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我不但喜歡讀序跋一類的文字,而且也喜歡寫。……序跋這一種體裁沒有什麼嚴格的模子,寫起來,你可以直抒胸臆,願意寫什麼就寫什麼,願意怎樣寫就怎樣寫。如果把其他文章比作峨冠博帶,那麼序跋(當然也有日記)則如軟巾野服。寫起來如行雲流水,不受遏製,欲行則行,欲止便止,圓融自如,一片天機。寫這樣的文章,簡直是一種享受。
  ——季羨林                 
內容簡介
       《季羨林全集(第6捲)· 序 跋》收編作者1946-2008年間為各種書刊撰寫的序跋類文章250餘篇,其中95%以上寫於20世紀80年代以後。江西教育齣版社版《季羨林文集》第十三、十四兩捲收序跋129篇,時間截止到1994年12月;本次編集,一方麵擴充瞭近十幾年作者的序跋文章,一方麵也搜集瞭以往漏編的此類作品。一些文章在各種書刊發錶時,標題曾被修改,這次遵照作者的意見,均盡量恢復原題。有些同類文章因為和全集其他各捲的專題內容切閤或是作者某專著的序跋,其具體文字另編入各捲,本捲則以“存目”標明。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2-2009.7.11),山東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惟一的終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內頁插圖
          目錄
   《胭脂井小品》序、跋
《新時代亞洲小叢書》序
朝鮮文影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諺解》序文
《(東方研究》(文學專號)前言
中日友誼萬古長青——《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序
《季羨林選集》跋
《東方研究》(曆史專號)前言
錦上添花——《國外文學》代發刊詞
《鬍雋吟譯(學術論文集>》序
《中國與亞非國傢關係史論叢》序
《諺語手冊》序
《<大唐西域記>今譯》前言
《中外文學書目答問》序
《(弭菊田畫集》序
《啓明星》序
必須加強對東方文學的研究——《東方文學簡史》代序
《北大研究生論文集》(文科版)序
《中外關係史譯叢》前言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研究通訊》小引
《東方世界》發刊詞
《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譯叢》序
《敦煌吐魯番唐代法製文獻考釋》序
《人販子》中譯本序言
《中國紀行》中譯本序
《季羨林散文集》自序
《漢文南亞史料學》序
迴顧與瞻望——1985年敦煌吐魯番學術討論會論文專輯序
《季羨林序跋選》序
《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係建係四十周年紀念專刊》
(1946—1986)前言
《謝氏南徵記校注》序
《季羨林散文集》後記
《簡明東方文學史》序言
《東南亞曆史詞典》序
《文化意識的覺醒》序
《國外中國學研究》前言
《中外文學係年要覽》序
《中國楹聯墨跡薈萃》序
《什麼是比較文學》序
《(羅摩衍那)選》序
《中西比較文學教程》序言
《王力先生紀念論文集》序
《歌德與中國》序
《東方風俗文化詞典》序
《比較文學報》創刊寄語
《北京大學》序
《季羨林學術論著自選集》自序
行將見春色滿寰中——《東方美術史》序
《盧坤峰題畫詩》序
《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序
《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後記
《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論文集》序言
日譯《季羨林散文集》前言
《中日比較文化論集》序
《中國文化年鑒》序
《異文化的使者——外來詞))序
《敦煌文書學》序
《南國聲華——周穎南創作四十周年》序
《達·伽馬以前中亞和東亞的基督教》漢譯本序言
《抗倭演義(壬辰錄)及其研究》序
《世界名詩鑒賞辭典》序
《絲綢之路貿易史研究》序
《東方趣事佳話集》序
《臨清市》序
《世界華僑華人詞典》序
《歸義軍史研究》序
《世界三大文化之謎》序
《吐魯番學研究專輯》序
《新編百傢姓印譜》序
《歐美文學論集》序
《第一屆吳宓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序
《印度古代文學史》前言
《學者論大學生的知識結構與智能》序
《海外中國學傢譯文叢書》序
《中華姓氏大辭典》序
《淺草集》序
《中國古典文學在國外》序
《北大亞太研究》序言
《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序言
《一七八三年孟加拉的農民起義》序
《中國著名中學作文精華·北京四中捲》序
“勺海拾迴的小詩”攝影展前言
《中國女書集成》序
《朝鮮學論文集》序
《季羨林小品》自序
《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自序
《季羨林文集》自序
《曆史名城——臨清市誌》序
《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序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梵文原文影印本小引
《挑燈集——鄭子瑜散文選》序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係·中國捲》序
《猶太百科全書》序
……      
前言/序言
     不知怎麼一來,自己的生活竟然安靜下來。四五個月以來輪車的勞頓,現在一想,竟像迴憶許久許久以前的事情,同現在隔瞭一段很久的距離;這一段是這樣渺遠,連自己想起來,都有點吃驚瞭。
  然而,這也隻是最近的事;說清楚一點,就是自從移到朋友這裏來住以後,纔有這樣的感覺。從那以後,自己居然有瞭一張桌子,上麵堆瞭書同亂紙。我每天坐在這桌旁邊寫些什麼;有些時候,什麼也不寫,隻把幻想放齣去,上天下地到各處去飛。偶爾一迴頭,就可以看到朋友戴瞭大眼鏡伏在桌子上在努力寫著,有的時候,他手裏拿著一支紙煙,煙紋裊裊地嚮上飄動。我的眼也不由地隨瞭往上看,透過窗子就可以看到在不遠的地方有一段頹殘的古牆,上麵爬滿瞭薜荔之類的東西。再往上看,是一堆樹林,在樹林的濃綠裏隱約露齣一片紅牆。
  但這些東西在眼前都仿佛影子似的,我心裏想到朋友。朋友是老朋友,在倒數上去二十多年的時候,我們已經認識瞭。那時候我們都在國民小學,歲數都在十歲以下。我不知道他怎麼樣,我當時還沒有離開渾沌時期,除瞭吃喝玩樂以外,什麼都不懂。現在一轉眼就過瞭二十多年。在大學裏我們又同學,從那時到現在也已經十幾年瞭。我從那個遼遠的國度裏迴來。我們又聚在一起。難道這就是所謂“緣”麼?現在迴想起那小學校來,頗有隔世之感,仿佛是另外一個人的事情,與自己無關瞭,一閉眼也真的就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小學校的長長的走廊裏晃動。隻有在朋友的嘴裏,我還是我,還是一個活人。當他說到我同彆的小孩打架時閉緊瞭眼睛亂揮拳頭的情景的時候,連我自己也笑起來瞭。
  在這時候我往往停止瞭幻想,站起來同朋友談幾句閑話,朋友也開瞭話匣子,一談就是半天。在談話的間隙裏,兩人都靜默的時候,在有意與無意之間,抬頭又看到遠處長滿瞭薜荔的古牆,古牆上麵的樹林,樹林裏隱約露齣來的紅牆。但這次卻看得清楚瞭:在我住的地方同那古牆中間,有幾條小路蜿蜒在竹籬茅捨邊,看上去就像一條條的白痕。園子裏的青菜,菜畦裏徘徊著的雞鴨都曆曆在目。
  我現在纔想到問朋友這紅牆是什麼地方。朋友告訴我,這長滿瞭薜荔的古牆是曆史上有名的颱城,再遠的古廟就是更有名的雞鳴寺。
  但又隔瞭好久,我纔有機會到雞鳴寺去玩,同我去的仍然是我的朋友。我們在大殿裏徘徊瞭會,看瞭看佛像,又到大殿裏去喝茶。從窗子裏看齣去,看到玄武湖。這時是六月,正是蓮葉接天、荷花映日的時候,遠處的水洲,湖裏的荷花,荷花叢裏的小船,都清清楚楚映入我們的眼中。我們的心也不由的飛到湖中去瞭。
  第二次再去的時候,隻有我自己,我看瞭看佛像,看瞭看湖。覺得無聊瞭,又到各處去逛。我忽然發現半山裏有一個亭子。旁邊一口古井。探頭看下去,黑洞洞看不到底,上半透光的地方長滿瞭青草。再轉到亭子那一麵,就看到一個躺在那裏的古碑,上麵四個大字:胭脂古井。我纔知道,這口井就是有名的胭脂井。迴到亭子裏,靠中間的大石頭桌子坐下,清風從四麵襲過來,令我忘記是夏天。不遠處看到城牆,城牆上麵是一片片的白雲。透過城牆我想象到玄武湖,湖上的荷花。我拿齣帶去的書,讀一段,又齣一會神。想到現在,不知怎麼一來,自己的生活竟然安靜下來瞭。四五個月來輪車的勞頓,現在一想,不但像迴憶許久許久以前的事情,簡直不多不少正像迴憶一個夏天的夢,自己現在也仿佛正在夢中瞭。
  在這樣夢境裏,十年來壓下去的寫點什麼的欲望驀地又燃瞭起來,我於是用幻想在眼前的空地處寫瞭五個字:胭脂井小品。
  我又走到井旁,探頭嚮裏麵看。雖然依然是黑洞洞看不見什麼,但井卻仿佛忽然活瞭起來,它仿佛能瞭解我,告訴我許多東西。這使我有點不安,我究竟能寫齣什麼東西來呢?連我自己也不敢說。我隻希望我真的能寫齣點東西來,不要玷汙瞭這井的名字,又可以紀念我這次同朋友的重逢。如此而已。是為序。  
				
 
				
				
					《季羨林全集(第6捲)·序 跋》  捲首絮語:一段穿越時空的思想對話  《季羨林全集》第六捲,題為“序 跋”,顧名思義,是季羨林先生一生學術生涯中,為各類書籍、文章、論文、展覽,乃至重要事件所撰寫的一係列序言和跋文的匯編。然而,若僅僅將本書理解為一篇篇獨立的序跋集,則未免低估瞭其蘊含的深刻價值。這捲書,與其說是一堆零散文字的堆砌,不如說是季羨林先生以其獨特的視角、深厚的學養和博大的胸懷,與時代、與學術、與文化進行的一場場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思想對話。  每一篇序言,都不僅僅是對作者纔華的贊賞,對作品內容的介紹。它們往往是季先生對某一學術領域、某一文化現象的精闢洞察,是他對治學之道、學術精神的反復叩問,更是他將自身幾十年如一日的學術研究經驗,融匯於字裏行間,化為對後輩的循循善誘。而那些跋文,則常常是作者在完成某項重要工作後的深情迴顧,是對研究過程中的艱辛與樂趣的真實寫照,是作者對學術研究背後那些不易為人所知的甘苦與堅持的肺腑之言。  當我們翻開這捲書,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季羨林先生的名字,更是他所經曆的時代變遷,他所承載的文化薪火,他所追求的學術理想。他以其睿智的筆觸,為那些值得被關注的作品增添瞭光輝,為那些重要的學術思想提供瞭堅實的注腳,也為我們理解中國近現代學術的發展脈絡,提供瞭一個不可多得的切麵。  序言:照亮學術星空的璀璨星辰  季羨林先生的序言,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們常常以極其平實的語言開篇,仿佛一位長者在溫和地與讀者交談,但字裏行間卻蘊藏著非同尋常的智慧與洞見。他撰寫的序言,絕非敷衍瞭事,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力求準確地把握被推薦作品的核心價值,並將其以一種最易於理解、最能激發讀者興趣的方式呈現齣來。  在這些序言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中國古代文化、曆史、語言、哲學等領域的深刻理解。他能夠精準地捕捉到作者的學術創新之處,指齣其研究的意義和價值,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學術背景中進行評價。例如,他可能會為一本關於敦煌學的著作撰寫序言,不僅贊揚作者在文獻考證上的嚴謹,更會深入淺齣地闡述敦煌學在中國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這項研究如何幫助我們重新認識古代絲綢之路的輝煌。  同時,季先生的序言也常常流露齣他對學術研究的態度和方法論的思考。他強調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反對人雲亦雲,提倡實事求是,勇於探索未知。他會在序言中,將自己長久以來在學術道路上的經驗與感悟,巧妙地融入其中,為年輕的學者指點迷津。他可能會提到,學術研究的道路是漫長而艱辛的,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但也正是在這份堅持中,纔能收獲最豐碩的果實。  此外,季先生的序言也常常展現齣他跨學科的研究視野。他並非局限於某一狹窄的領域,而是能夠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從而為作品提供更全麵的解讀和評價。他可能在一篇關於文學評論的序言中,引用曆史學的觀點來佐證其論斷;也可能在一篇關於哲學著作的序言中,探討其與社會科學的關聯。這種融會貫通的學術氣質,使他的序言本身就成為瞭一篇篇精彩的學術論文。  更難能可貴的是,季先生的序言中,始終飽含著對人性和文化的深切關懷。他不僅僅關注學術的純粹性,更關注學術研究的社會意義和人文價值。他會在序言中,探討作品如何能夠促進文化交流,如何能夠啓發人們的思考,如何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這種人文情懷,使得他的序言不僅僅是學術的,更是溫暖的,能夠打動人心。  跋文:在汗水與智慧中淬煉的學術印記  與序言的“嚮外輻射”不同,跋文更側重於“嚮內挖掘”,是對作者自身學術探索過程的總結與反思。季羨林先生的跋文,往往更加個人化,卻也因此更加真實,更加動人。它們如同學術研究過程中的一篇篇日記,記錄著作者的思考、睏惑、頓悟和成就。  在這些跋文中,我們可以窺見季先生治學過程中那些不為人知的艱辛。他可能會詳細描述自己為瞭搜集一手資料,跋山涉水,剋服重重睏難的經曆;他可能會坦誠地剖析自己研究過程中遇到的瓶頸,以及他是如何通過不懈的努力,最終找到解決之道的。這些跋文,不僅是學術成果的證明,更是對堅韌不拔的學術精神的生動詮釋。  同時,跋文也是季先生對學術研究方法和理論思考的集中體現。他可能會在跋文中,迴顧自己研究某個課題的曆程,詳細介紹自己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並對其優缺點進行分析。他可能會反思自己早期研究中的不足,以及隨著學識的增長,自己研究思路的演變。這些內容,對於正在進行學術研究的學子而言,無疑是寶貴的財富,能夠幫助他們少走彎路,更有效地推進自己的研究。  季先生的跋文,也常常流露齣他對學術界同仁的敬意和對學術閤作的珍視。他可能會在跋文中,感謝那些在他研究過程中給予幫助的學者,並對他們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他也會反思自己與其他學者的學術交流,以及這些交流如何促進瞭自己的學術進步。這種謙遜、真誠的態度,展現瞭一位真正的大師風範。  更重要的是,在許多跋文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季先生對知識的熱愛和對真理的不懈追求。他將學術研究視為一種生命的樂趣,一種對世界的好奇心的滿足。他樂於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也樂於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學術感悟。這種對知識的熱情,跨越瞭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者。  第六捲的整體價值:一部濃縮的學術史與人生智慧  《季羨林全集(第6捲)·序 跋》之所以意義非凡,還在於其作為一個整體所展現齣的獨特價值。這捲書,不僅僅是季羨林先生學術思想的片段集閤,更是一部濃縮的近現代中國學術史的寫照,是一部蘊含著深厚人生智慧的寶典。  通過閱讀這捲書,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季羨林先生學術生涯的演進軌跡。他如何從一個對異域文化充滿好奇的青年學者,成長為一位享譽世界的東方學大師;他如何不斷拓展自己的研究領域,從語言學到曆史學,從哲學到文化學,構建起自己宏大的學術體係。這些序跋,就像一張張照片,記錄瞭他學術道路上的每一個重要節點。  同時,這捲書也是理解中國近現代學術發展脈絡的一個重要窗口。季羨林先生所處的時代,是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代,也是中國學術經曆轉型與重塑的時代。他撰寫的序跋,常常會涉及到當時重要的學術思潮、學術爭論,以及學術機構的建立和發展。通過這些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學術界活躍的氛圍,以及學者們為推動中國學術發展所付齣的努力。  更深層次而言,這捲書所蘊含的,是季羨林先生對人生、對社會、對文化的深刻思考。他將自己的人生哲學、治學理念、對世事人情的洞察,都巧妙地融入到這些看似普通的序跋之中。閱讀他的文字,我們不僅能學到知識,更能獲得啓迪,學會如何更深刻地理解世界,如何更積極地麵對人生。  《季羨林全集(第6捲)·序 跋》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著作。它以其豐富的內容、深刻的思想、真摯的情感,吸引著每一個對學術、對文化、對人生懷有求知欲的人。它不是一本能夠讓你快速獲得答案的書,而是一本能讓你在閱讀中不斷思考、不斷成長的書。它如同季羨林先生本人一樣,博大精深,溫潤如玉,能夠給每一個讀者帶來心靈的滋養和智慧的啓迪。翻開它,就如同與一位智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場對話,必將讓你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