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韩国

这就是韩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永烈 著
图书标签:
  • 韩国
  • 文化
  • 历史
  • 旅游
  • 社会
  • 风俗
  • 生活
  • 旅行
  • 韩国文化
  • 半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066183
版次:1
商品编码:103808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叶永烈看世界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韩国,国土面积仅为中国的1%,人口只有中国的1/26。然而,韩国经济规模的总量接近中国的三分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差不多是中国的10倍、生动的文字以及大量的图片,从历史和文化的层面,为你展现一个富有活力、充满魅力的韩国。

内容简介

“韩流”——韩国影视在中国拥有广泛的影响,“三星”电子产品深入中国各个角落,韩国足球冲出亚洲,韩国的整容、化妆品、服饰吸引着众多的眼球……韩国是一个很值得中国人探讨的国家。韩国是一个小国,国土面积仅为中国的1%,人口只有中国的1/26。然而,韩国的经济规模的总量接近于中国的三分之一,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差不多是中国的10倍!作者用生动的文字以及自己拍摄的大量图片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富有活力、充满魅力的韩国,从历史和文化的层面深入探索韩国,是一本关于韩国的图文并茂的好书。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主要新著为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诞生的红色历程;《反右派始末》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全过程;180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亡》以及《陈伯达传》、《王力风波始末》,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写照。《邓小平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是关于美国“9.11”事件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的详细记录。此外.还有《用事实说话》、《出没风波里》、《历史在这沉思》、《陈云之路》、《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美国自由行》、《星条旗下的生活》、《俄罗斯自由行》、《欧洲自由行》、《澳大利亚自由行》、《真实的朝鲜》、《今天的越南》、《櫻花下的日本》、《我的台湾之旅》、《多娇海南》等。

目录

飞往韩国
深秋韩国赏红枫
断成两半的“长统靴”
填海建成的仁川机场
韩国印象
太极旗下的国度
一个半岛两个国家
从细节看韩国
都说韩国物价高
“三星共和国”
经济驶上快车道
满城皆是国产车
中国文化的影子
“韩流”与“哈韩”
关于“高丽棒子”
韩国人眼中的中国和日本
十字架下的国度
体验韩国宾馆
周游韩国
泡菜王国
韩国名片——高丽参
“整容改变人生”
周游韩国
首尔的门户——仁川
首都。首尔
韩国“紫禁城”
“蓝宫”青瓦台
漫步首尔的广场
时尚的领头羊——明洞
重访“三八线”
“三八线”下地道战
乌头山上望统一
韩国的美军基地
干舟竞发釜山港
出生在光州的大音乐家
韩国足球“圣地”
妓女头像作市徽的晋州
白茫茫的太平盐田
邂逅香花芳草
尾声:再见韩国!

精彩书摘

中国和日本是韩国的两个邻国。韩国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邻居”呢 ? 在韩国人的眼里,中国是大国,也是穷国。 中国比韩国大得多,韩国不论是人口或者面积,都只相当于中国的一 个省。韩国从南到北,在高速公路上开车5小时也就差不多了。正因为这样 ,韩国火车无卧铺。 历史上,韩国曾经是中国的附属国。然而,韩国人在历史上对中国并 无恶感,这是因为中国并没有对韩国实行殖民统治。相反,在“李氏朝鲜 ”时代,中国的儒家文化成为韩国人的精神支柱。 只是在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之后,中国站到了朝鲜那一边, 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与朝鲜人民军共同作战,从此韩国对中国产生 敌对情绪。在冷战岁月,中国把韩国总统李承晚、朴承熙称为“美帝国主 义走狗”,韩国也抹黑中国,妖魔化中国,中韩两国没有外交关系,断绝 了政治、军事甚至经济的交往。 苏联解体、东欧易帜之后,冷战不复存在,中国与韩国双方都有了建 交的愿望,开始秘密接触。这种接触之所以处于绝密状态,因为一是不能 让朝鲜知道,二是不能让台湾知道。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自国民党从中国大陆败退到海峡彼岸的台湾之 后,跟韩国一直保持密切的“外交关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蒋介石 访问过韩国,韩国总统李承晚也访问过台湾。显然,韩国一旦与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交,台湾会强烈谴责韩国抛弃“老朋友”。 至于朝鲜,更是不愿意看到韩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因为这将意 味着中国不再是韩国的“敌国”。 然而,历史的潮流毕竟不可阻挡。1992年4月,趁着亚太经社理事会第 四十八届年会在北京举行,韩国外交部长李相玉前来参加,当时的中国外 交部部长钱其琛与李相玉进行了两国建交的秘密会谈。 1992年7月15日,钱其琛专程飞往平壤,向金日成主席通报中韩即将建 交。金日成对钱其琛极其冷淡,简单交谈几句就送客了。 至于台湾方面,韩国只是以官方文件表达将撤销驻台湾的“大使馆” 。 1992年8月24日上午9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外长钱其琛与韩国外长李相 玉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园正式签署了中韩建交公报。两国电视台现场 向全世界进行了实况转播。国际媒体和舆论对此高度重视,迅速报道,并 纷纷发表评论,表示祝贺。朝鲜方面对于中韩建交保持沉默。唯独台湾气 急败坏,指责韩国“忘恩负义”,并于前一天撤走在汉城的“大使馆”。 中韩建交后一个月,韩国卢泰愚总统应杨尚昆主席的邀请访华。 中韩建交使中韩关系从“敌国”转为友邦。中韩关系迅速升温。如今 ,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和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中国已连 续多年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及进口市场,也是韩国最大 的贸易顺差来源国。 不过,由于两国之间多年的断绝来往以及冷战的对立情绪,不少韩国 人以为中国跟朝鲜一样贫穷,所以总把中国这个大国看成穷国。在改革开 放前,中国的确是穷国。然而,如今中国是崛起的大国。随着两国交往的 越来越频繁,许多韩国人前往中国,说了句带惊叹号的话:“中国大得令 人震撼!”他们也越来越知道中国已经今非昔比。 我发现韩国人对中国人非常友好。相比之下,韩国人对于日本的感情 ,要错综复杂得多。 在历史上,日本曾经两度大规模侵略朝鲜半岛: 一次是在1592年,日本20多万大军在丰臣秀吉统率下,进犯朝鲜,占 领了大半个朝鲜半岛。韩国人把这一段历史称为“壬辰倭乱”,足见韩国 人对日本的蔑视。 另一次则是在1894年,日本军队趁“李氏朝鲜”内乱于7月6日在仁川 登陆,占领首都汉阳。1910年日本军队把朝鲜半岛沦为殖民地,直至第二 次世界大战战败,长达35年之久。那时候,朝鲜半岛飘扬着日本的太阳旗 ,日本禁止当地人说朝鲜语,规定必须讲日语。日本人高人一等,当地人 成了贱民。 有了这两场痛苦的记忆,韩国人对日本军国主义有着切肤之痛。正因 为这样,韩国人才会对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作出那么强烈的 反应,以至有人切下自己的手指表示抗议。在反对日本军国主义方面,中 国与韩国有着一致的立场。 然而,日本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日本 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韩国要发展经济,却又不得不与日本携手。从某种 意义上讲,日本既是韩国的榜样,又是竞争的对手。也正因为这样,韩国 跟中国的关系比较“单纯”,冷战一旦结束,双方就消除了隔阂,而韩国 跟日本一直处于又爱又恨的两重奏之中。 至于韩国与朝鲜之间,同样是又爱又恨。爱,那是因为朝鲜半岛本来 就是一个国家,互为同胞,有着手足之情,南北情深;恨,则是因为朝鲜 今天发射导弹,明天爆炸核武器,严重威胁韩国的安全,使韩国人时时生 活在战争的阴影中。1950年发生的那场朝鲜战争,几乎把韩国炸成废墟, 韩国人惧怕噩梦重现。朝鲜是韩日两国在安全上共同防范的目标,在这一 点上,韩国跟日本完全站在一起。 当然,对于韩国来说,最为友好的国家是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当年, 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拯救了韩国,把朝鲜人民军从釜山赶回到“三 八线”,韩国才有今日。在战后重建之中,美国又给了韩国极大的经济援 助。所以韩国唯美国马首是瞻,在外交上紧跟美国,甚至响应美国号召派 兵到阿富汗、伊拉克。 不过,那么多美国军队驻扎在韩国,又使韩国有一种成了美国附属国 的感觉。韩国在紧跟美国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自主性 。 国家关系是国家利益的体现。韩国对于中国、日本、朝鲜、美国有着 不同的感情,这五味杂陈,正是韩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以及历史恩怨的 衡量。P56-60

前言/序言

  在写作之余,我有两大爱好:一是旅游,二是摄影。 小时候,很羡慕父亲常常拎着个皮箱从温州乘船出差到上海。很希望 自己也能有机会到温州以外的地方旅行。父亲说,那很简单,在你的额头 贴张邮票,把你从邮局寄出去就行了。 可惜,我直到高中毕业,还没有从邮局寄出去,没有离开过小小的温 州。直至考上北京大学,这才终于远涉千里,来到首都北京,大开眼界。 大学毕业之后,我在电影制片厂工作,出差成了家常便饭,几乎走遍 了中国大陆。 随着国门的开放,我有机会走出去,周游世界。光是美国就去了七趟 ,每回去都住一两个月的时间,从夏威夷直至纽约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 曾五次来到祖国宝岛台湾,2010年是在台湾过的春节,还特地从台北飞往 澎湖和金门这两个离岛。 我的旅行常常是“自由行”,比如应邀到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讲学 ,就顺便在澳大利亚自由行,走了很多地方;美国爆发“9·11”事件,我 特地从上海赶往纽约进行采访,撰写了50万字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 ;也参加各种各样的旅行团,我总是选择那些行程较长的旅游团,以求能 深入地了解那个国家。 记得在朝鲜旅行的时候,我问导游明天(7月27日)你们国家会有什么样 的庆祝活动?那位导游马上很“警觉”地反问我:“叶先生,你以前是否 来过朝鲜?”此后好几次,每当跟他交谈时,他都这么问我。我确实是第 一次去朝鲜。但去每一个国家之前,我都会事先充分“备课”。例如去朝 鲜之前,就十分详细地研究过朝鲜的历史和文化,知道1953年7月27日朝鲜 战争的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就把这一天定为“祖国解放战争胜利 日”,此后年年庆祝。这在朝鲜导游看来,一个对朝鲜情况如此熟知的游 客,势必是此前来过朝鲜的。 很多人问我,在上海住了将近半个世纪,为什么只写过几篇关于上海 的散文,却没有写过一本关于上海风土人情的书。我的回答是:“熟悉的 地方没有风景。”总在一个地方居住,目光会被“钝化”,往往“视而不 见”。当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或城市,就会有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 非常可贵的,能使我的目光变得异常敏锐。出于职业习惯,每到一个国家 我都会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进行观察,“捕捉”各种各样的细节。在东京, 我注意到在空中盘旋着成群的乌鸦,肆无忌惮地在漂亮的汽车上投下“粪 弹”,而东京人却对此熟视无睹。回国之后我便写了《东京的乌鸦》一文 ,介绍中日两国不同的“乌鸦观”。为什么乌鸦在中国被视为不祥的象征 ,而在日本却被奉若神明。这篇阐述日本“乌鸦文化”的散文发表之后, 被众多的报刊转载,原因就在于写出了“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细 节。 另外,我还十分注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观察每一个国家,把旅游 视为一种特殊的考察和采访。在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旅行时,我住在涵碧 楼。在事先做“功课”时得知,涵碧楼原本是蒋介石父子在台湾的行宫。 因此特地跑到当地旅游局,希望查阅“两蒋”在涵碧楼时的历史资料。他 们告诉我,在涵碧楼里就有一个专门的展览馆。于是,我到涵碧楼总台打 听展览馆在哪里。总台小姐很惊讶地说:“那个展览馆已经关闭多年,因 为几乎没有什么客人前去参观,难得有叶先生这样喜欢研究历史的人。” 她打开尘封已久的展览馆的大门,我在那里“泡”了两小时,有了重大发 现。那些尘封已久的展品记载了蒋介石父子在涵碧楼多次接见曹聚仁的情 景。曹聚仁乃是奔走于海峡两岸的“密使”,但是台湾方面从未提及此事 。我把这一发现写进发表于上海《文汇报》的文章里,引起海峡两岸的关 注…… 我爱好摄影。在电影制片厂做了18年编导,整天跟摄影打交道,所以 很注重“画面感”。在旅行时边游边摄,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在我的电脑 里,如今已保存了十几万张照片。除了拍摄各种各样的景点之外,我也很 注意拍摄一些“特殊”的照片。比如,在迪拜的路边发现有一种封闭式的 特殊公共汽车站,立即“咔嚓”一声拍了下来。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安 装了冷气机的公共汽车站。这一细节充分反映了迪拜人先进的观念以及迪 拜的富有和豪华。在韩国一家餐馆的外墙,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个个泡菜 坛子嵌在里面,十分有意思,于是也把它摄入镜头。这充分体现韩国人浓 浓的泡菜情结。照片是形象的视觉艺术,一张精彩照片所包含的信息量是 十分丰富的,是文字所无法替代的。 每一次出国归来,我要进行“总结”。这时候,我的本职——作家, 与我的两大爱好旅行、摄影“三合一”——把旅途的所见所闻写成文字, 配上图片,形成了一本又一本图文并茂的书。日积月累,竟然已出版了14 本这样的“行走文学”图书。 我的“行走文学”,着重于从历史、从文化的视角深度解读一个个国 家,不同于那些停留于景点介绍的浅层次的旅游图书。其实,出国旅游是 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只有善于学习各国的长处才能使自己进步。他 山之石,可以攻玉。旅游是开阔眼界之旅,解放思想之旅,长知识广见闻 。所以,旅行者不仅仅是观光客。 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美意,在策划编辑刘佩英小姐的鼓励下,计 划出版一套《叶永烈看世界》丛书,先出近期刚完成的三本新作,然后随 着我一边“漫游”一边再继续出下去。在此作一预告,我的下两个旅行目 的地是英国和印度,一个是老牌的“日不落帝国”,一个是跟中国比“苗 头”、正在崛起的“金砖之国”。期望在继续完成一系列当代重大政治题 材纪实文学的同时,能够不断向广大读者奉献轻松活泼的“行走文学”新 作。 叶永烈 2010年6月28日 于上海“沉思斋”

《朝鲜半岛:历史、文化与现实的深度透视》 《朝鲜半岛:历史、文化与现实的深度透视》是一部旨在全面、深入地解读朝鲜半岛复杂地理、丰富历史、独特文化以及当前错综复杂现实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本书跳脱出单一的视角,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多维的半岛图景,帮助读者理解这个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着独特角色的地区。 历史的回响:千年演进的轨迹 本书对朝鲜半岛漫长而辉煌的历史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从远古的神话传说、早期国家如檀君朝鲜的建立,到三国时代(高句丽、百济、新罗)的并立与竞争,再到统一新罗的辉煌,以及高丽王朝的文化繁荣和佛教的兴盛。书中细致描绘了朝鲜王朝(李氏朝鲜)长达五百余年的封建统治,其间出现的辉煌成就,如世宗大王创制谚文,以及面临的挑战,如壬辰倭乱和丙子胡乱。 近代以来,半岛的命运急转直下。本书深刻剖析了朝鲜王朝末期的衰落,以及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910-1945)给半岛带来的深重灾难和民族抗争的艰辛。从三一运动的呐喊到独立运动的星星之火,本书不遗余力地展现了朝鲜民族在逆境中的不屈精神。 二战结束后,半岛被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权,即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和韩国(大韩民国)。本书详细回顾了朝鲜战争(1950-1953)的爆发、进程及其对半岛局势产生的深远影响,至今仍是半岛分裂的伤痕。战后,南北双方踏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本书将重点呈现这一历史分叉点后的各自演进。 文化的长河:独树一帜的民族风韵 朝鲜半岛的文化,既与中原文明遥相呼应,又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本书深入挖掘了这些独特的文化基因。 语言与文字: 重点介绍朝鲜语(韩语)的独特性,以及被誉为“科学的文字”的谚文(Hangul)的创制历程和深远意义。书中探讨了谚文如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民族认同的形成。 思想与哲学: 阐述了儒家思想对朝鲜半岛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包括其在家庭伦理、政治制度和教育体系中的体现。同时,本书也探讨了佛教在半岛的传播、演变以及与本土信仰的融合,例如萨满教的遗存。道教、后来的基督教以及现代思潮的涌入,也都被纳入考察范围,展现了思想文化的多元交融。 艺术与美学: 细致描绘了朝鲜半岛在绘画、陶瓷、音乐、舞蹈、戏剧等领域的独特成就。从高丽青瓷的釉色之美,到朝鲜王朝民画的质朴生动;从宫廷雅乐的庄重典雅,到民俗音乐的欢快奔放;从传统的盘索里(Pansori)说唱艺术,到现代戏剧的蓬勃发展,本书力图呈现半岛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审美情趣。 生活习俗与社会礼仪: 深入探讨了朝鲜半岛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饮食文化(如泡菜、拌饭、烤肉等)、服饰(如韩服的演变与意义)、建筑风格(如传统的韩屋)以及重要的社会礼仪和人际交往规则。这些细致的描写有助于读者理解半岛人民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念。 民族精神与价值取向: 探讨了“情”(Jeong)——一种深沉的情感纽带和相互关怀的概念,以及“恨”(Han)——一种复杂的、源于历史苦难而又包含坚韧生命力的情感,如何塑造了半岛人民的民族性格。书中还分析了集体主义、尊师重道、孝道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与传承。 现实的脉络:分裂与融合的张力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半岛分裂后的现实,及其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交织。 分裂的遗产与现状: 深入分析了朝鲜(DPRK)和韩国(ROK)各自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社会结构和发展道路。对于朝鲜,本书探讨了其“主体思想”的意识形态、金氏家族的世袭统治、核武器计划以及国际社会的制裁与孤立。对于韩国,本书则详细介绍了其从威权统治走向民主化的历程,其“汉江奇迹”式的经济腾飞,以及在全球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半岛安全与统一问题: 重点剖析了朝鲜战争遗留的停战协议、南北双方的军事对峙以及地区安全格局。本书将审视半岛统一的可能性、面临的挑战以及不同阶段的接触与对话尝试,包括阳光政策、朝韩首脑会晤等历史事件。 地区与国际互动: 分析了朝鲜半岛在地缘政治中的关键位置,以及与周边大国(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错综复杂的关系。书中探讨了六方会谈、朝核问题外交、以及美国在半岛的军事存在等议题,揭示了半岛问题如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社会变迁与文化交流: 关注半岛社会内部的现代化进程,包括城市化、人口结构变化、性别平等议题、以及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同时,本书也探讨了南北方之间有限的文化交流、以及韩国文化(K-Culture)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如K-Pop、韩剧、韩国电影等,它们如何以一种非政治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半岛人民的情感距离。 未来展望: 在对历史、文化和现实进行了全面梳理之后,本书最后部分将对朝鲜半岛的未来进行审慎的展望。面对地缘政治的挑战、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社会内部的多元需求,半岛的走向将何去何从?本书将基于严谨的分析,提出多种可能的演变路径,并强调和平、稳定与合作对于整个半岛乃至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性。 《朝鲜半岛:历史、文化与现实的深度透视》旨在成为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人文关怀的著作,通过清晰的逻辑、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朝鲜半岛及其人民的全面视角,帮助读者拨开迷雾,洞察其内在的逻辑与不竭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三段评价: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就不能只看它的宣传片或者流行文化。需要的是那种接地气的、深入到生活肌理的叙述。《这就是韩国》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需求。作者的文字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充满了力量,他/她用一种非常朴素的方式,描绘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韩国。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韩国人“人情味”的描述,那种在邻里之间、朋友之间相互扶持的温暖,以及在困难时刻不离不弃的担当,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韩国社会中存在的挑战,比如教育资源的竞争,以及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压力,这些都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讲解,那些在现代生活中依然被认真对待的仪式感,让我看到了韩国文化传承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能够更深入地去体会和理解这个民族的情感和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动人的韩国。

评分

第二段评价: 《这就是韩国》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在场”体验。我一直对东亚文化圈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韩国作为其中的重要一员,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总是让我着迷。然而,以往接触到的关于韩国的信息,往往侧重于其发达的经济、潮流的时尚,或者是那些被精心包装的“韩流”文化。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她仿佛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捕捉到了韩国社会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比如,书中关于韩国社会等级制度的描写,以及这种制度如何渗透到日常的沟通和行为方式中,让我大开眼界。还有对韩国人在面对挑战时的坚韧和集体力量的刻画,这些都让我对这个民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还涉及了一些韩国的社会问题,比如年轻人面临的压力,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这些都让我看到一个国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首尔街头,感受着早晨清冽的空气,聆听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声,观察着行色匆匆的人们。它让我看到了韩国光鲜亮丽背后,那些更为复杂和真实的肌理。

评分

第四段评价: 对于《这就是韩国》这本书,我可以说它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我原本抱着一种“随便看看”的心态去翻阅,没想到却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但又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既不会让人觉得过于亲近而失去客观性,也不会让人觉得疏远而难以入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韩国社会价值观的剖析,那种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寻找平衡的努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现象,都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作者在韩国生活的趣闻轶事,这些小故事不仅让阅读过程更加轻松有趣,也从侧面印证了作者对韩国文化的理解。我读到一些关于韩国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他们在产品设计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的例子,这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预设的观念,而是让我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它让我有机会以一种更平和、更深入的方式去理解一个我之前仅仅是“听说”过的国家。

评分

第五段评价: 《这就是韩国》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场关于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深度探索。我一直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共通之处感到好奇,而韩国,作为一个在东亚地区独具特色的国家,其文化的发展轨迹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这本书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韩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家庭伦理到职业道德,从公共设施到私人空间,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韩国人对待“时间”的态度,那种既高效又注重仪式感的独特风格,让我对“效率”有了新的理解。作者在叙述中,巧妙地将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因素以及个体经验相结合,勾勒出一个复杂而生动的韩国图景。书中对于韩国人在面对外部文化冲击时的适应与创新,以及如何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拥抱现代,这些观察都非常独到。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中,形成其独特的魅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韩国,更是一次关于文化认知的学习过程,让我对“他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

第一段评价: 拿到《这就是韩国》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莫名的好奇心。平时我对韩国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影视剧和一些热门美食上,感觉它是一个充满时尚感和活力的国家,但总觉得隔着一层滤镜,不够真实。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种朴实而又不失细节的文字。作者并没有直接灌输“韩国有多么好”或者“韩国有多么不好”,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讲述着他/她在韩国生活的点滴。从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到人际交往中的微妙之处,再到社会制度和文化习俗的细致描绘,都让我感觉无比亲切。尤其是一些关于韩国人“情”的观念,以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微妙平衡,这些都不是在表面文章里能轻易触及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慢生活”的篇章,那不仅仅是节奏的放缓,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一种对当下状态的珍惜。它让我反思自己快节奏的生活,思考如何在忙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它所传递的真实感和温度,却深深地打动了我。仿佛我跟着作者的脚步,一步一步地走进了那个我以为熟悉的,却又充满惊喜的韩国。

评分

可是知道吗?成长是一种溶剂。

评分

还可以呀,不错呀,,,,,

评分

包装很好,物流也快,但无塑封。

评分

一如既往的送货很快,就是冲着这点买的

评分

即使有再多的不幸我也会坚强面对;

评分

文字较少 图片丰富 书写的还不错

评分

买过叶老师的澳大利亚一书,很不错,对澳洲的风土人情有了全面了解。是旅游的功课书。

评分

还可以呀,不错呀,,,,,

评分

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