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抗战时期中美租借援助关系
:39.00元
作者:曹嘉涵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47308097
字数:237千
页码:22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美关系;中美援助;中美租借;抗战;吴景平
本书作者在吸收借鉴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近年来海内外开放的**档案资料,对抗战时期中美租借援助关系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一方面考察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美国租借援助机制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分析租借援助制度变化转折带来的潜在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再现中国国防供应公司、中国银行的活动,叙述中方接洽美国租借援助的工作。同时,本书也论述了战时中国对美国的回惠租借援助以及由此产生的驻华美军开支问题,并就中美双方为解决此问题开展的交涉进行探讨。本书对于深入研究中国抗战的艰巨性、所处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中国战时外交的曲折性,有着重要的价值。
内容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与美国为携手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而结成军事同盟,并肩作战,成为两国关系发展史中的闪亮篇章。作为战时中美同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对中国的租借援助为中国赢得抗战和远东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中美围绕租借援助展开的一系列军事、经济与外交互动,虽不乏波折,但却使中国逐步走上世界主要大国的活动与交往舞台,奠定了中国在战后国际新秩序中的大国地位。研究抗战时期美国与中国的租借援助关系,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抵御外侮的艰苦卓绝,体察中美互动与中国大国身份形成的历史经验,无疑具有特殊而关键的价值。
目录
绪论
一、选题对象
二、文献评论
三、研究意义
四、资料与方法
五、主旨与篇章
章 中美建立租借援助关系的背景
节 抗战初期中国美援外交的再探讨:以易货借款为中心
一、陈光甫驻美求援工作评析
二、宋子文与美援外交局面的拓展
第二节 美国租借援助政策的出台与影响
一、《租借法》及相关法案的颁行
二、府会关系变化与行政机构的调整
第二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租借援华的实施
节 美国租借援助机制的发展
一、防御援助汇报处时期的租借援助制度
二、租借事务管理署成立后的租借援助制度
第二节 宋子文与租借援助的接洽
一、租借援助政策出台之初的应对
二、中国国防供应公司的创建与美援外交体制的重组
三、中国银行工作路径的开辟
第三节 中国国防供应公司的主要工作与美军方反应
一、申请租借援华物资
二、营运租借援华物资
三、参与美国志愿航空队初期建设
四、美国军方的反应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租借援华的实施
节 美国租借援助机制的转变与中国的因应
一、租借拨款方式变化与物资划拨决策权的移转
二、中国美援外交体制的再调整
三、中国对英美联合参谋长会席位的力争
第二节 中美租借援助物资主导权之争
一、初次交锋:塔尔萨事件的来龙去脉
二、史迪威来华与美国主导租借物资格局的显现
三、宋子文的两次回击
四、史迪威管理租借物资职权的削弱与丧失
第三节 中国国防供应公司工作的延续与终结
一、缅甸陷落前的工作情况
二、缅甸陷落后的工作情况
三、公司关闭与移交
第四章 中国对美国的租借援助及其交涉
节 回惠租借援助的实施与协议草案的商讨
一、驻华美军的食宿服务与货币供应
二、回惠租借援助协议草案的提出与讨论
第二节 围绕驻华美军开支清算的进一步互动
一、回惠租借援助协议的流产
二、驻华美军开支问题的解决
结语
作者介绍
丛书主编:吴景平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著作有:《宋子文评传》、《宋子文思想研究》、《宋子文政治生涯编年》、《宋子文与他的时代》、《*史(1937-1941)》、《国民政府时期的大国外交》、《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1927-1937)》等,发表《近代中国金融中心的区域变迁》等数十篇论文。
本书作者:曹嘉涵
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职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要从事全球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研究与咨询工作。曾赴台湾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德国发展研究所、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访学交流,撰写学术论文多篇,参译著作两部。
文摘
序言
一本名为《古埃及神祇的象征意义解读》的书籍,以其详尽的图解和深入的文本分析,彻底改变了我对古埃及宗教的看法。它不再是简单的“崇拜猫、崇拜太阳”的肤浅印象。作者显然是位资深的埃及学家,他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细致入微地剖析了欧西里斯、伊西斯、荷鲁斯等核心神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宇宙秩序、王权合法性和生命轮回的哲学内涵。书中对圣甲虫、荷鲁斯之眼等常见符号的解析尤为精彩,展示了这些图像如何被巧妙地嵌入到法老的政治宣传和普通人的日常信仰之中。阅读的体验非常流畅,图文并茂的排版极大地帮助了理解那些复杂的宗教概念。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古埃及人构建其文明世界的内在逻辑,他们并非迷信,而是拥有一套高度自洽、逻辑严密的宇宙观。这是一本能真正带你走进古埃及人精神世界的优秀导览手册。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中的工人阶级生活”的口述历史选集,这本书的震撼力来自于它的真实和未经修饰。不同于宏观经济学分析,它直接呈现的是那些工厂里童工、女工、矿工的第一手证词。那些关于日复一日的枯燥劳动、恶劣的工作环境、微薄的薪水以及家庭破碎的叙述,冰冷而有力地击打着读者的心房。比如一个纺织女工描述她如何在机器轰鸣中失去听力,或者一个煤矿童工讲述他如何因为恐惧而尿湿裤子却不敢停工的经历,都让人不忍卒读,却又无法放下。这本书迫使我直面工业化进步背后的巨大社会成本。它不是在控诉,而是在记录,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人类在追求效率和财富过程中所能承受的极限。这本书让我对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来之不易有了更深刻的敬畏,也让我反思,我们今天所享受的物质文明,是以何种代价铺就而成的。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本叫《炼金术与中世纪思想》的书,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中世纪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那是个充斥着迷信和蒙昧的时代,但这本书展示了炼金术如何与早期的化学、哲学甚至神学深度交织。作者的论证极其严谨,他并没有将炼金术士描绘成一群只会炼出废物的傻瓜,而是探讨了他们实验背后的理论框架——那些关于元素转化、精神净化的追求,实际上是人类理解物质世界的早期尝试。书中穿插了大量对原始手稿插图的分析,那些复杂的符号和象征意义,读起来像是在解密一门失传的科学语言。特别是关于“大功业”(Magnum Opus)的描述,那种对终极真理的执着探索精神,令人震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个常被边缘化的领域提升到了思想史的高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迷信”往往是下一阶段科学萌芽前的土壤。读完后,我重新审视了科学史的开端,它远比教科书上描绘的要复杂和充满人性挣扎。
评分这套《宋代文人笔记精选集》简直是穿越时空的钥匙,它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风雅又充满矛盾的时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宋代士大夫日常起居、审美情趣的记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他们如何品茗、如何插花、如何评价一幅画作,都透露出一种精致到骨子里的生活哲学。书里的文字大多古雅洗练,虽然有些词汇需要查阅,但正是这份厚重感,让人感觉是在阅读真正有分量的历史文献,而不是当代浮躁的快餐文化。它让我明白,宋人的“雅”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学养和对日常生活的细致体察之上。读完后,我总忍不住想,我们现代人是不是为了追求效率而牺牲了太多对“美”的感知力?这套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失落已久的从容与雅致。对于想深入了解宋代社会风貌,而非仅仅停留在政治军事层面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极佳的选择。它提供了一种微观的、充满烟火气的历史视角,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有了更深刻的共情。
评分《拜占庭帝国兴衰史(全两卷)》这本书的宏大叙事能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跨越了千年历史,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帝国从君士坦丁大帝的荣光写到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中间无数次的内战、瘟疫、宗教纷争,都被作者梳理得井井有条,毫无赘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细腻描写,拜占庭是如何在保留古典遗产的同时,发展出其独特的东正教文化和政治体制的。作者的笔触既有史学家的冷峻,又不乏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悲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颂歌,感受到城墙下异族军队的喧嚣。这部作品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讲述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解释了拜占庭的制度性优势和结构性弱点是如何共同导致其漫长而最终的衰亡。对于想理解欧洲乃至中东历史脉络的读者,这是本绕不开的巨著,读起来虽耗费心力,但收获的是对世界历史进程的通透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