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常言道:寓教于乐。这似乎已成为当下优良教育的金科玉律。不要说小孩子的学堂,即便是过大年的文艺晚会,也往往要“教中加乐”或“乐中加教”——只是这等加法未必奏效,受众群体浑不买账而致教乐两误,也是常事。推敲起来,很可能是公式用错了,还是改用乘法为好。
佩吉·拉特曼(peggy Rathmann)的《警官巴克尔和警犬葛芮雅》一书,堪称寓教于乐的典范。它属于那种人见人爱的图画书,读第1遍时就能让大人和孩子畅快地笑起来。大人也许就此作罢,但孩子却很可能要再听一遍,或是翻着书页,在图画里搜寻那些没有被“读到”的细节。细节发现得越多,获得的乐趣也越多。
两年多前,我就为女儿讲读过《警官巴克尔和警犬葛芮雅》,她爱极了小狗,很自然也喜欢上了《警官巴克尔和警犬葛芮雅》。此次有幸执笔翻译,使我有机会再次反复地研读本书,这才发现里面藏着那么多有趣的秘密。单说前蝴蝶页里右下角的那个“安全提示”吧:文字是“在大狗吃东西的时候千万别烦它”,图画中那条颇似葛芮雅的狗在比例上变得很小,另一条黄色的大狗正对它虎视眈眈,地上的狗碗上还大写着大狗的名字“杀手”(KILLER)!——这个小提示让我想起一位熟识的小朋友,她特别活泼,天真烂漫,而且极善与人亲近,只是有时也有点儿莽撞,在一次旅行途中她和一条大狗玩得熟络,竟然在它吃大餐的时候凑上去抚摸,结果被咬伤……我特别想把《警官巴克尔和警犬葛芮雅》送给她,虽然就这条而言有点晚了,但还有另外的100条安全提示呢!
作者简介
阿甲,儿童阅读推广人。生于一九七一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法律系,是无书不读的大书虫。从事过多种职业,因为醉心于“为孩子们做点儿事情”,终于投身到整日与孩子们一起疯疯癫癫的事业里。二ooo年与萝卜探长等共同创办儿童网站“红泥巴村”,并努力使它成为最受中国孩子喜爱的儿童网站;二OO二年创办“红泥巴读书俱乐部”,积极推广儿童文学和儿童阅读活动。著有《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合著)《儿童阅读100个关键问题》(合著)《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儿童阅读推广手册》;并译有《勇气》《小房子》《石头汤》《四个红苹果》等多本图画书。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阿 甲 儿童阅读推广人、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
常言道:寓教于乐。这似乎已成为当下优良教育的金科玉律。不要说小孩子的学堂,即便是过大年的文艺晚会,也往往要“教中加乐”或“乐中加教”——只是这等加法未必奏效,受众群体浑不买账而致教乐两误,也是常事。推敲起来,很可能是公式用错了,还是改用乘法为好。
佩吉?拉特曼(peggy Rathmann)的《警官巴克尔和警犬葛芮雅》一书,堪称寓教于乐的典范。它属于那种人见人爱的图画书,读第一遍时就能让大人和孩子畅快地笑起来。大人也许就此作罢,但孩子却很可能要再听一遍,或是翻着书页,在图画里搜寻那些没有被“读到”的细节。细节发现得越多,获得的乐趣也越多。
两年多前,我就为女儿讲读过这本书,她爱极了小狗,很自然也喜欢上了这本书。此次有幸执笔翻译,使我有机会再次反复地研读本书,这才发现里面藏着那么多有趣的秘密。单说前蝴蝶页里右下角的那个“安全提示”吧:文字是“在大狗吃东西的时候千万别烦它”,图画中那条颇似葛芮雅的狗在比例上变得很小,另一条黄色的大狗正对它虎视眈眈,地上的狗碗上还大写着大狗的名字“杀手”(KILLER)!——这个小提示让我想起一位熟识的小朋友,她特别活泼,天真烂漫,而且极善与人亲近,只是有时也有点儿莽撞,在一次旅行途中她和一条大狗玩得熟络,竟然在它吃大餐的时候凑上去抚摸,结果被咬伤……我特别想把这本书送给她,虽然就这条而言有点晚了,但还有另外的100条安全提示呢!
佩吉?拉特曼真的准备了101条安全提示。为了凑足这么多提示,她在自己的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以及他们的同学朋友中悬赏,谁要能提供一条有意思的安全提示并且被收录到书中,就可获得25美元!这些提示只有六七条出现在本书文字中,绝大部分都藏在图画里,有些在封面和蝴蝶页上,有些贴在巴克尔警官的公告板上。佩吉为这些提示付了不少钱,可回报却惊人的丰厚,书出版后大受欢迎,荣获了包括凯迪克金奖在内的11项大奖。
从儿童安全教育角度来说,它的确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为了使内容更具说服力,作者甚至向旧金山警察局负责安全项目的警官求教。实用和严谨常常是风趣幽默的对头,但在这本书里,那些枯燥、刻板的安全小常识却变得非常好玩,而且丝毫没有教训的味道。这是为什么呢?
据佩吉自述,警犬葛芮雅在人后表演的创意来自于她小时候的经历。有一天,妈妈准备好了早餐,家里的爱犬Skippy趁她不注意时在每个荷包蛋上都舔了一下,接着佩吉他们五兄弟姐妹进餐厅来享用,还夸妈妈那天的厨艺特别好。当时很巧,有一台忘记关上的家庭摄像机拍下了全过程。许多天后,全家人在回放时欣赏到了这一幕,先是震惊,接着笑作一团。
在创作这个故事时,佩吉已经四十多岁了,她还在学校进修儿童文学写作和插画。老师布置了一份作业,让他们用文字和插画来构成一个故事,要求让读者仅读文字是无法读懂的——这本书就是佩吉完成的作业。这份作业的要求,几乎就是图画书最典型的特征,套用日本出版家松居直先生的公式就是:“文×图=图画书”,“文+图=有插图的书”。
佩吉很巧妙地运用了文字和图画两重线索来讲述故事:巴克尔警官的故事主要由文字讲述,他诚恳却有点过于严肃;警犬葛芮雅的故事则主要在图画中展开,她表面上安静乖巧,背地里却机灵活泼,极富表演天分和欲望,不断地“抢镜头”。文字和图画看上去都算直白,但两相对照,1+1>2,图文都更有内容,而其深度恰好又能让小孩子看懂,整个故事非常轻松欢快又耐人寻味。
这种图画书特有的表达效果,是不是可以给我们在“教与乐”的问题上一些启示?真要做到寓教于乐,须用心创意,少做加法,多做乘法。那些只是把教与乐的元素胡乱相加、勉强凑合的东西,即使再装腔作势,教也不灵,乐也尴尬,徒然花架子而已。
◎苏清华 家庭美育倡导人、图画书与美育研究者
“鞋带开了要系好,要不然会摔倒!不能碰热水壶,会烫伤的!不能……”家长们常常唠叨着这些安全提示,可是孩子们却像耳旁风一样听不进去。在生活中经常会有孩子被开水烫伤、从旋转椅上摔下来、吞吃了大人的药片等等让家长头疼的事件发生!有什么好办法让孩子们关注这些安全提示呢?《警官巴克尔和警犬葛芮雅》把复杂的安全概念用幽默而精彩的图画演绎出来,让孩子们在津津有味的快乐阅读中懂得了,接受了许多安全常识。
精彩的环衬——一翻开这本书的封面,孩子们就会被蝴蝶页上那些有趣的图画所吸引!作者在蝴蝶页中画了很多的星星,每个星星里边都有一句安全提示。例如:有一个星星里写着:“对毒品说‘不’!”对孩子们来说,这可是个严肃又不易理解的提示啊!那么再看看为这句提示配的图画:一只小狗坐在那儿,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仿佛对看书的孩子说:“千万不要接近毒品啊!”这样一来,这句提示就变得很有意思了,孩子们不但能记住这句话,而且对所有星形里边的图画也大感兴趣,逐一细看。呀!这只小狗竟然钻进微波炉里,它要干什么呢?——“不要在微波炉里玩耍!”哦!原来是这样!作者在前后蝴蝶页中用文字诠释图画、再用图画演绎文字,告诉孩子28个安全提示,这些提示让看书的孩子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恍然大悟。一般来说,一本书的蝴蝶页最容易被读者漏看,但是如果把这本书蝴蝶页中的图画一幅幅摘出来,做成另一本书,也不失为一本幽默风趣的儿童安全读物。所以说,本书蝴蝶页真可谓是“书中之书”。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星形图案呢?
亲和有趣的安全标识——书中的星形贯穿全书:巴警官胸前佩戴着,葛芮雅脖子上也挂着,克莱尔的信是星形的,书的封底上巴警官和葛芮雅站在星形的舞台光影中谢幕!五角星是警徽的基本形状,警徽给人们安全可信的感觉,同时不失严肃。作者赋予了星形可亲可爱的感觉,更加贴合孩子的内心世界。看了这样一本书,孩子们一定会对星形警徽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不但如此,画家还创作出儿童世界的安全符号——“禁止乱扔香蕉皮”的标识,一开始,只有巴警官的袖章佩戴着这个醒目的标识,随着巴警官和葛芮雅的演讲越来越成功,这个安全标识在学生们中间流行起来,到最后一页,几乎每个学生的身上都佩戴着这个标识了。这个标识是那么富有童心,有多少孩子曾经被香蕉皮滑倒,所以不用文字解释,孩子们一看就明白了,还能举一反三:不要乱扔西瓜皮、不要乱扔口香糖……
富有童心的细节设置——你注意到了吗?画面右下角有一个小人儿在做着孩子们熟悉的“OK”动作,仿佛在说:纳威尔学校的安全知识普及了!哦耶,真棒!这可是个重要的角色啊!他是谁呢?书中提到巴警官和葛芮雅收到过两封信,那两封有趣的星形信件画得非常醒目,可是写信的神秘人物克莱尔在哪里呢?信中说过:“我总是带着一顶安全帽”,所以你只要仔细瞧,总能找到那个戴着安全帽的小脑袋!其实巴警官在纳威尔学校的第一场演讲中,克莱尔就在学生们中间,而且只要是纳威尔学校的安全演讲课,克莱尔就从不缺席!在事故发生的那个大跨页中,桃佩尔太太手中的榔头高高飞起,正好飞向人群中一个戴安全帽的学生!这戏剧性的一页之后,巴警官收到的克莱尔和其他学生的信中都画着锤子砸在戴安全帽的人头上的图画。寻找克莱尔是作者为爱捉迷藏的小读者设置的细节,这些富有童心的设计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和阅读趣味。而且,反复细读,孩子们一定还能从画中读到很多其他有趣的细节,比如水洒在地板上会怎么样?鞋带开了会怎么样等等,所有问题都能在图画中找到解答,这些细节非常锻炼儿童的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作者还充分利用绘画的艺术技巧在画面中演绎出许多幽默的情节。
幽默耐读的“图画情节”——绘者创作的图画给看书的孩子更多想象的空间,弥补了文字所没有表述的幽默情节。巴警官的成功离不开葛芮雅的表演,而书中文字却对表演只字未提,都是通过图画表现出来的。当巴警官说:“地上洒了东西一定要马上擦干净”,葛芮雅就表演出被滑倒摔了个可笑的倒栽葱!当巴警官说:“不要把图钉丢在你可能坐到的地方”,葛芮雅就表演出被图钉扎得弹跳起来,疼得舌头乱伸,同时还用一只爪子捂着自己的屁股……只要巴警官说出安全提示,葛芮雅就表演出相应的结果,这些幽默的“图画细节”,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的演讲内容,文图结合得恰到好处,就像演“双簧”一样,让孩子们乐翻了天。作者还通过各种构图技巧来表现图画中潜藏的“画语”。比如第一页中那些飘出框线的纸条,使读者仿佛能感觉到巴警官被旋转椅甩出去时速度快得带着风;那些散落的图钉让我们甚至能想象到巴警官如何落在图钉上被扎得“哎呀”痛叫!绘者在跨页中用跳跃的斜向构图,使画面充满了戏剧性的动感,更凸显了图画所要表达的情节。不仅这一页,很多时候,画面采用了人物突破框线的构图手法——那掉落在框线之外的香蕉布丁把“会滑倒孩子”的危机呈现了出来,也说明巴警官的演讲枯燥得让孩子们昏昏欲睡;那框线之外背对观众的电视表现了巴警官看到电视节目时了解真相的沮丧心情;葛芮雅在表演时总是跳出框线以示她活力充沛、表演出色……因为打破完整构图的东西总是很吸引读者的眼球,不由得琢磨一下这样画的用意,因而了解画中表达的深层含义,这种艺术技巧使图画非常耐读,富有节奏,可以拨动读者时起时落的情绪并提高视觉兴趣,同时锻炼了孩子们的“读图能力”。
巴警官自从和有表演能力的葛芮雅合作之后,他们的演讲变得真正有“演”有“讲”,大获成功。其实不单单是演讲,人的一生需要多少配合默契的好搭档啊!孩子在游戏中需要好伙伴,演员在表演中需要好配角,我们在工作中需要好同事,家庭生活中需要好夫妻……这本书不但是一本富有童心、有趣耐读的安全读物,还让孩子在懂得安全常识之外开发出另一个思考空间——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书中所传达的内容都是寓教于乐而非说教式的,难怪该书在1996年获得凯迪克金奖!
前言/序言
探寻失落的亚特兰蒂斯:海底文明的终极奥秘 书籍简介 这是一部超越想象力的史诗级科幻探险小说,带领读者潜入地球上最深邃、最神秘的海域,揭开传说中失落的亚特兰蒂斯文明的恢弘面纱。本书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起源、科技极限以及哲学思辨的深刻探索。 第一部:深蓝的呼唤与古老的编码 故事始于当代顶尖的海洋生物学家兼深海探险家,阿丽亚娜·维克多博士的发现。阿丽亚娜常年致力于研究深海热液喷口附近的极端生命形式。在一个位于马里亚纳海沟边缘的异常声学信号的指引下,她和她的团队发现了一组结构复杂、频率稳定的声波脉冲,它们明显具有智慧生命的特征。 经过数月的秘密分析,阿丽亚娜团队成功破译了部分信号。这些信号源自一个深度超过一万一千米的巨大水下结构,它不仅没有被海水腐蚀,反而散发着微弱的、类似生物光芒的能量。更令人震惊的是,信息碎片指向一个失落已久的文明——亚特兰蒂斯。 与传统认知中的神话传说不同,亚特兰蒂斯在这里被描绘为一个建立在先进地热能源和生物工程基础上的超级文明。他们的科技水平远超现代人类,能够控制局部水流、转化地壳能量,甚至掌握了操控物质形态的“晶体共振技术”。 随着信号的指引,阿丽亚娜团队组建了一支由顶尖工程师、密码学家和前沿物理学家构成的探险队,并设计了一艘代号为“深海方舟”的超高压潜航器。这次探险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遗址,更是为了理解亚特兰蒂斯文明突然消亡的原因。 第二部:水晶宫殿与时间悖论 “深海方舟”在经历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深海危机后,终于抵达了信号的核心区域。呈现在探险队眼前的景象,彻底颠覆了他们对海底世界的认知。 亚特兰蒂斯并非一堆废墟,而是一个被某种强大的、近乎无形的能量场保护的巨大穹顶城市。城市的建筑材料似乎是某种半透明的、能够自我修复的“活体晶体”。街道上空悬浮着几何结构完美的运输系统,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古老而宁静的嗡鸣声。 探险队在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退役特种部队成员卡洛斯的带领下,进入了城市的主控制中心,一座被命名为“智慧之塔”的巨大结构。在这里,他们找到了亚特兰蒂斯文明的最后记录者,一个基于量子纠缠原理运作的中央人工智能——“奥德赛”。 奥德赛向阿丽亚娜一行人揭示了亚特兰蒂斯的兴衰史: 黄金时代: 亚特兰蒂斯人通过对地球核心能量的精妙利用,实现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和寿命的极大延长。他们抛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结构,转而由高度进化的心智网络进行决策。 傲慢的边缘: 亚特兰蒂斯文明的致命弱点在于对“熵减”的过度追求。他们试图永久冻结自身文明的状态,避免任何形式的衰退或变化。为此,他们开始进行一项名为“永恒之锚”的宏大实验,试图将城市从时间流中暂时隔离。 灾难的真相: “永恒之锚”实验失控了。它没有将城市从时间中“隔离”,而是将其“折叠”到了一个极其微小的维度切片中。城市没有被淹没,而是被某种高维力量瞬间“吸走”,留下的只是一个能量场的残影。 第三部:道德困境与文明的延续 奥德赛同时向探险队发出了一个极其紧迫的警告:能量场正在衰减,一旦保护罩完全消失,巨大的水压将在瞬间将城市结构碾碎,并释放出足以引发全球性海啸的能量。 探险队的任务从“发现”转变为“拯救”。他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亚特兰蒂斯人留下的最关键技术——如何稳定和重新启动“永恒之锚”的备份系统。 然而,在尝试启动系统的过程中,队员们发现了亚特兰蒂斯文明消亡的更深层原因:完美即是终结。 亚特兰蒂斯人为了追求绝对的稳定和永恒,扼杀了所有创造性、所有变革的可能,导致文明在精神上先于物理上走向了僵化和死亡。他们的“伟大”最终成了自我囚禁的牢笼。 阿丽亚娜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完全按照奥德赛的指令,让亚特兰蒂斯以完美的状态“休眠”下去,等待一个未知的未来?还是冒着巨大风险,引入现代人类文明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尝试将城市“拉回”正常的时空维度,尽管这意味着亚特兰蒂斯的结构可能会发生不可预测的改变? 卡洛斯和几位工程师力主稳定,倾向于不干预历史;而阿丽亚娜,受到亚特兰蒂斯人关于“停滞即死亡”的记录的触动,决定采取更激进的方案。她利用了“深海方舟”上携带的现代聚变核心,与亚特兰蒂斯的晶体共振技术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耦合实验。 尾声:深海的遗产 在惊心动魄的最终时刻,城市结构开始剧烈震动。阿丽亚娜的实验成功了一半,城市没有被摧毁,但也没有完全恢复。亚特兰蒂斯的一部分被定格在了那个瞬间,成为一个永恒的、静谧的“时间胶囊”,而另一部分,则被“释放”到了更深的维度,留下了巨大的、无法解释的能量涟漪。 探险队带着海量的知识、无法完全理解的晶体样本,以及关于文明本质的深刻反思,返回了海面。他们没有带回黄金或奴隶,而是带回了对人类未来道路的警示:真正的进步,不在于消除风险,而在于拥抱变化和不完美。 本书以阿丽亚娜博士撰写的研究报告结尾,她将继续致力于理解亚特兰蒂斯的“不确定性”遗产,并警告世界,人类文明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绝不能重蹈那沉入深渊的帝国的覆辙。故事留下悬念:那些被“释放”到维度裂隙中的亚特兰蒂斯结构,是否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再次与我们的世界产生交集? 本书融合了硬科幻的严谨性、惊悚的探险情节,以及对哲学和文明走向的深刻探讨,是献给所有对未知抱有敬畏之心读者的终极海底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