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全集-珍藏版 |
| 作者: | 王小波 |
| ISBN: | 9787544765824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 定价: | 31.80元 |
|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 |
| 开本:16开 | 装帧:精装 |
| 出版时间:2017-02-01 | 版次:1 |
| 页码:236 | 字数: |
| 内容简介 |
| 《我的精神家园(珍藏版)/王小波全集》是《王小波全集》第八卷杂文集,收录了《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男人眼中的女性美》《有关“伟大一族”》《有关“给点气氛”》《生活和小说》《驴和人的新寓言》《愚人节有感》《关于同性恋问题》《我为什么要写作》《用一生来学习艺术》等杂文作品。 |
| 图书目录 |
| 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 有关“伟大一族” 有关“给点气氛” 生活和小说 我看“老三届” 苏东坡与东坡肉 驴和人的新寓言 愚人节有感 摆脱童稚状态 李银河的《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 李银河的《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 关于同性恋问题 有关同性恋的伦理问题 《他们的世界》序 《他们的世界》跋 拷问社会学 我为什么要写作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我对小说的看法 小说的艺术 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 工作·使命·信心 与人交流 《怀疑三部曲》序 《怀疑三部曲》后记 卡尔维诺与未来的一千年 盖茨的紧身衣 关于文体 关于格调 关于幽闭型小说 文明与反讽 《血统》序 关于“媚雅” 长虫·草帽·细高挑 卡拉OK和驴鸣镇 从Intemet说起 奸近杀 外国电影里的幽默 电影·韭菜·旧报纸 商业片与艺术片 我对国产片的看法 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 电脑特技与异化 旧片重温 为什么要老片新拍 欣赏经典 好人电影 都市言情剧里的爱情 有关爱情片 《祝你平安》与音乐电视 承认的勇气 明星与癫狂 另一种文化 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 电视与电脑病毒 在美国左派家做客 门前空地 卖唱的人们 打工经历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北京风情 文化的园地 环境问题 个人尊严 君子的尊严 居住环境与尊严 饮食卫生与尊严 有关贫穷 域外杂谈·衣 域外杂谈·食 域外杂谈·住 域外杂谈·行 域外杂谈·盗贼 域外杂谈·农场 域外杂谈·中国餐馆 写给新的一年(1996年) 写给新的一年(1997年) 工作与人生 我的精神家园 |
| 文摘|序言 |
| 暂无内容 |
| 作者介绍 |
| 王小波,当代学者、作家。1952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起先后在云南、山东插队,做过民办教师。1974年以后在北京街道工厂当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1984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1986年获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等。 |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小事物”中蕴含的“大智慧”。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早已被忽略的细节——比如某种特定的建筑材料的用途,或者某种民间习俗背后的哲学含义——在作者的笔下,都被赋予了全新的解读和深沉的意义。他不是在猎奇,而是在“考古”,挖掘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遗漏的、真正构成古代社会肌理的微小元素。每一次对一个“掌故”的剖析,都像是一次微观的透视,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的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乃至他们面对世界时的态度。这种从细微处见宏观的处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维度,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历史并不只存在于帝王将相的史册之中,更鲜活地存活于这些细碎、日常的“事物”里,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不变的人性光辉。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覆盖面之广,简直令人咋舌,但令人称奇的是,它居然能保持一种高度的内在逻辑性和主题的统一性,丝毫没有给人一种“大杂烩”的散乱感。它似乎遵循着一种隐秘的线索,将那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化片段串联起来。我注意到,作者在探讨某一领域的起源时,往往会回溯到更早期的社会结构或生活习惯,然后又延伸到其对后世文化艺术的微妙影响,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知识网络。这种结构,让读者在享受单个掌故的趣味之余,更能体会到事物发展变化背后的深层关联性。它不像是一系列零散的笔记堆砌,更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文化地图,引导你从一个点跳跃到另一个点,最终形成对那个时代的宏观认知。每一次阅读的深入,都会有新的层次感被揭示出来,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构建知识体系的严谨和高超的概括能力。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的注释和参考资料部分,那简直是另一个小型图书馆。对于每一个被提及的典故或术语,作者都提供了详尽的出处考证,引用了大量一手甚至更早期的文献佐证,这极大地增强了全书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那些复杂的引文可能会让人望而却步,但作者非常体贴地在正文和脚注之间做到了完美的平衡,保证了阅读流畅性,又不牺牲严谨性。每当我对某个细节产生疑问时,只需要轻轻翻到页脚,就能找到清晰的学术溯源,这是一种非常负责任的治学态度。这本书的魅力正在于此:它既能满足普通读者对知识的好奇心,又能经得起专业人士的审视和推敲。它不只是讲述故事,更是在展示故事背后的求证过程,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对作者学识的由衷敬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抓人眼球了,那种略带陈旧感的米黄色纸张,边缘微微泛黄,散发出一种老派的、穿越时空的质感。封面上的烫金字“事物掌故丛谈”显得古朴而典雅,仿佛这不是一本现代印刷品,而是从某个尘封已久的阁楼里重新发现的珍宝。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选择偏向宋体,字距和行距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开头处设计的小小的、手绘风格的插图,那些描绘古代器物或场景的线条画,简洁却蕴含深意,它们像一个个小小的引子,让人对手头即将展开的知识篇章充满了期待。这本书拿在手里,分量适中,纸张的厚度也让人感到踏实,能明显感受到装帧者在细节上的用心,这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仪式感,让人忍不住想找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壶清茶,慢慢品味其中的每一字每一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光是翻阅和把玩,便已是一种享受。
评分读完这本厚厚的册子,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的亲切自然,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高高在上的疏离感。他似乎是坐在你对面的老学究,端着茶碗,娓娓道来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历史侧影。比如,他讲述某一种日常用具的演变时,会不经意地穿插进去一个他少年时亲眼所见的趣闻轶事,一下子就把抽象的历史概念拉到了我们身边,变得鲜活可感。这种叙事策略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巧妙地避开了枯燥的年代罗列和生硬的理论阐述,而是将知识点嵌入到生动的故事脉络中。我发现自己不是在“学习”掌故,而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长者进行一次充满惊喜的漫步。这种娓娓道来的口吻,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沉醉感,仿佛那些被时间冲刷的往事,又在眼前被重新激活,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更多背后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