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英國文學百科全書(套裝全5冊)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British Literature]

牛津英國文學百科全書(套裝全5冊)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British Literatur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卡斯坦(David Scott Kastan) 著
圖書標籤:
  • 文學百科全書
  • 英國文學
  • 牛津大學齣版社
  • 文學史
  • 文學研究
  • 英國文化
  • 參考工具書
  • 文學經典
  • 英語文學
  • 全套書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外語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44614412
版次:1
商品編碼:10211503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British Literature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09-09-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2435
套裝數量:5
正文語種:英語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進入21世紀以來,上海外語教育齣版社相繼齣版瞭《MIT認知科學百科全書》、《不列顛簡明百科全書》(英文版)、《語言與語言學百科全書》(第2版),受到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獲得瞭良好的社會效益。
英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追溯其起源,把握其發展的脈搏,為海內外世代學子共同的心聲。牛津大學齣版社於2006年推齣《牛津英國文學百科全書》這一力作。為滿足國內讀者研習的需要,上海外語教育齣版社現引進齣版這套百科全書。本套全書共分5捲,含有約500篇學術論文,對英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傢進行深度評析,闡述其生平、作品、學術和政治觀點等;同時對英國文學的流派、作品體裁、當時的社會運動、對文學産生重大影響的事件以及其他重要主題也做瞭深入的記述和探討;每篇論文後麵附有學界對該主題的研究和評論文章書目,涵蓋瞭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5捲本的捲首有按照時間順序編排的作傢或者文學事件列錶,5捲的末尾是涵蓋全書的索引。全書內容翔實,條理清晰,作者均為在相關領域中卓有成就的著名專傢。對於英語專業教師、學生,英國文學的研究人員以及對英國文學感興趣的讀者來說,《牛津英國文學百科全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工具書。
秉承著“傳播學術經典,支持外語研究”的齣版理念,外教社將繼續推齣百科係列項目,以滿足國內外讀者更深層次和更高目標的科研與教學需求。

內頁插圖

目錄

牛津英國文學百科全書:1
List of Articles
Preface
Chronology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BRITISH LITERATURE
Directory of Contributors volume
Index volume
牛津英國文學百科全書:2
牛津英國文學百科全書:3
牛津英國文學百科全書:4
牛津英國文學百科全書:5

精彩書摘

POETRY, POLITICS, FRIENDSHIP,AND THE NEOCLASSICAL IDEAL
Although the Spectator overshadows his other writing,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ddison had a significant role as a literary critic who focused contemporary attention on the importance of style. In his time he was considered an influential, if minor, poet and an impressive classical scholar. These tal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his literary posture of objective perspective and balanced judgment, manifested in learning lightly worn, helped to define the social and literary ideal of neoclassicism. Early in his life he was renowned for his Latin verses, which won him the attention of Dr. William Lancaster, a fellow (and soon to be provost) of his Oxford College, Queens. He rapidly obtained a demyship (scholarship) at Magdalen College, which led to a fellowship that he held from 1698 until 1711. These, and his continual Latin compositions, stamped him as a literary professional, but his social skills also deeply shaped his success.
He first won public attention with his poem "To Mr. Dryden" (1693), a panegyric on the poets classical translations that appeared in the important Examen Poeticum, which was itself edited by the sometime poet laureate, John Dryden. The third of a multivolume series of poetical miscellanies, this collection established the taste for heterogeneous, light verse that shaped taste for the next half century. It was a coup for Addison to publish in such a collection, but the conglomeration of ballads, prologues, satire, translations, and light verse in these volumes also made them an apt venue for Addisons poetry. His poems characteristically elide genres, merging panegyric with description, and wit with reverence while addressing a diverse range of subjects. He wrote not only on politics and divinity, but also penned verses on a barometer, a puppet-show, and a mock-heroic battle between pygmies and cranes. Four more of his poems, all infusing classical forms with conversational lightness, appeared in subsequent volumes of Tonsons Miscellany Poems, including "An Account of the Greatest English Poets" and "Poem to His Majesty." This blend of tact, politics, and classical learning characterized the literary man of the time, but Addisons contribution was greater. His concern for stylistic questions, manifested in his translations as well as his essays, helped to make aesthetic technique a central criterion for literary evaluation.
In his prose works, too, Addison had an important talent for showing how immersion in classical culture could enrich the perception of contemporary life, even as he also saw all culture and history in a political light. While traveling on the Continent from 1699 to 1703 with the aid of a government grant, he published the verse Letter from Italy, and probably composed Dialogues upon the Usefulness of Ancient Metals, published posthumously. Fusing history, politics, and social observation, Addisons popular travelogue exemplified intellectual reflection and an enthusiastic sense of the power of learning to elucidate experience, features that also appear in his discussion of medals as illustrated by Latin verse. His comments on Italy, nonetheless, are saturated with his advocacy of progress, republicanism, and trade. This ability to infuse political perception into entertaining literary fare was pre- cious in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 Upon his return in 1703, Addisons political cronies urged him to compose a celebration of Marlboroughs victory at Blenheim. The resuit, The Campaign, written in heroic couplets, and published in December 1704, was so successful that Tonson immediately published Addisons Remarks on Several Parts of Italy, which itself quadrupled in price before the second edition of 1718. In The Campaign, Addison heroicizes Marlborough while retaining a good portrait of his real character. The poem is also an accurate narrative of the battle. Like the Spectator, this blend of fact and fiction demonstrated the emerging technique of literary realism.

前言/序言

  最早接觸牛津大學齣版社的文學工具書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記得在美國讀學位的第一學年(1981-1982)上瞭一門文學專業研究生的必修課:Bibliography and Literary Research。幾乎所有美國大學的英文係都把這門課列為碩士研究生的必修課(我就讀的那所大學英文係有3門碩士生必修課,另外兩門是“喬叟”和“莎士比亞”)。如果直譯,課程的題目應該被稱為“目錄學和文學研究”。其實,那實際上是一門方法論的課程。而從內容來看,課程的宗旨就是教會學生如何使用圖書館的工具書。給我們上課的是一位資曆頗深的老教授。記得有兩次課是在大學圖書館上的,停留時間最長的是圖書館的工具書庫,由他在現場為我們逐一介紹不同工具書的類彆、用途和特點。有趣的是,這門課的期末考試也是在圖書館進行的:每個學生用抽簽的形式拿到一份“任務書”,上麵有10個小問題,要求我們在3個小時內從圖書館查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美國大學的圖書館是我在美國讀書五年半後覺得最值得留戀的地方。雖然,中國的許多大學近年來蓋瞭不少非常漂亮、甚至堪稱奢華的圖書館,但是,似乎沒有一傢中國大學的圖書館在實際的館藏上能與美國大學圖書館相比,特彆是在工具書方麵,因為原文工具書普遍價格較高,許多中國大學圖書館缺乏這方麵的資金。
  正是在這門課上我第一次使用瞭牛津大學齣版社的文學工具書,The Oxford Compan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牛津英國文學詞典》)。記得期末“任務書”中的一道題“yahoo’也是從這本工具書中找到瞭答案。當時大學圖書館收藏的是1967年齣版的(第4版),我1986年底迴國時,帶瞭一本從舊書店淘來的《牛津英國文學詞典》,一直珍藏在手邊隨時翻閱,覺得非常方便和實用。直到幾年前纔從亞馬遜購書網上訂瞭一本2000年推齣的《牛津英國文學詞典》(第6版)。
  這也許就是我與牛津大學齣版社文學工具書結緣的開始吧。1998年我去美國剋利弗蘭市參加美國莎士比亞學會第26屆年會。因為會上有一個名為“莎士比亞在中國”的小型討論會,我應邀擔任這一專題討論會的評論員。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8位學者提交瞭論文,所有對這一議題感興趣的人都在會前通過互聯網閱讀瞭這些文章。討論會上首先由我對8篇文章逐一做瞭點評,然後就是與會者與文章的作者自由交換意見。討論會結束後,一位坐在後排的中年學者走瞭過來,他自我介紹說他叫麥剋·道布森(Michael Dobson),是正在編寫中的《牛津莎士比亞詞典》(The Oxford Companion to Shakespeare)的主編,他問我是否有興趣參加他的編寫團隊。就這樣,我成瞭2001年齣版的《牛津莎士比亞詞典》的編撰者之一。
  2006年由牛津大學齣版社推齣的5捲本《牛津英國文學百科全書》雖然也屬於牛津大學齣版社的文學工具書係列,但是,與詞典係列叢書(companion)相比,它有著兩個明顯的特點:
  1.信息量大。與詞典係列叢書相比,《牛津英國文學百科全書》收入的詞條數量不大,但是,每個詞條下的內容非常豐富。以A為例:《牛津英國文學詞典》收入瞭455個詞條,共55頁。
null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牛津英國文學百科全書(套裝全5冊)》之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提供一個豐富且內容翔實但完全不涉及原書內容的概述。 --- 書名:環球文學史綱要:從史詩時代到數字敘事 作者/編纂者:多位文學史學傢與評論傢 齣版社:文匯軒 齣版年份:2023年 總字數:約 180 萬字(五捲本) --- 圖書簡介 《環球文學史綱要:從史詩時代到數字敘事》是一部宏大且精密的跨文化、跨時代文學研究巨著,旨在為全球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不帶地域偏見的文學發展脈絡圖景。本套五捲本的史綱,不僅梳理瞭西方傳統文學的核心流派與經典作傢,更以平等的視角審視瞭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文學成就與思想貢獻,力求構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文學”框架。 本綱要的撰寫團隊匯集瞭來自全球二十餘個國傢和地區的頂尖學者,他們共同努力打破瞭傳統文學史敘事中常見的“中心化”傾嚮,強調文學作為人類精神活動和曆史見證的普適性與特殊性。 --- 第一捲:古代文明與古典源流(公元前1000年 – 公元476年) 核心內容: 本捲聚焦於人類早期書寫傳統的建立及其對後世文學的奠基作用。重點深入探討瞭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史詩,尤其是《吉爾伽美什史詩》中關於英雄主義、死亡與不朽的主題探索。緊接著,捲首詳細分析瞭古希臘文學的黃金時代,涵蓋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與《奧德賽》)中敘事結構的精妙布局,以及悲劇(埃斯庫羅斯、索福剋勒斯、歐裏庇得斯)和社會政治功能的深刻剖析。 在羅馬文學部分,本捲細緻考察瞭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如何建構帝國神話,以及奧維德的《變形記》中對神話敘事的再創造。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捲引入瞭早期印度吠陀文獻(如《梨俱吠陀》的贊美詩)和早期中國《詩經》中關於祭祀、勞動和政治抒情的原始力量,將其置於全球早期敘事傳統的並置分析之中,強調不同文明在麵對自然與神性時的共同關注點。 --- 第二捲:中古神學、東方覺醒與文體定型(公元476年 – 1450年) 核心內容: 第二捲跨越瞭西方“黑暗時代”與全球範圍內宗教思想劇烈擴張的時期。在歐洲,本捲剖析瞭基督教文學如何成為主流敘事模式,從中世紀騎士傳奇(如亞瑟王傳說)的興起到但丁《神麯》對中世紀宇宙觀和個人救贖的集大成。同時,本捲也關注瞭世俗文學的復蘇,如遊吟詩人的歌謠與諷刺作品的齣現。 亞洲部分在本捲中占據瞭顯著篇幅。對阿拉伯黃金時代的文學成就進行瞭詳盡介紹,包括《一韆零一夜》的故事結構與文化融閤,以及對波斯古典詩歌(如魯米和哈菲茲)中神秘主義與情欲哲學的深度解讀。此外,對中國唐宋時期的高度成熟的近體詩和宋詞的格律、意境進行瞭詳盡的文本分析,並討論瞭日本《源氏物語》在世界文學中開創的心理現實主義先河。本捲著重探討瞭“信仰”在不同文化中如何塑形文學主題和錶達方式。 --- 第三捲:文藝復興、啓濛與民族文學的崛起(1450年 – 1800年) 核心內容: 本捲標誌著文學從神學中心轉嚮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的重大轉摺。在歐洲文藝復興的背景下,莎士比亞戲劇(側重其對人類復雜心理的描繪而非僅僅是其語言技巧)和塞萬提斯的《堂吉訶特》對英雄敘事的解構被視為核心案例。 啓濛運動部分,本捲深入探討瞭小說這一新文體的成熟,包括笛福的早期現實主義敘事和洛剋的經驗論如何影響情節的構建。本捲的創新之處在於,它將啓濛思潮置於全球語境下考察。例如,研究瞭中國清代小說的世俗化趨勢(如《紅樓夢》對傢族衰亡的精微刻畫),以及印度和東南亞地區在殖民初期文學對本土文化身份的抵抗與重塑。本捲特彆關注瞭“理性和情感”的辯證關係,以及早期旅行文學如何影響瞭跨文化認知。 --- 第四捲:浪漫主義、工業革命與現代主義的先聲(1800年 – 1945年) 核心內容: 第四捲聚焦於工業化、民族國傢形成以及對既有秩序的反思所催生的巨大文學變革。浪漫主義部分,本捲不僅關注歌德、拜倫等人的抒情傳統,還著重分析瞭美國“超驗主義”文學中對自然與個體精神獨立的探索。 十九世紀的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被視為現代小說的成熟期。本捲對巴爾紮剋、狄更斯、托爾斯泰等人的社會批判性敘事進行瞭細緻梳理,並探討瞭其如何反映階級結構和社會異化。 進入二十世紀初,現代主義的“破碎化”敘事風格成為重點。本捲詳盡分析瞭意識流技巧(如馬塞爾·普魯斯特和詹姆斯·喬伊斯)如何打破綫性時間,以及弗吉尼亞·伍爾夫對內在視角的開拓。同時,本捲將“失落的一代”的文學置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全球創傷背景下考察,並係統地研究瞭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早期萌芽,例如早期墨西哥作傢的作品如何開始融閤民間傳說與曆史敘事。 --- 第五捲:後殖民語境、全球化與數字敘事(1945年至今) 核心內容: 本捲關注二戰後文學的多元爆發及其麵對全球化和技術變革的反應。後殖民文學是本捲的重中之重,重點分析瞭加勒比、非洲和南亞作傢如何通過語言的再挪用(re-appropriation)來重建曆史記憶和文化主體性,例如奈保爾、阿契貝和拉什迪等人的貢獻。 本捲也係統考察瞭戰後美國文學的復雜性,包括“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對消費主義文化的挑戰,以及女性主義文學思潮如何深刻地重塑瞭敘事性彆視角。 最後,本捲對當代文學趨勢進行瞭前瞻性評估。這包括全球南方文學(Global South Literature)的強勁崛起、跨媒介敘事(如對圖像小說和互動文學的初步探索)的興起,以及在數字時代,文學作品如何應對注意力經濟和信息過載的挑戰。本捲總結瞭文學在數字洪流中堅守的“人文關懷”的當代意義。 --- 總結特點: 《環球文學史綱要》的特點在於其廣闊的地理覆蓋、對非西方文學的同等重視,以及對文體形式演變與社會曆史背景之間相互作用的細緻考察。它不是一部簡單的作傢名錄,而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通過語言來理解、記錄和重塑自身處境的百科全書式的探險報告。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真是太棒瞭,簡直是文學愛好者的福音。我最近纔開始深入研究英國文學,原本以為要啃一堆厚厚的原著和晦澀難懂的理論,結果翻開這套《牛津英國文學百科全書》,立刻就被它詳盡而清晰的架構給吸引住瞭。它不像一般的文學史那樣枯燥地羅列時間綫,而是非常有條理地將不同的時期、流派、重要的作傢和他們的代錶作都梳理得井井有條。比如,光是關於喬叟和“坎特伯雷故事集”的部分,就詳細介紹瞭中世紀的社會背景、詩歌的形式,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刻畫,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勁,反而能讓人對那個時代有更直觀的理解。而且,它不僅僅是介紹“寫瞭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這麼寫”,挖掘瞭作品背後的文化意涵和社會影響,這對於理解經典文學的價值至關重要。我特彆喜歡它對一些晦澀詞匯和典故的解釋,非常到位,讓我這個非科班齣身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節奏。總的來說,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知識淵博的嚮導,引領我穿越漫長的英國文學史,每一頁都充滿瞭驚喜和啓發。

評分

我很少寫這麼長的評價,但《牛津英國文學百科全書》絕對值得我破例。這五冊書裝幀精美,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即使是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損壞,這體現瞭齣版方對學術經典的尊重。但最核心的價值還是內容上的紮實。我最欣賞的是它對“被遺忘的聲音”的收錄。在傳統教材中,往往集中於那幾位“巨匠”,而這套書則花瞭大量篇幅去介紹那些在當時具有重要意義,但後來被曆史稍微忽略的詩人、劇作傢,甚至一些地方性文學流派。這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英國文學”的定義邊界。閱讀這些補充材料,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精心維護的文學花園裏散步,總能發現一些未曾注意到的、但同樣芬芳奇異的角落。它讓我對“經典”這個概念有瞭更立體、更包容的認識,是一套能夠伴隨我學術生涯不斷成長的寶典。

評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百科全書”這類工具書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它們是用來查閱特定資料的冷冰冰的文本,缺乏閱讀的樂趣。然而,這五捲本的《牛津英國文學百科全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真正做到瞭“百科”的廣度和“深入研究”的深度。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維多利亞時期小說傢的那幾捲,簡直像是一部社會風俗史的縮影。它沒有簡單地介紹狄更斯或勃朗特姐妹的生平,而是將他們置於工業革命、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分析。讀完關於“哥特式小說”的條目,我立刻明白瞭為什麼那個時代的人會對那些陰森、充滿象徵意義的場景如此著迷。這本書的編纂者顯然擁有極其深厚的學術功底,但行文卻非常剋製,沒有過多的學院派腔調,而是用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案例來支撐觀點。這使得即使是那些我自認為已經很熟悉的作傢,也能從中挖掘齣新的解讀角度,每次翻閱都像是一次小型的學術“頓悟”。

評分

說實話,這套書的厚度一開始讓我有點望而生畏,但一旦沉浸其中,時間仿佛就停止瞭。我買它主要是為瞭備考一個高級的文學鑒賞課程,原本以為它隻是一個輔助參考資料,沒想到它自己就成瞭我主要的學習文本。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體裁”和“文學批評理論”的梳理。很多文學理論入門書籍隻是泛泛地介紹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但這套百科全書在介紹這些理論時,總是能立刻聯係到具體的英國作傢案例進行說明,使得抽象的概念變得具象化、可操作。比如,講解“女性主義批評”時,它會立刻引用伍爾夫的作品進行分析,而不是停留在純粹的理論闡述上。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的編排方式,極大地提高瞭學習效率。它不僅告訴我“是什麼”,更教會瞭我“怎麼分析”。對於嚴肅的學習者而言,這套書的價值遠超其定價。

評分

我給這本書打五星,完全是因為它在處理那些“灰色地帶”時的平衡感。文學研究中總有一些爭議性極大的流派或作傢,比如現代主義的先鋒實驗文學,或者一些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戲劇作品,用常規的視角很難把握其精髓。但翻閱這套百科全書時,我發現它在闡述這些復雜議題時,總能提供多個維度的解讀路徑,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精準地指齣其曆史局限性與突破性。例如,涉及二十世紀的後殖民文學部分,對不同地域作傢的文本互文性和身份認同的探討,做得極其細緻和審慎。這套書顯然不是隻寫給英國本土讀者的,它具有極強的國際視野。對於我這種希望全麵瞭解英國文學如何與全球文化互動的人來說,這套書提供的框架是無價的。它讓我意識到,英國文學的魅力不僅在於其悠久的曆史,更在於它持續不斷的自我審視和變革能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