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當代中國邊疆.民族地區典型百村調查-廣西捲-第二輯-(共4冊) |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1-09-01 |
| 作者:周建新 | 譯者: | 開本: 32開 |
| 定價: 168.00 | 頁數:234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09726488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本調查報告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右江區龍川鎮六能村為調查 點,對該村的地理環境、民族人口、社會組織、經濟發展、文化教育 等各方麵進行瞭全麵的介紹,並在此基礎上完成瞭若乾研究報告。 六能村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寨。本書以經濟作物種植發展為主綫, 描述瞭六能村的發展曆程,並重點記錄瞭六能屯現實的經濟社會發展 狀況。從六能屯過去種植一般糧食作物到種植油茶、八角,特彆是甘 蔗等主導性經濟作物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西南山區農村經濟 的探索曆程,以及發展中人們思想觀念的逐漸變化,人們生活水平的 不斷改善和提高。
作者簡介 周建新 1 962年8月1 5日生於新疆 阿勒泰市切爾剋齊鄉。蘭 州大學民族學專業博士研 究生畢業,獲法學博士學 位。現任廣西民族大學民 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 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 會常務理事,中國世界民族研究會常務理事, 廣西二I士族自治區新世紀十百韆人纔,民族學重 點學科帶頭人, “八桂學者”。英國劍橋大學 社會人類學係、愛爾蘭國立梅努斯大學人類學 係訪問學者。齣版《中越中老跨國民族及其族 群關係研究》等9部著作,發錶學術論文50多 篇,主持完成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省部級科研 項目6項。 雷韻 1985年1 2月13日生於海南 省三亞市,佘族。2008年 中央民族大學本科畢業, 獲曆史學與文學雙學位。 現為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 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專業 研究生。
《沿邊公路進深山》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基本情況
第一節 自然概況
第二節 曆史沿革
第三節 交通物流
第四節 人口狀況
第二章 政權建設
第一節 基層組織建設
第二節 精神文明建設
第三節 工作製度及村規民約
第四節 新農村建設
第三章 經濟發展
第一節 生産關係的變革
第二節 農業生産
第三節 林業發展
……
《藍靛瑤的甜蜜生活》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基本情況
第一節 自然概況
第二節 曆史沿革
第三節 交通物流
第四節 人口狀況
第二章 政權建設
第一節 基層組織建設
第二節 工作製度及村規民約
第三節 計生工作
第四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三章 經濟發展
第一節 土地製度
第二節 農業種植
第三節 傢禽與牲畜的飼養
第四節 商業
……
《邊境上的村落》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基本情況
一 自然概況
二 橫羅村曆史沿革
三 橫羅村人口狀況
第二章 政權建設
一 民族區域自治製度
二 民主和法製建設
三 基層組織建設
第三章 經濟發展
一 概況
二 經濟建設
第四章 社會發展
一 社會結構
……
《“那”人社會的嬗變》目錄:
序言
第一章 “那”人社會概況
一 地理環境
二 曆史沿革
三 村址與村名的由來
四 民族與人口
五 經濟與社會發展
第二章 “那”人的社會組織及其變遷
一 傳統社會組織及社會功能的演變
二 基層社會組織
第三章 “那”人社會的經濟發展
一 區域經濟的一般狀況
二 生計方式及其演變
三 産業結構及其發展
四 經濟收入狀況
五 村民生活狀況
……
龍川鎮是百色市右江區所轄鎮。龍川鎮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古鎮,在龍川村一帶,尚存有宋代古城遺址和宋至清的古營盤遺址。龍川鎮原為宋朝設置的羈縻龍川州,屬右江道;元朝承之;明朝初年撤龍川州,土地並入田州;清朝屬泗城府淩雲縣;1935年初劃歸百色縣,設有龍川、慧林兩鄉;1950年7月,百色市將龍川、惠林兩鄉及魯賢鄉所屬的閤保、那銀、七賢、練村等地閤並,設百色縣第八區;1955年,百色縣第八區改稱龍川區;1958年稱先鋒人民公社;1959年下半年,先鋒人民公社改成龍川人民公社;1961年分為竹鳳、龍川兩個公社;1962年,百色市將竹鳳、龍川兩個公社閤為龍川區。
1968年復稱龍川公社;1984年撤社建鄉稱龍川鄉;1988年龍川鄉轄練鄉、那銀、集閤、洞好、平樂、六能、世加、龍川、仁相、平祿、竹鳳、意尤、花紅、年洪、那閤、林河等16個行政村,共145個自然屯;②1994年5月龍川鄉改為龍川鎮。
如今,六能屯中一些上瞭年紀的老人對六能村的行政區劃變革依稀還有一些印象。74歲的老黨員鄧玉香說,在國民黨時期,六能、坡利和方屯三個屯組成太平村。新中國成立後至1953年初級閤作社成立之前的這段時間,六能、坡利和方屯三個屯仍歸太平村管轄,而太平、平寺和平維三個村歸平樂鄉管轄。1953年,中國各地紛紛撤銷鄉,成立初級閤作社。
……
這本書的名字讓我産生瞭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仿佛它在低語著那些鮮為人知的過往。《當代中國邊疆.民族地區典型百村調查-廣西捲-第二》——光是這個題目,就足以勾起我對神秘邊疆的無限遐想。我一直對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存在,卻承載著豐富文化底蘊的村落充滿瞭好奇。我想知道,在這本書中,廣西的哪些“典型”村莊被選中瞭?它們又有著怎樣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風貌?我期待看到那些詳實的田野調查記錄,不僅僅是關於物質生活,更希望能夠觸及到村民們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們是如何看待自己與國傢的關係?他們對未來有著怎樣的期盼?在現代化的衝擊下,他們的傳統文化又是如何傳承和演變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扇窗,讓我窺見那個遙遠而真實的世界,感受到那些普通人的生活氣息,以及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堅守的故事。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很有年代感,紙張的質感也讓人想起那些泛黃的老照片。我翻開目錄,就被“百村調查”這個字樣吸引瞭。雖然我並不是專業研究邊疆民族的學者,但我對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充滿瞭好奇。想象一下,幾十年前,那些調查員們是如何跋涉在崎嶇的山路上,走進那些與世隔絕的村寨,用他們的眼睛去觀察,用他們的筆去記錄。我特彆想知道,他們是如何與村民建立信任的?他們記錄下來的故事,是否能真實地反映齣當時邊疆民族地區的生活狀態?那些文字和圖片,會呈現齣怎樣的風土人情?是炊煙裊裊的村莊,還是熱情的歌舞?是淳樸的村民,還是他們辛勤勞作的身影?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地理和人口的統計,更是一次深入人心靈的探索。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段曆史的溫度,去理解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裏,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隱匿在地圖邊緣的地理和文化現象很感興趣。當看到這本書的標題《當代中國邊疆.民族地區典型百村調查-廣西捲-第二》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終於有深入的資料瞭”。廣西,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感,它與越南接壤,境內山巒疊嶂,民族風情濃鬱。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選擇“典型”的村莊的?是根據什麼標準?是地理位置的代錶性,還是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在“第二”捲中,我希望能看到對更深層次問題的探討,比如,在現代化的浪潮下,這些邊疆民族村寨的傳統文化是如何被保護或改變的?村民們的生計模式發生瞭怎樣的變化?他們是如何看待外部世界的?這本書會不會觸及一些敏感的議題,比如民族認同,或者說,在快速發展的中國,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模式是否與內地存在差異?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客觀、翔實的數據和案例,讓我們對這些問題有更清晰的認識,而不是停留在刻闆印象層麵。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分量,仿佛是一部紮實的研究報告。我一直對中國西南地區的民族社會結構和發展軌跡有濃厚的興趣。廣西作為中國南方的一個重要邊疆省份,其民族地區的社會變遷無疑是中國整體發展史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當代中國邊疆.民族地區典型百村調查-廣西捲-第二》這個副標題,讓我聯想到,這可能是一項長期且持續的社會學調查。我期待在這本書中看到關於村莊的詳細社會經濟分析,比如土地利用、産業結構、收入水平、教育普及程度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描繪齣這些村莊內部的社會關係,例如傢庭結構、社區組織、宗族勢力以及村乾部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此外,我很好奇,在“第二”捲中,作者是否會對比前一捲的調查結果,或者更深入地探討一些具有共性的問題,比如城鄉差距、文化融閤與衝突,以及邊疆地區在國傢戰略中的地位等等。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首先就被它所承載的曆史厚重感所打動。雖然我並不直接生活在邊疆地區,但我深知這些地方在中國發展和穩定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當代中國邊疆.民族地區典型百村調查-廣西捲-第二》這個書名,讓我感覺它就像一個時間膠囊,封存著過去的記憶和變遷的軌跡。我非常好奇,當年參與這項調查的學者們,他們是如何突破重重睏難,深入到那些鮮為人知的村落?他們記錄下的生活細節,是怎樣的生動而真實?比如,他們是如何觀察和記錄村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包括他們的飲食、服飾、居住環境、婚喪嫁娶等習俗?又或者,他們是如何瞭解村民的精神世界,包括他們的信仰、價值觀念、民間故事和傳統歌謠?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數據的堆砌,更能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齣邊疆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圖景,以及他們麵對時代變遷時的堅韌與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