二卷的中文翻译本,应当会在这本第一卷之后尽快地得到出版。整套成果就是关于当代德国刑法总论的完整教科书。在这里,我想从两个方面,为我的中国读者们提供服务。 第一,我的“总论,,应当以完整和清晰可读的形式,向我的中国读者介绍在德国流行的学术观点和与刑法总则性理论有关的司法判决,同时仔细地阐明和考虑各种赞同性和反对性的论点。因为在中国的图书馆中没有完整的德文文献,所以,在我看来,如果读者们通过我的成果,能够相对完整地了解德国学术讨论和司法判决的状况,那是很有好处的。 第二,我想向中国的法学工作者介绍我自己的建立在刑事政策基础上的刑法体系方案。根据这个方案,“不法,’和“责任”是刑法信条学的两个中心范畴。 属于不法的是控制举止行为的任务。通过宣告一种确定的举止行为符合法律或者不符合法律,法律告诉人们,什么是他们在刑罚的威胁中不能做的或者可能是必须做的,法律I司时告诉人们,所有没有受到法律威胁的举止行为方式,都被宣布为在刑法上不具有重要意义。那种区分不受刑罚威胁的和受到刑罚威胁的举止行为的标准,是由允许性风险的标准建立的。例如,在一个人的行为符合道路交通规则时,他就是在允许性风险之中活动的,因此,在他卷入的那场事故中:事故的结果就不应当作为他的构成行为而归责于他,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就排除了一种刑事可罚性。相反,在一个人的行为危害交通时,他就超越了这种允许性风险,因此,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就应当作为过失或者故意的刑法上的不法而归责于他。这是我以现代形式创立的客观归责理论的最简明的表述。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个客观归责理论已经在德国得到了贯彻,并且在国际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里的刑事政策性的主导思想是,借助在法律上不赞成的或者说允许的风险:应当籀据仔细制定的规则,来划分国家的干涉权和公民个人自由之间的界限。详细的说明,请见本书第11节和第24节。 与此相对,在罪责中,并不涉及区分不法是否不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而是涉及这样的问题,即一个符合不法的举止行为是否也是必须受到刑事惩罚的。通常,这种案件是必须的,然而,在两个条件下,对这种符合不法的举止行为的惩罚就能够被放弃。 一方面,对责任的排除存在于行为人无罪责地行为时,这就意味着,因为行为人在实施这个构成行为时,比如,处于精神混乱之中,或者,因为行为人的行为是处在一种自己不可避免的不认识之中时,行为人就不是处于那种会把自己引导向法律对举止行为的说明状况之中的。在这种案件中,我谈的是行为人“在规范上是不可交谈的”。因此,根据我的理论,罪责是“规范上的不司交谈性”。在这里,有关的是这种刑事可罚性的条件,而不取决于对人的意志自由的争论。 另一方面,在由于行为人的特别情况而缺乏一种特殊预防或者一般预防的刑罚需要性,并因此能够放弃刑罚时,现有罪责中的责任也能够通过法律或者宪法加以排除。例如,在有人仅仅因为受到身体或者生命的威胁而触犯禁止性条文时,就会在排除责任的紧急状态中存在这种情况。在这里,立法者能够宽容相待,因为这个行为人不是出于犯罪性动机,而是出于害怕而行为的。这样,既不会为再犯的危险提供根据,也不会为模仿的危险提供范本,因此,刑事惩罚就成为多余的。在本书第19节至第22节中,对这些都作了详细的说明。这个责任范畴所具有的这种刑事政策性的主导思想,就是我的刑罚目的理论。在第3节中,这个理论发展出了下面这些说明:各种刑事惩罚不仅应当以罪责为条件,而且应当以预防性刑事惩罚的需要性为条件。 我希望,我对自己一些刑法体系基本思想的这个简短概述,能够帮助读者完整地理解这本书,使他们对本书的内容产生兴趣!我感谢法律出版社做出了出版这个成果的决定。我特别感谢王世洲教授先生,他承担了本书的翻译工作,非常认真地工作,并在较快的时间内完成了本书的翻译工作。如果本书能够对深化中德刑法学界的共同工作做出贡献,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评分当然,它有很大的缺点,对史料以及很多文化层级,不可能做到很深入。我觉得研究汉学,很重要一个部分,是要取之于各种学问的长处,要有比较和宽大的视野。内心中有这样一个前提写出来的,跟只是就这个而写出来的东西,实际上有不同。
评分德国刑法经典,深入学习中
评分适合研究生学习之用。
评分近几年来,台湾学界中生代学者的著作相继在大陆出版。2012年,王汎森的著作《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引进,颇受大陆学界关注并逐渐为大众所熟悉。如果把胡适、傅斯年、郭廷以等算作第一代,余英时、许倬云算作第二代,那么王汎森等学者可算作台湾第三代学者。曾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并在2010年升任“中研院”副院长的王汎森,可算是台湾人文学科的领导者,第三代学者的代表人物
评分差评。书外只包了层塑料袋,书有磨损。
评分看了再评价吧,刚刚收到。
评分很好的教科书!拜读!
评分罗克辛的书值得仔细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