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際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國際經濟學》對國際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與基本模型作瞭較全麵,較係統的介紹。全書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主要講述國際貿易産生的基礎與發展脈絡,包括從古典到當代的國際貿易理論的演變,對貿易條件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貿易變遷的考察,以及對國際貿易政策的闡述。第二部分是國際金融理論與政策,重點是國際收支和匯率理論與政策,以及國際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創新。第三部分是國際投資與國際經濟協調,重點介紹國際生産要素流動和國際生産理論,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宏觀經濟理論、國際經濟一體化、國際政策協調與製度安排以及經濟全球化問題等。
作者簡介
韓玉軍,1958年生於山東省沂南縣,1987年獲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國際貿易碩士學位,1997年獲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為國際貿易理論、政策與實務,國際服務貿易,WTO與國際經濟法。發錶論文70餘篇,齣版專著5部,擔任主編、副主編的教材6部,承擔國傢級課題2項,省部級課題3項。
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國際經濟學的産生與發展
1.2 國際經濟與國內經濟的關係
1.3 國際經濟學的內容與結構
1.4 國際經濟學的分析方法與特徵
第一部分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第2章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2.1 國際貿易理論概述
2.2 重商主義
2.3 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說
2.4 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說
2.5 李嘉圖模型的擴展,
第3章 新古典貿易理論
3.1 國際相互需求理論
3.2 赫剋歇爾一俄林理論(H-O模型)
3.3 H-O理論的驗證——列昂惕夫之謎
3.4 對H-O理論的簡要評價
第4章 新古典貿易理論的擴展
4.1 新要素貿易理論
4.2 經濟增長與國際貿易
4.3 特定要素模型
第5章 産業內貿易理論
5.1 産業內貿易概述
5.2 産品差異分析
5.3 需求偏好相似理論
5.4 規模經濟理論
5.5 産業內貿易理論模型
5.6 對産業內貿易理論的評價
第6章 國際貿易動態理論
6.1 技術差距論
6.2 産品生命周期說
6.3 國傢競爭優勢理論
6.4 産業集聚理論
6.5 貿易引力模型
第7章 國際貿易政策
7.1 國際貿易政策概述
7.2 關稅
7.3 非關稅壁壘
7.4 鼓勵齣口的貿易政策措施與齣口管製
第8章 貿易保護政策的理論依據
8.1 貿易保護的古典理論
8.2 貿易保護的現代理論
8.3 貿易保護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第二部分 國際金融理論與政策
第9章 國際收支
9.1 國際收支的概述
9.2 國際收支平衡
9.3 國際收支調節理論
第10章 外匯與匯率
10.1 外匯與匯率的基本概念
10.2 匯率決定的基礎和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
10.3 匯率理論
第11章 國際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創新
11.1 國際金融市場概述
11.2 歐洲貨幣市場
11.3 國際金融創新
第12章 國際貨幣體係
12.1 國際貨幣體係的曆史演變
12.2 固定匯率製與浮動匯率製之爭
12.3 最優貨幣區理論與歐洲貨幣一體化的實踐
第三部分 國際投資與國際經濟協調
第13章 要素的國際流動
13.1 勞動力國際流動
13.2 資本國際流動
13.3 國際資金流動與貨幣危機
第14章 國際直接投資與跨國公司
14.1 國際直接投資與跨國公司概述
14.2 國際直接投資與跨國公司理論
14.3 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關係理論
第15章 開放經濟下宏觀經濟理論與政策
15.1 國際經濟傳導機製
15.2 宏觀經濟的對內與對外均衡
15.3 固定匯率下的宏觀經濟政策
15.4 浮動匯率下的宏觀經濟政策
15.5 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的政策選擇
15.6 不可能三角定律與三元悖論
第16章 國際經濟政策協調
16.1 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的必要性與現實基礎
16.2 國際政策協調的含義與內容
16.3 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的理論
16.4 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的實踐
16.5 國際經濟協調組織及其作用
第17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及貿易與經濟閤作
17.1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含義與類型
17.2 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
17.3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人類經濟活動最早是從傢庭開始的,所以經濟學研究發端於傢政學,即研究一個傢庭在收入既定的情況下,如何使效用或福利最大。從傢庭經濟逐步演進到從一個廠商的角度,即研究如何在資源既定的情況下,使利潤最大,或對一般消費者而言,在收入既定的情況下,如何使效用或福利最大,從而産生瞭微觀經濟學。在微觀經濟學中,企業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即生産什麼、為誰生産與如何生産。在解決生産什麼時,由貨幣選票(以腳投票)決定,也就是根據要素價格與定價策略來進行決策;在解決為誰生産時,由市場的供求關係與消費者偏好來進行決策;在解決如何生産時,則要通過競爭決定生産中使用的技術。這些分析都是在完全競爭市場、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入、投資等於儲蓄、供給等於需求等前提條件下進行的。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當一個國傢的所有微觀經濟活動主體有機地結閤成為國民經濟時,宏觀經濟問題便進入瞭研究者的視野,從微觀經濟分析逐步擴展到對一個國傢經濟總量的分析時,宏觀經濟學應運而生。在宏觀經濟學中,要研究一個國傢的經濟問題,不但範圍非常廣泛,而且又是十分復雜的。它主要涉及經濟增長、就業或失業率、物價或通貨膨脹率和國際收支平衡四大目標。研究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經濟周期、要素市場與商品市場的均衡、貨幣市場的均衡、需求管理、對外收支平衡等問題。
……
前言/序言
應北京大學齣版社之約,長期工作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科研第一綫的多位教師編寫瞭這套本科專業係列教材,這是我國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建設中的一件大事,對於特色專業建設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對我國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擴大對外開放、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所作齣的積極貢獻。
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積極擴大對外開放作為一條基本國策得到瞭貫徹,在過去的三十年中發揮瞭積極的作用,在今後的幾十年中仍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纔的培養是實施擴大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基礎保障。在以往的專業人纔培養方麵,我國高校的同行教師積纍瞭豐富的經驗,其心血成果凝結在已齣版的各類教材之中,尤其是一些知名高校專業教師所齣版的教材在全國産生瞭較大的影響,這是支撐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基石,我國幾代對外經貿戰綫上的領導和專業人員都是在這些教材的武裝下走在對外經貿事業最前沿的。
宏觀經濟學原理與實踐:全球化時代的挑戰與應對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為學習者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與時俱進的宏觀經濟學分析框架,重點關注在全球化、數字化和可持續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各國政府和經濟體所麵臨的核心挑戰與政策選擇。我們力求超越傳統教科書的靜態模型,將理論分析與最新的全球經濟動態緊密結閤,培養讀者運用宏觀經濟學工具洞察復雜現實問題的能力。 第一部分:宏觀經濟學的基石與前沿視野 本部分構建瞭理解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並引入瞭對當前全球經濟格局至關重要的分析視角。 第一章:宏觀經濟學的核心議題與研究方法 本章首先界定瞭宏觀經濟學的研究範疇,包括經濟增長、商業周期、通貨膨脹、失業以及國際收支平衡等核心變量。我們詳細闡述瞭經典的宏觀經濟學模型(如古典模型和凱恩斯模型)的內在邏輯及其局限性。重點討論瞭現代宏觀經濟學如何從理性預期、跨期選擇等微觀基礎齣發,構建更為嚴謹的動態隨機一般均衡(DSGE)模型。此外,本章還探討瞭在數據驅動的時代,如何利用高頻數據、大數據分析方法來輔助和檢驗宏觀經濟理論,強調瞭計量經濟學在政策分析中的關鍵作用。 第二章:國民收入核算與經濟績效衡量 深入解析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核算方法(生産法、收入法、支齣法),並細緻辨析GDP與國民總收入(GNI)、國民財富、可持續發展指標(如綠色GDP)之間的區彆與聯係。本章特彆關注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的利潤分配和全球價值鏈對本國GDP核算可能帶來的扭麯效應,引導讀者批判性地看待單一經濟指標的局限性。 第三章: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學 本章聚焦於經濟長期增長的源泉。係統介紹索洛(Solow)外生增長模型,並深入剖析內生增長理論(如Romer模型、AK模型)的核心觀點,即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積纍和知識溢齣效應在驅動持續增長中的決定性作用。討論瞭不同發展階段國傢如何通過優化創新激勵機製、改善教育體係和加強基礎設施投資來實現可持續的潛在産齣增長。同時,分析瞭全球技術擴散的速度與不平衡性對不同經濟體增長軌跡的影響。 第二部分:商業周期、穩定政策與財政金融的互動 本部分轉嚮短期經濟波動與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和效果評估。 第四章:商業周期的動態分析與模型構建 詳細解析商業周期的特徵、成因及其對社會福利的負麵影響。係統介紹凱恩斯乘數理論、投資的加速數原理,並引入IS-LM模型作為分析短期需求管理政策的經典工具。接著,轉嚮更現代的AD-AS模型,區分瞭總需求(AD)和總供給(AS)的決定因素,並探討瞭供給衝擊(如能源價格波動、疫情中斷)如何復雜化宏觀經濟的穩定目標。 第五章:財政政策的理論與實踐 深入探討財政政策(政府支齣、稅收)如何影響總需求、利率和儲蓄。分析瞭政府預算約束、財政赤字、公共債務的積纍過程及其對長期經濟增長的潛在擠齣效應。重點案例分析瞭曆次重大經濟危機中各國財政刺激政策的有效性與後遺癥,並討論瞭財政政策的規則製定、可持續性考量以及代際公平問題。 第六章:貨幣政策的傳導機製與現代央行職能 本章全麵梳理瞭貨幣政策的目標、工具(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基準利率)及其在不同經濟環境下的應用。詳細闡述瞭貨幣政策的傳導機製(利率渠道、信貸渠道、資産價格渠道和匯率渠道)。重點探討瞭在零利率下限(ZLB)和高通脹並存的復雜環境下,非常規貨幣政策(如量化寬鬆、前瞻性指引)的作用和局限性。同時,分析瞭央行獨立性、通脹目標製以及金融穩定在現代貨幣政策框架中的地位。 第七章:通貨膨脹與失業的權衡:菲利普斯麯綫的演變 係統考察通貨膨脹的成因(需求拉動型、成本推動型)。深入剖析瞭菲利普斯麯綫的短期與長期關係,引入瞭自然失業率和通脹預期對穩定政策有效性的影響。本章批判性地評估瞭滯脹現象的成因,並討論瞭結構性失業與周期性失業的區彆,為製定精準的就業與價格穩定政策提供理論指導。 第三部分:開放經濟的宏觀挑戰與政策協調 本部分將分析的視角擴展至全球層麵,探討開放經濟體在資本自由流動、貿易往來和匯率波動下的宏觀管理。 第八章:開放經濟的宏觀模型與政策三元悖論 本章將封閉經濟模型(IS-LM)擴展至開放經濟(Mundell-Fleming模型),分析瞭在不同匯率製度下(固定匯率、浮動匯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相對有效性。著重闡述瞭濛代爾-弗萊明不可能三角(或稱三元悖論),即一國不能同時實現獨立的貨幣政策、固定的匯率和資本的自由流動。 第九章:國際收支、匯率決定與危機管理 詳細解釋經常賬戶、資本與金融賬戶的構成及其相互關係。探討購買力平價(PPP)理論和利率平價理論對匯率決定的解釋力。本章聚焦於匯率波動對宏觀經濟變量的影響,並分析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應對主權債務危機和匯率危機中的角色與機製,討論瞭匯率製度選擇的利弊。 第十章:全球化、金融一體化與宏觀風險 本章探討瞭全球價值鏈深化和跨境資本流動對各國國內宏觀政策製定的挑戰。分析瞭金融全球化帶來的溢齣效應(Spillovers)和傳染風險,特彆是如何評估和管理係統性金融風險的跨境傳導。討論瞭全球失衡(如主要經濟體間的經常賬戶不平衡)的長期可持續性,以及如何通過國際政策協調來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帶來的經濟轉型成本。 結論:麵嚮未來的宏觀經濟治理 本書最後一部分總結瞭當前宏觀經濟學界麵臨的重大轉型,包括如何將環境可持續性、技術革命(如人工智能對生産率和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納入主流宏觀分析框架,並強調瞭政策製定中對不平等、韌性與風險管理的重視。本書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套堅實、靈活且麵嚮未來的宏觀經濟學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