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經注疏(上下)

十三經注疏(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上海古籍齣版社,上海世紀齣版集團 編
圖書標籤:
  • 十三經
  • 注疏
  • 經學
  • 古代文獻
  • 文化典籍
  • 經典
  • 注釋
  • 古籍
  • 漢文化
  • 學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20817
版次:1
商品編碼:10191067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199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84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十三經”係指被儒傢奉為經典的十三部古籍,即《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鞦左傳》、《春鞦公羊傳》、《春鞦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漢代,立《詩》、《書》、《禮》、《易》、《春鞦》於學官,定為“五經”。唐以“三禮”、“三傳”閤《詩》、《書》、《易》,為“九經”;開成年間刻石國子學,又加《孝經》、《論語》、《爾雅》,為“十三經”。至宋,列《孟子》於經部,始為“十三經”。隨著儒傢之學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定於一尊,曆代學者紛紛為諸經作注解,除注經之作外,後又齣現瞭對舊注進行解釋和發揮的義疏。南宋以前,經與疏各單行,南宋紹熙年間始有匯集唐宋之前具性的“十三經”注、疏的閤刊本,後復有十行本。明嘉靖中有閩本,據十行本重刻;萬曆間有監本,據閩本重刻;崇禎時有毛氏汲古閣本,據監本重刻。清初有武英殿本。其後,阮元以十行本為主,校以他本,主持重刻《十三經注疏》,並撰《校勘記》,號為善本,是迄今為止的本子。

  本書據世界書局縮印阮刻本影印齣版,並據阮刻本對縮印本有所校正。縮印本《公羊注疏》捲二十三阮元《校勘記》漏脫者,《論語注疏》捲首漏脫之阮元《校勘記序》,皆影印補錄於全書之末。這次齣版,除重新編定目錄外,尚在書口增貼詳細篇目,以便檢索。本書能與葉紹鈞編《十三經索引》配閤使用。

目錄

《十三經注疏》上
周易正義
尚書正義
毛詩正義
周禮注疏
禮記正義
《十三經注疏》下
禮記正義
春鞦左傳正義
春鞦公羊傳注疏
春鞦榖梁傳注疏
論語注疏
孝經注疏
爾雅注疏
孟子注疏



前言/序言


《十三經注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一部集大成的儒傢經典匯編。它並非一部單一的著作,而是匯集瞭十三部在儒傢思想體係中享有崇高地位的經典文獻,並通過曆代學者的精湛注解與疏解,形成瞭一部內容豐富、體係宏大、影響深遠的學術巨著。這部作品不僅為我們展現瞭儒傢思想的核心脈絡,更承載著中華民族數韆年來的智慧結晶與文化傳承。 溯源與構成:十三部經典的傳承之路 《十三經注疏》的“十三經”之名,最早可追溯至宋代。這些經典經過漫長的曆史沉澱,由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時代寫就,它們的核心內容涵蓋瞭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倫理、曆史、文學等多個方麵,構成瞭儒傢思想的根本與骨架。 《周易》: 被譽為“群經之首”,是關於宇宙生成、變化規律的哲學著作。《周易》以卦象和爻辭的形式,深刻揭示瞭陰陽變化、事物發展規律,影響深遠,曆代學者對其注解紛呈,王弼、孔穎達等人的注疏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代錶。 《尚書》: 記錄瞭中國古代早期曆史文獻的總集,內容多為古代帝王的言行、典章製度,是研究中國上古曆史、政治製度、思想觀念的重要文獻。曆代學者如孔安國、孔穎達等皆有精深研究。 《詩經》: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瞭自西周初年至春鞦中葉的詩歌三百餘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它反映瞭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情感真摯,藝術手法多樣,對後世文學産生瞭巨大影響。毛亨、毛萇的傳,以及漢代傳詩者的注疏,尤為關鍵。 《周禮》: 詳細記述瞭周代官製、禮儀、法律、經濟等方麵的製度,是研究周代社會組織與政治製度的寶貴資料,被視為“王道之要”。鄭玄的注,以及漢代經學傢們的疏解,構成瞭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儀禮》: 記錄瞭周代士大夫的各種禮儀,如冠禮、婚禮、喪禮、祭禮等,是實踐儒傢禮治思想的具體體現。《儀禮》的理解與闡釋,對於把握儒傢倫理規範與社會秩序至關重要,鄭玄的注是經典。 《論語》: 記錄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傢學派的核心經典,集中體現瞭孔子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教育思想以及對人生、社會、宇宙的深刻見解。《論語》的傳播與解釋,經曆瞭多位儒傢大師的努力,如何晏、硃熹等人的注疏,極大豐富瞭其內涵。 《孝經》: 強調孝道在個人修養和社會秩序中的核心地位,是儒傢倫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孝經》以其淺顯易懂的語言和深刻的倫理內涵,成為曆代中國人重要的道德教育讀物。 《孟子》: 記錄瞭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傢思想的重要發展和補充。孟子發展瞭孔子的仁政思想,提齣瞭“民貴君輕”等重要政治主張,並對性善論進行瞭係統闡述。趙岐的注,以及後世學者的疏解,是理解《孟子》的重要路徑。 《大學》: 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後獨立成篇,強調“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順序,是儒傢思想實現人生價值與社會理想的綱領性文獻。硃熹將其與《中庸》一同列為“四書”,使其地位更加凸顯。 《中庸》: 原為《禮記》中的一篇,探討瞭“中庸之道”的哲學思想,強調“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儒傢認識論和本體論的重要體現。 《春鞦》: 魯國史官編年體史書,以其簡潔的文辭,蘊含著“春鞦筆法”的微言大義,對後世曆史評價和政治思想産生瞭深遠影響。《春鞦》的解讀,離不開“三傳”,即《公羊傳》、《榖梁傳》和《左傳》。《左傳》以其敘事生動、史料豐富,成為解釋《春鞦》最重要的輔助材料。 “注疏”的奧義:曆代學者的智慧結晶 《十三經注疏》之所以能成為一部具有如此厚重學術價值的巨著,離不開“注”與“疏”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注”通常是對原文中字詞、概念、典故等進行解釋,力求貼近原意;而“疏”則是在“注”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原文的義理,考證其源流,辨析其異同,甚至結閤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解讀。 曆代為十三經作注疏的學者不計其數,其中貢獻最為卓著,為後世所尊崇的,主要有以下幾位: 漢代的鄭玄: 被譽為“經學之聖”。鄭玄的注解,博采眾說,融會貫通,為《周禮》、《儀禮》、《詩經》、《論語》等經典注入瞭新的生命力,其注被後世奉為圭臬。 魏晉的王弼: 尤以其對《周易》的注解最為著名,以玄學的方法解讀《易經》,深刻影響瞭後世的易學研究。 唐代的孔穎達: 奉敕編纂《五經正義》,其中《五經》指《詩》、《書》、《禮》、《易》、《春鞦》,而《十三經注疏》實際上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孔穎達等人的疏解,對前代注疏進行瞭集大成式的梳理和發揮,奠定瞭《十三經注疏》的最終形態。 宋代的硃熹: 雖不直接編纂《十三經注疏》,但其對《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注解,即“四書章句集注”,以及對《詩經》等經典的研究,對後世影響至巨,其治學方法和思想體係,深刻影響瞭《十三經注疏》的後續研究與解讀。 這些注疏的匯集,如同為十三部經典穿上瞭一層層智慧的鎧甲,既保護瞭經典的原本麵貌,又以深入淺齣的方式,揭示瞭其蘊含的深刻道理。它們之間的相互印證、補充與發展,構成瞭一個宏大的儒學思想體係,使得即使是曆經韆年,這些經典依然能夠被後人所理解和傳承。 思想的殿堂:儒傢智慧的集中展現 《十三經注疏》所匯集的思想,是中華文明的基石,其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仁者愛人,德政為本: 儒傢思想最核心的概念便是“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和諧。“仁”的實現,體現在政治上便是“德政”,君主應以德治國,以身作則,纔能贏得民心,實現長治久安。 禮樂教化,社會秩序: 儒傢認為,禮樂是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倫關係的重要工具。《周禮》、《儀禮》等經典,詳細闡述瞭各種禮儀製度,旨在通過規範的社會行為,培養君子的人格,構建和諧的社會。 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 儒傢強調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性,認為“修身”是基礎,進而纔能“齊傢”,然後纔能“治國”、“平天下”。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政治哲學,強調個體價值與社會責任的統一。 民本思想,順天應人: 儒傢並非不重視民眾,而是強調“民貴君輕”的理念,認為人民的福祉是國傢穩定的根基。君主的統治,必須順應民意,以人民的利益為重。 中庸之道,持守適度: “中庸”並非墨守成規,而是強調在處理事物時,要把握適度的原則,既不偏激,也不矯枉過正,尋求一種動態的平衡,以實現事物發展的最佳狀態。 天人閤一,敬天保民: 儒傢思想中,也包含瞭對天道的敬畏與對自然的認識。《周易》的宇宙觀,《大學》對格物緻知的探索,都體現瞭古人對天地萬物的深刻思考。 價值與意義:傳承與啓迪的永恒力量 《十三經注疏》的價值,並不僅僅體現在其曆史的厚重感,更在於其對當下仍具有的深刻啓迪意義: 文化基因的傳承: 它承載著中華民族幾韆年來形成的核心價值觀、思維方式和道德倫理,是理解中華文化之根脈的重要窗口。 哲學智慧的寶庫: 其中蘊含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至今仍為人們提供著深刻的哲學思考,幫助我們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倫理道德的指南: 其中的關於仁愛、孝悌、誠信、禮義等倫理道德規範,對於構建和諧社會、提升個人品德,仍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治國理政的藉鑒: 儒傢的政治思想,如民本思想、德政理念,對於當今的政治實踐,仍能提供有益的藉鑒。 教育思想的啓迪: 儒傢對於教育的重視,以及因材施教、啓發式教學的理念,對於現代教育理念的形成,也起到瞭積極的推動作用。 閱讀《十三經注疏》,絕非僅僅是翻閱古籍,而是一場與先賢的對話,一次對中華文明深邃智慧的探尋。這部巨著,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古代思想世界的大門,引導我們在曆史的長河中,汲取營養,獲得啓迪,更好地理解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又將走嚮何方。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有力證明。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初拿到《十三經注疏(上下)》,心裏其實是有些打鼓的。我一直對儒傢經典有所嚮往,但又深知其晦澀難懂,擔心自己難以消化。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那種擔心便消減瞭大半。首先,這套書的排版就非常人性化,將原文、注和疏巧妙地安排在一起,閱讀起來不會感到割裂。我嘗試著從《論語》的部分開始,雖然很多句子我之前也零星地讀過,但配閤著注釋和疏解,我纔真正理解瞭其中的深意。很多時候,我們覺得難以理解的古文,往往是因為脫離瞭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語境。而這本書的疏解部分,恰恰是將這些曆史的脈絡和思想的演變一一呈現齣來,讓我看到瞭那些古聖先賢思想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影響後世的。這種“考古式”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非常過癮。我甚至能想象到,未來我可能需要花費數年時間,纔能真正領會這本書的精髓,但這絕對是一段值得投入的旅程。

評分

我一直覺得,閱讀經典,尤其是像《十三經》這樣的 foundational texts,是一種與古人對話的方式。拿到《十三經注疏(上下)》這本書,我仿佛真的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門。這本書的體量確實不小,上下兩冊,光是厚度就讓人肅然起敬。我最欣賞的是它所采用的注釋和疏解體係,非常詳盡,幾乎涵蓋瞭曆代重要學者對這些經典的解讀。這對我來說,就像是在同一本書中,看到瞭不同時代、不同學派的學者們是如何理解和闡釋這些古老思想的。這種多層次的解讀,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文本的理解,讓我能夠從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思想的演變和發展。雖然我目前還在非常初級的階段,但每一次閱讀,都能感受到一種知識的纍積和認知的深化,這是一種非常令人愉悅的學習體驗。

評分

拿到《十三經注疏(上下)》這本書,真有一種捧著一座巍峨殿堂的感覺,沉甸甸的,不僅僅是紙張的重量,更是知識的厚重。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隻是翻閱瞭一下,但僅憑裝幀的考究和字體清晰的排版,就足以讓人感受到編者和齣版方的用心。它不像市麵上許多快餐式的讀物,充斥著浮光掠影的感悟,而是仿佛在邀請你去進行一場漫長而深刻的對話。我尤其喜歡它對原文的注釋和疏解部分,字裏行間都透著股嚴謹勁兒,仿佛古代的大儒們穿越時空,在你耳邊娓娓道來,為你撥開文字的迷霧。那種感覺,就像置身於一個古老的藏書閣,每一個字句都蘊含著韆年的智慧,需要你靜下心來,一點點去品味,去消化。我曾嘗試過一些碎片化的閱讀,但總覺得意猶未盡,而這本書,我預感它將成為我案頭的常客,每一次翻開,都能有新的發現,新的啓發。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通往古老精神世界的鑰匙,等待著我去開啓。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業餘愛好者,《十三經注疏(上下)》對我來說,絕對是“鎮館之寶”一般的存在。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透著一股子沉靜內斂的古典美,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很想深入瞭解儒傢思想的核心,而這套書無疑是最權威、最全麵的入門和進階指南。我喜歡它將原文、曆代名傢注釋以及更深入的疏解融為一體的編纂方式,這使得閱讀過程既能保留原汁原味,又能獲得豐富的解讀。有時候,我隻是隨意翻開其中一頁,就能被其中的某個觀點深深吸引,然後花上大半天的時間去琢磨。它不像那種速成的“國學速成班”教材,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你一步步走進博大精深的儒學殿堂。我期待著在未來的日子裏,能在這本書的陪伴下,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

評分

說實話,《十三經注疏(上下)》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它更像是一座知識的寶庫,一份精神的遺産。拿到它的時候,我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詞就是“莊重”。從紙張的質感,到字體的排版,都透露著一種對經典應有的敬意。我嘗試著翻閱瞭其中的一部分,雖然內容深奧,但我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巨大能量。它不是那種讓你看一眼就能得到結論的書,而是需要你投入時間和精力,去一點點地挖掘、去細細地品味。書中的注釋和疏解部分,就像是一盞盞明燈,照亮瞭那些晦澀的文字,幫助我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我預感,這本書將會陪伴我度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學習旅程,每一次閱讀,都能帶來新的感悟和啓發,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真是一本好書,在京東這樣好的平颱能夠買到這麼一本好書,真是幸運之至,希望京東再接再厲,給讀者更好的書,更優惠的價格,當然自身的發展也越來越好,走嚮國際化!加油!

評分

十三經注疏,春鞦公羊傳,上古的這套書 字體大,印刷也很是不錯,值得收藏!

評分

在中國古代,堪與十三經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麵對這兩大文化支柱,無論是諸子還是詩文,其中雖不乏角立特齣者,甚或是叛逆者,卻往往隻能站在曆史舞颱的邊緣,難以撼動其中心的地位。如果說二十四史是以記實為本,縱貫古今,鑒往說來,宣彰資治,更多發揮的是實用的鏡鑒的作用,那末十三經則是整個封建社會的靈魂。自漢武帝接納董仲舒“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建議,設立五陘曄士二土於學宮之後,直至清代,經學一直是曆代統治者製定國策的理論依據,是士農工商各色人等齊傢立身的行為規範。不僅如此,十三經還被法典化,於是有瞭霞斷獄氣“禮”成瞭覆遷巴,而且是法上之法。它更被神化、宗教化,於是儒學成為國學、國教。它不但堂而皇之地被推廣到所有官私學校之中,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包括目不識丁之人在內的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們的思想與行為。所以每當社會發生重大變革之際,總有人視其為障礙,為糟粕,必欲除之而後快;相反,也有人尊之為聖典,為良方,藉其足以安邦定國。時至今日,似依然如故。

評分

買的最好的一本,字體小,但還是很清楚的,厚厚的兩大本,定價也閤適,618入手,100快,正文有句讀,注疏沒有。封麵也好看。

評分

經典買進,很快很快!謝謝快遞小哥!!!

評分

印刷清晰,紙張偏薄,內容豐富詳實,解釋恰當。活動期間購買,很實惠很劃算。物流迅速。五分好評!

評分

不錯,挺好的給力,便宜實惠,很給力,活動給力不解釋

評分

不錯 開始書皮破瞭 後來換瞭一次 還不錯 看書的圖片還以為是立體的 結果 不過還是挺好看的 就是衝著書的封麵纔買的

評分

十三經作為儒傢經典,有誌於國學研究和“修齊治平”修養的,仰慕我華夏文化的,都可以參閱此書。不過此書是繁體,沒有句讀,尤其是字很小,不太方便閱讀,不建議初學者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