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陶瓷古彩装饰

传统陶瓷古彩装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宁钢 著
图书标签:
  • 陶瓷
  • 古彩
  • 装饰
  • 传统工艺
  • 中国陶瓷
  • 艺术
  • 历史
  • 文化
  • 工艺美术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923190
版次:1
商品编码:103833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代陶瓷教科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8-01
页数:76
正文语种:汉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传统陶瓷古彩装饰》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古彩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内容涉及古彩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高峰时期,如明代成化时期的斗彩和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瓷与清代康熙时期的五彩瓷的面貌特征的全面比较。对古彩内容、题材、装饰方法、古彩的陶瓷造型、古彩瓷绘操作程序、工艺要求、古彩作品欣赏、近现代景德镇古彩艺术的发展和革新等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与论述。这是一部图文并茂,有理论到实例训练为一体的基础教科书。《传统陶瓷古彩装饰》的编著、出版目的在于继承传统古彩的艺术精华,推陈出新,开拓创新的途径。在学习和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资料,创造出新的装饰方法和装饰风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繁荣陶瓷古彩艺术的创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简介

宁钢,男,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文学士,陶艺专业2000年硕士研究生班毕业。现任陶瓷学院教授、硕导、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近年来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发表作品100余幅(件),论文20余篇,曾 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各类陶艺评比金奖二项、银奖二项、一、二、三等奖十余项。人民日报、 劳动报、新民晚报、文汇报、香港大公报、香港明报、解放日报、南京日报、江西日报、景德镇日报等报纸及《中国画报》、《中华新时代》、《美术观察》、《艺术界》、台湾《陶艺》、美国《陶艺》月刊等国内外30多个重点刊物和杂志均以专版专刊登陶艺作品和评论,1995-999年先后在香港、上海、南京、等地举办陶艺个人展四次,作品由文化部、中国工艺美术馆、日本恩巴近代博物馆等地收藏,1997年出版《宁钢陶瓷艺术》个人画册1998年出版《设计色彩教学》教科书。2003年出版《中国当代陶艺家——-宁钢艺术作品集》,2005年出版《陶瓷古彩装饰》教科书,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当代陶瓷全集》、《景德镇陶瓷全集》,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台湾亚太地区国际现代陶瓷展、韩国东方陶艺展,“中法文化年”法国展览等。多次赴加拿大、韩国、台湾等国参加陶艺交流活动。
刘乐君女,1978年2月出生于景德镇。200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获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比较研究,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设计教研室教师,景德镇女陶艺家协会会员。近年来在《中国陶艺》。《中国陶瓷》,《陶瓷研究》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专业论文,2001年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第一届全国陶瓷艺术展览,2003年作品获第二届全国陶瓷艺术展览铜奖,2003年作品获江西省首届艺术作品大赛二等奖,2003年作品获“中陶杯”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展优秀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古彩的名称来源及各时代古彩的发展
第一节 古彩的名称
第二节 古彩的形成和发展
1.古彩形成的背景
2.各时代古彩的发展和演变
3.三个高峰时期的古彩瓷(在化时期的斗彩和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瓷与康熙时期的五彩)的比较
4.近、现代景德五彩瓷艺术的继续发展和革新

第二章 古彩的表现内容
第一节 以动物为题材的吉祥纹样
1.龙
2.凤
3.狮
4.麒麟纹
5.象
6.鹿
7.马
8.鹤
9.鹭鸶
10.喜鹊
11.蝙蝠
12.蝴蝶
13.锦鸡
14.鸳鸯
15.鱼纹
16.鳜鱼
17.螭
第二节 以植物为题材的吉祥纹祥
1.牡丹
2.芙蓉
3.莲花
4.梅花
5.竹
6.松
7.兰花
8.菊花
9.石榴
10.桃子
11.佛手
12.梧桐
第三节 吉祥图案纹样
第四节 人物、故物题材纹样
1.历史俄故事纹样
2.民间人物图
3.神话传说题材
4.仕女题材

第三章 古彩的陶瓷造型
1.日常用具
2.文具
3.陈设及玩赏品
4.各类陈设用异形瓶

第四章 古彩的装饰方法
第一节 线
1.铁线描
2.行云流水描
3.钉头鼠尾猫
4.虚入虚出的线描
第二节 点
第三节 面
第四节 圈

第五章 古彩的颜料及调配工具
第一节 古彩的颜料
1.油料(用乳香油调的颜料)
2.透明水颜料(用水调和颜料)
第二节 古彩的调配工具
1.油
2.其他调配工具
3.笔

第六章 古彩的绘画步骤
1.拷贝
2.搓料
3.磨料
4.打料
5.勾线
6.分染
7.点“沙点”
8.车箍
9.填色
10.罩“雪白”料
11.提款署名
12.最后烧成效果

第七章 古彩的烧成

第八章 古彩中易出现的问题
1.线条不流畅
2.线条画不细
3.“分染”过渡不匀
4.“皱色’砚象
5.“惊爆”现象
6.“颜色灰暗,无光泽”的现象
7.烧成后画面“花”“乱”的现象
8.“炸料”、“炸线条

第九章 古彩作品欣赏

前言/序言


《千年遗韵:中国古代染织技艺的演变与传承》 本书并非聚焦于陶瓷的古彩装饰,而是将视线投向另一项同样承载着悠久历史与精湛技艺的传统工艺——中国古代染织。我们将共同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探寻丝绸、麻布等织物在漫长岁月中,如何通过染色的艺术,焕发出绚丽多彩的生命力。 第一章:丝路的源起与初染 本章将从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的萌芽出发,追溯染织技艺的起源。我们将探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原始麻布残片,以及它们所揭示的早期染色尝试。随后,我们将聚焦于商周时期,重点介绍甲骨文中与染织相关的文字记载,分析当时染料的种类、染色方法以及初步形成的色彩体系。 早期文明的织与染: 从陶寺遗址到仰都遗址,探寻最早的纺织痕迹与简单的染色实践。 商周的色彩密码: 解析甲骨文中关于“帛”、“染”、“色”的字词,还原早期贵族对色彩的认知与运用。 天然染料的探索: 深入研究植物染料(如茜草、蓝草)的早期发现与应用,以及动物染料(如紫草)的初步认识。 第二章:秦汉魏晋:色彩的规范与技艺的飞跃 秦汉大一统的局面,为染织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本章将详细阐述秦汉时期在染织方面的国家规范与工艺进步。我们将分析汉代墓葬出土的精美丝织品,如锦、帛、纱等,以及它们所展现出的高超染色技术和复杂纹样。魏晋时期,随着士族文化的发展,色彩的审美也日益丰富,本章将探讨这一时期染织技艺在艺术性上的突破。 秦代的色彩制度: 探讨秦朝统一文字、度量衡对染织业的影响,以及官方对色彩的初步规范。 汉代的丝织奇迹: 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襕”、“彩锦”等为例,解析汉代印染、织锦技艺的精湛之处。 魏晋风度的色彩写意: 分析曹魏、晋代文人对色彩的审美情趣,以及染织技艺在服饰、室内陈设中的艺术表现。 第三章:隋唐盛世:染织的辉煌与国际交流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染织技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本章将重点描绘隋唐时期染织业的繁荣景象,分析其在染料、技术、纹样等方面的创新。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丝绸之路在染织技艺传播与交流中的作用,介绍唐代染织如何吸收外来元素,又如何反向输出,影响世界。 唐代染坊的规模与管理: 考察唐代官营染坊的组织结构与生产模式,以及私营染坊的兴起。 缤纷的唐代色彩: 深入研究唐代染料的丰富性,如使用“红花”染出鲜艳的红色,使用“靛蓝”染出深邃的蓝色。 纹样的创新与象征: 分析唐代染织中常见的团花、瑞兽、联珠纹等,以及这些纹样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文化意义。 丝绸之路的染织对话: 探讨波斯、中亚等地的染色技术和纹样风格如何传入中国,以及中国染织如何影响周边国家。 第四章:宋元时期:细腻的审美与多元的技法 宋代以其精致典雅的审美著称,染织技艺也呈现出更为细腻和多元的特点。本章将介绍宋代染织在色彩搭配、纹样设计上的独特之处,以及新的染色技法的出现。元代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其染织技艺也吸收了北方民族的特色,本章将对此进行分析,并探讨宋元时期染织在商业化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清雅”之色: 分析宋代士大夫对淡雅、自然的色彩偏好,以及在染织中如何体现“素”、“雅”之美。 印染技法的演进: 重点介绍宋代缂丝、蜡染、扎染等工艺的成熟与发展。 元代的“胡风”与“汉韵”: 探讨元代染织中蒙古族服饰元素的融入,以及汉族传统技艺的传承。 染织的商业化浪潮: 分析宋元时期染织品市场的活跃,以及其对民间生活的影响。 第五章:明清的传承与转型 明清两代,染织技艺在继承前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涌现出新的发展。本章将详细介绍明清时期染织在色彩、纹样、工艺上的特点,如明代的大红大绿、龙凤纹样,清代的花鸟纹、缠枝纹等。同时,我们将分析随着西方贸易的兴起,染织技艺也面临着挑战与转型。 明代的皇家气派与民间风情: 探究明代皇室对染织色彩和纹样的规定,以及民间染织的丰富多彩。 清代的精工细作: 聚焦于清代缂丝、刺绣等工艺的巅峰成就,以及其精细的针法和繁复的图案。 染料的化学化趋势: 探讨明清时期对于化学染料的初步接触与应用,以及其对传统染织的影响。 西方贸易的冲击与融合: 分析西方染织品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以及中国染织如何尝试适应新的需求。 第六章:近代以降的挑战与复兴 进入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使得传统染织业面临严峻挑战。本章将分析近代化进程中,传统染织技艺的衰落与变迁,以及在此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对传统工艺的抢救与保护。最后,我们将展望当代染织技艺的复兴之路,探讨其在设计、创新与市场化方面的新机遇。 工业革命的浪潮: 分析机器生产对传统手工染织的替代效应。 传统工艺的守护者: 介绍近代以来,为保护和传承染织技艺而做出贡献的个人与机构。 当代染织的创新与融合: 探讨当代设计师如何将传统染织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思考如何将宝贵的染织技艺发扬光大,让千年遗韵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千年遗韵:中国古代染织技艺的演变与传承》是一部关于色彩、纤维与匠心的史诗。本书将通过详实的史料、丰富的图版,带领读者领略中国古代染织工艺博大精深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在色彩运用与物质文明发展上的智慧与创造力。这是一次穿越历史的回响,一次对古老技艺的深情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学者,我接触过不少关于陶瓷的书籍,但《传统陶瓷古彩装饰》依然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文明的审美,必须从它的物质载体入手,而陶瓷,无疑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载体之一。其中,古彩以其独特的色彩表现力和装饰技法,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器物本身的罗列和鉴赏,而是深入挖掘了古彩装饰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以及它所折射出的不同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作者对各个时期古彩风格的演变,例如从明代的早期萌芽,到清代的繁盛,再到后续的风格变化,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古彩装饰题材的深入解读,那些反复出现的龙纹、凤纹、缠枝莲、回纹等等,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造型、寓意和表现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通过对这些纹饰的解读,我能够窥见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以及人们的审美偏好。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丰富的图版和严谨的考证,更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深刻思考,将一件件精美的瓷器,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去理解。

评分

在我的收藏生涯中,总是对那些色彩浓郁、图案繁复的陶瓷情有独钟,特别是那些能够唤起我内心深处对东方古典美学共鸣的作品。《传统陶瓷古彩装饰》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类艺术品的高度期待。我一直认为,陶瓷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器型和釉色,更在于其上承载的丰富装饰艺术。古彩,以其鲜明大胆的用色和充满生命力的图案,在众多装饰手法中独树一帜,却又往往难以深入理解其精髓。这本书的到来,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学习平台。它不仅展示了大量高清精美的古彩瓷器图片,涵盖了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古彩装饰的技法、色彩构成以及纹样演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每个纹样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的解读,比如龙纹、凤纹、缠枝莲纹等,它们是如何在不同时期被赋予新的内涵,又如何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那些散落在历史中的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一个清晰而完整的体系,让我能够系统地认识和理解古彩装饰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我感觉,通过这本书,我不仅是在欣赏美丽的瓷器,更是在品味一种流传千年的艺术智慧和审美哲学。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总觉得中国传统艺术就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里面藏着无数让我着迷的故事。《传统陶瓷古彩装饰》这本书,就像一本关于“色彩”和“故事”的精彩读物,将我带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瓷器世界。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在瓷器上绘制的图案很好奇,比如那些龙啊、凤啊、花啊、草啊,它们是怎么画上去的?为什么颜色那么鲜艳,而且看起来非常有活力?这本书用非常生动的方式,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书中展示了好多好多漂亮的古彩瓷器,那些鲜亮的红、绿、黄、蓝,就像画家在画布上尽情挥洒色彩一样,看得我眼花缭乱。而且,书里不仅仅是展示图片,它还解释了每一种颜色和图案的含义,比如为什么画龙,为什么画牡丹,原来它们都代表着美好的祝愿,就像古代人们送给彼此的“吉祥话”一样。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龙”的描写,各种各样威武的龙,在不同的瓷器上都有不同的姿态,我感觉它们好像活了一样,守护着这些珍贵的器物。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传统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评分

自从我开始在自己的生活空间里融入一些具有东方韵味的元素,便深深地被中国传统陶瓷的魅力所吸引。然而,对于古彩这个概念,我一直停留在模糊的认知阶段,只知道它色彩鲜艳、图案繁复,却不知其所以然。《传统陶瓷古彩装饰》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古彩的精致世界。我一直对那些描绘在瓷器上的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充满了好奇,它们是如何被绘制上去的?色彩的搭配又有何讲究?书中不仅展示了大量精美的古彩瓷器图片,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古彩的工艺流程,从胎体的选择、釉料的配制,到色彩的研磨、绘画的技巧,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惊讶于古彩对色彩的极致追求,那些浓烈而又和谐的色彩组合,是如何在高温烧制后依然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书中的图解和文字描述,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工匠们如何在素胎上挥洒自如,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画面。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古彩纹饰所蕴含的文化寓意,那些吉祥图案、神话传说,都赋予了瓷器更深层的内涵。我开始明白,为何一件古彩瓷器能够超越器物的实用功能,成为承载历史、文化和情感的艺术品。这本书让我对“装饰”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表面的修饰,而是与器物本身灵魂相契合的升华。

评分

作为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精致美学的人,我对那些能够点缀生活、增添情趣的艺术品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而中国传统陶瓷,尤其是那些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古彩瓷器,总是能够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传统陶瓷古彩装饰》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类艺术品的追求。我一直对古彩这个概念充满好奇,总觉得它是一种既传统又充满活力的装饰艺术。这本书就像一位细心的老师,将我带入古彩的世界,让我得以一窥其究竟。我非常喜欢书中展示的那些精美绝伦的古彩瓷器图片,那些浓烈而又和谐的色彩,那些生动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图案,都让我深深着迷。书里对古彩装饰题材的深入解读,更是让我明白了这些图案背后的文化寓意,比如牡丹象征富贵,莲花象征纯洁,这些都让瓷器不仅仅是器物,更是承载着人们美好愿望的艺术品。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色彩运用的分析,古彩的红、绿、黄、蓝、紫等颜色,是如何在瓷器上巧妙搭配,营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传统艺术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色彩和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痴迷于东方美学、尤其钟情于那些穿越千年时光的瓷器纹饰的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那些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古彩图案,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古人的生活情趣、审美追求,甚至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常常在博物馆、拍卖会的图录或者网络上零散地见到这些精美的器物,虽然惊叹于其技艺之高超、色彩之鲜艳,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无法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和工艺细节。《传统陶瓷古彩装饰》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古彩世界的大门。它让我看到了那些绘制在瓷器上的龙凤、祥云、花鸟、山水,不再是冰冷的图案,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作者对每一个纹饰的描绘都细致入微,从构图的讲究,到色彩的运用,再到笔触的细腻,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窑口古彩风格的梳理,这让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出明清时期古彩的演变轨迹,以及各个时期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对于我这样想要系统学习传统陶瓷艺术的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我仿佛能感受到工匠们在窑火的炙烤下,用手中的画笔,一点点将心中的灵感化为永恒的瓷韵,那种对艺术的虔诚和对技艺的精益求精,通过这些文字和图片,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眼前。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古彩装饰”本身,更是关于一种失传的技艺,一种沉淀的文化,一种流传千年的东方智慧。

评分

在我看来,一件具有历史价值的艺术品,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传承。《传统陶瓷古彩装饰》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让我感受到历史温度和文化厚度的作品。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陶瓷,作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和文化载体,其装饰艺术更是我关注的焦点。古彩,以其独特的色彩表现力和精湛的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呈现了大量精美的古彩瓷器图片,更深入地挖掘了古彩装饰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作者对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古彩风格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辨别出古彩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征。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古彩纹饰的解读,那些反复出现的龙、凤、花鸟、山水等图案,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审美观念。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习到了关于古彩装饰的知识,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评分

我一直相信,一件艺术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一定是因为它在技艺、审美和文化上传承了某种独特的东西。《传统陶瓷古彩装饰》这本书,恰恰让我看到了古彩装饰所蕴含的这种独特魅力。我对于那些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中国古瓷器一直有着深深的喜爱,尤其是那些在瓷器上绘制的繁复而又生动的图案,总让我觉得充满了故事和智慧。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了一幅古彩艺术的长卷,让我得以领略其精髓。书中展示的大量高清图片,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那些色彩浓烈、构图巧妙的古彩瓷器。更重要的是,作者对古彩装饰的技法、色彩理论以及纹样寓意的深入剖析,让我不仅仅是停留在“好看”的层面,而是能够真正理解古彩艺术的价值所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色彩组合的讲解,那些鲜艳的色彩是如何和谐地搭配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视觉冲击力。这本书让我明白,古彩装饰不仅仅是表面的色彩堆砌,更是中国传统艺术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它承载着古人的审美追求,也诉说着中华文明的辉煌。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跨越时空的艺术品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带有浓厚历史底蕴的中国传统陶瓷。《传统陶瓷古彩装饰》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欣赏和了解古彩装饰的魅力。我一直对那些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的古彩瓷器心生向往,总觉得它们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然而,对于古彩的形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我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作者对古彩装饰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从材料的选择、工艺的流程,到色彩的运用、纹样的构成,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古彩风格演变的分析,它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古彩是如何从萌芽走向成熟,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的。书中大量的精美图片,更是让我大饱眼福,那些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鸟、山水,以及那些寓意吉祥的图案,都展现了古彩装饰的独特魅力。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对古彩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老物件情有独钟,尤其是家里的奶奶传下来的老瓷器,上面绘制的那些花纹,总让我觉得充满了故事。《传统陶瓷古彩装饰》这本书,就像一个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让我看到了那些曾经只能在记忆碎片中模糊出现的色彩,在书中变得如此清晰和生动。我一直对古彩这个词感到好奇,知道它一定很特别,但具体是怎么样的,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求知欲。它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各种各样精美的古彩瓷器,那些红、绿、黄、蓝、紫等鲜艳的色彩,在白色的瓷胎上跳跃,仿佛拥有了生命。我最喜欢看书里对那些花鸟图案的描绘,比如孔雀的羽毛,小鸟的眼睛,简直栩栩如生,好像下一秒就要飞出来一样。书里还解释了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比如牡丹象征富贵,鸳鸯象征爱情,让我觉得这些瓷器不仅仅是好看,还承载着美好的祝愿。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我童年时看过的那些连环画一样,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让我这个对陶瓷艺术不太懂的普通读者,也能看得津津有味。它让我对家里的老瓷器有了更深的感情,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