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山海经(2016白话全译彩图升级珍藏版)徐客 著 中国创世史诗,上古奇幻巨著

正版现货 山海经(2016白话全译彩图升级珍藏版)徐客 著 中国创世史诗,上古奇幻巨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客 著
图书标签:
  • 山海经
  • 白话文
  • 彩图
  • 神话故事
  • 奇幻文学
  • 中国神话
  • 古籍
  • 历史文化
  • 徐客
  • 珍藏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瑞景天宏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52894
商品编码:10198827153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畅销100万册的典藏图书。各电商网站销量排名首位,经典再版!

  ★奇幻之祖,玄幻经典:4830种异兽,2665种奇木,132个国度,堪称魔幻作品之鼻祖!

  ★图宝级插图全新着色:320幅珍贵的古版插画,选自10部版本,全新彩绘着色!

  ★学术考据,专家论证:特别添加张步天教授学术考据地图,指明古地址的现代方位。


内容简介

  《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风貌奇特的古代佳作,堪称中国奇幻、魔幻文学的开山鼻祖。全书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神话、生物、水利、矿产等方面内容,是中国文化的珍品,是中国古人想象力的集中体现。

  本书搜集了今人所能搜集到的几乎所有《山海经》图文版本,全面呈现了这部中国上古时代集奇幻与瑰丽之大成的想象之作,深刻反映了上古时代种种神话传说,是值得珍藏的一本书。对那些爱好历史、地理,喜欢研究神秘古怪事物的读者来说,实为*好选择。


作者简介

  徐客

  自由撰稿人,曾从事图书出版及游戏开发等工作。自小喜爱我国经典奇幻著作《山海经》一书,至今已有20余年。搜罗各种研究考证的书籍,阅尽各代《山海经》典籍及现代研究著作,搜集各个版本的《山海经》插图, 终著成《山海经》 (白话全译彩图珍藏版)一书。

目录

奇幻瑰丽的《山海经》10

第一卷

南山经20

南次一经22

南次二经36

南次三经48

第二卷

西山经58

西次一经60

西次二经80

西次三经88

西次四经110

第三卷

北山经122

北次一经124

北次二经144

北次三经154

第四卷

东山经174

东次一经176

东次二经184

东次三经194

东次四经202

第五卷

中山经210

中次一经212

中次二经220

中次三经228

中次四经234

中次五经240

中次六经250

中次七经260

中次八经270

中次九经282

中次十经292

中次十一经298

中次十二经314

第六卷海外南经 326

第七卷海外西经 342

第八卷海外北经 362

第九卷海外东经 378

第十卷海内南经 388

第十一卷海内西经 400

第十二卷海内北经 410

第十三卷海内东经 430

第十四卷大荒东经 440

第十五卷大荒南经 456

第十六卷大荒西经 470

第十七卷大荒北经 490

第十八卷海内经 506

《山海经》原经文529

索引569

精彩书摘

  南次一经

  招摇山

  南方首列山系叫作鹊山山系。鹊山系的头一座山,也是 西边的一座山,是招摇山,它屹立在西海岸边,山上生长着许多桂树,又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中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却开着青色的花朵,名称是祝余,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饥饿。山中又有一种树木,形状像构树,却呈现黑色的纹理,它的花开放后发出耀眼光芒,照耀四方,名称是迷榖 ,人佩带它在身上就不会迷失方向。

  狌狌

  山中还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但长着一双白色的耳朵,既能匍匐爬行,又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名称是狌狌。狌狌就是今天的猩猩,性情颇像人,高约四五尺,口内有牙齿三十二颗,鼻梁塌陷。狌狌一般在山林中用树叶建造小屋,然后居住其中。如果在年幼时将其捕捉,则能够被驯化而和主人和谐相处。古代的人认为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走得飞快。远古时期,中国南方气候湿热,类似于今天东南亚的热带岛屿,到处是原始森林,当时也许就有猩猩栖息。现在印度尼西亚的原始雨林中还有红毛猩猩分布,招摇山的猩猩大概就是这个种类吧。

  古人传说猩猩会说人话,百余头为一群,出没山谷之中,它们知道过去却不能预测未来,还特别贪心,十分好酒和摆弄草鞋。于是当时的土人便常在路上摆酒,旁边还放上几十双连在一起的草鞋,猩猩走过便知道放置这两样东西的土人和他们祖先的名字。开始它们喊着土人和他们祖先的名字,还一边大骂:"又来诱惑我,才不上你们的当呢!"然后就走开。但过了一会儿它们又返回,眼睛盯着酒和草鞋,又骂,然后又走开。如此来回几次,终因抵受不住酒和草鞋的诱惑,便相互嚷着要喝酒,还把草鞋套在脚上。结果喝得大醉,这时土人便出来捕捉它们,醉醺醺的脑袋和连着的草鞋让它们想跑都跑不动,便一起被土人捉住。它们知道人类摆酒的目的,却因为贪心,禁不住诱惑而成为人类的盘中餐。古人认为猩猩的嘴唇很好吃,猩唇是"山八珍"之一。而且古人还保留着一种原始观念,认为只要吃了某种强悍的动物的肉,便会将对方的力量和灵气吸收到自己身上来。不光猩猩唇味道甘美,吃了它的肉,便能吸收了猩猩"善走"的本领,从而健步如飞。估计中国古代的猩猩就是因此而灭绝的吧。

  招摇山除了有猩猩,还孕育了丽水,这条河从山涧中发源后,向西奔腾流入大海。水中有许多叫作育沛的东西,人佩带它在身上就不会生蛊胀病。

  堂庭山?白猿?棪木

  招摇山往东三百里,是堂庭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棪木,棪木是一种乔木,其果实红了就可以吃。山中又有许多白色猿猴,白猿样子像猴而手臂粗大有力,腿长,动作敏捷,擅长攀缘,其喊叫的声音听起来很哀怨,古有"猿三鸣而人泪下"之说。擅长攀缘和独特的鸣叫是白猿的两大特征。有人认为白猿是银色乌猿,它周身银白,唯有前爪和脸是黑色的,所以得此名。银色乌猿生于印度,中国也有。传说,猿是长寿的动物。古人认为猴子活到八百岁就变成了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猿产于神山广川之中,手臂非常长,能够吸取自然之精气,所以其寿命很长。堂庭山中的白猿估计以棪树的果子为食吧。 堂庭山还盛产水晶。这种水晶也叫水玉,传说神农时代的雨师赤松子,正是因为服用了这种水玉,不但能够教神农,还能入火自烧而不死;炎帝的小女儿曾效法赤松子,也成了神仙。除了水玉以外,堂庭山中还蕴藏着丰富的黄金。

  即翼山?野兽?蝮虫?怪蛇

  堂庭山往东三百八十里,是座即翼山。山上生长着许多怪异的野兽,水中生长着许多怪异的鱼,还盛产白玉,有很多蝮虫。蝮虫是蛇的一种,身长只有三寸,头如同人的大拇指大小。另有说法认为蝮虫又叫反鼻虫,颜色像红白两色的绶带纹理,鼻子上还长有针刺,大的重可达百斤。它们栖息在怪树上,绶纹就是其保护色。除了即翼山以外,后面要提到的羽山、非山都有它的分布。除蝮虫外,即翼山还有很多奇怪的蛇,很多奇怪的树木,十分险恶,人是上不去的。

  杻阳山?鹿蜀?旋龟

  即翼山往东三百七十里,就到了杻阳山。山的南坡盛产黄金,山的北坡盛产白银。杻阳山有一种瑞兽,名叫鹿蜀,它的形状像马,白头、红尾,通身是老虎的斑纹,鹿蜀的鸣叫像是有人在唱歌。据说谁披上它的皮毛,谁就可以子孙满堂,因此它们经常遭到人们捕杀,但鹿蜀十分警觉,一有响动就立刻藏匿。怪水从杻阳山发源,向东流去,注入宪翼水。水中经常会发出一种像是敲击木头的难听的声音,这是一种叫旋龟的动物发出来的,它外形像普通的乌龟,但却长着鸟头和蛇尾。旋龟时而在岸边爬行,时而在水中游动。佩带旋龟甲能使人的耳朵不聋,而且它还可以用来治疗脚茧。传说大禹治水时,应龙在前面用尾巴划地,指引禹沿着它所划的地方开凿水道,将洪水引入大海;而玄龟则背上驮着息壤,跟在禹身后,以便禹能随时把一小块一小块的息壤取来投向大地,息壤落到地面后迅速生长,很快就把恣意的洪水填平了。可见玄龟又是治水的重要角色。

  柢山 鯥

  杻阳山再往东三百里,是柢山,山间河流众多,但山上却怪石嶙峋,没有花草树木。这里生长有一种鱼,形状像牛,栖息在山坡上而不在水中,长着蛇一样的尾巴并且肋下生翅,能在天空飞翔,它吼叫的声音像犁牛,这种鱼的名字叫鯥 ,它冬天蛰伏而夏天复苏,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患痈肿疾病。这类被圣化了的爬行动物,常以不同的姿态出现于殷商铜器的纹饰中。

  亶爰山?类

  柢山再往东四百里,是亶爰山,山间也有很多河流,山上怪石嶙峋,草木不生,人难以攀登。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野猫却长着向下垂到眉毛的长头发,名叫类,它雌雄同体,就是一身具有雄雌两种性器官,自己受孕,自己繁殖。吃了它的肉就会使人不产生妒忌心。相传在明朝时,云南蒙化府一带经常可以见到这种野兽,当地人称它为香髦。又有传说在南海山谷中有一种形貌像狸的灵猫,自为雌雄,可能也是类。

  基山?猼訑 尚付

  爰山再往东三百里,是基山,基山南坡盛产玉石,山北坡生长着很多奇怪的树木。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羊,长着九条尾巴和四只耳朵,眼睛却长在背上,名称是猼訑,人披上它的毛皮就会勇气倍增,无所畏惧。山上还有一种尚付鸟,它长相似鸡,却有三个头、六只眼睛、六只脚、三个翅膀,由于三个头经常意见不一致,所以常常打架,以至于把身体打得遍体鳞伤。传说,人若吃了类似 这种多个眼睛的禽鸟的肉,就可以将它身上的神灵之气吸收到自己身上来,所以就不必闭上眼睛睡觉了。据说古时富人买下它给自己的雇工吃,可以使他们不知疲劳地工作,而很少休息。

  青丘山?九尾狐?灌灌 赤鱬

  基山再往东三百里,是青丘山,山上向阳的南坡盛产玉石,而背阴的北坡则盛产青雘。青雘是一种矿物颜料,古人常用它来涂饰器物。山中有一种奇兽,形状像狐狸,却长着九条尾巴,吼叫的声音如同婴儿在啼哭,它很凶猛,能吞食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妖邪毒气。在中国古代,九尾狐同时又是祥瑞和子孙昌盛的征兆。传说禹治水直到三十岁时,还没有娶妻。有一次他走过涂山,见到一只九尾白狐,不禁想起涂山当地流传的一首民间歌谣,大意是说:谁见了九尾白狐,谁就可以为王;谁见了涂山的女儿,谁就可以使家道兴旺。于是禹便娶涂山女子娇为妻。结果禹果然为王,而且子孙繁盛,统治中国。除此之外,古人还传说当为王者不好色、政治清明的时候,九尾狐就会出现。汉画像石中常见九尾狐与玉兔、金蟾、三足乌等并列于西王母

  身旁,既是西王母的使者、随从与动物伙伴,又是祥瑞与子孙兴旺的象征。九尾狐具有祥瑞的品格,缘于它的一些习性,如它死后一定要将头朝向它出生地的方向,于是古人认为它不忘本。而它的九条尾巴蓬松美丽,古人则认为象征子孙繁衍、后世昌盛。然而,九尾狐作为古代神话中的重要角色,其寓意却不断产生变化,由祥瑞之兽演变成青丘山的食人畏兽,再到蛊惑人的妖兽。如《封神演义》中,九尾狐就是妖精,控制妲己,迷惑纣王,搞得殷商天下大乱,九尾狐又成了妖精、乱世的象征。传说它不仅迷惑中国帝王,还东渡日本,化作名为玉藻前的美女,成为日本鸟羽天皇的宠姬,企图祸国殃民,后被识破,现出九尾狐原形,在东国下野的那须野原被杀,化作杀生石。

  青丘山中还有一种禽鸟,名叫灌灌,它样子像斑鸠,啼叫的声音如同人在互相斥骂。据说灌灌鸟的肉很好吃,尤其是烤熟以后味道十分鲜美,而且把它的羽毛插在身上就不会被迷惑。

  英水从这青丘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即翼泽。泽中有很多赤鱬,形状像普通的鱼,却有一副人的面孔,大概就是人鱼吧,它发出的声音如同鸳鸯鸟在叫,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生疥疮。由青丘山往东三百五十里是箕尾山,它雄踞于东海之滨,山上沙石很多。汸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淯水,水中盛产白色玉石。

  南方首列山系诸山神

  总计鹊山系之首尾,从招摇山起,直到箕尾山止,一共是十座山,东西蜿蜒二千九百五十里。诸山山神没有神名,形象都是鸟的身子、龙的头。他们彼此之间没有统属关系,没有等级,没有至上之神,也不受其他天神的统领。祭祀这些山神的礼仪是把畜禽和璋一起埋入地下,祀神的米用稻米,用白茅草来做神的座席。从山神的形貌来看,这一山系所居住的族群,都以鸟为信仰;再看他们用稻米来祭祀的情形,他们应该属于农耕民族或处于农耕阶段。

前言/序言

  序言

奇幻瑰丽的《山海经》

  一部想象力非凡的惊世之作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被认为是一部富有神话色彩的 古地理书,也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物种演化、地理变迁的传奇之作。在物欲横流、市声喧嚣的现代社会,对于习惯"快餐式阅读"的现代人来说,它是一片静土,是远古时期极富想象力的惊世之作。它通过诡异的文字与形象的绘画,让我们依稀解读那些或已进化、或已绝迹的远古生命;了解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的生活和思想;感悟那天、地、人、兽的无穷奥秘。《山海经》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海内外丰富的山川鸟兽资源。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账的方式记载了一些奇闻轶事,然而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有较大争议。《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记载了一百多个邦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以及诸多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信息。中国古代也一直把《山海经》当作史书看待,它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山海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众说纷纭。过去认为是禹、伯益所作,大约出于周、秦人的记载。然而北齐《颜氏家训·书证篇》又据《山海经》文中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等秦汉以后的地名,则认为绝非是禹、伯益所作。后世中,随着考古学的发展,禹、益之说日趋被否定。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的成书非一时,作者也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中期,于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而且书中许多内容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山海经》现在 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的。晋朝郭璞曾经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汇集中国史上 优美的神话

  《山海经》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古书、怪书,同时又是我们民族某些根深蒂固的思想的源泉。在古代,它曾以异端邪说之渊源的身份对"不语怪力乱神"的正统思想方式提出挑战,对通行的经史子集图书分类法构成某种潜在的威胁;而在现代,它又给既定的学科划分和专业界限造成很大的麻烦。无论是中国古时候的知识分类还是现代国际通行的学科体制,都无法使它对号入座。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宗教学家、方志学家、科学史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文学批评家,乃至思想史家都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但无论谁也无法将它据为己有。"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却又同时属于所有学科。"《山海经》 重要的价值之一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记载的禹杀相柳的神话传说充满了奇幻色彩,既可从文学或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也从中不难看出共工、相柳和禹三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古代民族部落之间的战争。

  《山海经》中大量存在的这些神话传说,是今天我们研究原始宗教时难得的珍贵材料。拨开神话见历史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郁的神话色彩和较强的夸饰性,事物本身的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身影。如果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还是不难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例如《大荒北经》中黄帝大战蚩尤的记载,剔除其神话色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场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同时,《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例如,关于天文、历法,《大荒西经》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海内经》载:"噎鸣生岁十有二。"关于农业生产,《海内经》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关于手工业,《海内经》载:"义均是始为巧,是始作下民百巧。"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

  地理价值不容小觑

  《山海经》在地理学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作者以《中山经》所在地区为世界的中心,四周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构成大陆,大陆被海包围着,四海之外又有陆地和国家,再外还有荒远之地,这就是古人心目中原始的"世界"。《山海经》的结尾还指出:"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这在科学发展迅猛的今天来看似乎是幼稚可笑的,但反映了两千多年前,《山海经》的作者及当时的人类已认为世界不是不可知的,而是可以认识的,世界是有极限的,是可以测量出的,这在研究地理学史上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山经》以山为纲,分中、南、西、北、东五个山系,分叙时把有关地理知识附加上去。全文以方向与道路互为经纬,有条不紊。在叙述每座山岳时还记述山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峭程度、形状、谷穴及其面积大小,并注意两山之间的相互关联,有的还涉及植被覆盖密度、雨雪情况等,显然已具备了山脉的初步概念。在叙述河流时,也一定言明其发源及流向,还注意到河流的支流或流进支流的水系,包括某些水流的伏流和潜流的情况,以及盐池、湖泊、井泉的记载,堪称我国 早的山川河岳地理书。

  《山海经》在物质资源分布的篇幅中,对于矿产的记载尤其详细,提及矿物产地300余处,有用矿物达七八十种,并把它们分成金、玉、石、土四类。《山海经》中还注意到矿物的共生现象,并据其硬度、颜色、光泽、透明度、构造、敲击声、医药性等特性阐述识别矿物的方法,及详细记述动植物形态、性能和医疗功效,因此《山海经》在矿物学分类上有着突出的贡献。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说:"《山海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宝库,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古人是怎样认识矿物和药物之类物质的知识。"

  图画是《山海经》的灵魂

  《山海经》是我国 早的一部有图有文的经典,图画可以说是《山海经》的灵魂,有人说,《山海经》是先有图后有文的一部奇书。郭璞在注解《山海经》的时候,为它配了整套的插图;梁武帝时期张僧繇画《山海经图》十卷;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记载了在唐代业已失传的《山海经图》;北宋舒雅根据皇家图书馆保存的张僧繇之图重画了《山海经图》十卷等等。令人惋惜的是,这些古老的《山海经图》都亡佚了。但这些曾经存在过的古图,及出土文物上与《山海经》同时代的图画,却开启了我国古代以图记事的文化传统。《山海经》可以说是人类文字出现之初真正意义的读图时代。

  集大成者的新版本

  《山海经》这部孕含中华几千年古文明的上古百科全书,它的神秘诡异和璀璨多姿几千年后的今天仍让人无限神往。本书吸取了前人丰富的研究成果,并立足于《山海经》与古代文明的衍生关系,引发以下几点创新之处:一是图像丰富。

  关于《山海经》图画,今日所见均为明清以后所画,共有14种刻本,本书引用了其中10个版本中的320多幅图,并对其进行比较,做成"珍贵古版插图类比"。同时,编者还在分析明清诸《山海经》图本的基础上,选取明代蒋应镐所绘图画,在每幅图上部附上图中地理位置方位图和图中出现神灵的星形方位图,清晰地标注出《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山川地理及奇禽异兽,不仅具有较强较好的视觉效果,而且形象、生动的画面可以使读者对《山海经》中所出现的神仙、怪兽有较直观、全面地了解。二是古地图真实可考。书中收录了30张《山海经》地理位置考察路线图,及10余张古老山河图,古朴的色彩、河流山川清晰的走势,加强了《山海经》的远古气息和磅礴气势。关于《山海经》的成书,历来说法不一,而禹、伯益所作的说法显然不可考,著名的《山海经》研究专家张步天教授认为,经中所记山川走向应是前人实地探索、考察的结果,而对考察时沿途所经的地理风貌加以记载所绘制的路线,可能是《山海经》的真正由来之所在。张步天教授在国内"山海经"研究领域一直享有盛誉,成就颇丰。他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绘制有26幅《山经》考察路线图,和4幅《海经》地理位置图,不但一一注明了每条路线及经文的形成时期,而且根据自己的考证结果,将《山海经》中古山川、古国度的方位在现代地图中加以详细标注。此30幅图本书中皆有收录,相信对研究古老民族地域、原始山川河流走向及远古地理情况有着积极意义。在此谨对张步天教授及那些对《山海经》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谢意!除此,本书还收集了很多能够反映《山海经》文化的上古时期出土文物图像,并对其器形、纹理做了研究,惊奇地发现它们身上负载的浓郁的《山海经》文化。另外,由于《山海经》在地理方面的贡献,经中所记诸山水很多都已考证出今日的所在地,我们也选取其中一部分的考据位置制作成专题,希望对读者更好地了解《山海经》中的地理环境起到一定帮助。

  《山海经》这部宏大瑰丽的秘著能够破解国人两千多年来遥远而神秘的旧梦;寻求根源于荒古时代的影响民族观念的巨大力量;并揭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神秘面纱。我们在查阅大量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理编译了这部神秘瑰奇的古代巨著,试图探讨山海经图的学术价值及历史影响,并寻找古老文明所遗留下的文化轨迹,希望本书的出版对《山海经》的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山海经》:一部远古世界的博物志与想象力瑰宝 《山海经》,一部承载着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古老著作,其内容之丰富、想象之奇绝,至今仍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并非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史书,也不是纯粹的神话故事集,而是一部集地理、博物、神话、民俗、宗教、巫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博物志”和“创世史诗”。翻开《山海经》,我们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置身于一个光怪陆离、充满神秘色彩的远古世界。 地理的脉络:丈量不可思议的疆域 《山海经》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其对古代地理的详细描绘。书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四海”之内,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形形色色的山川、河流、湖泊、海洋。这些地理描述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测绘,而是融合了古人的观察、想象以及口耳相传的传说。例如,书中描绘的“昆仑山”,并非我们今日所知的具体山脉,而是古人心中神圣、神秘的山岳之祖,是连接天地的枢纽,居住着西王母、烛龙等神祇。 书中对于地理方位的描述,往往与特定的山川、河流相联系,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些单元又通过山脉、河流的连缀,构建起一个巨大的、充满想象的地理网络。例如,从“东山经”到“西山经”,再到“北山经”和“南山经”,构成了一个围绕着中原地区的古代世界观。这些描述中,不仅有对地形地貌的粗略勾勒,更有对地理环境中动植物、矿产资源的记载,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初步认识和探索。 更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往往伴随着奇特的动植物和神话传说。一座山可能因为栖息着某种神兽而闻名,一条河流可能因为流淌着具有神奇功效的泉水而引人遐想。这种地理与神话的紧密结合,使得《山海经》的地理内容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也为我们理解古人的宇宙观和对世界的认知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它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自然界充满了灵性,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博物的宝库:千奇百怪的动植物百科 《山海经》最令人着迷的部分,莫过于其对数量庞大的奇珍异兽、神草灵药的记载。书中描绘的生物,许多都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它们形态各异,能力非凡,充满了古人的想象力。这些生物的出现,往往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神话故事紧密相连,构成了《山海经》独特的“奇幻生物图鉴”。 例如,我们熟知的“凤凰”,在《山海经》中就被描绘成“首文曰德,翼载义,足履仁,膺抱忠,背秉信,声如乐,五采备”。它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鸟类,更是祥瑞的象征,承载了古人对美好品德的向往。再如“龙”,在书中更是千变万化,有能呼风唤雨的,有能驾驭水流的,是力量和权威的象征。 书中对怪兽的描绘更是琳琅满目。有“穷奇”,形似老虎,长着翅膀,能吃人;有“饕餮”,传说中贪吃的凶兽,常被用作器物纹饰;有“九尾狐”,传说能魅惑人心,也是一个具有复杂文化意涵的形象。这些怪兽并非纯粹的虚构,它们往往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中凶险、奇异事物的恐惧与想象,也寄托了他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除了动物,《山海经》还记载了大量的植物,其中不乏具有神奇功效的草药。“当归”被认为可以治疗跌打损伤,“人参”则被视为延年益寿的灵草。这些植物的记载,反映了古人朴素的医药知识和对植物药用价值的探索。 《山海经》中的博物记载,并非科学分类,而是充满了古人的主观臆断和神话色彩。然而,正是这种不受现实束缚的想象力,赋予了这些生物鲜活的生命力,也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它展现了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界充满好奇、也充满敬畏的态度,以及他们试图理解和解释未知世界的努力。 神话的源头:探寻中华创世的古老传说 《山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创世史诗”,其中包含着大量早期神话传说,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早期信仰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书中记载了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的故事,这些故事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例如,关于盘古的记载,虽然在《山海经》中并非最详尽,但其开天辟地的神话,奠定了宇宙的雏形。而女娲的传说,则赋予了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对灾难的应对和对秩序的重建。书中还记载了许多古代神祇的传说,如炎帝、黄帝的争斗,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的壮举,这些故事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也反映了古人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历史的追溯。 《山海经》中的神话,往往与地理环境和奇特生物紧密结合。山神、河伯、风伯等自然之神的出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拟人化崇拜。这些神话故事,不仅塑造了早期中国的神话体系,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它们以生动、夸张的方式,展现了古人对宇宙、生命、社会秩序的理解和想象。 此外,《山海经》还包含着大量的巫术、祭祀、占卜等内容,反映了早期中国宗教和民俗的形态。例如,书中对一些仪式的描写,以及对某些神灵的祭拜方式,都为我们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提供了线索。 文化的瑰宝:影响深远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山海经》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内容本身,更在于其对后世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部古老的著作,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到中国文学、艺术、哲学、民俗等各个领域。 在文学方面,《山海经》为后世的志怪小说、神话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唐代的《搜神记》、明代的《西游记》等许多著名作品,都能看到《山海经》的影子。书中那些奇特的生物、神秘的传说,被不断地吸收、改编、发展,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在艺术方面,《山海经》中的奇幻生物形象,也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从古代的壁画、陶器纹饰,到现代的插画、雕塑,都能看到《山海经》元素的身影。那些充满想象力的造型,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在哲学和思想方面,《山海经》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探索,都反映了其朴素的哲学思考。 《山海经》是一部不朽的经典,它以其包罗万象的内容、天马行空的想象、源远流长的文化价值,穿越千年,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阅读《山海经》,不仅是对一部古籍的探索,更是对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一次深度回溯,一次对人类想象力极限的挑战。它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感受先民们对未知的好奇、对自然的敬畏,以及那份永恒不息的创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山海经》的译文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以前读过一些版本的《山海经》,要么是文言文看得我头疼,要么是白话文翻译得干巴巴的,毫无趣味。但这一本的白话全译,真的做到了“信达雅”。它在保留原文意境的同时,用现代人的语言解释得清清楚楚,生动形象,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而不是在啃一本枯燥的古籍。那些神兽、奇花异草、奇异的风俗,在译文的描述下,都变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而且,书中穿插的彩图,更是锦上添花。这些图画风格统一,既有古籍插画的神韵,又不失现代的审美,让我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有直观的视觉感受,大大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感觉作者在翻译和配图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力求让读者能够真正领略到《山海经》这部巨著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沉甸甸的,包装也特别精美,一看就知道是花了心思的。封面上那个“山海经”三个字,龙飞凤舞的,透着一股古老神秘的气息,旁边那幅彩图,虽然说不上是特别华丽,但那种朴拙的画风,反而更能勾起我对上古神话的想象。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感,而是带着一点点磨砂的触感,翻阅的时候很舒服,也不会反光,这点对于看书来说很重要,尤其是我这种容易眼疲劳的。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升级珍藏版”的定位,感觉买了不只是为了读,更像是在收藏一件有分量的文化产品。书的整体排版也很疏朗,留白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拥挤,读起来心情也会舒畅很多。而且,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目录和一些零散的图画来看,内容应该会很丰富,对我这种对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特别感兴趣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珍藏版”名副其实。从外壳的材质到内页的印刷,都能感受到它的用心。作为一本《山海经》的普及读物,它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非常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全彩的插图,对于我这种对古代美术和妖怪文化比较感兴趣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那些描绘神兽的图画,有的威严,有的诡异,有的奇特,都能引发无限的遐想。而且,译文的注释也很详细,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典故,都有恰当的解释,这对于理解原文非常有帮助。有时候,读着读着,我就会停下来,对着图画,脑海里就开始构建一个个属于自己的上古世界。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想象之旅。这本书的出现,让《山海经》这样一部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经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普通读者也能够轻松亲近、并且深深着迷的文学瑰宝。

评分

刚拿到这本《山海经》,就被它浓厚的“创世史诗”和“上古奇幻巨著”的气质给吸引住了。这不只是一本简单的古籍,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通往中国远古时代的大门。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从它的神话传说开始是最有意思的。而《山海经》,无疑是中国神话的源头之一。这本书的呈现方式,从“白话全译”到“彩图升级”,都让我觉得它是在努力地拉近我们与那个遥远时代的距离。那些充满想象力的神灵、怪兽、异域,构成了我们祖先对世界的最初认知和想象。读着这些文字,仿佛能看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后羿射日,刑天舞干戚……这些耳熟能详又带着神秘色彩的故事,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更系统的呈现。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宇宙观、神话体系以及先民们的精神世界。

评分

这本《山海经》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厚重”和“精巧”并存。它的厚重在于其内容的博大精深,囊括了中国古代的地理、神话、民俗、物产等等,堪称一部百科全书。而它的精巧,则体现在编排、翻译和插图的每一个细节上。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升级”的概念,感觉在传统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的优化。比如,彩图的质量很高,色彩鲜艳但不刺眼,线条流畅,将那些奇形怪状的神兽描绘得栩栩如生。白话文的翻译也足够通俗易懂,但又不失古韵,不会让人觉得过于口语化。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让我沉浸其中,并且能够反复品味的《山海经》,而这本似乎就是我一直在等待的那一本。它不仅满足了我对上古奇幻世界的探索欲,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独特魅力。

评分

好书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