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公正及时处理劳动、人事争议(以下简称争议),规范仲裁办案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调解仲裁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适用下列争议的仲裁:
(一)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因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二)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社会团体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五)军队文职人员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之间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由仲裁委员会处理的其他争议。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号)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精彩书摘
第二十九条 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
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所、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仲裁委员会记人笔录,经申请人签名或者盖章确认。
申请人的书面仲裁申请材料齐备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出具收件回执。对于仲裁申请书不规范或者材料不齐备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并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要求补正全部材料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出具收件回执。
第三十条 仲裁委员会对符合下列条件的仲裁申请应当予以受理,并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向申请人出具受理通知书:
(一)属于本规则第二条规定的争议范围;
(二)有明确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
(三)在申请仲裁的法定时效期间内;
(四)属于仲裁委员会管辖范围。
第三十一条 对不符合第三十条第一、二、三项规定之一的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并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向申请人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对不符合第三十条第四项规定的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向申请人作出书面说明并告知申请人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对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决定或决定不予受理的,申请人可以就该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二条 仲裁委员会受理案件后,发现不应当受理的,除本规则第十三条规定外,应当撤销案件,并自决定撤销案件后五日内,按照本规则第三十一条的规定书面通知当事人。
第三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在申请人申请仲裁时,可以引导当事人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争议,给予必要的法律释明及风险提示。
第三十四条 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无关,内容详实: --- 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管理 导言:在变革中重塑企业的基石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演变,企业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化。技术迭代、市场波动、监管环境的收紧,以及利益相关者期望值的提升,都对企业的内部结构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治理结构已难以适应现代商业环境的快速变化。本书《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管理》旨在为企业管理者、董事会成员、投资者以及有志于商业战略研究的人士,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和实操指南,聚焦于如何构建稳健的公司治理体系,并运用现代管理工具实现企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本书的核心思想在于,一个健康、高效的企业,必然是建立在清晰的治理结构、有效的内部控制以及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之上的。治理是方向盘,管理是引擎,二者缺一不可。 第一部分:现代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石与实践路径 公司治理不再仅仅是合规的代名词,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本部分将系统梳理公司治理的理论演进,并结合国内外领先企业的实践案例,剖析构建有效治理结构的必要性和方法。 第一章:公司治理的演进与核心原则 本章首先追溯了公司治理理论从早期的“股东至上”到如今的“利益相关者平衡”的转变历程。重点阐述了OECD、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等关键国际准则背后的哲学思想。深入探讨了现代公司治理的四大支柱:权利平等、透明度、问责制和责任感。 股东结构与权利保护: 分析不同类型的股权结构(如家族控股、国有控股、分散持股)对公司决策的影响。细致讲解如何通过章程设计和信息披露保障中小股东的知情权和表决权。 董事会的角色与效能: 董事会是治理的核心。本章详述了如何优化董事会的构成,包括独立董事的比例、专业委员会(审计、薪酬、提名)的设置与运作机制。通过量化指标评估董事会绩效,确保其真正发挥战略指导和监督作用,而非沦为橡皮图章。 第二章: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集成 有效的治理必须建立在对风险的深刻认知之上。本章聚焦于企业如何将风险管理(ERM)系统地嵌入到日常运营和战略决策流程中。 COSO框架的深入应用: 详细解读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五个组成部分,并提供企业在不同业务场景(如数字化转型、供应链重构)中应用该框架的具体步骤和工具。 合规文化与“第一道防线”: 强调合规不仅仅是法务部门的责任,而是全体员工的义务。探讨如何通过自上而下的领导力,培育诚实守信的合规文化,并将道德风险预警机制嵌入到绩效考核体系中。 第三章: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的实践 现代企业需要超越单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本章探讨如何平衡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乃至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ESG整合与价值创造: 详细剖析环境(E)、社会(S)和治理(G)因素如何从外部约束转变为内部价值驱动力。本书提供了一套将ESG指标纳入长期投资决策和运营优化的方法论,展示了负责任的商业行为如何带来更强的品牌韧性和更高的长期回报。 第二部分: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与转型 公司治理确立了“做什么”和“谁来监督”,而现代管理则聚焦于“如何高效地做”。本部分将前沿的管理理论与数字化工具相结合,指导企业实现运营效率的飞跃。 第四章:组织架构的敏捷化重塑 在 VUCA(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时代,僵化的层级结构是创新的桎梏。本章重点讨论如何构建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的组织形态。 从科层制到网络化组织: 深入分析敏捷组织(Agile Organization)的构建要素,包括跨职能团队的授权机制、去中心化的决策模式,以及如何在新模式下确保战略协同性和控制力。 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转型: 探讨人才管理如何从行政支持职能转变为战略合作伙伴。重点剖析了基于能力的领导力模型、弹性的工作安排(Hybrid Work)的有效实施,以及如何通过数据驱动的人力资源分析(People Analytics)优化人才配置。 第五章:数字化转型中的运营优化 数字化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流程、数据和文化的全面重塑。本章侧重于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提升核心运营效率。 流程再造与自动化(RPA/AI): 提供了对业务流程管理(BPM)的深入理解,指导企业识别高价值、重复性高的流程进行自动化改造。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利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和人工智能(AI)来降低成本、减少人为错误并加速决策周期。 数据驱动的决策体系: 强调“数据即资产”。本章指导企业构建统一的数据治理框架,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并讲解如何利用商业智能(BI)和高级分析工具,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执行的商业洞察。 第六章:战略绩效管理与持续改进 再好的战略,如果缺乏有效的衡量和执行,也只是纸上谈兵。本章致力于提供一个闭环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 平衡计分卡(BSC)的现代应用: 在传统BSC的基础上,融入了数字指标和ESG目标,使其更贴合当前的战略环境。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从顶层愿景分解至部门目标,并建立清晰的战略地图。 持续改进(CI)与学习型组织: 借鉴精益管理(Lean)和六西格玛(Six Sigma)的精髓,指导企业建立自下而上的持续改进文化。探讨“复盘”(After-Action Review)机制在企业内部知识积累中的关键作用,确保经验教训能够固化为组织能力。 结论:面向未来的企业领导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企业管理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元宇宙、深度伪造(Deepfake)带来的信任危机等。本书强调,成功的企业领导者必须是治理的倡导者、变革的推动者和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将稳健的治理结构与灵活、高效的现代管理实践相结合,企业才能在不确定的未来中,实现真正的韧性与卓越。 《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管理》是一本系统性的工具书,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需要变革,更提供了“如何做”的路线图和可复制的实践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