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中国史学发展进程中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鸿篇巨著,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至为深远。《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包含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全面地叙述了纵贯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历史,完整地再现了起于上古时代,终于西汉中期的恢宏历史画卷。
《史记》全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在这五个组成部分中,本纪与列传是全书的主体,故《史记》的体裁也被称为“纪传体”。
自东汉末年开始在士大夫阶层中流传的《史记》,多年来出现了多个版本,其中的清同治九年(1870年)金陵书局的校刻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被现代学者视为善本,它汇校了宋、元、明三代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版本,并汲取了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失误较少。本书包括三部分,分别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全书即以此刻本为基础,并参考其他文献,精选原著中的经典篇目整理而成,避免了原文讹误、缺漏等现象的出现。但是,由于材料来源很多,各本之间难免会有不统一的地方,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这部《史记》的影印本,拿到手上就有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那泛黄的纸张和古朴的字体,仿佛带着千年的风霜,让人立刻沉浸到那个遥远的时代。我特地选择了这个国学/古籍的版本,主要是冲着它的注释和校勘来的。毕竟原文的阅读难度对于现代人来说是相当可观的,那些古奥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没有好的导读,简直如同天书。这本书的排版相当用心,行间距适中,没有那种廉价影印本常见的模糊不清或重影现象,这对于长期阅读来说至关重要,眼睛不容易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关键人物传记前的简要背景介绍,虽然是白话文,但切中要害,能迅速将读者的思维拉回到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去。比如读到项羽的传记时,开篇的几句背景铺垫,立刻让我对他的悲剧色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武夫形象上。这本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的笔法,那种不动声色的叙事中蕴含的巨大情感张力,着实令人叹服。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历史书写,是需要极高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的。
评分坦率地说,如果作为一个刚接触国学的新手,我可能会被这套书的厚重和深度吓退。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打发时间”的读物,它要求你投入心神,去适应其独特的叙事节奏和思维方式。我喜欢它在叙事上的跳跃性,它不完全是线性的编年史,而是以事件为核心进行辐射和联系,这反而更符合我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过程——一个点往往牵动着无数的线索。我个人习惯在阅读时使用一个小的笔记本,记录下自己对某些历史观点的疑问和想法,而这套书的设计,正是为这种深度研读提供了最佳的文本基础。它强迫你慢下来,去咀嚼每一个字背后的历史重量,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追求故事的结局。可以说,拥有这样一个扎实可靠的《史记》版本,就像拥有了一位最严谨的古代历史导师陪伴,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学术上的小进步。
评分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态,准备迎接一场艰苦卓绝的阅读之旅。然而,实际体验比我想象的要顺畅得多。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的“本纪”和“世家”,因为我对秦汉时期的权力更迭和关键人物的命运轨迹最为感兴趣。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典雅,采用了线装的样式,虽然翻阅起来需要更小心翼翼,但那种仪式感是平装本无法比拟的。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考据工作做得极其扎实,每当涉及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评价时,它都会在脚注中引用其他史料进行侧面印证或对比,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研究价值。举个例子,关于韩信“功高震主”的描述,不同篇章之间的相互参照,让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可见,避免了单方面叙事的片面性。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能接触到如此精良的学术整理成果,实在是幸运。它不仅仅是阅读历史,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审视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真实。
评分这部《史记》的价值,在我看来,体现在它对人物复杂性的深刻刻画上。我常常惊叹于司马迁笔下人物的立体感,他们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而是充满了矛盾与挣扎的个体。我最近沉迷于“游侠列传”,这本书对这些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个体命运的描绘,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却又植根于现实的残酷。这个古籍版本在处理这些“非主流”人物时,保持了极高的客观性,既没有过度美化他们的武勇,也没有轻视他们对当时社会秩序的影响。它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阶层、不同价值取向的人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无奈。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挖掘一个深埋的宝藏,总能发现新的理解角度。尤其在处理像刺客这类边缘人物时,那种既批判又同情的复杂情感,使得这部两千年前的作品至今读来依然荡气回肠,让人深思个体自由与国家法制之间的永恒张力。
评分我购买的这套古籍版本,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其文献价值而非普及性,这对我这种已经对基础史实有所了解的读者来说,恰恰是需要的。我最看重的是它对一些偏僻官职、古老礼仪的详细解释。那些在现代白话文解读中常常被一笔带过的术语,在这套书里都有详尽的“释义”。比如“太史”、“中尉”等职位的权力范围和实际运作模式,通过这部书的注释,我才有了具象化的概念。阅读体验上,纸张的质感很有韧性,不易破损,即使用力去对照不同页码,也不会有顾虑。唯一的“小遗憾”可能是,由于是严格按照古代版式影印,字体偏小,对于晚上在台灯下阅读时,需要额外的放大镜辅助,但瑕不掩瑜,这是尊重原貌的必然代价。它让我体会到,要真正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必须从这些最基础的词汇和制度入手,绕不开这些浩如烟海的文字细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