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变态心理学(第12版)(万千心理) | 作者 | (美)克林(Kring, A. M.) ;王建平 |
| 定价 | 85.00元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518402281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560000 | 页码 | 516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这是一部畅销40年的经典变态心理学教材,全面介绍了变态心理学的当前研究进展、理论与治疗方法,备受赞誉。本书部分详细介绍了变态心理学的概论与历史回顾、当前的研究范式、诊断与评估以及心理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11大类的心理障碍以及相关的法律与伦理问题。新版增加的新内容包括:新的临床案例专栏和探索发现专栏;同时更新了与新的DSM-5有关的内容,采用了大量的图表阐释DSM-5与之前的诊断标准之间的异同。 |
| 作者简介 | |
| 译者简介 王建平 博士(北京大学) 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及哈佛大学医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咨询与研究中心创始人,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CBT)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与专业机构注册系统委员会委员;精神医学医师,美国认知治疗学院(ACT)认证CBT治疗师,中国批注册督导师、创伤治疗师。主编和翻译心理学教材和专著30余部,发表中外学术论文100余篇;从事精神医学以及心理咨询治疗临床实务工作30年。 |
| 目录 | |
| 第1章 导言及历史回顾 定义心理障碍 心理病理学的历史 当代思想的演变 心理卫生行业 第2章 心理病理学中的现有范式 基因范式 神经科学范式 认知行为范式 范式影响因素 素质—压力:一种整合范式 第3章 诊断与评估 诊断和评估的基础 分类和诊断 心理评估 神经生物学评估方法 文化、民族多样性和评估方法 第4章 心理病理学研究方法 科学与科学方法 心理病理学研究方法 多实验结果的整合 第5章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的临床描述和流行病学 心境障碍的病因学 心境障碍的治疗 自杀 第6章 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的临床描述 焦虑障碍的性别和社会文化因素 焦虑障碍的常见风险因素 特定焦虑障碍的病因学 对焦虑障碍的治疗 第7章 强迫相关和创伤相关障碍 强迫症及其相关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急性应激障碍 第8章 解离性障碍和躯体性症状障碍 解离性障碍 躯体性症状障碍 第9章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第10章 物质使用障碍 物质使用障碍的临床描述、患病率及其影响 阿片类 物质使用障碍的病因 物质使用障碍的治疗 物质使用障碍预防 第11章 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的临床描述 进食障碍的病因 进食障碍的治疗 第12章 性障碍 性规范和行为 性欲倒错 第13章 儿童期障碍 儿童期障碍的分类和诊断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品行障碍 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和焦虑障碍 学习障碍 智力发育障碍 自闭谱系障碍 第14章 老年期与认知神经障碍 老龄化的问题与方法 老年期的心理障碍 老年期的认知神经障碍 第15章 人格与人格障碍 DSM-Ⅳ-TR和DSM-5中的人格评估 DSM-5人格评估的步骤 人格障碍类型 人格障碍的治疗 第16章 法律和伦理问题 心理学与法律 精神障碍的概念 民事收容 治疗与研究中的道德困境 术语汉英对照表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作为变态心理学领域中历久弥新的经典教材,历经四十余年修订,在一代又一代心理学教师和学生的支持下与时俱进。 本书第12版率先以DSM-5为标准进行全面更新,并对DSM-IV-TR和DSM-5进行了细致的比较,让所有变化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本书保留了原有编排体系的特色: ◆ 让素质—压力这一综合范式贯穿于对各类精神障碍的阐述之中; ◆ 将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紧密结合,实现两方面的联系与平衡; ◆ 提供大量阅读材料以从个体、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帮助读者加深理解。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一直对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带我深入到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和不被大众理解的心理状态中。读到关于人格障碍的部分,作者并没有将这些人简单地脸谱化,而是试图去剖析他们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深层原因,例如童年经历、创伤性事件、甚至是遗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详细介绍了边缘型人格障碍,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的案例研究和临床观察,生动地展现了患者内心的冲突和痛苦,让我对他们的经历产生了同情和理解,而不是仅仅的恐惧或排斥。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从儿童期的发育障碍到老年期的认知衰退等各个年龄段的心理问题。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包含了大量的实践指导,比如如何进行心理评估、如何设计治疗方案等,虽然我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士,但这些内容依然让我对心理治疗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让我对“疯狂”有了新的定义,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概念,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探索。
评分我一直对人类大脑的奥秘着迷,而这本书则是我了解其中“异常”部分的绝佳窗口。作者在介绍各种心理障碍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尽可能地深入到其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比如,在讲解强迫症时,书中详细介绍了相关的脑区活动异常,如眶额皮层和基底神经节的异常连接,以及神经递质失衡等,这让我对疾病的生理基础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忽略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而是将它们与生物学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病因学模型。这种多角度的分析,让我看到人类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相互关联的系统。书中对精神创伤和应激相关障碍的论述,让我对战争、灾难等极端事件对个体心理造成的长期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PTSD患者的困境有了更多的同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通俗易懂,非常适合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阅读。每一次翻开,都能学到新的知识,让我对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想看看书中会描绘哪些“奇特”的案例。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看法完全改变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所谓的“变态”心理,很多时候只是在特定环境和经历下,个体应对压力、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对于某些在特定文化中被认为是正常的行为,在其他文化中却可能被视为异常,这种相对性的视角,让我在审视“变态”时,多了一份审慎和尊重。书中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分析,尤其让我感到震撼。它不是简单地描述幻觉和妄想,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疾病对患者思维、情感和人际关系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患者家属所面临的挑战。作者还引用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得这本书在信息更新方面走在了前列。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在讨论各种精神疾病的同时,也强调了心理韧性和康复的可能性,这为那些面临心理困境的人们提供了一份希望。整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图表和案例穿插其中,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深邃的蓝色和略带抽象的图案,似乎在暗示着探索人类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当我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学术严谨性就让我感到安心。作者在开篇部分就清晰地阐述了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以及历史发展脉络,为读者建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正常”与“异常”界定的深入探讨,这不像我之前读过的某些书籍那样,简单粗暴地将某些行为归类为“病态”,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在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这些界限是如何被建构和模糊的。书中对各种精神障碍的描述,无论是从病因学、症状学还是治疗学角度,都力求客观和全面,避免了过度渲染或猎奇。读到关于抑郁症的部分,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症状,而是详细分析了其认知、情感、行为等多层面的影响,以及不同流派的解释,比如生物学、心理动力学和认知行为疗法等,这让我对这种常见但常常被忽视的疾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整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于流畅的学术叙述,虽然是专业书籍,但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也能够理解其中的核心概念,这对于想要系统学习变态心理学知识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本极好的入门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幽暗和光明。作者在探讨各种心理异常时,常常会将它们与普遍的人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让我们在理解他人的同时,也反思自身。比如,在论述焦虑症时,作者并没有将焦虑完全妖魔化,而是承认适度的焦虑是我们应对挑战、保持警觉的必要机制,而当这种机制失调时,才会演变成病态。这种 nuanced 的讨论,让我避免了对心理疾病的简单标签化,也让我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异常”擦肩而过。书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章节,让我深刻体会到早期经历对个体一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让我反思了在家庭教育和儿童保护方面的责任。这本书的理论体系非常完整,从基础概念到前沿研究,无所不包,让我感觉像是在进行一次全面的心理学“体检”。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让我对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健康的社会环境,都有了新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