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广西卷-第二

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广西卷-第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建新 著
图书标签:
  • 边疆研究
  • 民族地区
  • 广西
  • 乡村调查
  • 社会学
  • 人类学
  • 区域发展
  • 民族问题
  • 田野调查
  • 当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旗舰店
ISBN:9787509726488
商品编码:10245223797
出版时间:2011-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广西卷-第二辑-(共4册)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9-01
作者:周建新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168.00 页数:234 印次: 1
ISBN号:9787509726488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本调查报告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龙川镇六能村为调查 点,对该村的地理环境、民族人口、社会组织、经济发展、文化教育 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若干研究报告。 六能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寨。本书以经济作物种植发展为主线, 描述了六能村的发展历程,并重点记录了六能屯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 状况。从六能屯过去种植一般粮食作物到种植油茶、八角,特别是甘 蔗等主导性经济作物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南山区农村经济 的探索历程,以及发展中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 不断改善和提高。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周建新 1 962年8月1 5日生于新疆 阿勒泰市切尔克齐乡。兰 州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研 究生毕业,获法学博士学 位。现任广西民族大学民 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 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民族研究会常务理事, 广西二I士族自治区新世纪十百千人才,民族学重 点学科带头人, “八桂学者”。英国剑桥大学 社会人类学系、爱尔兰国立梅努斯大学人类学 系访问学者。出版《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 群关系研究》等9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50多 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 项目6项。 雷韵 1985年1 2月13日生于海南 省三亚市,畲族。2008年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毕业, 获历史学与文学双学位。 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 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 研究生。

目录

《沿边公路进深山》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概况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三节 交通物流
第四节 人口状况

第二章 政权建设
第一节 基层组织建设
第二节 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节 工作制度及村规民约
第四节 新农村建设

第三章 经济发展
第一节 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节 农业生产
第三节 林业发展
……

《蓝靛瑶的甜蜜生活》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概况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三节 交通物流
第四节 人口状况

第二章 政权建设
第一节 基层组织建设
第二节 工作制度及村规民约
第三节 计生工作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章 经济发展
第一节 土地制度
第二节 农业种植
第三节 家禽与牲畜的饲养
第四节 商业
……

《边境上的村落》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基本情况
一 自然概况
二 横罗村历史沿革
三 横罗村人口状况
第二章 政权建设
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 民主和法制建设
三 基层组织建设
第三章 经济发展
一 概况
二 经济建设
第四章 社会发展
一 社会结构
……

《“那”人社会的嬗变》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那”人社会概况
一 地理环境
二 历史沿革
三 村址与村名的由来
四 民族与人口
五 经济与社会发展

第二章 “那”人的社会组织及其变迁
一 传统社会组织及社会功能的演变
二 基层社会组织

第三章 “那”人社会的经济发展
一 区域经济的一般状况
二 生计方式及其演变
三 产业结构及其发展
四 经济收入状况
五 村民生活状况
……

精彩书摘

龙川镇是百色市右江区所辖镇。龙川镇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在龙川村一带,尚存有宋代古城遗址和宋至清的古营盘遗址。龙川镇原为宋朝设置的羁縻龙川州,属右江道;元朝承之;明朝初年撤龙川州,土地并入田州;清朝属泗城府凌云县;1935年初划归百色县,设有龙川、慧林两乡;1950年7月,百色市将龙川、惠林两乡及鲁贤乡所属的合保、那银、七贤、练村等地合并,设百色县第八区;1955年,百色县第八区改称龙川区;1958年称先锋人民公社;1959年下半年,先锋人民公社改成龙川人民公社;1961年分为竹凤、龙川两个公社;1962年,百色市将竹凤、龙川两个公社合为龙川区。
1968年复称龙川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称龙川乡;1988年龙川乡辖练乡、那银、集合、洞好、平乐、六能、世加、龙川、仁相、平禄、竹凤、意尤、花红、年洪、那合、林河等16个行政村,共145个自然屯;②1994年5月龙川乡改为龙川镇。
如今,六能屯中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对六能村的行政区划变革依稀还有一些印象。74岁的老党员邓玉香说,在国民党时期,六能、坡利和方屯三个屯组成太平村。新中国成立后至1953年初级合作社成立之前的这段时间,六能、坡利和方屯三个屯仍归太平村管辖,而太平、平寺和平维三个村归平乐乡管辖。1953年,中国各地纷纷撤销乡,成立初级合作社。
……


《边疆记忆:山那边的人们》 引言: 在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群山连绵,江河纵横,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与独特的生活方式。然而,在时代的浪潮中,这些古老而宁静的角落,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本书《边疆记忆:山那边的人们》,并非一部宏大的学术论著,也不是一份详尽的统计报告。它是一组关于中国西南边疆地区一群普通人的素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田野考察,更是对那些在历史变迁中坚守、适应、又充满希望的面孔的凝视。 我们选择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外界视为“遥远”的村落,那些地图上可能只是一抹淡淡的色彩,却承载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民族记忆的土地。这些村落,或许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或许依傍着波涛汹涌的江河,或许隐匿在浓密的雨林深处。它们是多民族聚居的缩影,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熔炉,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那些不曾被忽视的角落。 本书的核心,在于“人”。我们试图走进那些被时间和空间隔绝的村庄,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下村民们的生计、信仰、习俗、情感,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期许。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到此一游”,而是带着敬意和好奇,去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去倾听他们世代传承的故事。我们相信,每一个村庄,每一位村民,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值得被讲述的经历。 第一章:山风低语——历史的沉淀与地理的印记 山峦叠翠,云雾缭绕,这是我们初见这片土地时的印象。然而,在这令人屏息的美景之下,隐藏着的是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千百年来,不同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本书将从地理环境出发,描绘出这些村落赖以生存的自然基底。崎岖的山路,肥沃的河谷,茂密的森林,这些自然条件不仅塑造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模式,也深刻影响了村民们的出行方式、建筑风格,乃至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 我们将追溯那些模糊的族源传说,探寻古老的迁徙路线,以及不同族群在这片土地上如何互动、融合,有时冲突,有时共存。这不是一份枯燥的族谱梳理,而是试图展现一种动态的历史进程,理解当下的社会结构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例如,我们会关注某个村落为何会聚集某个特定的民族,他们的语言、服饰、建筑又为何会呈现出独特的风格,这些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同时,我们也并非要将这些村庄描绘成完全隔绝的“世外桃源”。事实上,边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是贸易往来的通道。我们将探究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茶马古道的遗迹,以及这些古老的交通脉络对当地经济、文化带来的影响。即使在相对封闭的年代,这些边疆地区也并非完全与世隔绝,外界的信息和商品总能以各种方式渗透进来,并在当地产生化学反应。 第二章:土生土长——生计的智慧与自然的馈赠 在崇山峻岭之中,村民们是如何维系生计的?他们的智慧,往往体现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中。本书将深入田间地头,走近那些辛勤耕耘的身影,记录他们世代相传的农耕技术。从梯田的开垦,到灌溉系统的构建,再到不同作物的种植与收割,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祖先的经验和对自然的敬畏。 我们将关注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作物,它们为何适合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又承载着村民们怎样的期盼?例如,某些地方的村民可能会种植一种独特的谷物,它们不仅是食物,更是祭祀、节庆的重要物品。我们还会探讨当地的林业、渔业、畜牧业等非农生计,它们是如何与农业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循环。 在现代化浪潮席卷而来之际,这些传统的生计模式也面临着挑战。本书将如实记录下这些变化。一些年轻的村民可能会选择外出打工,一些传统的耕作方式可能被机械化取代,一些古老的技艺也可能面临失传的危机。然而,我们也同时会看到,在适应变化的同时,许多村民也在努力保留和传承那些珍贵的传统。例如,一些乡村旅游的兴起,可能为当地的农产品带来了新的销路,也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 第三章:情深几许——家族的纽带与村落的社群 在一个个看似独立的村落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维系整个社会运转的基石。本书将把目光聚焦于家庭、家族以及更广泛的村落社群。我们将描绘出传统的大家庭模式,以及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家庭结构可能发生的变化。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联结,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 我们将深入了解村落的组织结构,那些在村庄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长者、村干部,以及他们是如何处理村民之间的矛盾,组织集体活动,并维护村庄的秩序。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我们将探寻其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例如氏族制度、母系社会遗留的影响,以及这些制度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生演变。 节庆活动,是展现村民们集体情感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时刻。我们将生动地描绘那些充满仪式感和欢乐气氛的节日场景。无论是祭祀祖先的庄严肃穆,还是歌舞欢腾的热闹景象,都将是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这些节日,不仅是物质的盛宴,更是精神的寄托,它们将村民们的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四章:灵与肉——信仰的寄托与文化的传承 信仰,是人类在面对未知与困境时寻求慰藉的重要途径。在这些边疆村落,多样的宗教信仰与本土的民间信仰交织融合,构成了当地独特的精神世界。我们将走访那些古老的寺庙、教堂,以及村民们家中供奉的神龛,了解他们所信奉的神灵,以及这些信仰如何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例如祭祀、婚丧嫁娶、疾病治疗等。 除了主流宗教,我们还将关注那些根植于土地的民间信仰和萨满教、道教等本土宗教文化。这些信仰往往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紧密相连,它们在维系民族认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尽可能还原那些神秘的仪式,理解那些古老的传说,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的生命力。 文化传承,是本书关注的另一条重要线索。语言、音乐、舞蹈、服饰、手工艺,这些都是一个民族独特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将记录下那些依然保持着活力的民族语言,那些在田间地头传唱的古老歌谣,那些在节庆时节翩翩起舞的民族舞蹈。我们还将关注那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它们不仅仅是生活用品,更是匠心独运的艺术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文化传承并非一成不变。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正面临着挑战。本书也将如实记录下这些变化,以及当地村民们为保护和传承自身文化所做的努力。例如,一些年轻人可能会主动学习本民族的语言,一些学校可能会开设民族文化课程,一些艺术家也可能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第五章:路在何方——挑战、希望与未来的展望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边疆地区也如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聚焦于这些村落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贫困、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医疗资源匮乏,这些是许多边疆地区依然存在的现实问题。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是如何影响村民们的生活,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为解决这些问题所做的努力。例如,扶贫政策的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及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都将是值得关注的内容。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边疆地区独特的优势和机遇。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日益便利的交通条件,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了可能。乡村旅游的兴起,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可能为这些村落带来新的生机。 本书的落脚点,是对未来的展望。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边疆地区,理解生活在那里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我们相信,每一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故事,每一个村民,都值得被尊重和关注。 《边疆记忆:山那边的人们》,是一次关于“看见”的尝试。它希望你能看见那些被忽略的山川,看见那些在风雨中坚韧生长的人们,看见那些在历史与现实交织中的希望。这并非终点,而是一个起点,一个邀请你一同走进边疆,倾听那些“山那边的人们”的故事的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它在低语着那些鲜为人知的过往。《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广西卷-第二》——光是这个题目,就足以勾起我对神秘边疆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存在,却承载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村落充满了好奇。我想知道,在这本书中,广西的哪些“典型”村庄被选中了?它们又有着怎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我期待看到那些详实的田野调查记录,不仅仅是关于物质生活,更希望能够触及到村民们的精神世界。例如,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与国家的关系?他们对未来有着怎样的期盼?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他们的传统文化又是如何传承和演变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扇窗,让我窥见那个遥远而真实的世界,感受到那些普通人的生活气息,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坚守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有年代感,纸张的质感也让人想起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我翻开目录,就被“百村调查”这个字样吸引了。虽然我并不是专业研究边疆民族的学者,但我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好奇。想象一下,几十年前,那些调查员们是如何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走进那些与世隔绝的村寨,用他们的眼睛去观察,用他们的笔去记录。我特别想知道,他们是如何与村民建立信任的?他们记录下来的故事,是否能真实地反映出当时边疆民族地区的生活状态?那些文字和图片,会呈现出怎样的风土人情?是炊烟袅袅的村庄,还是热情的歌舞?是淳朴的村民,还是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地理和人口的统计,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灵的探索。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段历史的温度,去理解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仿佛是一部扎实的研究报告。我一直对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社会结构和发展轨迹有浓厚的兴趣。广西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边疆省份,其民族地区的社会变迁无疑是中国整体发展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广西卷-第二》这个副标题,让我联想到,这可能是一项长期且持续的社会学调查。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关于村庄的详细社会经济分析,比如土地利用、产业结构、收入水平、教育普及程度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描绘出这些村庄内部的社会关系,例如家庭结构、社区组织、宗族势力以及村干部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此外,我很好奇,在“第二”卷中,作者是否会对比前一卷的调查结果,或者更深入地探讨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比如城乡差距、文化融合与冲突,以及边疆地区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等等。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隐匿在地图边缘的地理和文化现象很感兴趣。当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广西卷-第二》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终于有深入的资料了”。广西,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感,它与越南接壤,境内山峦叠嶂,民族风情浓郁。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选择“典型”的村庄的?是根据什么标准?是地理位置的代表性,还是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在“第二”卷中,我希望能看到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探讨,比如,在现代化的浪潮下,这些边疆民族村寨的传统文化是如何被保护或改变的?村民们的生计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是如何看待外部世界的?这本书会不会触及一些敏感的议题,比如民族认同,或者说,在快速发展的中国,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模式是否与内地存在差异?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客观、翔实的数据和案例,让我们对这些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刻板印象层面。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首先就被它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所打动。虽然我并不直接生活在边疆地区,但我深知这些地方在中国发展和稳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广西卷-第二》这个书名,让我感觉它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封存着过去的记忆和变迁的轨迹。我非常好奇,当年参与这项调查的学者们,他们是如何突破重重困难,深入到那些鲜为人知的村落?他们记录下的生活细节,是怎样的生动而真实?比如,他们是如何观察和记录村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包括他们的饮食、服饰、居住环境、婚丧嫁娶等习俗?又或者,他们是如何了解村民的精神世界,包括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民间故事和传统歌谣?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能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图景,以及他们面对时代变迁时的坚韧与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