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数字图文图像颜色管理系统概论》基础篇主要介绍了传统和现代的颜色科学基础理论以及颜色科学技术领域的各阶段成果。在对现代色度学中色貌模型发展过程以及各种色貌模型特点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重点介绍CIE发布的色貌模型CIECAM97s和CIECAM02。对色貌研究涉及的观察条件、色貌属性、色貌现象、色貌模型的核心色适应及色适应变换等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从色貌模型角度分析了简单的色貌模型CIEIAB,从而有利于理解和使用新型色貌模型。《数字图文图像颜色管理系统概论》还对图貌模型涉及的人眼CSF、色差模型S—CIELAB和IPT色空间等进行了介绍;重点描述了Fairchild和Johnson提出的图貌模型;特别对图貌模型在图像色貌预测、图像色差预测、图像质量预测、色貌现象预测、高动态范围图像再现等应用做了详细介绍。在应用篇中对颜色管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基础、ICC颜色管理系统、WCS颜色管理系统以及数字图像颜色管理系统的相关技术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内容简介
《数字图文图像颜色管理系统概论》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数字图文图像颜色管理技术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应用方法。全书由基础篇和应用篇组成。基础篇包括第一章到第七章,主要介绍传统色度学和现代色度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中涉及颜色科学领域新发展的色貌模型和图貌模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应用篇奠定基础。应用篇包括第八章到第十三章,主要介绍数字图文图像颜色管理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特别对ICC颜色管理系统、wcs颜色管理系统等进行了重点介绍。
《数字图文图像颜色管理系统概论》是北京理工大学“211工程”研究生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光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等学科的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基础篇
第一章 颜色与视觉
1.1 颜色与光源
1.2 物体特性描述
1.3 视觉生理学基础
1.4 颜色视觉理论
1.5 视觉现象
1.6 结束语
思考题
第二章 CIE标准色度系统
2.1 颜色匹配与CIE1931RGB
2.2 CIE1931XYZ
2.3 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2.4 光源和照明体
2.5 色差公式与均匀色空间
2.6 色空间的均匀性及色差公式表现
2.7 结束语
思考题
第三章 色貌属性与色貌现象
3.1 色貌属性
3.2 色貌现象
3.3 视觉适应
3.4 结束语
思考题
第四章 色适应变换
4.1 色适应相关概念
4.2 色适应变换
4.3 色适应变换评价
4.4 结束语
思考题
第五章 色貌模型
5.1 色貌模型基础
5.2 色貌模型简介
5.3 CIECAM97s色貌模型
5.4 CIECAM02色貌模型
5.5 色貌模型的测试与评价
5.6 ICC中应用CIECAM02指南
5.7 结束语
思考题
第六章 图像色貌模型
6.1 图像色貌模型相关技术
6.2 图像色貌模型
6.3 iCAM应用
6.4 结束语
思考题
第七章 图像复制效果评价
7.1 心理物理学简介
7.2 色貌及图像复制视觉实验方法
7.3 结束语
思考题
第二篇 应用篇
第八章 数字颜色管理系统概要
8.1 颜色管理系统框架
8.2 颜色管理系统基本概念
8.3 颜色特性文件的构建
思考题
第九章 颜色管理系统变换空间
9.1 通用颜色变换空间
9.2 设备关联的颜色空间
思考题
第十章 ICC颜色特性文件规范
10.1 ICCProfile组成要件
10.2 ICCProfile文件类型
10.3 ICCProfile标签汇总
10.4 ICCProfile标签模型
10.5 ICC特性文件底层编码解析
思考题
第十一章 ICC颜色管理算法与编程
11.1 ICCProfile读写编程的规定和特点
11.2 ICCProfile读程序示例
11.3 ICCProfile写程序示例
11.4 Mattix/TRC类型Profile颜色转换举例
11.5 N-componentLUT型Profile颜色转换举例
11.6 常用颜色转换编程
11.7 SoftProofing软打样编程
思考题
第十二章 WCS颜色管理系统
12.1 WCS概述
12.2 WCS工作流程
12.3 WCS颜色特性文件
12.4 WCS基本设备模型组
12.5 WCS基本色域映射模型组
12.6 最优转换结构
12.7 WCS的API函数
12.8 WCS的API函数调用
思考题
第十三章 颜色管理系统相关技术
13.1 CRT显示器色度预测模型
13.2 输入设备色度预测模型
13.3 嵌入式ICC特性文件格式
13.4 颜色管理常用图像文件格式
思考题
附1 颜色管理系统常用符号及术语
附2 ICC头文件规范常用编码数字类型
附3 色适应变换CAT程序
附4 用于生成ProfileID的MD5程序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4.单目逐次
在观察者一只眼睛观察原始图像时,用中性均匀滤光片遮住另一只眼睛,等到观察原始图像的那只眼睛适应后,用中性均匀滤光片遮住,用另一只眼睛观察复制图像,过程可以交替进行。这种方法可以使两只眼睛处于大致相同的适应状态,避免了同时单目两只眼睛处于不同的观察条件而产生相互干扰。单目逐次观察与匹配如图7-6。
5.记忆匹配
以灯箱观察打印图像与显示器图像颜色再现评价为例说明。在实验过程中,首先要求观察者对灯箱内光源进行适应,同时,记忆该色温照射下原稿的色彩外貌。适应时间最短以l min为限,待观察者适应后,再将灯箱光源遮蔽或关闭并要求观察者转向已开启的显示器。观察时仍需要对显示器进行l min的适应,根据记忆中的“原稿的色彩外貌”进行复制品色彩再现效果比对。实验中要求观察者在色适应60 s后记忆原始图像,因为记忆的准确性非常重要,所以要进行记忆训练。例如,先在显示器上显示一幅图像作为原始图像,等待60 s并记忆,然后从显示器图像中确定哪一幅是原始图像。
几种观察与匹配的优缺点:
·单目匹配优点是精度高、方法简单,缺点是每只眼睛不同的适应状态,观察条件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实现,另外双眼之间相互干扰。
……
前言/序言
数字图文图像颜色管理系统是针对数字化彩色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显示、复制等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颜色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数字图文图像颜色管理系统以传统色度学的理论体系为基础,融合了现代色度学、数字计算机以及其他众多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是当今颜色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热点之一。
本书集合了国内外数字图文图像颜色管理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各阶段成果,尤其对现代颜色管理技术涉及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大篇幅的介绍,力求为从事数字图像颜色技术的科技工作者提供尽可能全面和系统的知识,为促进数字图文图像颜色管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做出有益贡献。
本书的内容按照基础篇和应用篇进行划分。在基础篇中主要介绍了传统和现代的颜色科学基础理论以及颜色科学技术领域的各阶段成果。其中对传统色度学只做了简单介绍。在对现代色度学中色貌模型发展过程以及各种色貌模型特点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重点介绍CIE发布的色貌模型CIECAM97s和CIECAM02。对色貌研究涉及的观察条件、色貌属性、色貌现象、色貌模型的核心色适应及色适应变换等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从色貌模型角度分析了最简单的色貌模型CIELAB,从而有利于理解和使用新型色貌模型。本书还对图貌模型涉及的人眼CSF、色差模型s-CIELAB和IPT色空间等进行了介绍;重点描述了Fairchild和Johnson提出的图貌模型;特别对图貌模型在图像色貌预测、图像色差预测、图像质量预测、色貌现象预测、高动态范围图像再现等应用做了详细介绍。在应用篇中对颜色管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基础、ICC颜色管理系统、WCS颜色管理系统以及数字图像颜色管理系统的相关技术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本书由北京理工大学的廖宁放教授、云南师范大学的石俊生教授以及北京理工大学的吴文敏讲师共同编著完成;他们在颜色科学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岗位上工作多年,特别在数字图文图像颜色技术的科研和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本书的绪论由廖宁放教授和石俊生教授共同撰写;第一~第七章由石俊生教授编写;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以及附录由廖宁放教授编写;第十一章由吴文敏讲师编写;全书由廖宁放教授统稿。
北京印刷学院的刘浩学教授和北京理工大学的胡威捷副教授对本书进行了审阅,提出了大量宝贵意见。北京理工大学颜色科学与工程国家专业实验室的研究生王佳佳同学以及实习生陈远博同学参加了本书的图表制作和文字校对。
数字化时代下的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一本聚焦现代图像技术与色彩科学的深度指南 书籍名称:数字图像处理与色彩科学原理 内容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数字化时代,图像已成为我们理解世界、交流思想、进行艺术创作与科学研究的核心载体。本书《数字图像处理与色彩科学原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兼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体系,覆盖从图像的底层数据结构、核心处理算法到复杂色彩空间的建立与应用的全过程。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罗列,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辅以大量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掌握在现代计算视觉和图形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 本书的结构设计严谨,循序渐进,旨在服务于对数字图像技术有浓厚兴趣的工程师、研究人员、专业设计师乃至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数字图像表示法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图像增强、复原、分割以及特征提取等关键处理流程。 第一部分:数字图像的基石——表示、采集与基础变换 本部分是理解后续所有高级处理技术的基础。我们将详细探讨数字图像是如何在计算机内部被精确表示的。这包括对像素概念的深入剖析,不同位深和色彩模型(如RGB、灰度)下的数据存储方式,以及专业级图像格式(如TIFF、PNG、RAW)的内部结构差异。 图像采集是数字化的第一步。我们将分析图像传感器(CCD与CMOS)的工作原理,探讨量化误差、噪声源的来源及其对最终数字图像质量的影响。随后,我们将转向图像空间域的基础处理技术。读者将学习到如何利用卷积操作实现基本的空间滤波,例如高斯平滑以抑制随机噪声,以及拉普拉斯算子进行边缘增强。我们还将详细解析傅里叶变换在图像处理中的核心地位——频域分析。通过将图像转换到频域,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分离高频细节和低频背景,从而实现更精准的滤波设计,如理想/巴特沃斯低通/高通滤波器。 第二部分:色彩科学的精密世界——从感知到量化 成功的图像处理离不开对色彩的精确理解和控制。本部分将系统介绍色彩科学的基础理论。我们将从人眼视觉的生理学特性入手,探讨CIE 1931标准色度图的构建原理,以及三原色理论在颜色重现中的应用。 核心内容将聚焦于色彩空间的转换与管理。我们将详尽对比和分析最常用的色彩空间:sRGB、Adobe RGB的特性与适用范围。对于专业应用,我们将深入研究CIELAB (La) 空间,理解其作为设备无关色彩空间的优势,并教授如何利用它进行精确的色彩差异计算($Delta E$)。此外,本书将探讨色彩配置文件(ICC Profile)的工作机制,解释ICC Profile如何在不同设备间建立色彩的映射桥梁,确保图像在显示器、打印机和扫描仪之间保持视觉一致性。色彩平衡、白点校正和色域映射的实际操作方法也将被详尽阐述。 第三部分:图像增强、复原与结构分析 在获得原始图像数据后,如何提升其视觉质量并提取有用信息是关键挑战。本部分侧重于提升图像质量的技术和提取结构信息的算法。 在图像增强方面,我们不仅会介绍直方图均衡化等基础方法,还会深入讲解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如CLAHE),它能有效解决局部对比度不足的问题。对于复原工作,我们将系统地讲解点扩散函数(PSF)和噪声模型,并详细解析维纳滤波和盲解卷积等高级复原技术,用于消除运动模糊或离焦模糊。 图像的分割是计算机视觉的基石。本书将全面介绍基于阈值的分割方法,如Otsu's法,同时会深入讲解基于区域的分割技术,如分水岭算法及其在复杂场景下的应用和局限性。最后,我们将探索图像的特征表示:从经典的边缘检测算子(Sobel, Canny)到描述图像纹理和形状的不变矩和Hough变换。 第四部分:现代计算视觉中的高级处理范式 进入本部分的学习,读者将接触到更接近现代工业级应用的复杂算法。我们将探讨图像压缩的原理,对比有损压缩(如JPEG的DCT变换)和无损压缩的性能权衡。 在图像配准与融合方面,我们将解析如何通过寻找兴趣点(如SIFT、SURF特征)和建立变换模型(如RANSAC)来实现多幅图像的精确对齐,并利用色彩和强度信息进行有效的图像融合,这在遥感和医学影像拼接中至关重要。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对数字图像技术进行批判性评估和工程化实现的能力。每一章节都将附带有算法的数学推导、伪代码实现思路,并引导读者思考在特定应用场景下,选择特定算法背后的技术考量,例如在实时系统中如何平衡计算复杂度和输出质量。通过这本详尽的指南,读者将能够掌握驾驭复杂数字图像和色彩数据的核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