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書本上的管理學,和實踐中的管理學,兩者往往完全不是一迴事。
研究者和實踐者之間知識的斷裂和淤塞問題,很多行業都有,但像管理學那樣,分裂成兩個幾乎完全不溝通的集團則是一件非常令人費解的事情。
一方麵,學院派的管理學者們幾十年一日地在青燈冷雨下,寫那些沒有多少人讀,更沒有幾個人讀得懂的專業論文;另一方麵,則是大眾媒體製造齣來的各種管理大師、谘詢大師,前呼後擁地在企業界招搖得不亦樂乎。兩邊各說各的話,看起來說的是同一迴事,依照的卻是完全不同的遊戲規則。
管理學傢肖知興認為,在當今中國談管理,需要跨越兩道鴻溝,一個是東西方文化的鴻溝,一個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
這本《紙上談兵說管理》,重點就在於把書本上的管理與實踐中的管理聯係起來,以用於指導中國企業的管理和實踐。《紙上談兵說管理》一書旁徵博引,以古論今,並以求實的態度和犀利的筆鋒,將中國企業麵臨的睏境和問題、誤區等,真實而生動地反映在本書中。《紙上談兵說管理》涵蓋執行之難、國際化、文化的力量、權術、內訌的緣由、代理危機諸方麵,讀來令人茅塞頓開。
肖知興管理係列
《企業江湖》
《中國人為什麼組織不起來》
《紙上談兵說管理》
《論語筆記》
作者簡介
肖知興,1972年生於江西。1993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勞動經濟專業,2004年獲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組織行為學博士。
著有《企業江湖》、《中國人為什麼組織不起來》、《論語筆記》、《紙上談兵說管理》、《不同文化的社會資本》、《東張西望》、《中國人為什麼創新不起來》和《常識與管理》等。
目錄
前言 VII
第一篇要理論,更要行動
紙上談兵說管理
執行為什麼這樣難
比利牛斯山的地圖
第二篇新思維之下的國際化
戰略決策是賭博嗎?
創新之痛
為什麼國際化
誰整閤誰,這是購並的首要問題
第三篇製度、原則與人性
科層製的起源
黑暗中的一跳
畫餅與承諾
說真話的小醜
第四篇技術背後的軟力量
技術的局限
文化的力量
中國人的說話方式
第五篇爾不虞能否我不詐
信任與忠誠
論權術
權詐的邊界
第六篇太平史讀
傳統的幽靈
內訌的種子
信仰的門檻
第七篇傢族企業與職業經理人
信仰、傢庭與企業
傢族企業的代理危機
賺錢容易花錢難
讓我們更職業一點
第八篇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
法式資本主義的活力
勃艮第的貢獻
老實不老實
趕時髦的背後
第九篇管理學小議
學問為什麼
明茨伯格的挑戰
作為專業的管理學
管理學習的三個層麵
第十篇人文與管理
義利之間
中國企業如何長大的一個樣本
管理學中的英美派與歐陸派
瞭不起的中介
企業的製度與價值觀
企業傢授權的三個階段
第十一篇作者訪談
《中國新時代》雜誌采訪
《遠見》雜誌采訪
《當代經理人》雜誌采訪
前言
這本書是我在商業媒體(主要是《IT經理世界》)上發錶的文章的一個結集,叫《紙上談兵說管理》。一方麵是自嘲,另一方麵也是錶達與我的第一本集子
《東張西望》的對應關係。在當今中國談管理,需要跨越兩道鴻溝,一個是東西方文化之間的鴻溝,另一個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東張西望》側重於探討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這本《紙上談兵說管理》則側重於把書本上的管理與實踐中的管理聯係起來。
往深裏看,這兩道鴻溝之間還有一層更微妙的關係。因為書本上的管理學大多是來自西方的,是他們在西方的文化、製度、經濟環境下總結齣來的東西,很多理論框架都無法直接拿來指導中國的管理實踐,所以,東西方文化之間的鴻溝對於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鴻溝起到瞭一個加深的作用。
反過來,亂拳打死老師傅,那些靠機會、靠悟性取得瞭一些階段性成功的實踐者,則容易産生一種西方的管理和管理學不過爾爾的自得情緒,甚至覺得沒有必要嚮西方人學習。他們認為,中國企業總體競爭力相對較小,隻是因為市場經濟運轉時間較短,假以時日,自然會獨步天下無敵手雲雲。所以,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鴻溝,同時也在增加我們與西方進行良性的溝通、嚮西方學習的難度,加深瞭東西方文化之間的鴻溝。
如果說東西方文化之間的跨越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的話,那麼管理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跨越則是世界性的難題。英文裏有book smart(書本聰明)和 street smart(市井聰明)的說法,一種是對書麵知識的掌握,一種是對實踐知識的掌握;一種是書齋裏的聰明,一種是市井中的聰明。體現在管理學上,則一種是書本上的管理學,一種是實踐中的管理學,兩者完全不是一迴事。
研究者和實踐者之間知識的斷裂和淤塞問題,很多行業都有,但像管理學那樣,分裂成兩個幾乎毫無聯係的集團則是一件非常令人費解的事情。體現在齣版界,則是近幾十年來管理學術界和大眾媒體界之間一種非常奇特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情況。一方麵是學院派的管理學者們幾十年一貫地青燈冷雨下寫那些沒有多少人讀、更沒有幾個人讀得懂的專業論文,另一方麵則是大眾媒體製造齣來的各種管理大師、谘詢大師前呼後擁地在企業界不亦樂乎地招搖。兩邊各說各的話,看起來說的是同一迴事,依照的卻是完全不同的遊戲規則。
我之前收到瞭美國管理學會寄來的新改版的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雜誌,雜誌原名是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更名的原因是名不符實:在這本世界上最大的管理學者組織為管理實踐者創辦的雜誌中,居然沒有多少令管理實踐者感興趣的內容。改版之後,目標讀者被重新定位為“非專業的學術讀者”,不再是管理實踐者即各級經理人瞭。由此,理論與實踐的距離變得更大瞭。仔細想想,這其實是一件非常令人遺憾的事情。
所以,這裏我們紙上談兵,圖的不是指點江山的快意恩仇,而是對負重前行的踐行者(包括管理學者和管理實踐者)最大程度的同情和體認。跨越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跳進其中渾濁不清的水流,不是取巧者願意乾的事情。
然而,想要架橋的人,不首先把自己弄得個泥水淋灕,估計也是不大可能的吧。
精彩書摘
第一篇
要理論,更要行動
紙上談兵說管理
為什麼同樣的戰術,對項羽和韓信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對馬謖卻是“自取滅亡”呢?
《知堂書話》裏引清人著作《樸麗子》中就談到瞭學問的害處,其中有幾句議論極為精當,這裏轉引如下:
人但知劍戟足以殺人,而不知學問之弊其害尤甚。何也?所持者正,所操者微也。正也難奪,微也易惑。語雲,不藥當中醫,此語可以喻學。夫學焉而不得其通,故不如不學之為猶愈也。
原文本意是批評假道學的不近情理,學而不通,不如不學。這句話放在兵學和管理學上也一樣貼切。先說兵學,趙括紙上談兵害得40萬大軍被秦國坑
殺、三國中馬謖失街亭都是很經典例子。街亭是送糧到前綫的咽喉之地。諸葛亮一時找不到更閤適的人,咬牙派齣瞭自告奮勇的參軍馬謖去守街亭。馬謖領軍到達街亭並勘察地形後,來到山下的一個五路總口。副將王平認為應當伐木為柵,就五路總口當道下寨,以阻敵軍,因為隻要築起城垣,便有一夫當關之勢;馬謖卻認為,側邊的山上樹木茂盛,是天賜之險,魏兵到來,居高臨下,可勢如破竹。王平又指齣,魏軍如果在山下斷絕取水之道,蜀軍會因缺水而不戰自亂;馬謖卻認為,《孫子兵法》有雲,置之死地而後生,魏軍若是截取取水之道,蜀軍豈不死戰,到時正好以一當十,奮勇殺敵。
馬謖自入絕地的結果大傢都知道: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之後,司馬懿兵臨城下,諸葛亮無計可施,被迫唱瞭一迴空城計,第一次北伐就這樣一敗塗地。
可是仔細想想,馬謖說得也沒錯,曆史上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例也不是沒有。巨鹿之戰中,項羽領導楚地義軍破釜沉舟,大敗秦軍。戰後召見諸侯,諸侯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成就瞭西楚霸王的一世威名。井陘之戰中,韓信背水列陣,大敗趙軍,擒殺趙王。為什麼項羽和韓信可以置之死地而後生,而馬謖卻隻能自取滅亡呢?
一場戰役的勝負是很多因素同時發生作用的結果,包括政治大局、雙方實力、戰爭形勢、戰役格局等。但在冷兵器時代,軍隊的主觀能動性和士氣往往是問題的核心。統帥最重要的任務是利用各種心理戰術提高己方的士氣,打擊對方的士氣。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成功的原因在於“因勢成勇”--通過不利的地理環境來提高軍隊的士氣,但需注意的是,不利的地理環境並不會自動轉化為高昂的士氣。
假設雙方其他條件相仿,這種戰術要想取勝至少還需滿足以下幾項條件:(1)速戰速決。這不僅符閤《孫子兵法》對“死地”的定義:“疾則存,不疾則亡”,也是項羽用持三日糧的方法造成緊迫感、不讓士氣衰減的原因。(2)雖然實力處於相對劣勢,但軍隊因為求戰的心理 (如巨鹿之戰)或勝戰的曆史(如井陘之戰),有較高的鬥誌。(3)軍隊的統帥身先士卒,具有較大的個人魅力和威信,軍心團結一緻,“齊勇若一”,“相救若左右手”。項羽和韓信在這方麵都有一定的優勢。
反觀街亭之戰,馬謖一個條件都不符閤。首先,他的任務是守街亭,沒必要也不可能速戰速決;其次,作為一支防禦型隊伍的偏師,沒有理由相信蜀軍有很高的戰鬥欲望;再次,馬謖初次領軍,缺乏個人魅力和威信。所以,同樣的戰術對項羽和韓信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對馬謖卻是自取滅亡。
置之死地而後生是險招,與《孫子兵法》裏一貫強調的靠廟堂之算,靠理性計劃先勝而後求戰的精神是矛盾的。其實,兵法中類似的自相矛盾的策略還有很多。我在網上搜索到一本名為《問策--取勝策略的抉擇》的小書,專門分析這類問題,頗有見地(上文速戰速決的條件就是該書的觀點)。類似的策略選擇還有:“窮寇勿迫”、“歸師勿遏”與“宜將剩勇追窮寇”之間的矛盾,“坐山觀虎鬥”、“漁翁得利”與“觀其坐大”、“步人後塵”之間的矛盾,“挾天子以令諸侯”與“自立為王”、“一統江湖”的矛盾等。其問題的核心都是如何在不同的情況下采用不同的策略。看似矛盾的策略,如果仔細考慮各自的具體使用條件,就不再是矛盾的瞭。
然而,兵法在這些使用條件上一般都頗為含糊其辭,即使直接談到,也往往無法窮盡現實中的韆變萬化。而且,即使主要條件都考慮到瞭,決策者對條件成熟程度的準確判斷能力也往往隻能靠長期的曆練和實踐積纍。“疾則存,不疾則亡”,這個“疾”是幾十分鍾、幾小時,還是幾天?幾萬人、幾十萬人的性命,乃至國之存亡都取決於對這個分寸感的拿捏能力。唐太宗在《唐李問對》中說,兵法可以意授,無法語傳,也是這個意思。“趙括們”熟讀經典,卻不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選擇恰當的策略,可見造成損失是必然的。
管理的原則何嘗不是一樣!這也是商學院盛産紙上談兵的“趙括”的一個重要原因。教科書和案例討論不可能涵蓋所有的使用條件,拿捏分寸感的能力也無法在教室裏得到有效的傳授。在現實中,一個使用條件的判斷失誤,就有可能“差之毫厘,謬以韆裏”。正因如此,西方對商學院教育脫離實際的種種激烈批評一直都沒有停止過。而中國因為照搬西方的教材,問題尤為突齣。中國社會傳統與現代錯綜交織的種種情況(如國有企業、城鄉二元結構等)都尚未進入國際主流管理學界的視野,若按現有教科書和案例提供的理論框架去操作,往往會錯得離譜。
執行為什麼這樣難
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強調,真實的戰爭和紙上的戰爭、沙盤上的戰爭的本質區彆在於,真實的戰爭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阻力和摩擦力:
一個沒有親身經曆過戰爭的人無法理解我們常說的那些關於戰爭的睏難到底是由什麼組成的,更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個軍事指揮員需要超人的英明和特殊的能力。因為,從錶麵上看,一切都是那麼簡單。戰爭需要的知識沒什麼特殊的,那些戰略選擇看起來都是顯而易見的,與此相比,最簡單的高等數學題反而具有一種逼人的科學尊嚴。真到瞭親眼看見戰爭的時候,睏難在哪裏立刻就清楚瞭。但是,要想嚮沒有見過戰爭的人描述這些改變一切的、無所不在的因素,還是一件非常睏難的事情。
……
戰爭中的一切都如此簡單,但最簡單的事情就是最睏難的事情。所有的睏難纍積起來,最後形成一種除非親身經曆否則無法想象的摩擦力……區分真實戰爭和紙上戰爭的所有要素所對應的唯一概念就是這種摩擦力。
他分析,這種摩擦力帶來重重睏難的根源有兩個:一個是人的因素,軍隊由士兵組成,仗得靠人去打;另一個是偶然性,天有不測風雲。
我們必須清楚,軍隊與機器的區彆在於,它的各個部分不是一塊塊的金屬,而是一個個的人,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摩擦力的來源……其中最不重要的一個人都有可能延誤事情或把事情搞亂。戰爭的危險性和對體力的超支使得這必須列為摩擦力最重要的來源之一。
……
編輯推薦
《紙上談兵說管理》,重點就在於把書本上的管理與實踐中的管理聯係起來,以用於指導中國企業的管理和實踐。
在言必談哈佛的管理時代,中國人是否真的從西方學到瞭真正的管理?西方的管理學是否真的適閤中國的企業?
我們紙上談兵,圖得不是指點江山的快意恩仇,而是對負重前行的踐行者(包括管理學者和管理實踐者)最大程度的同情和體認。
肖知興企業係列:紙上談兵說管理 中信齣版社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