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读本:中国古代物理学

中国读本:中国古代物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念祖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物理学
  • 物理史
  • 科学史
  • 中国科学
  • 古代科技
  • 读本
  • 科普
  • 历史
  • 文化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580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32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读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物理,古人云“事物的道理”,为历代大儒名宦所重。古代中国人不仅记述了许多物理现象,发现了一些物理规律或定理,尚有饱含物理知识的诗词歌赋传世。

作者简介

戴念祖,福建长汀人,1964年厦门大学物理系毕业。此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科学史研究,是中国物理学史学科创建者之一;。1978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1990年为研究员,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讲座教授。有物理学史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中国力学史》、《中国声学史》、《中国光学史》、《中国电和磁的历史》、《中国物理学史》、《朱载堉——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天潢真人朱载堉》、《文物与物理》、《物理学与机械志》等;主编《20世纪中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粹》,编写《物理学基础教程》(与台湾大学林清凉教授合作),论文集《细推物理》(由王士平、李艳平等编辑)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力学史
一 “力学”词义演变
二 《墨经》中的力学知识
三 《考工记》中的经验力学
四 相对运动
五 相对性原理
六 弹性定律
七 横梁高宽比
八 水箱放水实验
九 “舟自横”现象
第二章 光学史
一 《墨经》光学
二 《梦溪笔谈》与《革象新书》
三 放大镜与潜望镜
四 透镜及复合透镜
五 透光镜之谜
六 虹霓和分光现象
七 郑复光及其《镜镜詅痴》
八 邹伯奇的光学
第三章 声学史
一 振动和波的概念由来
二 共振与混响
三 青铜钟
四 青铜乐钟的形状与结构
五 编钟振动特性及双音钟
六 中国编钟在文化史上的意义
七 乐律学:三分损益律
八 朱载堉的十二等程律
九 关于等程律理论的优先权之争
十 等程律数学方法西传之可能
十一 管乐器的末端效应与管口校正
十二 笙簧
十三 隔声建筑
第四章 指南针与罗盘
一 司南
二 司南产生的社会文化与科学背景
三 指南针
四 罗盘与堪舆
五 罗盘与航海
六 罗盘西传及其影响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论:技术、哲学与宇宙观的交织》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演进脉络及其核心构成,重点关注技术实践、哲学思辨与宇宙图景构建三者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我们超越了对单一学科成就的罗列,而是力图揭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在理解自然、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思维模式和理论框架。全书结构清晰,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展现出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内在逻辑与时代特征。 第一部分:源流与基石——技术实践中的早期理性萌芽 本部分聚焦于先秦至汉代,考察中国古代技术活动如何孕育出早期的自然观察与经验总结。我们认为,早期中国科学思想的根基,并非源于纯粹的抽象思辨,而是紧密植根于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天文观测以及冶金术等实际需求。 1. 农耕文明对时间与空间认知的塑造: 详细探讨了二十四节气制度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历法技术的进步,更是对地道运行规律的系统性认知。书中分析了古代水利工程中的结构力学思想的萌芽,例如都江堰工程中“无坝引水”的原理,体现了对水流动力学及地质力学实践层面的深刻理解,尽管当时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数学模型,但其工程实践已蕴含了初步的系统工程观念。 2. 卜筮与技术方法的融合: 剖析了古代巫术、占卜活动中包含的观察方法。例如,对《易经》中六十四卦的分析,不仅仅是哲学符号,更是早期概率思维和二元对立逻辑的体现。我们重点研究了“揲蓍”过程中的计数与分组技巧,这些实践活动对后世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演产生了间接的影响。特别指出,占卜活动对天象的精确记录,是古代天文学数据积累的重要来源。 3. 早期“格物”精神的体现: 通过对《墨子》中力学、光学实验的考察,展示了墨家学派对现象背后规律的探求。书中详述了墨家对光影、杠杆原理的描述,并对比了其与古希腊同类理论的差异,强调墨家体系中强调的“兼爱”、“非攻”等伦理关怀如何渗透到其技术论述之中,形成了以实用价值为导向的早期物理学雏形。 第二部分:形气之辨与模型构建——哲学思辨对自然观的重塑 本部分深入探讨汉代确立、魏晋南北朝发展,至宋明定型的本体论和宇宙论如何构建起中国古代科学知识的理论框架,即“形、气、理、数”的互动关系。 1. 气一元论的统治力与局限: 系统梳理了“气”作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实体是如何从朴素的经验上升为哲学范畴的。重点分析了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以及这种理论如何将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宇宙的宏观变化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模型。然而,我们也审视了这种整体论在解释精确机械运动时所遭遇的内在困难,即缺乏对物质的量化分析能力。 2. 阴阳五行理论的解释力与僵化: 详细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如何被用于解释自然界的生成、变化与相互制约。书中探讨了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在古代医学(如经络学说)和化学变化(如炼丹术)中的应用实例。尽管五行理论提供了强大的定性解释工具,但其缺乏严格的数学定义,使得它在面对需要精确测量的领域(如天体运动的周期性)时,往往需要借助外部的几何或代数工具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3. 数的地位与局限: 探讨了中国古代数学在《九章算术》体系下所达到的高度,特别是方程组的解法和几何计算的准确性。然而,本书强调,与古希腊的几何学传统不同,中国古代的数理思维主要服务于“筹算”和“度量衡”的实用需求,缺乏将数学提升为描述世界本质的普遍语言的哲学驱动力。对“理”的强调(如宋明理学中的“格物致知”),更多指向对事物内在秩序的体悟,而非通过纯粹的数学公理体系进行演绎。 第三部分:技术高峰与思想隘口——宋元科技的辉煌与转向 第三部分聚焦于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应用高峰,但与此同时,其思想体系内部的张力也日益显现。 1. 机械工程与应用的创新: 详尽分析了沈括的科学记录,特别是其在磁罗盘、地质学观察、以及对精密机械(如水运仪象台)的描述。书中阐述了宋代在印刷术、火药应用等方面的突破,这些技术进步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结构,但也引发了对“奇技淫巧”是否偏离了“治国平天下”核心价值的争论。 2. 天文学的观测精度与理论模型的保守: 通过对郭守敬等人的贡献,展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观测仪器制造(如简仪)和数据采集方面的惊人成就。然而,我们批判性地分析了其理论模型(如《授时》的回归年计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现有浑天说的经验修正之上,而非基于对行星运动的全新动力学理解。当观测精度超越了现有本体论的解释力时,中国古代科学体系表现出一种“技术领先,理论滞后”的特征。 3. 炼丹术向化学的过渡与停滞: 考察了古代炼丹术(金丹派)如何积累了大量关于物质加热、分离、提纯的经验知识。书中区分了炼丹实践中的“外丹”(化学实验)与“内丹”(生理修炼),并分析了这种目的性极强的实践,最终未能形成独立的、以物质结构为核心的化学理论,而是被生命科学和宗教哲学所吸收和消解。 总结与展望: 全书最终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显著特点是其整体性、功能性和伦理性。它擅长构建宏大、自洽的解释体系,但在面对需要抽象、量化和突破既有本体论假设的领域时,则表现出明显的内在阻力。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独特价值与历史局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古朴的中国风水墨画,勾勒出山水与星辰,瞬间就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那些璀璨的智慧。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棒,沉甸甸的,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这是一种久违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虽然我之前对中国古代物理学了解不多,但这本书的标题“中国读本”让我感到它或许会以一种更易于理解和亲近的方式来呈现这些知识,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在当时条件下,古人如何观察宇宙、理解力学、甚至探索热学的奥秘。我想象着那些流传下来的文献,被赋予新的生命,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在我眼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那个充满智慧的时代,感受先辈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有一个更宏观和深入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而是能够感受到其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脉络。

评分

收到这本书的快递,打开盒子,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吸引住了。我喜欢这种带有一点历史厚重感的书籍,尤其是书名《中国读本:中国古代物理学》,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充满敬意,但往往只知道一些碎片化的信息,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系统了解的机会。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中国古代科学家们是如何在相对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科学探索和理论构建的。比如,他们是如何理解运动、力的,又是如何研究光、声、热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充满智慧的时代,去了解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科学光辉。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古代科学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看到其中蕴含的严谨逻辑和创新精神,从而对中华文明的科学传统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某些发明,比如指南针、火药,感到非常好奇,但总觉得这些知识点有些孤立。这本书的书名《中国读本:中国古代物理学》听起来似乎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不仅仅是那些已知的发明,更想了解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如何被古人发现和应用的。比如,指南针为什么能够指示方向?火药的爆炸原理又是怎样的?书中是否会从物理学的角度去解读这些历史事件?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陈述,而是更深层次的解释,能够让我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这本书的“读本”二字,让我猜想它可能会包含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图解,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这对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也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普适性,即使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探索自然规律的本质是相通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都非常讲究,书脊挺括,封面采用的材质也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有一种温润的触感,让人爱不释手。我特意翻了翻目录,看到里面涉及的章节名称,如“墨子的力学思想”、“张衡的浑天仪原理”、“古代的声学探究”等等,这些标题都非常有吸引力,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文明的科学发展史,是认识这个文明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中国古代的物理学,似乎是一个相对被忽视的领域,但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和介绍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脉络,不仅仅是罗列一些伟大的发现和发明,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这些成就背后的思想体系和科学方法。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严谨但又不失趣味的语言,将那些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以一种清晰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科学家们的智慧闪光。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了解不多,脑海里闪过的往往是一些相对零散的印象,比如四大发明,但总觉得这些知识不够系统,也不太明白它们在当时是如何被理解和发展的。当我看到《中国读本:中国古代物理学》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可能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完整知识体系的书。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古人是如何观察自然现象,又是如何通过实验和推理来解释这些现象的。特别是“物理学”这个词,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遐想。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些发明创造的层面,而是能够深入到那些基础的科学原理的探讨。这本书的“读本”定位,也让我期待它能以一种更为普及化的方式来呈现,不会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能够让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和吸收。

评分

是戴念祖先生对我国古代物理学史多年研究的力作,经典!

评分

是戴念祖先生对我国古代物理学史多年研究的力作,经典!

评分

是戴念祖先生对我国古代物理学史多年研究的力作,经典!

评分

都说我们国家这些学科起步晚

评分

好。

评分

作者写的很用心,总结出古典文献上的物理现象,很值得一读。

评分

是戴念祖先生对我国古代物理学史多年研究的力作,经典!

评分

内容很少。。。。。。。。。。。。。。。。。。。。。。。。。。

评分

都说我们国家这些学科起步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