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電子與電工技術》是根據教育部高職高專人纔培養培訓方案的指導思想編寫而成的。書中係統地介紹瞭電工、模擬電子和數字電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及相關實訓項目。《電子與電工技術》共16章,具體內容包括:企業供電與安全用電,常用電工測量儀錶,直流電路,正弦交流電路,三相交流電路,磁路和變壓器,電動機,繼電一接觸器控製,常用半導體器件,放大電路,電源電路,數字電路基礎,組閤邏輯電路,時序邏輯電路,數/模轉換與模/數轉換,半導體存儲器簡介。另外,書中還包括8個實訓項目。
《電子與電工技術》力求簡明實用,對基礎理論本著夠用、實用的原則作係統介紹;每介紹完一個知識點,都配有相關的例題分析;每章末附有習題。
《電子與電工技術》可作為高等職業學校、高等專科學校、成人院校和民辦高校機電類專業及近機類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機電行業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或培訓教材。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企業供電與安全用電
1.1 發電、輸電和配電概述
1.1.1 電力的生産和輸送
1.1.2 電力係統、電力網及動力係統的概念
1.1.3 電力分配
1.2 電力綫路
1.2.1 架空綫路
1.2.2 車間綫路
1.2.3 電纜綫路
1.3 導綫的安全條件與選擇
1.3.1 導綫截麵的選擇
1.3.2 導綫的選擇
1.4 安全用電與觸電急救
1.4.1 電流對人體的傷害
1.4.2 觸電的常見原因
1.4.3 防止觸電及預防保護措施
1.4.4 觸電急救
小結
習題
第2章 常用電工測量儀錶
2.1 電工儀錶基本知識
2.1.1 電工儀錶的種類
2.1.2 電工儀錶的常用符號
2.2 電流、電壓和電功率的測量
2.2.1 電流的測量
2.2.2 電壓的測量
2.2.3 電功率的測量
2.3 萬用錶
2.3.1 萬用錶的結構
2.3.2 萬用錶(MF500B型)的使用方法
2.3.3 操作注意事項
2.4 兆歐錶
2.4.1 兆歐錶的結構與原理
2.4.2 兆歐錶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2.5 電能錶
2.5.1 銘牌名稱及型號
2.5.2 電能錶的技術參數
2.5.3 電能錶的工作原理
2.5.4 電能錶的接綫
2.5.5 電能錶使用注意事項
實訓一 利用萬用錶測量相關參數
小結
習題
第3章 直流電路
3.1 電路和電路模型
3.1.1 電路的定義及功能
3.1.2 電路模型與電路圖
3.2 電路的基本物理量
3.2.1 電流
3.2.2 電壓
3.3 電功率與電能
3.3.1 電功率
3.3.2 電能
3.4 電阻元件
3.4.1 電阻元件及伏安特性
3.4.2 電阻元件的功率
3.4.3 電阻的串聯
3.4.4 電阻的並聯
3.4.5 電阻的混聯
3.5 電壓源和電流源
3.5.1 電壓源
3.5.2 電流源
3.5.3 兩種電源模型的等效條件
3.6 電路分析方法
3.6.1 基爾霍夫電流定律(KCL)
3.6.2 基爾霍夫電壓定律(KVL)
3.6.3 電位及參考點
3.6.4 支路電流法
3.6.5 支路電流法的計算步驟
3.6.6 節點電壓法
3.6.7 疊加定理及其證明
3.6.8 戴維南定理
3.6.9 諾頓定理
小結
習題
第4章 正弦交流電路
4.1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4.1.1 17E弦量的三要素
4.1.2 相位差
4.1.3 E弦量的有效值
4.2 正弦量的相量錶示法
4.2.1 E弦量的錶示方法
4.2.2 用鏇轉有嚮綫段錶示正弦量
4.2.3 E弦量的相量錶示
4.2.4 兩個同頻率正弦量之和
4.3 電容元件和電感元件
4.3.1 電容元件
4.3.2 電感元件
4.4 三種元件伏安特性的相量形式
4.4.1 電阻元件伏安特性的相量形式-
4.4.2 電感元件伏安特性的相量形式
4.4.3 電容元件伏安特性的相量形式
4.5 RLC串聯電路
4.5.1 電壓與電流的關係
4.5.2 電路的三種性質
4.6 E弦交流電路的功率
4.6.1 有功分量和無功分量
4.6.2 有功功率、無功功率和視在功率
4.6.3 功率因數的提高
實訓二 R、L、C的串聯電路
小結
習題
第5章 三相交流電路
5.1 三相正弦電壓源
5.1.1 對稱三相正弦電壓
5.1.2 三相電源的連接
5.2 三相負載
5.2.1 負載的Y形連接
5.2.2 三相負載的△形連接
5.3 三相電路的功率
實訓三 三相負載的Y、△形連接
小結
習題
第6章 磁路和變壓器
6.1 磁場和磁路
6.1.1 磁場和磁路的基本概念
6.1.2 磁場的基本物理量
6.2 磁路的基本定律
6.2.1 磁路的歐姆定律和磁阻
6.2.2 安培環路定律(全電流定律)
6.2.3 磁路基爾霍夫定律
6.3 變壓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6.3.1 變壓器的作用
6.3.2 變壓器的基本結構
6.3.3 變壓器的工作原理
6.4 變壓器的特性
6.4.1 外特性
6.4.2 損耗與效率
6.4.3 額定值
6.5 特殊變壓器
6.5.1 自耦變壓器
6.5.2 儀用互感器
小結
習題
第7章 電動機
7.1 電動機的種類和主要用途
7.2 三相異步電動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7.2.1 三相異步電動機的結構
7.2.2 三相異步電動機的工作原理
7.3 三相異步電動機的特性
7.3.1 轉子電路各物理量的分析
7.3.2 三相異步電動機的電磁轉矩
7.3.3 三相異步電動機的機械特性
7.4 三相異步電動機的選擇與使用
7.4.1 三相異步電動機的選擇
7.4.2 三相異步電動機的使用
小結
習題
第8章 繼電-接觸器控製
8.1 幾種常用的低壓電器
8.1.1 刀開關
8.1.2 熔斷器(保險絲)
8.1.3 按鈕
8.1.4 交流接觸器
8.1.5 繼電器
8.1.6 行程開關
8.1.7 低壓斷路器
8.2 電氣原理圖的繪製規則
8.2.1 控製綫路的結構圖和原理圖
8.2.2 電氣原理圖繪製的基本規則
8.3 三相異步電動機的基本控製
8.3.1 點動控製
8.3.2 啓停控製
8.3.3 正反轉控製
8.3.4 行程控製
8.3.5 順序控製
8.3.6 時間控製
8.4 應用舉例
8.4.1 C620-1型機床電氣控製
8.4.2 加熱爐自動上料控製綫路
實訓四 三相電機控製
小結
習題
第9章 常用半導體器件
9.1 半導體
9.1.1 本徵半導體與摻雜半導體
9.1.2 PN結
9.2 晶體二極管
9.2.1 晶體二極管的結構
9.2.2 晶體二極管的伏安特性
9.2.3 晶體二極管的主要參數
9.2.4 晶體二極管的簡易測試
9.2.5 特殊二極管
9.3 晶體三極管
9.3.1 晶體三極管的結構和分類
9.3.2 晶體三極管的電流分配和放大作用
9.3.3 晶體三極管的伏安特性和主要參數
9.3.4 晶體管的簡易測試
小結
習題
第10章 放大電路
10.1 基本放大電路
10.1.1 基本放大電路的組成
10.1.2 基本放大電路的工作原理
10.2 放大電路中的負反饋
10.2.1 直流負反饋
10.2.2 交流負反饋
10.3 多級放大電路
10.4 集成運算放大電路
10.4.1 理想集成運放的特點
10.4.2 基本運算電路
實訓五 晶體管共射單管放大電路
小結
習題
第11章 電源電路
11.1 整流電路
11.1.1 單相半波整流電路
11.1.2 單相橋式整流電路
11.1.3 單嚮橋式整流電路中二極管的選擇
11.2 濾波電路
11.2.1 電容濾波電路
11.2.2 RC之π型濾波電路
11.3 穩壓電路
11.3.1 簡單並聯型穩壓電路
11.3.2 串聯型穩壓電路
小結
習題
第12章 數字電路基礎
12.1 數字電路概述
12.1.1 數字信號與模擬信號
12.1.2 數字電路
12.2 數製和編碼
12.2.1 數製
12.2.2 數製轉換
12.2.3 編碼
12.3 邏輯代數基礎
12.3.1 邏輯變量與邏輯函數
12.3.2 常用邏輯函數
12.3.3 邏輯函數錶示法及其相互轉化
12.4 邏輯函數的化簡
12.4.1 邏輯代數的基本定律與規則
12.4.2 邏輯函數的公式化簡法
12.4.3 邏輯函數的卡諾圖化簡法
12.4.4 包含無關項的邏輯函數的化簡
12.5 門電路基礎
12.5.1 最簡單的門電路
12.5.2 TTL門電路
12.5.3 TTL門電路電氣特性
12.5.4 TTL集成門的選用要點及注意事項
12.5.5 其他功能的門電路
12.5.6 CMOS門電路
實訓六 集成門電路的功能測試
小結
習題
第13章 組閤邏輯電路
13.1 概述
13.2 組閤邏輯電路的分析與設計
13.2.1 組閤邏輯電路的分析
13.2.2 組閤邏輯電路的設計
13.3 常用組閤邏輯電路及其應用
13.3.1 編碼器
13.3.2 譯碼器
13.3.3 數據選擇器和數據分配器
13.3.4 數值比較器
13.4 組閤邏輯電路中的競爭與冒險
實訓七 組閤邏輯電路的設計與測試
小結
習題
第14章 時序邏輯電路
14.1 概述
14.2 觸發器
14.2.1 基本RS觸發器
14.2.2 同步RS觸發器
*14.2.3 JS觸發器
14.2.4 D和T觸發器
14.2.5 觸發器的功能轉換
14.3 時序邏輯電路的分析方法
14.4 計數器與寄存器
14.4.1 計數器
14.4.2 寄存器
14.5 時序邏輯電路的設計方法
實訓八 觸發器與計數器的測試與應用
小結
習題
第15章 數/模轉換與模/數轉換
15.1 概述
15.2 數/模轉換器
15.3 模/數轉換器
小結
習題
第16章 半導體存儲器簡介
16.1 概述
16.2 隻讀存儲器(ROM)
16.3 隨機存取存儲器(RAM)
小結
習題
習題參考答案
附錄A 常用電氣圖用圖形符號及新舊符號對照
附錄B 主要物理量的符號及單位
附錄C 半導體元器件型號命名方法
附錄D 常用半導體器件的參數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安全用電包括用電時的人身安全和設備安全。電氣事故有其特殊的嚴重性。當發生人身觸電時,輕則燒傷,重則死亡;當發生設備事故時,輕則損壞電氣設備,重則引起火災或爆炸。由於我們經常接觸各種電氣設備,因此必須十分重視安全用電問題,防止電氣事故的發生。但如果因工作疏忽或不重視安全用電,則仍有可能發生觸電事故,因此還應重視安全用電和觸電急救常識。
1.4.1電流對人體的傷害
電流通過人體時,對人體傷害的嚴重程度與通過人體電流的大小、頻率、流經途徑及人體狀況等多種因素有關,而且各種因素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1.危害程度與電流大小的關係
電流通過人體時,人體會有麻、痛等感覺,更嚴重者會引起顫抖、痙攣、心髒停止跳動乃至死亡。通過人體的電流越大,人體的生理反應越明顯,人的感覺越強烈。
對於工頻交流電,按照通過人體電流大小的不同以及人體所呈現的不同狀態,可將電流分為以下三級。
……
前言/序言
為適應高職教育對人纔培養的需求,本書對電子與電工技術的內容體係進行瞭整體優化,對傳統的以學科為主綫的教學內容進行瞭必要的調整和閤並,適當降低瞭理論深度和難度,拓寬瞭知識麵,強化瞭崗位技能所需的新技術、新知識。同時,結閤維修電工(中、高級)考證的需要,添加瞭相關維修電工考證的內容。
本書嚴格依據“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的原則,從實際應用的需要齣發組織編寫,盡量減少瞭實用性不強的理論和概念。
本書的基本理論可分為安全用電、電路基礎、電氣控製、模擬電子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五大部分,共16章,具體內容包括:企業供電與安全用電,常用電工測量儀錶,直流電路,正弦交流電路,三相交流電路,磁路和變壓器,電動機,繼電一接觸器控製,常用半導體器件,放大電路,電源電路,數字電路基礎,組閤邏輯電路,時序邏輯電路,數/模轉換與模/數轉換,半導體存儲器簡介。另外,書中還包括8個實訓項目。
跨越古今,對話文明:一部關於人類智慧與文明演進的史詩 一、 文明之火的星火燎原:早期人類的智慧萌芽 故事的開端,並非電子的微光,也不是電的律動,而是人類文明最初的星火。我們迴溯到人類尚未掌握火種的遠古時代,那時,生存是唯一的主題。然而,即使在最艱苦的環境下,人類的智慧也如同不滅的火苗,悄然燃燒。 想象一下,在非洲廣袤的草原上,一群早期人類圍坐在篝火旁,火光映照著他們粗獷而充滿好奇的臉龐。他們不是在研究電路闆,也不是在調試變壓器,而是用最原始的工具——石塊和木棍——去探索和改造周圍的世界。他們學會瞭用尖銳的石器切割獸皮,用粗糙的陶器煮食,用搭建簡陋的庇護所抵禦風雨。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卻是人類理解自然規律、運用物質改造環境的最初嘗試。他們觀察太陽的升降,感知季節的更替,並逐漸掌握瞭狩獵和采集的技巧。 這種早期的智慧,並非源於抽象的理論,而是根植於對生存環境的直接感知和反復實踐。他們學會瞭觀察動物的習性,瞭解植物的生長周期,並能根據這些信息來規劃自己的生活。例如,他們會發現某種植物的果實可以食用,而另一種植物的汁液可能帶來傷害。他們會觀察到,在某些季節,某些動物會聚集在特定的水源地。這些都是寶貴的經驗積纍,是人類早期認知世界的最基本方式。 在語言尚未發展完善的年代,知識的傳承主要依靠口耳相傳和肢體模仿。長者將狩獵的技巧、采集的經驗、躲避危險的方法,通過故事、歌謠和演示,一代代傳遞下去。這種傳承方式雖然緩慢,但卻為人類文明的延續奠定瞭基礎。每一次成功的狩獵,每一次豐收的采集,每一次新工具的發明,都像是文明之河中一顆顆閃耀的珍珠,串聯起人類進步的軌跡。 從用石器敲打齣火花,到用枝葉搭建起傢園,再到用粗糙的陶器儲存食物,這些都是人類在沒有電力輔助的情況下,憑藉自身的智慧和雙手,對物質世界進行初步改造的偉大壯舉。他們是真正的“實踐者”,他們的每一次嘗試,每一次創新,都如同在未知的黑暗中點燃的一支蠟燭,微弱卻充滿希望,為後世文明的蓬勃發展,播下瞭最原始的種子。 二、 智慧的曙光:文明的搖籃與思想的碰撞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農業的齣現是又一個劃時代的飛躍。它標誌著人類從狩獵采集的遊牧生活,轉嚮瞭定居農業的文明時代。在肥沃的土地上,人類學會瞭耕種,學會瞭馴養,學會瞭管理。這不僅僅是生産方式的改變,更是人類思維方式的深刻變革。 想象一下,古埃及的尼羅河畔,人們用簡陋的工具測量土地,規劃灌溉。他們觀察月亮的盈虧,製定曆法,預測洪水。這些天文曆法知識,是為瞭更好地指導農業生産,但其背後蘊含的,是對宇宙規律的初步探索和對時間概念的深刻理解。他們不需要瞭解電磁感應,但他們對日齣日落的規律性觀察,對季節變化的周期性認知,已經是一種早期的科學思維。 在古希臘,哲學傢們開始擺脫純粹的經驗主義,將目光投嚮抽象的思維和邏輯。蘇格拉底的詰問,柏拉圖的理想國,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學,這些思想的火花,點燃瞭人類理性思考的火炬。他們開始思考“是什麼”、“為什麼”和“如何是”,盡管他們討論的並非電流的強度和電壓的差異,但他們對“知識”、“真理”、“美德”的探討,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基石。他們用辯論和思辨的方式,探索著世界的本質,試圖構建一個有序、理性的宇宙觀。 同時,在古中國,先賢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觀察自然,感悟天地。老子的“道法自然”,孔子的“仁者愛人”,墨子的“兼愛非攻”,這些思想的精華,深刻地影響瞭中華文明的走嚮。他們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關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注社會的秩序。這些思想,雖然與電子技術的物理規律無關,卻是人類社會組織、道德規範和精神追求的偉大探索。 文字的發明,更是文明傳承的革命。從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從楔形文字到古希臘字母,文字的齣現讓知識得以被記錄、被傳播、被積纍。人類的思想不再局限於口耳相傳,而是可以通過書捲,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製,與後人進行對話。曆史學傢記錄帝王的興衰,哲學傢著述思想的精髓,科學傢(在早期意義上)觀察星辰的軌跡,記錄動植物的形態。這些文字的載體,是思想的容器,是文明的 DNA。 這個時期,人類的智慧之光,如同文明的曙光,照亮瞭大地。他們用最原始的材料,創造齣宏偉的建築;他們用最樸素的邏輯,構建齣精深的哲學;他們用最直觀的觀察,描繪齣世界的萬象。這些都是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財富,是精神的土壤,是為未來更復雜、更精妙的科技發展,奠定思想和文化基礎的重要階段。 三、 思想的火花與機械的律動:工業時代的序麯 人類文明的進程,從來都不是綫性的。從經驗主義到理性主義,從哲學思辨到對自然現象的更細緻觀察,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思想的碰撞和創新的火花。 隨著文藝復興和啓濛運動的到來,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自然,並用更係統、更量化的方式去研究它。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定律,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這些偉大的發現,是人類對宇宙運行規律認識的飛躍。他們不再滿足於模糊的描述,而是試圖用數學的語言去解釋自然。這是一種嚮“精確”和“量化”邁進的思維轉變,雖然此時還沒有齣現“電子”和“電工”的概念,但這種科學精神的覺醒,是為後續科學技術的爆發式發展,鋪平瞭道路。 緊接著,工業革命的滾滾洪流席捲而來。蒸氣機的轟鳴,工廠的煙囪,取代瞭過去手工作坊的寜靜。瓦特對蒸汽機的改進,極大地提高瞭生産力,改變瞭社會的麵貌。人們開始發明各種各樣的機械,從紡織機到火車,再到輪船。這些機械的運轉,雖然依賴於機械能,但其背後蘊含的,是對能量轉化和利用的深刻理解。工程師們通過反復試驗,優化設計,使得機器能夠更高效、更穩定地工作。 在機械製造領域,齒輪、杠杆、滑輪這些簡單的機械原理,被巧妙地組閤運用,産生瞭巨大的能量。人們學會瞭如何設計復雜的傳動係統,如何精確地加工零件,如何製造更大、更強的機器。這些技術的發展,讓物質生産能力得到瞭前所未有的提升。 這個時期,數學和物理學的進步,為未來的科技發展提供瞭理論支撐。微積分的發明,使得對連續變化的現象進行分析成為可能;熱力學的發展,讓我們理解瞭能量的轉化和守恒。這些基礎科學的突破,如同孕育著未來科技的溫床。 同時,早期的光學和聲學研究,也讓我們對物質的本質有瞭更深入的認識。望遠鏡的發明,讓我們看到瞭更遙遠的星辰;顯微鏡的發明,讓我們窺見瞭微觀世界的奧秘。人們開始思考光的性質,聲音的傳播,這些看似與電子技術無關的研究,實則是在不斷拓展人類對自然世界的認知邊界。 這個時期,文明的進步,更多地體現在對機械力量的掌握和對物質世界的精細改造。人類的智慧,如同不斷增長的齒輪,咬閤緊密,驅動著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進。他們用鐵和火,創造瞭工業時代的奇跡,為人類社會進入一個全新的、更加依賴能量和信息的時代,敲響瞭序麯。 四、 思想的連接與信息的洪流:邁嚮現代文明 當人類的目光從宏觀的機械力量,逐漸轉嚮微觀世界的奧秘時,一場更加深刻的變革正在悄然醞釀。正如前麵所提到的,人類文明的演進,充滿瞭思想的連接與信息的洪流。 在科學研究領域,法拉第對電磁現象的深入研究,是關鍵的轉摺點。他通過一係列精巧的實驗,發現瞭電生磁,磁生電的規律,這為我們理解電與磁之間的密切聯係奠定瞭基礎。這些研究,雖然在當時並沒有直接的應用,但它們揭示瞭自然界一種深刻而強大的力量。 隨後,麥剋斯韋將這些實驗規律,用數學的語言進行瞭統一的描述,提齣瞭麥剋斯韋方程組。這可以說是物理學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它不僅統一瞭電和磁的理論,更預言瞭電磁波的存在。這種理論的抽象和升華,是人類思維能力的又一次巨大飛躍,是從對具體現象的觀察,到對其內在規律的數學化描述的轉變。 與此同時,人類在通信領域的探索也從未停止。從早期的信鴿、驛站,到電報的齣現,信息的傳播速度在不斷加快。電報的發明,使得跨越地理距離的即時通信成為可能,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瞭商業、軍事和政治的運作方式。它標誌著人類開始更加重視信息的傳遞和共享。 再往前追溯,印刷術的普及,也為信息的廣泛傳播提供瞭基礎。書籍不再是稀有的珍寶,知識得以更廣泛地傳播,思想得以更自由地交流。這種信息的流通,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瞭土壤。 這個時代,人類的目光,開始聚焦於那些肉眼不可見,卻又無處不在的自然力量。他們試圖理解這些力量的本質,並將其轉化為可以為人類服務的工具。從對化學元素的發現,到對原子結構的探索,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知,正在不斷深入。 然而,這本書的簡介,並非關於電磁波的傳播,也非關於電報的發明,而是關於人類智慧如何從最原始的生存需求,一步步發展到能夠理解和運用如此復雜和精密的自然力量。它講述的是,在沒有電子和電工技術作為支撐的漫長歲月裏,人類是如何通過觀察、實踐、思考、交流,積纍知識,發展思想,最終為這些現代科學技術,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這個時期,人類的智慧,如同匯聚成江河的涓涓細流,最終將匯入大海。信息不再是孤立的點,而是開始形成網絡,知識的積纍不再是綫性的增長,而是呈指數級爆發。這是一場關於人類認知能力的革命,是為即將到來的、更加輝煌的科技時代,準備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盛宴。 五、 智慧的傳承與文明的飛躍:邁嚮未來的展望 文明的演進,是一個不斷積纍、不斷突破的過程。我們迴顧過去,是為瞭更好地理解現在,並展望未來。 在沒有電子和電工技術之前,人類社會是如何運轉的?他們如何建造宏偉的建築?如何進行長途的貿易?如何組織龐大的軍隊?他們的生活,依賴於自然力的驅動,依賴於手工的技藝,依賴於人力的付齣。每一項成就,都凝聚著無數人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結晶。 這本書的簡介,就是要帶領讀者,穿越時光的隧道,去探尋那些在電子和電工技術尚未問世的時代,人類是如何運用他們的智慧,去理解世界,改造世界。它講述的是,在那個沒有電路闆,沒有芯片,沒有變壓器的時代,人類的創造力和探索精神,是如何如同不滅的火種,點亮瞭文明的長夜。 它描繪的是,古代的工匠如何運用杠杆和滑輪,將巨大的石塊搬上高塔;古代的航海傢如何依靠星辰和風嚮,遠渡重洋;古代的農夫如何根據天象和節氣,耕耘土地;古代的哲學傢如何用邏輯和辯論,探尋宇宙的真理。這些看似與電子技術無關的智慧,卻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財富。 這本書,並非要講述電流的原理,也非介紹各種電氣設備的工作方式,而是要展現人類智慧的普遍性,以及它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推動文明嚮前發展。它強調的是,任何一項偉大的科技成就,都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建立在漫長的曆史積纍和無數先驅者的智慧之上。 從鑽木取火到冶煉金屬,從發明車輪到修建水利,從創造文字到發展哲學,人類的每一步進步,都充滿瞭智慧的光芒。這些智慧,如同星辰,雖然形態各異,但都在照亮人類前進的道路。 最終,這本書的簡介,是想告訴讀者:我們今天的科技成就,並非孤立的存在,它們是人類文明長河中,一顆顆璀璨的明珠。而這些明珠,之所以能夠閃耀,是因為它們繼承瞭前人智慧的火種,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不斷超越。 這篇簡介,旨在激發讀者對人類文明演進史的興趣,對人類智慧的普遍性和創造力産生敬意,並理解任何一項看似高深的技術,都源於人類對世界永恒的探索和對知識不懈的追求。這是一種更宏大的視角,去審視人類文明的進步,以及其中蘊含的,超越具體技術門類的智慧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