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极简单又极不简单的书。字体为纬,时代为 经,如一串串闪光的珍珠,串起千年书法史。
《极简中国书法史》虽小,却像一座富饶的矿山 ,繁忙时随手采撷,不费时,不费力,入手皆是宝贝 ;有暇时,可以深挖,一层一个境界。
书法史学者刘涛先生以其深厚的功底,拈出几条 主线,剔除芜杂:熔铸成薄薄一册,便于读者轻松鸟 瞰浩瀚的中国书法史。论述通俗而专业,可轻松入手 ,亦可细品深读。
刘涛,1953年生于武汉。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长期从事中国书法史、书法技法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汉魏两晋南北朝书法史、敦煌写经书法、王羲之书法。发表研究论文四十余篇。著有《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获第六届**图书奖)、《书法丛谈》、《书法欣赏》、《中国书法》等六种。编著《中国书法全集王羲**献之卷》、《四山摩崖刻经》等。
**章 书法这门艺术
一、书法的基本特点
二、书法的艺术性与书法的观念
三、书作与印章
第二章 汉字起源与字体演变
一、汉字起源与仓颉造字
二、字体的演变
三、书体的种种名称
四、书体的“立”与“破”
第三章 先秦时期的文字书法
一、殷商甲骨文书法与墨迹
二、殷商、西周的金文书法
三、春秋战国时期书法
第四章 篆书
一、篆书的书法特征
二、秦朝小篆
三、汉朝篆书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篆书
五、唐朝篆书
六、宋元明时期篆书
七、清朝:篆书书法的复兴
第五章 隶书
一、隶书的书法特征
二、古隶
三、汉隶:汉简与汉刻石
四、东晋的“变态”隶书
五、唐隶
六、清朝:隶书书法的复兴
第六章 草书
一、草书的书法特征
二、汉朝草书
三、天下**帖:陆机《平复帖》
四、王羲之的“今草”
五、“颠张狂素”
六、黄庭坚的草书
七、余绪回声
第七章 行书
一、行书的书法特征
二、行书法典:王羲之《兰亭序》
三、王献之的行草书
四、颜真卿《祭侄稿》
五、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六、擒纵有致:黄庭坚的行书
七、沉着痛快:米芾的行书
八、历代行书述略
第八章 楷书
一、楷书的书法特征
二、钟繇:正书之祖
三、王羲之的“今体”楷书
四、北魏后期的楷书
五、唐楷五家
六、流美稳便的“赵字”
第九章 书法家
一、*初的书法家
二、“能书”与“书圣”
三、书法与仕途
四、书法家与抄书写碑
第十章 书画同源
一、“书画同源”说前传
二、张彦远与“书画同源”说
三、“书画同源”说后传
图目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先生,坐在茶馆里,用他那充满岁月沉淀的声音,娓娓道来中国文字演变的美学故事。它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极其温润、充满人文关怀的,读起来没有丝毫学究气。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介绍不同书体风格演变时,所引用的那些古典诗词和典故,使得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跨学科的文化探寻。例如,当谈及草书的解放与狂放时,书中穿插的对魏晋名士风流的描绘,瞬间拉近了我们与古人的距离。这种将艺术史融入思想史、文学史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拓宽了阅读的维度。它让我明白,书法绝不是孤立的线条组合,而是特定时代精神的物质载体。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产生强烈的冲动,想要去翻阅那些被提及的碑帖原貌,去印证书中所言的“形神兼备”究竟是何种境界。这是一部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的佳作。
评分说实话,当我拿起这本书时,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极简”二字常常意味着对细节的牺牲。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对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梳理,简直可以用“精准打击”来形容,每一处落笔都恰到好处,绝不多余一笔。我最欣赏它对“意临”与“结构”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这一点在很多传统书法教材中往往被含糊带过。作者似乎深谙书家心法,知道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指导。比如书中提到对“笔断意连”的理解,不是简单地讲解笔画如何连接,而是深入剖析了书家在运笔瞬间的气息流动和内在逻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拿起自己的毛笔,对着书中的图片尝试模仿那种“提按顿挫”的感觉,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书写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不再是僵硬的描摹,而是逐渐注入了生命力。它不只是讲历史,更是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感受笔尖与宣纸之间的对话,这份实在的收获,是其他泛泛而谈的书籍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在装帧和排版上透露出一种低调的考究,与书名“极简”相得益彰,给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仪式感。但我认为它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其对书法“审美范式转移”的精准把握。它没有过多纠缠于技术流派的繁复纷争,而是着眼于大局,清晰地勾勒出中国书法从“实用书写”向“纯粹艺术”转变过程中的几次关键蜕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宋代文人书风兴起的解读,它不再将米芾的“尚态”视为简单的标新立异,而是将其置于宋代市民文化与哲学思辨的背景下进行考察,立意高远。阅读过程中,我几乎能想象到作者在案头整理资料时那种严谨和虔诚。它不是一本“速成秘籍”,而更像是一张精密绘制的地图,指引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去领略书法艺术中蕴含的东方智慧。读完后,我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深觉此书价值非凡。
评分这本《极简中国书法史》读起来,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漫步。作者以一种极其克制却又充满力量的笔触,勾勒出了中国书法这门古老艺术的脉络。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晋唐宋元明清各个阶段的大家名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功力,不是简单罗列碑帖,而是将时代背景、书家心境与笔墨技巧巧妙地融为一体。读到颜真卿“骨力洞强”,感受到的不仅是字体的雄浑,更是盛唐气象的磅礴;看到苏轼“丰腴自得”,则能体会到文人墨客在逆境中求得的心灵安宁。整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从篆隶的古朴到楷书的规范,再到行草的奔放,过渡自然流畅,即使是对书法知之甚少的初学者,也能从中找到清晰的路径。它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术语泥淖,而是用充满画面感的文字引导读者去“看”那些墨迹背后的精神世界,让人在合卷之后,依然能清晰地在脑海中浮现出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清俊飘逸。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入门与进阶之作。
评分坦白讲,我原本以为这本“极简”的书会流于表面,充其量就是一本图册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谁能想到,它在对中国书法史的梳理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深度和独到的洞察力。它巧妙地避开了宏大叙事的窠臼,转而将焦点聚焦于那些最能代表时代精神的关键转折点。例如,书中对“二王”一脉在书法审美走向上的微妙差异的分析,细致入微,远超一般普及读物的论述深度。作者似乎对每一个重要书家的性情与艺术追求都有着深刻的共情,使得介绍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记录,而是鲜活的人物侧写。读这本书,我体会到的是一种对“道”的追寻,即“如何通过笔墨表达个体存在于宇宙间的哲学思考”。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中国艺术的全新视角,让我开始思考,自己手中的笔,承载的究竟是怎样的文化重量。这种引导式的启发性,远比死记硬背知识点要来得珍贵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