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現在市麵上關於曆史人物的整理書籍汗牛充棟,但真正能做到“增訂”並體現齣價值提升的卻不多見。如果說初版已經是一個堅實的基礎,那麼這個“增訂本”所體現齣的精益求精的態度,纔是真正讓我佩服的地方。這種修訂工作,絕不是簡單的文字校對,而是需要重新審視大量新齣土的史料和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並將其有機地融入既有的框架之中。這種持續的打磨和完善,顯示瞭作者對曆史事業的長期承諾。它讓我感覺,我手中的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一個活的、不斷生長的知識體係。對於任何需要精確、權威的曆史人脈和事件時間綫索的研究者而言,這無疑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可靠的工具之一,其價值遠超其定價。
評分作為一個對曆史細節有著近乎偏執追求的愛好者,我總是在尋找那種能“補白”的書籍。很多通史類著作為瞭宏觀敘事,總會捨棄一些看似邊緣卻很關鍵的信息點。這本工具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用一種近乎檔案整理的方式,將這些“邊角料”係統化瞭。我特彆欣賞它在人物關係梳理上的細緻程度,有時候一個跨越瞭三代人的傢族傳承脈絡,通過這本書的梳理,變得清晰可見。這對於我們理解曆史事件背後的復雜推手至關重要。它不像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傳記閤集,更像是一個高度濃縮、經過提煉和交叉驗證的史料數據庫。每一次翻閱,我都有種在曆史迷宮中找到新的齣口的感覺,那種豁然開朗的體驗,是其他快餐式讀物無法給予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實在是一絕,那種沉甸甸的質感,拿到手上就覺得是花瞭心思的。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觸感溫潤,墨跡清晰有力,即便是標注的小字也毫無費力之感。閱讀體驗極佳,讓人忍不住想一頁一頁地翻下去。設計上,邊距的留白恰到好處,既不會顯得空洞,又給眼睛留下瞭呼吸的空間。而且,對於一部涉及如此龐大信息量的工具書來說,清晰的索引和目錄結構是成功的關鍵。這本的目錄設計得非常直觀,查找起來非常順暢,很多時候我隻需要掃一眼就能定位到我需要的信息模塊,這對於做研究或者隻是偶爾查閱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如果非要雞蛋裏挑骨頭,也許封麵設計可以再大膽一些,但話說迴來,這種厚重的曆史書籍,穩重內斂的風格或許纔是最閤適的。總之,從實體的角度來看,它已經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是值得收藏和常置於案頭的佳作。
評分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這個領域的,當時感覺資料分散、不成體係,查找起來簡直是災難。直到我翻閱瞭市麵上幾本相關的工具書,纔發現信息組織的方式對研究效率的影響有多大。這本書的敘事邏輯和時間軸的構建,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不隻是簡單地羅列人名和生卒年份,而是巧妙地將人物置於他們所處的曆史背景和交際網絡之中,這種“見微知著”的手法,讓我對特定時期的社會風貌有瞭更立體的認知。比如,它對某個小人物的記錄,往往能從側麵反映齣當時主流圈子的動態,這種細節的捕捉非常到位。這種編排方式,真正體現瞭“知見錄”的精髓——不僅是知道,更是對知識的深度理解與整閤。對於想深入瞭解某個曆史片段脈絡的人來說,它提供瞭最好的導航圖。
評分閱讀這類曆史性著作,最怕的就是遇到那種生硬、晦澀的文風,讓人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語言的駕馭能力卻顯得遊刃有餘。它的行文流暢自然,雖然內容密集,但卻很少齣現拗口的句式或過於學究氣的錶達。即便是對於初涉此領域的新手,也能相對輕鬆地跟上節奏。這種平衡的藝術非常難把握——既要滿足專業人士的考據需求,又不能讓普通讀者感到枯燥。書中對一些爭議性事件的處理也頗為得當,作者顯然是秉持著謹慎的態度,提供瞭不同的觀點供讀者參考,而非武斷地下結論。這種開放性的態度,反而極大地增強瞭其作為參考書的可靠性和包容性。
評分曆史名傢來新夏代錶作
評分曆史名傢來新夏代錶作
評分梁啓超三次論述的另一變化,即其最初所論是“學術思想”,後兩次則僅言“學術”,而不及“思想”。其實他三次所論述的,如其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所說,除具體人、事的去取有差異外,根本觀念無大異同;山三者的研究對象基本是一迴事,可見明顯的繼承關係。則晚年梁氏僅言“學術”而不及“思想”,固可能有更加“精密準確”的自覺意識在,但若說其心目中“思想”與“學術”的關係密切到幾乎可以混為一談或融於一爐的程度,大概也差不多。凹
評分來先生此書為尋找傳記資料提供方便,為研究清史必備工具書
評分一直想買這一本書瞭,很好。
評分本書敘錄明末迄清末三百年間人物年譜,收錄譜主1251人,敘錄年譜1581篇。全書分為十捲,前八捲為書錄,按年代編次,捲九為知而未見錄,捲十譜主、譜名、編者、譜主彆號索引。所著錄者,除捲九,均為編著者經眼。著錄內容包括譜主小傳,年譜著錄情況,年譜內容特色、價值等,十分豐富,一書在手,既可以指引門徑,又有省卻翻檢之功。
評分本書敘錄明末迄清末三百年間人物年譜,收錄譜主1251人,敘錄年譜1581篇。全書分為十捲,前八捲為書錄,按年代編次,捲九為知而未見錄,捲十譜主、譜名、編者、譜主彆號索引。所著錄者,除捲九,均為編著者經眼。著錄內容包括譜主小傳,年譜著錄情況,年譜內容特色、價值等,十分豐富,一書在手,既可以指引門徑,又有省卻翻檢之功。2005年1月,來新夏先生接受一傢網絡媒體的訪談時,當網友問及“平生最滿意的著作是什麼”時,他毫不猶豫地迴答:“《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原因很簡單,它給瞭很多人以方便。”《知見錄》初版於1983年,是較早的目錄學著作,一舉奠定瞭來新夏在圖書文獻學領域的地位。在此之前,有關年譜目錄有王德毅《中國曆代名人年譜總目》、楊殿珣《中國曆代年譜總錄》等。《知見錄》雖然略晚,但在簿錄群籍的基礎上,加入瞭“辨章學術”的內容,拓寬瞭年譜目錄的學術含量和實用空間。因此問世後受到歡迎,直到近年仍有學者寫信求書。《知見錄》初版本涉及譜主680人,敘錄778篇,總56萬字;增訂本涉及譜主1252人,敘錄1581篇,總110餘萬字。此次增訂本(2010年12月)和初版本比較,內容擴展瞭整整一倍。據作者在增訂本《序言》中所述,新增年譜之來源主要有四:一是新編新齣清人年譜,二是北京圖書館齣版社的《年譜叢刊》,三是上海圖書館藏秦翰纔等的稿抄本,四是散藏在高校和公共圖書館的稿抄本和油印本。不過,《知見錄》增訂本的學術價值,並非簡單體現在數量的“增”上,而更突齣地錶現在質量的“訂”上。一是改正初版本之疏失。例如,《(先大父)泗州府君事輯》,譜主應為張佩芳,初版誤為張佩芬;《(先)文靖公年譜》,編者應為孫慧惇,初版誤為孫慧愷。凡是發現舛訛,均一一正謬。二是考辨各傢著錄之疏失。例如,《肯庵自敘年譜》條,楊殿珣著譜主係清乾隆八年(1743)生,作者在按語中考訂曰:“譜主生於乾隆八年十一月三十日,應為公元1744年1月14日。”諸如此類,全書隨處可見。三是訂補原譜之內容。
評分厚厚的一大本,300-100外加用瞭東券,接近摺上對摺
評分之前就想弄一本舊版的,很貴,新版雖然不便宜,但好在增訂瞭不少內容,嘉惠學林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