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现在很少像以前那样,一本正经地从头到尾翻阅一本工具书了,毕竟现在信息唾手可得。但对于成语这样需要系统梳理的知识体系来说,一本实体词典的价值依然无可替代。我特别看重的是它在“新修订”这三个字上的功夫。时代在变,语言也在发展,一些旧的、不常用的成语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其现代用法,而一些新的、在网络或新媒体中逐渐流行的四字格词语,是否也被纳入了进来,这直接决定了它的“新”的含金量。我希望看到它在例句的选择上更贴近当代生活,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昔者庄王伐楚”的时代背景里。如果能提供一些现代文学作品或新闻报道中的实际应用案例,那对于提高我们实际运用能力将大有裨益。另外,对于那些多义的成语,不同义项之间的区分是否清晰、是否有明确的标注,这也是我评判一本工具书好坏的关键点之一。
评分这本厚实的成语词典拿到手里,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实在”。装帧设计朴素得很,单色印刷,一看就是那种老老实实做学问的架势,没有花里胡哨的封面,这点我很欣赏。我记得我高中那会儿,手里捧着一本破旧的成语词典,里面密密麻麻的解释和例句,虽然翻起来费劲,但每次都能找到我需要的“宝藏”。这本新修订版,据说汇集了海量成语,光是厚度就让人心安。我主要关注的是它的收录广度和释义的准确性。毕竟,成语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其典故和引申义的微妙差别。如果能把那些生僻的、在古籍里才见得到的成语也收录进来,那就太棒了。我期待它在解释上能深入浅出,特别是针对初高中学生,复杂的典故要能用现代人易于理解的语言来阐述,而不是干巴巴地堆砌古文。例如,像“罄竹难书”这样的成语,如果能清晰地说明其典故来源,并给出不同语境下的使用示例,那就更具指导意义了。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字的源流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所以任何关于“大全”或“词典”的书籍,都会让我忍不住去探究它的编纂体系。这本【18000条成语】的规模,听起来就令人振奋,它承诺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华成语知识图谱。但数量多不代表质量高,我更关心的是其检索效率和排版逻辑。如果成语的排列顺序是严格的汉语拼音顺序,那查找起来会非常方便,但如果夹杂着笔画顺序或者不规则的编排,那无疑会大大降低使用频率。我希望它的字体设计要适中,既不能太小到需要老花镜来辅助阅读,也不能过大显得过于稚嫩,要符合“中华成语词典”应有的庄重感。而且,作为一本面向学生的工具书,我想象中它会有一个专门的板块,用于讲解那些最容易混淆的成语对,比如“侧目以视”和“侧目而视”的区别,或者“罄竹难书”和“汗牛充栋”在意义上的根本差异,这些细微之处恰恰是考试和写作中最容易失分的地方。
评分这本词典的“单色本”设计,让我想起了我小学时买的那种老式字典,它带来的不是简陋感,而是一种专注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被各种彩色的图示和花哨的排版分散注意力。单色印刷迫使读者必须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文字本身,这对于学习成语这种需要深度理解和沉淀的知识来说,反而是个优势。我希望它在释义的严谨性上能做到无可挑剔。我记得有一次我查一个生僻成语,市面上几本权威词典的解释都有细微出入,这让我对“标准答案”产生了困惑。我期待这本新修订版能够基于最新的语言学研究成果,给出最权威、最少争议的释义。如果它能在排版上,利用字体粗细或斜体来区分“本义”、“引申义”和“固定用法”,即便不使用颜色,也能清晰地构建起成语的语义层级,那将是设计上的巨大成功,体现了编纂者对文字结构的高度尊重。
评分拿到手后,我首先关注了它针对“初高中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优化措施。如果只是简单地堆砌辞条,那它和成人版的工具书没有本质区别。真正有价值的修订版,应该在理解难度上下功夫。比如,对于那些典故背景复杂的成语,最好能附带一个简短的“小知识点”或“典故速览”,用一两句话点明出处,这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死记硬背变成一种知识探索。我个人对成语的“情感色彩”也非常敏感,一个成语是褒义、贬义还是中性,在使用时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词典在每个条目后面,能有清晰的色彩标记。如果它能提供一些辨析易错、易混淆的成语的专门章节,例如将所有带有“龙”或“虎”的成语集中梳理一遍,或者专门列出那些在不同历史时期用法发生过巨大转变的成语,那就真的超越了一本普通的查阅工具,而成为了一部具有研究价值的语料库了。
评分挺好的,不错哦
评分很全面很清楚
评分还行质量不错
评分可以用到大学,大字典比较齐全。
评分挺好!挺实用!
评分质量很好,有着可心
评分书更不错,非常喜欢,但就是书里面有一页纸烂掉了!
评分给孩子买的学习工具,很喜欢的
评分字迹清楚,内容还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