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讀本:中國古代生物學

中國讀本:中國古代生物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子春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古代生物學
  • 中國讀本
  • 古代科學
  • 生物學史
  • 科學史
  • 中國科學
  • 傳統文化
  • 博物學
  • 曆史
  • 科普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國際廣播齣版社
ISBN:9787507831542
版次:1
商品編碼:1028326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8
字數: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采集植物和漁獵野生的動物,是遠古時候祖先們獲取食物最重要的方式。他們辨認和品嘗各種野生動、植物,並從中獲得瞭種種經驗和知識。盡管當時還沒有齣現文字,這種經驗和知識,已經通過口頭相傳或簡單的圖畫而得到流傳和積纍。

作者簡介

汪子春(1936~ ),1961年上海復旦大學生物係人類學專業畢業。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常務理事、生物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著作有: 《中國古代生物學》、《魯迅和自然科學》、《雞譜校釋》等。發錶論文60多篇。

目錄

第一章 生物學知識的淵源和發展
第二章 古代早期生物學知識
一 甲骨文中的動植物知識
二 《詩經》、《夏小正》中的動植物知識
第三章 動植物分類學成就
一 動物、植物兩詞的齣現
二 《爾雅》和古代的動植物分類係統
三 對《爾雅》動植物的注釋研究
四 陸機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
五 藥用動植物研究的發展
六 植物學專著《南方草木狀》
七 譜錄的齣現
八 鄭樵論動植物誌的編寫
第四章 生態學成就
一 對動植物地理分布的研究
二 地形對植物分布的影響和植物的垂直分布
三 植物間的相互關係
四 動物間的相互關係
五 動物體應月盈虧現象的探索
六 環境與人類健康的關係
七 對毀林惡果的認識
八 生物資源保護思想
九 對生態係統中物質流動和循環的認識
第五章 對菌類的認識和利用
一 對大型真菌的認識
二 對微生物活動的認識和利用
三 關於病原微生物
四 人痘接種術的發明
第六章 昆蟲的研究和利用
一 益蟲的利用
二 害蟲的防治研究
三 對昆蟲習性的研究
第七章 關於人體形態構造和機能的研究
一 人體解剖和人體測量
二 宋代的人體解剖圖
三 王清任與《醫林改錯》
四 關於人體生理節律的認識
五 關於胚胎和生長發育的研究
第八章 對親代與子代關係的探索
一 生物遺傳概念和氣種說
二 對生物遺傳變異的認識
三 對生物遺傳變異的利用
四 動物雜交的利用
五 優生探索
第九章 明清時期動植物分類研究的發展
一 硃楠《救荒本草》
二 李時珍和《本草綱目》
三 水産動物誌《閩中海錯疏》
四 譜錄的新發展
五 吳其浚與《植物名實圖考》

精彩書摘

《神農本草經》問世以後,廣泛流傳。但是隨時代的發展,對藥用動植物研究的深入,新藥種類逐漸增多,原來藥物藥效也有變化。例如甘肅武威齣土的東漢(25——88)簡牘中,所記近百種藥用動植物中,就有20種不見於《神農本草經》;南北朝時,陶弘景(452——36)訂正《神農本草經》時,加入自己寫的《名醫彆錄》中的365種藥物,閤編成《神農本草經集注》,一共記載藥用動植物730種,不僅增加瞭種類,而且對動植物形態鑒彆也更細緻。例如說術有兩種,白術葉大有毛作椏(yu),根甜少膏;赤術葉細無椏,根小苦多膏。區分得很清楚。還指齣藥用植物産地和采收時間對療效有密切關係,例如說麻黃在鞦季采取功效最勝,說明植物的生理與地域氣候相關。更重要的是:在分類上,《神農本草經集注》按藥物本身功能分類,把三品改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等七類。例如對藥用植物按形態或應用部分區分為草、木、果、菜、米食五類,這是動植物分類的重大發展。《神農本草經集注.序例》中還按藥物在藥效的共同點上歸類,列齣80多種“諸病通用藥”,便於實用。這些新的分類及編排方法,對後世也有很大影響。例如唐代《新修本草》(659)、宋代《重修經史證類本草》(約1086——1093)、明代《本草品匯精要》(1505),都沿用這種分類方法,長達韆年之久。直到《本草綱目》,方産生重大變化。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為您構思的一份關於《中國古代生物學讀本》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旨在吸引對該領域感興趣的讀者: --- 《中國古代生物學讀本》 一部深入探索中華文明生命圖景的學術通識之作 導言:超越時空的生命之思 中華文明綿延數韆年,其對自然世界的觀察與認知,構成瞭人類生命科學史上獨特而寶貴的篇章。我們通常將現代生物學視為近世的産物,然而,在李時珍、張仲景、瀋括乃至更早的先哲們所處的時代,中國古代的先民們早已在農耕、醫藥、哲學與日常生活中,構建起一套係統而精妙的生命認知體係。 《中國古代生物學讀本》並非僅僅是古籍的匯編或零散知識點的羅列,而是一次深入的學術考察與知識重構,旨在係統梳理和闡釋中國古代在動植物分類、生命起源、生態觀念、生物資源利用以及醫學實踐中所蘊含的生物學思想。本書以嚴謹的史學視角和現代科學的參照係,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探究古代中國人如何認識生命、駕馭生命、並構建其獨特的生命哲學。 第一編:物候與天人閤一的生態觀 中國古代的生物學思想,根植於對“天人閤一”哲學的深刻體悟。本篇聚焦於古代的物候學與生態學觀念的萌芽與發展。 1. 農耕文明中的物候周期: 考察自《禮記·月令》至宋代《月令廣義》等經典中對四季更替、氣候變化與動植物生命周期的精確記錄。這些記錄不僅是農業生産的指南,更體現瞭古代對生命節律的敏銳洞察力。我們將探討古代如何通過觀察星象、風嚮、水文等宏觀指標,預測微觀的生物活動規律。 2. 古代生態理念的構建: 分析“生生之謂易”、“道法自然”等核心觀念如何指導古代人與自然界的關係。重點剖析古代對物種間相互依存、資源平衡的初步認識,以及對過度索取可能帶來的生態後果的警示,這些思想構成瞭早期生態倫理學的雛形。 第二編:藥用與分類:古代的生命圖譜繪製 古代生物學最顯著的成就,體現在對動植物資源進行廣泛的采集、辨識與功能性分類上。本篇將深入挖掘古代分類學的邏輯基礎與實踐成果。 1. 藥物本草的科學脈絡: 以《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為核心載體,解析古代分類的內在邏輯。不同於現代的林奈式分類,古代本草學更側重於“性味歸經”的功能性分類。我們將探討如何從這些記載中,還原齣古代對特定生物形態、生境及藥理作用的準確描述,例如對植物次生代謝産物(有效成分)的經驗性認識。 2. 動物學觀察與記錄: 梳理古代典籍中對動物形態、習性、分布的詳盡描述,從《爾雅》、《山海經》的早期嘗試,到曆代方誌中的物種記錄。重點研究古代如何區分相似物種,以及在飼養、狩獵實踐中積纍的動物行為學知識。 3. 礦物、微生物與非傳統生物的認知: 擴展生物學的範疇,探討古代對真菌、藻類(如海帶、地衣)以及礦物藥材的生命屬性判斷,揭示其對生命物質構成認識的廣度。 第三編:生命過程的理論探索與醫學圖景 古代對生命“動”與“靜”、“生”與“死”的理解,深刻地影響瞭其生命科學的理論構建。 1. 古代生命哲學的核心概念: 詳細闡述“氣”、“精”、“神”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以及“陰陽五行”理論如何被應用於解釋生物體的生長、發育與衰亡。這不是簡單的玄學,而是基於長期觀察所得齣的生命動力學模型。 2. 仿生學與工程技術的交匯: 考察古代在模仿生物結構和功能方麵取得的成就,例如水利工程中的仿生設計,或在農業工具、紡織技術中對自然材料特性的應用。 3. 醫學實踐中的生物學應用: 深入探討中醫理論體係如何將對人體內部生物過程(如消化、循環、免疫的古代錶述)與外部的動植物資源相結閤,形成獨特的診斷與治療策略。這部分內容將著重分析古代對病理過程的“生物學”解釋,而非純粹的經驗積纍。 結語:對現代科學的反思與啓示 《中國古代生物學讀本》最終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審視傳統知識體係的價值與局限。通過對古代生物學思想的深入剖析,讀者不僅能更全麵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更能從中汲取對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跨學科研究的現代啓示。本書是對一個偉大文明生命智慧的緻敬,也是對未來科學探索的遙遠迴響。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科技和文化遺産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與自然相關的知識。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填補瞭我長久以來的一個知識空白。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列舉一些古代發現的生物,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生物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地位、用途以及人們對它們的認知。比如,關於古代的農業實踐,書中詳細闡述瞭那些被古人馴化和利用的作物和牲畜,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影響瞭中華文明的發展。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古代天文、曆法與動植物之間關係的探討感到驚嘆,古人竟然能將天象變化與動植物的生長周期巧妙地聯係起來,這不得不讓人佩服他們的洞察力。書中的插圖也十分精美,那些根據古籍記載復原的生物形象,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藝術的美感,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古代生物的風貌。讀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在學習生物學知識,更是在感受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古老智慧。

評分

這真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讀物!作為一個對自然史和古籍比較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希望能夠找到一本能夠將兩者有機結閤的書籍。《中國古代生物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個願望。它並非簡單地堆砌古籍中的記載,而是通過嚴謹的考證和深入的分析,將零散的生物信息串聯成一個清晰而引人入勝的敘事。書中對一些古代文獻中晦澀難懂的生物描述進行瞭細緻的解讀,甚至還原瞭當時人們可能使用的測量和描述方式,這讓我感覺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時代,與古人一起探索自然。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古代植物的詳細介紹,以及它們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扮演的各種角色,從藥用、食用到祭祀,無不體現瞭古人對植物的深刻認識和巧妙運用。這本書不僅讓我學到瞭很多關於古代生物學的知識,更讓我感受到瞭中華文明與自然之間深厚而悠久的情感聯係。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拿起這本書,是抱著一種“隨便看看”的心態,畢竟“古代生物學”這個詞聽起來就有些枯燥。但讀瞭沒幾頁,我就被深深吸引瞭。它完全顛覆瞭我對古代生物研究的刻闆印象。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像現代生物學那樣側重於分類和進化,而是著重於古代中國人如何理解、利用和描繪自然界中的生物。我發現,書中關於神話傳說中生物的解讀尤為精彩,作者通過考證古代文獻,揭示瞭那些奇幻生物背後可能蘊含的真實動植物原型,以及它們在中國古代人們心中象徵的意義。這讓我對那些流傳韆古的神話故事有瞭全新的認識。另外,書中對於古代醫學、農業、甚至藝術中齣現的生物的分析,也提供瞭很多意想不到的視角,讓我看到瞭生物學是如何滲透到古代社會的方方麵麵的。總而言之,這本書非常適閤那些對中國古代文化、曆史以及自然世界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它能讓你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獲得深刻的知識和啓迪。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我十分驚喜。我原本以為它隻是會介紹一些常見的古代動植物,但沒想到它觸及瞭如此廣泛的領域。從地質變遷導緻的物種消亡,到古代人們對未知生物的想象與記錄,這本書幾乎麵麵俱到。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古代環境變遷對生物分布影響的分析所吸引,這讓我意識到,我們現在看到的許多生物,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承載著一段漫長的曆史。書中對一些珍稀或已滅絕物種的詳細描述,以及對古人記錄這些生物方式的考究,都讓我對古人的科學精神和研究方法有瞭更深的理解。此外,這本書還提到瞭古代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對生物的獨特認知,這極大地豐富瞭我對中國生物多樣性曆史的認知。它不隻是關於“是什麼”,更是關於“為什麼”和“如何”。

評分

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作為一個對自然界一直充滿好奇但又缺乏係統知識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很想瞭解中國這片土地上曾經孕育瞭多少奇妙的生命。翻開《中國古代生物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親眼目睹瞭那些早已消失的巨獸在古老的大地上漫步,聽到瞭那些早已被遺忘的鳥兒在林間歌唱。作者對每一個物種的描述都細緻入微,從它們的外形特徵到生活習性,再到與古人的互動,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特彆喜歡關於古代醫書和典籍中記載的動植物的部分,那些文字仿佛帶著藥草的清香和動物的野性,讓我對古人的智慧和觀察力感到由衷的欽佩。書中還穿插瞭許多生動的傳說和故事,讓原本枯燥的學術內容變得妙趣橫生。我甚至開始想象,在那個沒有顯微鏡和現代科學的時代,古人是如何憑藉敏銳的觀察和豐富的想象力,構建齣這樣一套龐大的生物知識體係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生物學的書,更是一扇瞭解中國古代文化和思維方式的窗口,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人與自然的關係,也激發瞭我對未來探索生物奧秘的無限熱情。

評分

還沒細看,不知道好不好

評分

圖都是黑白的

評分

好,送得快

評分

哎,我直接當成古代植物瞭。。。

評分

圖都是黑白的

評分

哎,我直接當成古代植物瞭。。。

評分

雖然文字不多,但內容精練,適閤搞研究的作為參考用書

評分

還沒細看,不知道好不好

評分

雖然文字不多,但內容精練,適閤搞研究的作為參考用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