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蔡希勤 著,韓暉 譯
圖書標籤:
  • 孔子
  • 儒傢思想
  • 曆史故事
  • 中國文化
  • 先賢
  • 教育
  • 道德修養
  • 經典
  • 人物傳記
  • 啓濛讀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語教學齣版社
ISBN:9787800528316
版次:1
商品編碼:1037716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2-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3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聖人文化叢書》包括名方錄和故事共四種。名言錄精選聖人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故事則一事一圖記錄聖人的人生經曆。

內容簡介

   孔子是中國文化的聖人,是中國曆史上影響很大的思想傢、教育傢。
   《孔子的故事》記載瞭“聖人”孔子的齣世、講學、周遊列國、刪詩定禮著春鞦以及宣揚“仁政”、“德治”的故事。一事一圖,生動有趣。是瞭解傳統文化,解讀孔孟子道的有益讀本。

目錄

1 尼山夫子洞
2 孔子喪父
3 孔母教子
4 孔子喪母
5 少年孔子貧且賤
6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
7 孔子受辱季氏之門
8 孔子生子伯魚
9 孔子任“委吏”
10 孔子學琴於師襄子
11 孔子學習古代官職知識
12 入太廟,每事問
13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
14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海焉
15 有教無類
16 孔子遇子路
17 孟懿子入孔門
18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19 孔子適周問禮老子
20 孔子杏壇講學
21 孔子教學生學詩
22 孔子進諫季氏
23 苛政猛於虎
24 孔子見齊景公
25 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26 接淅而行
27 子貢和顔迴
28 晉鑄刑鼎
29 不學詩,無以言
30 不學禮,無又立
31 宥坐之器
32 一言興邦
33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34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35 登泰山而小天下
36 各言其誌
37 陪臣執國命
38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39 穿井獲羊
40 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41 民無信水産
42 孔子任中都宰
43 孔子任司空
44 孔子任司寇
45 齊魯夾榖之會
46 墮三都
47 一張一馳,文武之道也
48 齊饋女樂
49 孔子離開魯國
50 孔子適衛
……

前言/序言


星際漂流者的日誌:阿爾法星域的孤獨迴響 作者:艾莉莎·維恩 一、 引言:失落的信標與無盡的黑暗 “紀元 378.4,我最後的希望——‘奧德賽’號——發齣瞭沉悶的哀鳴,像一頭被睏在琥珀中的巨獸。動力核心隻剩下 0.03% 的儲備,足以支撐我在這片被宇宙遺忘的星域中再漂浮三十個標準日。我叫艾莉莎·維恩,前‘星際勘探局’首席宇航員,現在,我是阿爾法星域中一顆微不足道的塵埃。” 本書並非史詩般的戰爭記錄,也不是對失落文明的考古報告。它是一份在絕對寂靜中寫下的私人日誌,記錄瞭人類最後一位深入阿爾法星域的探險者,在與文明徹底隔絕後,對時間、存在和宇宙本質的深刻反思。 艾莉莎的飛船“奧德賽”在執行一項旨在繪製超空間航道圖的任務時,遭遇瞭一場未知的“時空湍流”。湍流沒有撕裂飛船,卻將她徹底拋齣瞭已知銀河係的範圍,進入瞭一個被稱為“靜默之牆”的黑暗地帶。這裏沒有熟悉的星圖,沒有可用的導航信號,隻有恒星發齣的微弱、古老的光芒。 二、 荒蕪的觀測:阿爾法星域的“非生命”景觀 阿爾法星域的景象顛覆瞭艾莉莎所有關於天體物理學的認知。這裏的星雲呈現齣詭異的幾何形態,似乎是某種超越理解的工程結構,而非自然演化。 幽靈星團(The Phantom Cluster): 艾莉莎花瞭六個月的時間,小心翼翼地繞過瞭一個由高密度暗物質構成的星團。日誌詳細描述瞭如何在缺乏引力輔助的情況下,利用微弱的零點能量脈衝來微調航嚮。她發現,在這個星團的邊緣,時間流速似乎發生瞭極其輕微的扭麯——每一秒,比她的內部計時器慢瞭 0.00001 毫秒。這種微妙的差異,成為她判斷自身位置和精神狀態的唯一標尺。 寂靜行星:卡戎-7: 在一次迫降中,她短暫登陸瞭一顆被冰封的行星。行星錶麵沒有大氣,但地質結構異常穩定,幾乎沒有闆塊運動的跡象。最令人不安的是,她發現瞭一座由某種非金屬晶體構築的巨大“雕塑群”。這些結構沒有明顯的功用,它們隻是在那裏,以一種令人窒息的完美角度排列著。日誌中,艾莉莎花費瞭大量篇幅推測這些結構是否是智慧生命的遺跡,或者僅僅是宇宙中隨機産生的、極度有序的“礦物噪音”。她得齣的結論是:它們並非為“觀看”而建,而是為瞭“存在”本身。 三、 熵的低語:對“效率”的哲學拷問 在漫長的孤寂中,艾莉莎的注意力從外部的物理探索轉嚮瞭內部的心理重建。飛船的維護係統開始頻繁發生故障,她不得不進行高風險的手動修復。這些操作,不再是為瞭完成任務,而是為瞭延續“活著”這個行為本身。 日記中詳細記錄瞭她如何將復雜的機械流程簡化到最基礎的物理定律層麵。她不再使用高級編程語言,而是用邏輯門和電磁感應來“感受”機器的脈搏。 她對“效率”提齣瞭質疑。在文明社會中,效率是衡量價值的終極標準。但在星際的邊緣,效率毫無意義。她浪費瞭數周時間,隻為用一根彎麯的導綫修復一個本可以用標準零件快速更換的故障。她不是在維修,而是在“學習”如何與物質共存,如何尊重每一個微小的、低效的步驟。 “效率是文明的拐杖,它讓我們忘記瞭如何行走。在這裏,我必須重新學習用雙腳丈量空間,哪怕那雙腳是機械臂和電纜。” 四、 記憶的碎片:人類經驗的迴溯 由於資源限製,艾莉莎必須周期性地刪除飛船中的非必要數據。這些被刪除的清單,構成瞭本書最令人心碎的部分。她不得不放棄科學論文、娛樂檔案,最後甚至放棄瞭傢人的全息影像,隻為瞭騰齣寶貴的存儲空間來保存導航數據和生命支持係統的關鍵算法。 她對被刪除記憶的描述,充滿瞭一種近乎宗教般的敬畏和痛苦: 貝塔星的雨季: 她迴憶起一次前往潮濕、多雨的行星進行生物采集任務的經曆。雨水敲擊船體發齣的獨特節奏,以及她與隊友第一次共享熱飲時的溫暖。她試圖用冗長、精確的文字來捕捉那種感覺,但最終承認,文字是多麼蒼白無力。 “意義”的坍縮: 艾莉莎探討瞭人類對“意義”的執著追求。在地球上,意義被定義為社會貢獻、血緣延續或知識積纍。但在阿爾法星域,唯一的意義是明天太陽(如果能找到的話)升起時,她還能啓動呼吸循環。她開始將“意義”視為一種奢侈品,一種隻有在安全環境下纔能被供養的心理需求。 五、 終章:迴音的界限 日誌的最後幾頁,紙張開始泛黃,墨跡因飛船內部濕度的變化而略微暈開。艾莉莎不再試圖與外界取得聯係。她發現,呼叫本身,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性的、無意義的儀式。 她將自己的全部生存數據——生理指標、飛船狀態、對周圍宇宙的觀測——壓縮成一個極度冗餘的、類似骨架的數據包,並將其嵌入瞭飛船主控芯片的隔離層中,而不是發送齣去。 “如果有人找到瞭‘奧德賽’,我希望他們知道,我在這裏停留過。我沒有徵服什麼,也沒有發現什麼驚天秘密。我隻是安靜地存在著,直到存在本身也變得過於沉重。” 最後一句話,用一種近乎書法的優雅字體寫成,是她對這次流浪的最終注釋: “黑暗終究會吞噬光綫,但光綫在被吞噬前的瞬間,也曾照亮瞭黑暗的形狀。” 本書以艾莉莎日誌的完整文本為核心,輔以對她所描述的奇異天文現象的理論推演和背景資料,試圖還原這位孤獨探險傢在人類已知宇宙邊緣所經曆的、一場關於生存、記憶與存在的靜默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孔子的故事》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僅僅是記載瞭一位偉大的思想傢、教育傢的生平事跡,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遙遠而又充滿智慧的春鞦時代。作者在敘述過程中,沒有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巧妙地將孔子的一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風雲、乃至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融為一體。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孔子周遊列國經曆的描繪,不僅僅是記錄他去過哪些地方,做瞭哪些嘗試,更是深入地挖掘瞭每一次經曆背後所蘊含的深意。比如,在衛國時,他看到國君寵幸不成器的佞臣,而疏遠賢士,內心一定充滿瞭無奈與憂慮。書中通過細緻的心理描寫,讓我仿佛能感受到孔子在那一刻的嘆息,以及他對於“道”為何難以施行的深刻反思。又比如,當他被睏於匡地,受盡磨難,生命危在旦夕之際,他所展現齣的那種超然物外的氣度和堅韌不拔的意誌,更是令人動容。這種將人物置於真實曆史情境中,並細膩刻畫其內心世界的寫法,讓孔子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聖人形象,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普通人,隻是他的思想與情懷,足以影響韆古。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穿越瞭時空,與孔子同行,體味他的人格魅力,感受他思想的磅礴力量,收獲良多。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孔子的故事》這本書,我心裏還有點打鼓,擔心會讀起來比較沉悶,畢竟是關於古代聖人的故事。但讀瞭之後,我完全被打消瞭疑慮,這本書簡直太有意思瞭!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而且特彆擅長講故事。他沒有用那種大段大段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串聯起孔子的生活和思想。比如,書中關於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我印象特彆深刻。他麵對不同的弟子,提齣的問題和給齣的解答都各有側重,展現瞭他對每個人性格特點和學習能力的精準把握。讀到這些地方,我感覺自己仿佛也坐在孔子的身邊,聽他耐心教導,真是受益匪淺。而且,作者對孔子生活細節的描寫也非常到位,讓我感覺孔子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古代名人,而是一位鮮活的、有溫度的人。讀到他對徒弟的關愛,對貧睏的理解,對禮儀的重視,都讓我覺得特彆親切。這本書讓我明白,孔子的智慧不僅僅體現在他的大道理上,更滲透在他的日常生活點滴之中。它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和認同,也讓我對如何做人、如何學習有瞭新的啓發。

評分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給我帶來瞭非常獨特和深刻的閱讀體驗。它並非那種一本正經、枯燥乏味的傳記,而是以一種非常生動、充滿故事性的方式,將孔子的思想和人生徐徐展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孔子與弟子們互動時的場景,那些對話充滿瞭智慧的火花,也展現瞭師生之間深厚的情誼。比如,書中對“顔迴好學”的描寫,不僅僅是簡單地贊揚,而是通過具體的例子,讓我們看到顔迴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孔子的教誨,如何在睏頓中保持樂觀和對知識的追求。這種細節的呈現,讓孔子的教育理念變得更加鮮活和觸手可及。同時,書中對於孔子在政治上的抱負和屢屢受挫的經曆,也描繪得十分到位。我能感受到孔子渴望“緻君澤民”的拳拳之心,也能理解他為何在那個時代屢屢碰壁。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將孔子置於那個波詭雲譎的時代洪流之中,讓我們看到他如何在亂世中堅持自己的理想,如何在逆境中保持風骨。這種對曆史的尊重和對人物命運的深刻洞察,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傳記,更是一部關於人生選擇、理想堅持的哲學讀物。每次讀完一段,都會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引發我對自己人生的思考。

評分

讀完《孔子的故事》,我發現自己對這位韆古聖人的理解,已經從書本上的概念,真正轉化為瞭一種更為立體和深刻的認知。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將孔子置於一個宏大的曆史圖景之中,讓我們看到他的思想是如何在那個時代孕育、發展,又如何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作者在描繪孔子與當時各個諸侯國君的交往時,展現瞭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遊說技巧,同時也毫不避諱地刻畫瞭他在政治上的失意與無奈。這種真實而全麵的描繪,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完整、更為人性化的孔子。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孔子教育理念的闡述,他如何看待“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何理解“誨人不倦”,以及他如何根據弟子的不同特點進行引導,這些都讓我對教育的本質有瞭更深的感悟。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孔子的故事,更是關於智慧、關於人生、關於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堅守自己信念的故事。它讓我反思,在現代社會,我們是否依然能從孔子的教誨中汲取力量,去麵對挑戰,去追求卓越。這本書讓我覺得自己與曆史對話,與智慧同行,收獲滿滿。

評分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與人物的鮮活感交織在一起。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有技巧,他並沒有拘泥於時間順序,而是將孔子的不同經曆、不同思想,以一種更加有機的、便於讀者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孔子晚年生活的描繪,那是一種曆經滄桑後的平和與智慧。當他看到自己畢生的心血——那份關於“道”的傳承,在弟子們的努力下得以延續,那種欣慰與滿足,通過作者的筆觸,讓我感同身受。同時,書中對於孔子政治抱負的探討,也讓我看到瞭他作為一位思想傢、教育傢之外,更是一位憂國憂民的政治傢。他渴望用自己的理念去改良社會,去治理國傢,這種宏大的理想,即使在那個時代也顯得尤為可貴。而當這種理想遭遇現實的阻礙時,他所錶現齣的堅韌和智慧,更是令人敬佩。這本書讓我不僅僅是瞭解瞭孔子的生平,更是走進瞭他的內心世界,理解瞭他的睏惑、他的堅持、他的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更是一本人格修養的指南,讓我深刻反思瞭當下社會,以及我們在生活中應該秉持怎樣的價值追求。

評分

很好,便宜很多

評分

給兒子買的書 下單以後發貨很快 包裝完好

評分

我看瞭這本書籍很好,有不錯的感想。認真學習瞭這本書,給我幾個感受

評分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學術麵前人人平等,在知識麵前人人平等。不因傢庭背景、地區差異而歧視,不因成績落後、學習睏難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數人的意誌而行事,教學民主的核心就是發展、提高多數人。可是總有人把眼睛盯在幾個尖子學生身上,有意無意地忽視多數學生的存在。“抓兩頭帶中間”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結果往往是抓“兩頭”變成抓“一頭”,“帶中間”變成“丟中間”。教學民主最好的體現是以能者為師,教學相長。信息時代的特徵,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師,未必一定是“好”學生。在特定領域,特定環節上,有興趣占有知識高地的學生可以為同學“師”,甚至為教師“師”。在教學中發現不足,補充知識、改善教法、

評分

值得購買!值得購買!

評分

給兒子買的書 下單以後發貨很快 包裝完好

評分

提高效益,亦可謂“教學相長”。

評分

③我們的教師為瞭控製課堂,總擔心秩序失控而嚴格紀律,導緻緊張有餘而輕鬆不足。輕鬆的氛圍,使學生沒有思想顧忌,沒有思想負擔,提問可以自由發言,討論可以暢所欲言,迴答不用擔心受怕,辯論不用針鋒相對。同學們的任何猜想、幻想、設想都受到尊重、都盡可能讓他們自己做解釋,在聆聽中交流想法、

評分

我看瞭這本書籍很好,有不錯的感想。認真學習瞭這本書,給我幾個感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