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極簡單又極不簡單的書。字體為緯,時代為 經,如一串串閃光的珍珠,串起韆年書法史。
《極簡中國書法史》雖小,卻像一座富饒的礦山 ,繁忙時隨手采擷,不費時,不費力,入手皆是寶貝 ;有暇時,可以深挖,一層一個境界。
書法史學者劉濤先生以其深厚的功底,拈齣幾條 主綫,剔除蕪雜:熔鑄成薄薄一冊,便於讀者輕鬆鳥 瞰浩瀚的中國書法史。論述通俗而專業,可輕鬆入手 ,亦可細品深讀。
劉濤,1953年生於武漢。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曆史係,留校任教。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長期從事中國書法史、書法技法的教學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漢魏兩晉南北朝書法史、敦煌寫經書法、王羲之書法。發錶研究論文四十餘篇。著有《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捲》(獲第六屆**圖書奬)、《書法叢談》、《書法欣賞》、《中國書法》等六種。編著《中國書法全集王羲**獻之捲》、《四山摩崖刻經》等。
**章 書法這門藝術
一、書法的基本特點
二、書法的藝術性與書法的觀念
三、書作與印章
第二章 漢字起源與字體演變
一、漢字起源與倉頡造字
二、字體的演變
三、書體的種種名稱
四、書體的“立”與“破”
第三章 先秦時期的文字書法
一、殷商甲骨文書法與墨跡
二、殷商、西周的金文書法
三、春鞦戰國時期書法
第四章 篆書
一、篆書的書法特徵
二、秦朝小篆
三、漢朝篆書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篆書
五、唐朝篆書
六、宋元明時期篆書
七、清朝:篆書書法的復興
第五章 隸書
一、隸書的書法特徵
二、古隸
三、漢隸:漢簡與漢刻石
四、東晉的“變態”隸書
五、唐隸
六、清朝:隸書書法的復興
第六章 草書
一、草書的書法特徵
二、漢朝草書
三、天下**帖:陸機《平復帖》
四、王羲之的“今草”
五、“顛張狂素”
六、黃庭堅的草書
七、餘緒迴聲
第七章 行書
一、行書的書法特徵
二、行書法典:王羲之《蘭亭序》
三、王獻之的行草書
四、顔真卿《祭侄稿》
五、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六、擒縱有緻:黃庭堅的行書
七、沉著痛快:米芾的行書
八、曆代行書述略
第八章 楷書
一、楷書的書法特徵
二、鍾繇:正書之祖
三、王羲之的“今體”楷書
四、北魏後期的楷書
五、唐楷五傢
六、流美穩便的“趙字”
第九章 書法傢
一、*初的書法傢
二、“能書”與“書聖”
三、書法與仕途
四、書法傢與抄書寫碑
第十章 書畫同源
一、“書畫同源”說前傳
二、張彥遠與“書畫同源”說
三、“書畫同源”說後傳
圖目
說實話,當我拿起這本書時,內心是有些忐忑的,畢竟“極簡”二字常常意味著對細節的犧牲。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對中國書法發展史的梳理,簡直可以用“精準打擊”來形容,每一處落筆都恰到好處,絕不多餘一筆。我最欣賞它對“意臨”與“結構”之間辯證關係的探討,這一點在很多傳統書法教材中往往被含糊帶過。作者似乎深諳書傢心法,知道如何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指導。比如書中提到對“筆斷意連”的理解,不是簡單地講解筆畫如何連接,而是深入剖析瞭書傢在運筆瞬間的氣息流動和內在邏輯。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拿起自己的毛筆,對著書中的圖片嘗試模仿那種“提按頓挫”的感覺,驚喜地發現自己的書寫開始有瞭微妙的變化,不再是僵硬的描摹,而是逐漸注入瞭生命力。它不隻是講曆史,更是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感受筆尖與宣紙之間的對話,這份實在的收獲,是其他泛泛而談的書籍無法比擬的。
評分坦白講,我原本以為這本“極簡”的書會流於錶麵,充其量就是一本圖冊配上簡單的文字說明。誰能想到,它在對中國書法史的梳理中,展現齣瞭驚人的深度和獨到的洞察力。它巧妙地避開瞭宏大敘事的窠臼,轉而將焦點聚焦於那些最能代錶時代精神的關鍵轉摺點。例如,書中對“二王”一脈在書法審美走嚮上的微妙差異的分析,細緻入微,遠超一般普及讀物的論述深度。作者似乎對每一個重要書傢的性情與藝術追求都有著深刻的共情,使得介紹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記錄,而是鮮活的人物側寫。讀這本書,我體會到的是一種對“道”的追尋,即“如何通過筆墨錶達個體存在於宇宙間的哲學思考”。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中國藝術的全新視角,讓我開始思考,自己手中的筆,承載的究竟是怎樣的文化重量。這種引導式的啓發性,遠比死記硬背知識點要來得珍貴得多。
評分這本書在裝幀和排版上透露齣一種低調的考究,與書名“極簡”相得益彰,給閱讀體驗增添瞭不少儀式感。但我認為它最齣彩的地方,在於其對書法“審美範式轉移”的精準把握。它沒有過多糾纏於技術流派的繁復紛爭,而是著眼於大局,清晰地勾勒齣中國書法從“實用書寫”嚮“純粹藝術”轉變過程中的幾次關鍵蛻變。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宋代文人書風興起的解讀,它不再將米芾的“尚態”視為簡單的標新立異,而是將其置於宋代市民文化與哲學思辨的背景下進行考察,立意高遠。閱讀過程中,我幾乎能想象到作者在案頭整理資料時那種嚴謹和虔誠。它不是一本“速成秘籍”,而更像是一張精密繪製的地圖,指引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去領略書法藝術中蘊含的東方智慧。讀完後,我對中國傳統美學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深覺此書價值非凡。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先生,坐在茶館裏,用他那充滿歲月沉澱的聲音,娓娓道來中國文字演變的美學故事。它的文字風格是那種極其溫潤、充滿人文關懷的,讀起來沒有絲毫學究氣。我特彆喜歡作者在介紹不同書體風格演變時,所引用的那些古典詩詞和典故,使得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次跨學科的文化探尋。例如,當談及草書的解放與狂放時,書中穿插的對魏晉名士風流的描繪,瞬間拉近瞭我們與古人的距離。這種將藝術史融入思想史、文學史的敘事手法,極大地拓寬瞭閱讀的維度。它讓我明白,書法絕不是孤立的綫條組閤,而是特定時代精神的物質載體。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産生強烈的衝動,想要去翻閱那些被提及的碑帖原貌,去印證書中所言的“形神兼備”究竟是何種境界。這是一部真正做到瞭“以小見大”的佳作。
評分這本《極簡中國書法史》讀起來,仿佛是一場穿越時空的藝術漫步。作者以一種極其剋製卻又充滿力量的筆觸,勾勒齣瞭中國書法這門古老藝術的脈絡。我尤其欣賞它在梳理晉唐宋元明清各個階段的大傢名作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深厚功力,不是簡單羅列碑帖,而是將時代背景、書傢心境與筆墨技巧巧妙地融為一體。讀到顔真卿“骨力洞強”,感受到的不僅是字體的雄渾,更是盛唐氣象的磅礴;看到蘇軾“豐腴自得”,則能體會到文人墨客在逆境中求得的心靈安寜。整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精妙,從篆隸的古樸到楷書的規範,再到行草的奔放,過渡自然流暢,即使是對書法知之甚少的初學者,也能從中找到清晰的路徑。它沒有陷入晦澀難懂的術語泥淖,而是用充滿畫麵感的文字引導讀者去“看”那些墨跡背後的精神世界,讓人在閤捲之後,依然能清晰地在腦海中浮現齣王羲之《蘭亭集序》的清俊飄逸。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入門與進階之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