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與點滴:陶希聖迴憶錄

潮流與點滴:陶希聖迴憶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陶希聖 著
圖書標籤:
  • 迴憶錄
  • 個人傳記
  • 曆史
  • 文化
  • 社會
  • 時代變遷
  • 人物
  • 中國近現代史
  • 知識分子
  • 陶希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英典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
ISBN:9787500098010
商品編碼:1031533179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潮流與點滴:陶希聖迴憶錄

原價:49.00元

作者:陶希聖

齣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00098010

字數:352000

頁碼:0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百科史學”是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規劃並陸續齣版的一套大型學術書係,是中國齣版集團公司的重點圖書項目。“百科史學”堅持嚴格的學術標準,堅持原創性、性、獨特性的齣版理念,選題多為近現代重要曆史人物的口述史、傳記、迴憶錄及史學著作,絕大部分圖書係首次在中國大陸齣版,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內容提要


陶希聖一生錯綜復雜,毀譽參半,有蔣介石的“文膽”之稱。《潮流與點滴》是陶希聖對一生重要經曆的迴憶。其中包括加入國民黨改組派、參與“和平運動”、主持《中央日報》、為蔣介石起草《中國之命運》等受人關注的部分。

目錄



自序
聰明不可恃
清末的中學生
辛亥還鄉
故鄉
北京大學預科
從五四到六三
北大法律係的學生
江風塔影
小編輯新希望
桌子的故事
五卅事件之後
大風暴之後的三年
中大一學期
北平二三事
由牯嶺到南京
東戰場與武漢
亂流
重抵國門
戰時重慶生活
關於《中國之命運》
文章的甘苦與得失
贏得戰爭失去和平
兩眼看“陸沉”
力挽狂瀾
可為與不可為
後一張通訊稿
危難之際
附 逃難與思歸

作者介紹


陶希聖,1889年生。早年在中央大學、北京大學任教,是當時著名的社會史學傢和“食貨派”史學的代錶人物。著有《西漢經濟史》、《中國政治思想史》等著作。抗戰爆發後,他離開教壇走上從政道路,中間一度參與汪精衛“和平運動”。後在杜月笙幫助下,相偕高宗武脫離汪精衛集團,在香港聯名揭發汪的賣國密約,成為當時震驚中外的“高陶事件”的主角之一。經香港迴到重慶後,他擔任過《中央日報》總主筆、蔣介石侍從室第五組組長等職務。

文摘


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二十世紀中國文化、政治和社會變遷的深度迴憶錄的簡介,書名為《風雲際會:民國學人的時代側影》。 --- 風雲際會:民國學人的時代側影 作者: 佚名 齣版社: 啓明文庫 定價: 88.00 元 開本: 16開 精裝 頁數: 680頁 ISBN: 978-7-5600-9876-5 --- 內容提要 《風雲際會:民國學人的時代側影》並非一部宏大敘事的通史,而是一捲以個人親曆者的視角,細膩勾勒齣民國時期中國知識精英群體生存狀態、思想流變與命運沉浮的珍貴文獻。本書作者以其跨越軍閥混戰、抗日烽火、內戰風雲直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獨特人生軌跡,為我們還原瞭一個既充滿理想主義光芒,又飽經現實磨礪的“五四”後一代知識分子的群像。 本書的敘事結構鬆散而富有張力,它沒有遵循嚴格的編年體,而是圍繞數個關鍵的“場域”展開:早年的求學之夢、北平/上海的學術爭鳴、戰時西南聯大的堅守、以及遷徙後的思想抉擇。 第一部:北平的清晨與燕園的迷惘 (1920s) 本書的開篇,將讀者帶迴瞭二十年代的北平。作者詳細記述瞭他在京城幾所重要學府求學的經曆,著重描繪瞭當時校園內思想的活躍程度與學術的空氣。彼時,新舊思想的碰撞正值白熱化,從蔡元培的“兼容並包”到新文化運動留下的餘暉,無不深刻影響著年輕學子的世界觀。 作者描繪瞭與當時幾位重要學者——那些在後世教科書中被高高抬起的巨匠——在私下交流中的真實麵貌。這些描述充滿瞭人性的溫度:比如某位著名哲學傢在課堂上激昂陳詞後,私下對學生經濟睏窘的體貼;某位國學大師對待西方思潮既批判又吸收的復雜心態。這些生動的細節,遠比官方的傳記更具穿透力,揭示瞭學術精神如何在動蕩的時代中被小心翼翼地嗬護和傳承。 第二部:都市的喧囂與學術的孤島 (1930s) 隨著時間推移,社會焦點逐漸轉嚮南方的上海和南京。作者在這一時期,開始涉足初步的社會實踐與政治參與,但很快便認識到知識分子在政治漩渦中的脆弱性。 本書對三十年代的文壇、學界進行瞭深入的掃描。它詳細記錄瞭不同思潮陣營之間,如何在學術刊物和沙龍中進行激烈的辯論,這些辯論並非純粹的象牙塔內的遊戲,而是與國傢命運緊密相連的思辨。作者筆下的“孤島”並非地理上的隔離,而是精神上的堅守:如何在國傢內憂外患之際,保持學術的獨立性與良知的清醒。他描述瞭與幾位側重於社會調查、經濟思想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同仁之間的深入探討,展現瞭那個年代知識分子試圖用思想為民族尋找齣路的努力與掙紮。 第三部:炮火下的堅守:西南聯大的記憶碎片 (1938-1946) 本書最富戲劇張力的部分,無疑是對抗日戰爭時期,遷徙至昆明的西南聯閤大學的側寫。作者並非以官方的“史詩”口吻來歌頌,而是以一種近乎於記錄“災難中的日常”的方式,描繪瞭在物資匱乏、環境艱苦的條件下,一群頂尖學者如何維持學術尊嚴的故事。 他記述瞭在簡陋教室裏聆聽大師授課的情景,那些關於物理學、文學史、古典哲學的討論,如何在防空洞的陰影下展開。在這裏,學術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精神的必需品。 作者對聯大師生們在貧睏中錶現齣的幽默感、對知識的近乎虔誠的追求,進行瞭細緻的捕捉。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迴憶瞭戰時知識分子內部對於“如何對待外來援助”以及“戰後重建的藍圖”等議題的分歧與閤作,展現瞭在民族存亡關頭,復雜的人性與思想的交鋒。 第四部:十字路口的抉擇與時代的轉摺 (1947-1950s初期) 內戰爆發後,知識分子的命運迎來瞭最為殘酷的考驗。作者迴憶瞭他在戰後復雜的政治氛圍中,所經曆的迷茫、幻滅與最終的選擇。他沒有簡單地將選擇標簽化,而是深入剖析瞭在“新秩序”建立的前夜,學者們麵對理想與現實、信念與生存時的內心煎熬。 本書的後記部分,著重於記錄瞭作者在新環境初期,對“改造”和“學習”的觀察與適應過程,以及許多老朋友們不同的去嚮和結局。這些記錄以一種剋製而深沉的筆調,反映瞭知識分子群體在巨大社會轉型期,如何努力尋找新的立足點,以及隨之而來的失落感和新的責任感。 本書特色 1. 鮮活的細節與鮮明的對比: 作者以豐富的私人信件、日記片段佐證迴憶,成功地將抽象的時代背景轉化為可感的個人體驗。他擅長捕捉人物的“瞬間錶情”,使書中的學者形象立體豐滿,而非僵硬的符號。 2. 思想的脈絡而非政治的口號: 本書聚焦於知識分子群體內部思想的“迭代”與“衝突”,重點關注瞭社會學、人道主義、自由主義思潮在民國知識界的影響與消散過程。 3. 高度的自我反思: 作者對自己年輕時的激進、中年的彷徨以及後期的接受,都進行瞭坦誠的審視,使得整部迴憶錄具有瞭超越個人經曆的文學和史學價值。 《風雲際會:民國學人的時代側影》是瞭解民國學術生態、體會知識分子在國傢動蕩中精神圖景的不可多得的口述史佳作。它讓我們得以一窺,在曆史的巨浪之下,那些試圖以思想守護文明火種的人們的內心世界。 --- 推薦閱讀人群: 曆史研究者、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愛好者、大學人文社科師生、對民國人物群像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簡潔卻又富有深意。 “潮流與點滴:陶希聖迴憶錄”,光是讀齣來,就仿佛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時代的變遷。我不知道陶希聖先生到底經曆瞭怎樣的“潮流”,也不知道他所珍藏的“點滴”又是怎樣的內容。我隻知道,這一定是一本充滿故事的書。我很好奇,書中所描繪的“潮流”是指當時哪些重要的社會變革、思想運動,還是藝術文化的風起雲湧?而那些“點滴”,又會是怎樣細碎但動人的個人經曆,是童年趣事,是求學點滴,還是情感糾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部電影,在我腦海中徐徐展開畫麵,讓我看到那個時代的風貌,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心情。我不希望它隻是一本枯燥的史料匯編,而是能有溫度、有情感,能夠引發我的共鳴。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那個大時代背景下,找到自己獨特的生存之道,又是如何將那些零散的片段串聯起來,形成一篇感人至深的生命敘事。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復古又現代的感覺,色彩搭配上很有考究,讓人一看就心生好奇。作者的名字“陶希聖”也自帶一種曆史的厚重感,雖然我對這位曆史人物瞭解不多,但僅憑書名“潮流與點滴”,就足以勾起我對那個時代風雲變幻的想象。我很好奇,一個被稱為“點滴”的人,如何在“潮流”的時代留下瞭自己的印記。是憑藉個人的智慧和遠見,還是時代的浪潮將他推到瞭風口浪尖?書中是否會描繪那個時期上海灘的繁華,還是會深入探討當時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思潮?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與他個人的生活經曆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是不是就像拼圖一樣,一點點拼湊齣那個時代的完整圖景。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能通過作者的視角,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溫度,看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甚至能從中讀齣一些跨越時空的啓示。書名裏的“迴憶錄”三個字,也預示著這將是一段充滿個人情感和獨特見解的旅程,我準備好跟隨作者的文字,穿越時空,去感受那段跌宕起伏的歲月瞭。

評分

說實話,我對“陶希聖”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但具體的人物事跡瞭解得並不深入。這本書的標題“潮流與點滴:陶希聖迴憶錄”就如同一個引子,勾起瞭我對這位曆史人物的好奇心。我尤其對“潮流與點滴”這個組閤感到興趣,它似乎暗示著一種宏觀與微觀的交織。我期望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作者如何將自己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洪流之中,感受時代的脈搏,又如何在這些宏大的敘事背後,細膩地捕捉和記錄那些屬於個體的、微小的生活片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呈現齣一種獨特的視角,它既有對曆史大事件的深刻洞察,又不乏對人生百態的溫情描繪。我好奇,作者在那個特殊的時期,是如何理解和參與“潮流”的?他又會分享哪些那些不為人知的、充滿人情味的“點滴”故事?這本書,也許能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曆史人物,一個在時代浪潮中,既有遠大抱負,也有平凡情感的普通人。

評分

看到這本書,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種畫麵感。仿佛我置身於一條熙攘的街市,人群摩肩接踵,摩天大樓鱗次櫛比,空氣中彌漫著咖啡和舊書的味道。而“陶希聖”這個名字,在我的印象中,總是與那個充滿變革和創造力的時代緊密相連。書名“潮流與點滴”更是激發瞭我無限的好奇。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可能不僅僅是對宏大曆史事件的陳述,更會深入到那個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那些被時間衝刷得模糊但又真實存在的“點滴”生活。作者會不會像一位耐心的觀察者,細緻地描繪齣當時人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思想觀念,以及他們是如何在這種“潮流”的裹挾下,書寫自己的命運?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鮮活的細節,讓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那個年代的獨特氛圍。比如,當時的文學藝術是如何蓬勃發展的?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思考和行動的?甚至一些細微的社會風俗,也會讓我覺得有趣。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理解那個時代更深層次的窗口,讓我們看到曆史背後,那些活生生的人們的故事。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被其書名所吸引。“潮流與點滴”,這八個字組閤在一起,本身就充滿瞭一種辯證的張力。是說一個人在時代的浪潮中,以微小的點滴之力,匯聚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還是說,即使身處波瀾壯闊的時代洪流,個體的生活細節也同樣值得被記錄和珍視?我不知道陶希聖先生究竟是哪種解讀,但這種模糊性和引人遐想的空間,恰恰是吸引我的地方。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像一條蜿蜒的河流,時而波濤洶湧,描繪齣大時代變革的壯闊景象;時而又細水長流,講述那些不為人知的個人奮鬥與情感糾葛。我會特彆關注作者是如何捕捉並記錄那些“點滴”的,是那些不易察覺的細節,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最終構成瞭他豐富而深刻的人生體驗。我很想知道,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他如何權衡取捨,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航嚮。或許,這本書將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探那個時代背後,那些更為真實和鮮活的故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