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与名贵硬木家具用材鉴赏

红木与名贵硬木家具用材鉴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海凌超,徐峰 编
图书标签:
  • 红木家具
  • 名贵硬木
  • 家具用材
  • 木材鉴赏
  • 家具设计
  • 收藏
  • 红木
  • 硬木
  • 木工
  • 工艺美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85627
版次:1
商品编码:10255546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红木与名贵硬木家具用材鉴赏》采用图谱的方式,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包括树种名称、产地、树木或木材特征、木文化故事,木材鉴定行业的福尔摩斯带你走进木材的世界。
  

内容简介

  《红木与名贵硬木家具用材鉴赏》以QB/T 2385—2008《深色名贵硬木家具》附录A所列的树种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收录80余种国内外常见的红木与深色名贵硬木家具用木材树种外,还有数种埋地几千年至几万年的名贵阴沉木。

作者简介

  海凌超,高级工程师,国家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主任。全国家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家具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同年分配到顺德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工作。近10年来一直从事木材构造、识别及各类家具、人造板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作为主要起草人参加起草GB/T151051-2006《模压刨花板制品第一部分室内用》国家标准,主持了广东省科技厅项目:《木材图谱数据库的建立与木材图谱鉴定方法的研究》,发表论文数篇。


  徐峰,教授,现任广西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广西大学林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技术负责人。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负责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荣获国家特色专业称号:主讲的《木材学》荣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从事木材学的教学科研近40年。特长是木材树种鉴别、树木年龄鉴定:为国内著名的木材鉴别专家,被誉为“木材鉴定行业的福尔摩斯”。取得教学科研成果20余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教学成果奖2项:获国家教学软件大赛奖2项,获自治区级教学软件大赛奖2项。取得2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1在成熟的次生木质部细胞中发现细胞核。2首次发现苏铁类植物为须根系植物。主编专著10余部,代表作有:获国家科技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资助的《木材鉴定图谱》,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获广西出版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热带亚热带优良珍贵木材彩色图鉴》,广西科技出版社,2009年:《中国及东南亚商用木材1000种构造图象CD-ROM查询系统》,广西金海湾音像出版社,1998年。出版教材10多种,代表作有:(1)《木材检验技术》(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年;(2)《木材竹材识别与检验》(副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3)《木材学》(副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4)《木结构材料学》c副主编l,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5)《木材检验理论与技术》和《木材检验基础知识》(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发表学术论文60篇,其中获省级以上优秀论文奖8篇。

内页插图

目录

1 檀香紫檀
2 降香黄檀
3 刀状黑黄檀
4 阔叶黄檀
5 卢氏黑黄檀
6 东非黑黄檀
7 交趾黄檀
8 奥氏黄檀
巴里黄檀
9 微凹黄檀
10 乌木
11 苏拉威西乌木
12 崖豆木
13 铁刀木
14 刺猬紫檀
15 越柬紫檀
16 印度紫檀
17 大果紫檀
18 鸟足紫檀
19 非洲紫檀
20 安氏紫檀
21 缅茄木
22 印茄
23 摘亚木
24 古夷苏木
25 甘巴豆
26 赛鞋木豆
27 小鞋木豆
28 黑铁木豆
29 红铁木豆
30 香脂木豆
31 木荚豆
32 阔变豆
33 圭亚那蛇桑
34 维腊木
35 风车木
36 坤甸铁樟木
37 铁线子
38 檀香木
39 胶漆树
40 黑胡桃
41 重蚁木
42 翼红铁木
43 橡胶树
44 巴拉圭苏木
45 黑苏木
46 军刀豆
47 马达加斯加榄仁
48 柚木
49 黄杨木
50 苏木
51 格木
52 坡垒
53 红锥
54 水青冈
55 金丝李
56 铁力木
57 山核桃
58 枫杨
59 香樟
60 檫木
61 楠木
62 台湾相思
63 小叶红豆
64 白木香
65 石楠
66 母生
67 海南子京
68 蚬木
69 榔榆
70 榉木
71 香椿
72 龙眼
73 荔枝
74 细子龙
75 水曲柳
76 桑树
77 乌墨蒲桃
78 火力楠
79 红豆杉
80 蒙古栎
81 紫油木
82 黄连木
83 山枣
84 阴沉木
参考文献
索引
中文名称索引
拉丁文名称索引

在线试读

《红木与名贵硬木家具用材鉴赏》 相关信息

采用图鉴的形式编著,内容丰富、记载翔实、图文并茂。多数种类附有树木形态图或原木形态图,木块实体图,木材宏观和微观结构图,家具或工艺品实物图。对各种木材的木文化故事与木美学元素进行探讨,更增添本书的鉴赏性与实用性。


《明清家具的榫卯智慧与营造工艺》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明清时期家具制作的精髓——榫卯结构。不同于当代机械化生产的简单粘合或螺丝固定,古代匠人凭借对木材特性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技艺,发展出了一套复杂而精妙的连接系统。 第一章 榫卯的哲学基础与历史演变 本章首先探讨榫卯结构在古代建筑和器具制作中的哲学内涵。它不仅仅是一种物理连接方式,更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刚柔相济”的宇宙观。我们追溯了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简单嵌接,到汉代木棺、魏晋家具中出现的雏形,直至明清时期榫卯技艺的巅峰状态。重点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对结构强度、可拆卸性以及美学效果的不同侧重。 1.1 “和合”之道:榫卯的文化符号 1.2 考古发现中的早期木作遗存 1.3 历代家具形制对榫卯要求的驱动 第二章 基础榫卯体系的结构解析 本章详尽分类和解析了构成明清家具主体框架的十大类基础榫卯结构。每一类结构都配有精确的线描图和三维解析图,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其受力点和锁定机制。 2.1 框体连接类: 重点分析“格肩榫”、“十字榫”在门框、窗框中的应用,及其对材料收缩的适应性。 2.2 弯材与圆材连接: 剖析“半榫”、“穿带榫”在圈椅和罗汉床围栏上的巧妙处理。 2.3 抽屉与箱体连接: 深入研究“燕尾榫”(相交燕尾榫、直尾榫)在保证抽屉受力均匀性和长期稳定性的关键作用。 2.4 板面镶嵌与加固: 介绍“穿带榫”和“打槽嵌入”技术,如何使大块木板在湿度变化下保持平整,避免开裂变形。 第三章 复杂榫卯的创新与应用 明清家具的精妙之处在于将基础榫卯进行组合、变异,以适应极其复杂的造型需求。本章聚焦于那些体现匠人高超水平的复杂结构。 3.1 结构与装饰的统一: 研究“梅花榫”、“多面榫”在装饰性部件(如屏风、花罩)上的应用,结构本身即是纹饰。 3.2 异形件的力学平衡: 探讨在曲腿家具(如拐子龙纹饰的桌腿)中,如何通过“挖缺榫”、“夹头榫”等技巧,实现对斜向应力的有效分散。 3.3 活体连接: 详细介绍“走马销”、“紧口销”等可拆卸或半活性的连接件,它们如何使大型家具在搬运和维修时展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第四章 制作工艺流程与工具解析 榫卯的实现依赖于精确的工具和一丝不苟的制作流程。本章回归到传统木工作坊的实际操作层面。 4.1 工具的传承与演变: 介绍传统工具如刨子(平刨、曲刨)、凿(扁凿、戗凿、圆凿)、锯(弓锯、线锯)的形制和使用方法。强调“手作”的精度标准。 4.2 放线、试刨与装配: 详细记录从原材料到半成品阶段的“剔眼”、“起榫”、“试装”的每一个步骤。特别指出“试装”环节的严苛要求——必须达到“严丝合缝,不假涂胶”的标准。 4.3 胶粘剂的选用与“不用一钉一胶”的辩证关系: 探讨古代天然胶(如皮胶、鱼鳔胶)在特定结构中的辅助作用,以及传统观念中对纯粹榫卯连接的推崇。 第五章 榫卯的维护、损伤与修复 结构稳定是家具价值的基石。本章从长期使用的角度审视榫卯的耐久性,并提供专业的修复指导。 5.1 结构失效的常见原因: 分析环境因素(温湿度变化)、使用不当(超载)、以及木材本身的应力释放导致的榫卯松动、断裂或变形。 5.2 无损检查技术: 介绍利用听诊、敲击和微探针技术,判断内部连接状态的方法。 5.3 传统修复技术: 探讨在不破坏原貌的前提下,如何利用“打眼注胶”、“斜撑加固”或“替换关键部件”等手法,恢复老旧家具的结构完整性。 附录:经典家具案例的榫卯结构图谱 收录了数件典型的明式杌凳、清式官帽椅、带围栏的拔步床等家具的剖面图,直观展示不同结构在复杂造型中的组合逻辑。 本书旨在为家具研究者、木作匠人、以及热爱中国传统工艺的收藏家提供一本详实、深入且兼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书。它不是关于木材的图谱,而是关于“如何用木头搭建世界”的工艺宣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是我近期收到的所有专业书籍中最好的之一,这一点在鉴赏类书籍中至关重要。毕竟,如果图片失真,那么所有关于颜色、纹理的描述都将成为空谈。这本书采用了高质量的铜版纸印刷,色彩还原度极高,特别是那些深沉的紫檀色和细腻的花梨木色,在书页上呈现出近乎真实的质感。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木材的局部微观结构进行了特写拍摄,清晰度高到能分辨出单个木纤维的走向,这对于识别仿制木材或者贴皮工艺非常有帮助。每一页的布局都经过精心设计,主图、细节图、对比图之间的逻辑非常清晰,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作为读者,我感觉作者和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是抱着对“名贵硬木”最大的敬意来对待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这样的制作水准,本身就体现了对“精工细作”这一理念的实践,让人在翻阅时就体会到一种高品质的审美享受。

评分

这本《红木与名贵硬木家具用材鉴赏》简直是为我这种初入红木圈的小白量身定做的宝典!我一直对那些纹理细腻、色泽沉稳的家具心生向往,但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木材——紫檀、黄花梨、酸枝……常常感到眼花缭乱,生怕一不小心就入了“小白”的坑。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各种名贵硬木的“身份证”。比如,它详细对比了不同产地酸枝木的细微差别,光泽度、气味、密度都有详尽的描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样叫“酸枝”,价格却能差出好几番。特别是关于木材的“活体特征”介绍,比如如何通过观察年轮的疏密和导管的排列来判断木材的真伪与优劣,这比我过去上网搜集零散信息要系统和靠谱得多。这本书让我对“一分钱一分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知道那些看似微小的差异背后,蕴藏着木材的生长历史和匠人的甄选智慧。现在再去家具店,我能自信地拿起一块木料,细细端详它的“脾气”,而不是只听销售员的片面之词了。对于想要认真对待自己第一件硬木家具投资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鉴赏能力是无价的。

评分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家具设计师,我对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鉴赏指南”大多不屑一顾,因为它们往往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硬核的实操指导。然而,这本书在材料学和工艺结合的探讨上,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专业深度。我尤其欣赏它对“应力与形变”的章节。红木家具,三分看材料,七分看工艺,而材料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家具的耐久度。书中对不同木材在不同气候湿度下的收缩率、膨胀系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结合传统榫卯结构给出了相应的选材建议。例如,在制作大面积桌面时,选择特定纹理走向的木材能够有效抑制翘曲的风险。这已经超出了普通“鉴赏”的范畴,它深入到了结构力学的层面。此外,对于木材的“陈化”过程也有独到的见解,阐述了新料与老料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的根本区别,这对于我们进行高端定制和旧家具修复工作时,是极其重要的参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木头长什么样,更告诉你如何利用它的内在规律,打造出能流传百年的器物。它的严谨性,足以让专业人士也受益匪浅。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枯燥的木材图谱,充满专业名词,结果大出我所料,它简直像一本“硬木家具的文化史传记”!它不只是罗列了红木的种类,而是将每一种木材的“身世”娓娓道来。比如,海南黄花梨的兴盛与凋零,背后牵扯着明清两代的审美变迁和皇室用材制度;而某些新兴的替代硬木,则反映了当代环保意识的觉醒和木材贸易的全球化趋势。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历史的气息。书中对木材纹理的描述,简直是文学性的,它用“鬼脸”、“虎皮纹”、“对马鞍”这样的词汇,将冰冷的木材赋予了生命和故事。这种对材料的“人性化”处理,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之心。它让我明白,挑选红木家具,挑选的不仅仅是木料的物理属性,更是在选择一段可以传承的故事和一种历史的沉淀。对于那些追求家居意境和文化内涵的收藏家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理解和解读家具背后文化密码的钥匙。

评分

我最大的困扰之一是,很多鉴赏书籍在讨论了“好木头”之后,对于“如何保养”往往一带而过。但这本书在这方面进行了非常细致和实用的拓展。它不仅教我如何“挑材”,更教我如何“养材”。书中针对不同硬度、不同油性(油脂含量)的木材,制定了差异化的保养方案。比如,对于油性较低、易于干燥的木材,强调了温和的打蜡和适度的通风;而对于油性较足、易于“发乌”的木材,则建议减少频繁的擦拭和避免阳光直射。这些建议非常具有操作性,避免了“一刀切”式的保养误区。我特别喜欢它关于“环境适应性”的部分,详细说明了空调房、地暖环境对家具的潜在威胁,并提供了具体的应对措施,比如使用加湿器或在家具周边设置屏风来调节微气候。这让“鉴赏”不再是一个静态的购买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陪伴过程。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从材料的源头,贯穿到家具的终身维护,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解决方案。

评分

很好 快递和给力 味道不错

评分

彩页页面不太厚实,但是效果还行

评分

买来研究下,不错的书

评分

帮家人买的,比电脑上看方便

评分

不错很实用

评分

内容还是比较详细,比较专业,有一定参考价值。

评分

内容太简单了,一般实在一般。

评分

还可以吧。就是价钱不怎么便宜。。

评分

东西挺好用的,挺好挺好的。大家快来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