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人生三书(共3册) | 开本: | 16 |
| 作者: | 龙应台 | 页数: | |
| 定价: | 102.6 | 出版时间: | 2013-03-01 |
| ISBN号: | 9787549555017 | 印刷时间: | 2013-03-01 |
| 出版社: | 广西师大 | 版次印次: | |
编辑推荐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她的《野火集》有万丈豪气,34岁d一次做母亲,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龙应台《人生三书》系列——《孩子你慢慢 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2014年简体字经典新版,领先海峡两岸,为读者d一次汇拢。 《孩子你慢慢来》讲述两个德国孩子,一位台湾妈妈,孩子调皮,母亲教育,相互之间一直有这种成长的“拔河”,用她的语言来说,是希望孩子成为“像一株小树 一样正直”的人。全书精选28幅家庭照片,特别收入孩子视角的跋语2篇,哥哥华安(安德烈)19岁写的《放手》,弟弟华飞(菲力普)15岁写的《我这样长 大》。本书是20年来zui温暖、zui受欢迎的“母子之书”,给华人世界无数读者、无数家庭带来感动和启迪。 《亲爱的安德烈》真诚袒露龙应台、安德烈母子两代的碰撞与交融,平等探讨心灵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本书特别收入弟弟菲力普写给哥哥安德烈的信《谁说香港 没文化》,还新增安德烈d一次披露的照片,追踪记录安德烈成长的青春。 《目送》是21世纪的《背影》和感人至深的“生死笔记”结合体,是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本书内含龙应台亲手摄影。 内容推荐 《孩子你慢慢来》是龙应台龙应台的《人生三书 》之一,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 和起点素面相对,做zui深刻的思索,zui不思索的热爱 。面对初生至童年、少年时期的两个孩子(华飞、华 安),从出生,到开始说话、识字、逐渐认识这个世 界,书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有无法抑制的爱怜,也 有母子的无奈和迷惑。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 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 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亲爱的安德烈》是《人生三书》之二,是龙应 台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14岁。当她卸任台北市政 府的工作,重新有时间陪家人过日子的时候,安德烈 已是1米84高的18岁青年大学生。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多岁;他们也是两国 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 ,但龙应台无论如何要认识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从此,他在德国,她在香港,他到香港,她到台 湾,母子俩用了长长的3年时间相互通信,在信中他们 平等得令人惊讶,坦率得近乎痛楚。
他们原来也可能在他18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 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他们做了不同的尝 试——她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龙应台“ 认识了人生里d一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d一次 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目送》是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之三,七十四 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 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 ,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 冷照山壁。 作者简介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台湾甚至大陆发生深远的影响。34岁d 一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且至今未毕业——龙应台“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 “作业”。 目录 《孩子你慢慢来》 【序】 蝴蝶结/龙应台 初识 龙 那是什么 终于嫁给了王子 野心 欧嬷 写给怀孕的女人 他的名字叫做“人” 啊!洋娃娃 寻找幼稚园 神话·迷信·信仰 男子汉大丈夫 渐行渐远 读《水浒》的小孩 一只老鼠 葛格和底笛 高玩 放学 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触电的小牛 【跋】 我这样长大/华飞(15岁的弟弟) 放手/华安(19岁的哥哥) 《亲爱的安德烈》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龙应台 连结的“份”/安德烈 d1封信 十八岁那一年 第2封信 为谁加油? 第3封信 逃避国家 第4封信 年轻却不清狂 第5封信 对玫瑰花的反抗 第6封信 一切都是小小的 第7封信 有没有时间革命? 第8封信 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 第9封信 两种道德 第10封信 烦恼十九 第11封信 阳光照亮你的路 第12封信 让豪宅里起战争 第13封信 向左走,向右走 第14封信 秘密的、私己的美学 第15封信 菩提本非树 第16封信 藏在心中的小镇 第17封信 你是哪国人? 第18封信 哪里是香格里拉? 第19封信 问题意识 第20封信 在一个没有咖啡馆的城市里 第21封信 文化,因为逗留 第22封信 谁说香港没文化?——菲力普给安德烈的信 第23封信 大学生哪里去了? 第24封信 下午茶式的教养 第25封信 装马铃薯的麻布袋 第26封信 孩子,你喝哪瓶奶? 第27封信 二十一岁的世界观 第28封信 给河马刷牙 第29封信 第二颗眼泪 第30封信 KITSCH 第31封信 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 第32封信 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长? 第33封信 人生诘问 第34封信 你知道什么叫二十一岁? 第35封信 独立宣言 第36封信 伟大的鲍勃·迪伦和他妈 在时光里/龙应台 《目送》 【代序】你来看此花时 【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 雨儿 十七岁 爱情 山路 寂寞 (不)相信 1964 明白 什么 共老 如果 跌倒——寄K 牵挂 胭脂 寒色 散步 为谁 俱乐部 回家 五百里 菊花 母亲节 两本存折 幸福 zui后的下午茶 【Ⅱ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寻找 忧郁 我村 海伦 火警 薄扶林 黑帮 金黄 杜甫 舞池 手镯 江湖台北 四千三百年 阿拉伯芥 普通人 首尔 Sophistication 雪白的布 星夜 卡夫卡 常识 淇淇 狼来了 新移民 蔚蓝 花树 乱离 时间 距离 苏麦 莲花 慢看 【Ⅲ 满山遍野茶树开花】 幽冥 缴械 年轻过 女人 假牙 同学会 关山难越 老子 走路 眼睛 语言 注视 关机 冬,一九一八 魂归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龙 与宇宙惊识的安安,不足两岁,却有着固执的个 性,他很坚决地要知道这世界上所有东西的名字。四 只脚、一身毛、会走动的东西叫“狗狗”,但是,同 样四只脚、一身毛、会走动的东西,如果耳朵特别尖 、鼻子特别尖,就叫“狐狸”。比较小,叫出来的声 音是喵呜喵呜的,就叫做“猫咪”。
有时候,安安从妈妈那儿却得不到答案。他肥肥 的手指指着书上画的,仰脸热切地问: “什么?” 妈妈凑近书本,看了又看,说: “不知道哩!老天,怎么有这样的东西!” 安安不太高兴了,手指固执地停在那里,带点责 备口气地,大声说: “妈妈,什么?” 妈妈只好又低下头去细看。这个东西,有老虎的 头、狗熊的身体、豹子的脚。汉声出版的小百科用各 种插图来解说动物演化的过程。这不是两岁孩子的书 ,但里面图画很多,小安安认为整套书就是为他画的 ,每天都要翻翻摸摸。书本立起来有他一半高,精装 封面又特别沉重,他总是费尽力气,用陶侃搬砖的姿 态把书从卧房抬到客厅里去,气喘喘地。书摊开在地 上,安安整个人可以趴在上面。
“好吧,”安安的妈妈不得已地说,“这东西叫 做怪物。” “外物!”安安慎重地重复一次,满意地点点头 。翻过一页,又指着书上一个角落,“妈妈,什么? ” 妈妈一看,是个猪头象身的东西,她忙站起身来 ,说:“怪物,宝宝,都叫怪物。你来喝杯热牛奶好 不好?还给你加阿华田?” 有时候,妈妈发觉,在将宇宙介绍给安安的过程 里,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曲折。三个月前,妈妈带着安 安来到台北的龙山寺前,庙廊柱子上盘着一条张牙舞 爪的龙,长长的身躯绕着柱子转。安安指着龙突出的 彩眼,惊喜地扯扯妈妈的裙角,“妈妈,什么?” 妈妈蹲下来,牵起安安的手,伸出去,让他触摸 龙的身体,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说:“这是龙,宝宝 ,这是龙。说,龙——” 安安很清晰地重复:“龙。” 庙里的烟火薰香像缥缈的游丝一样飘进妈妈的鼻 息。她觉得意犹未尽,好像除了介绍“龙”的名字之 外还有很多重要的话忘了说,好像让华安认识“龙” 与介绍他认识“狗狗”和“狐狸”不是同类的事情。
究竟妈妈还想说什么呢?她一时自己也想不起来,只 突然听裙边仍旧在仰头凝视的安安说: “龙,好大!” 回到欧洲,当然就看不到龙了。可是有一天,在 电车里的安安突然对着窗外大声喊:“龙,龙,妈妈 你看——” 电车恰好停下来,妈妈赶快望出车窗,窗外是深 秋萧瑟的街道、灰沉沉的屋宇、灰沉沉的天空、灰沉 沉的行人大衣。唯一的色彩,是一条近一百米长的彩 带,结在枝骨峥嵘的行道树上,大概是准备迎接圣诞 节的彩饰。妈妈突然明白了:小安安以为任何长条的 东西都叫做“龙”。
“不是的,安安,”妈妈说,“那是一条彩带, 不是——” 话没说完,刮起一阵秋风,鲜红的彩带在风里波 浪似的翻滚起来,此起彼落,妈妈一时呆住了,她以 为自己在看一条春节鞭炮声中的五彩金龙——谁说这 不是一条龙呢? 回到家里,妈妈一头栽进厨房里,说是要给安安 做鱼粥,“常吃鱼的小孩聪明。”她带点迷信地说, 一面开始切姜丝。
安安“噔噔瞪”跑进他自己的房间,放眼巡视了 一下自己的各种财产,那包括毛茸茸的兔子、乌龟、 狗狗、公鸡、狗熊……还有会讲话的玩具鸟、会哭的 黑娃娃、会奏乐的陀螺,还有可以骑的三轮车、爸爸 自己一岁时摇过的木马、装着喇叭的卡车……当然, 还有一箩筐的小汽车。
“哗啦”一声,厨房里的妈妈知道安安已经选定 了他要玩的,他正把一箩筐的汽车倾倒在地上。
妈妈一边切胡萝卜一边不自觉地哼着歌,一边当 然是竖着一个耳朵侦测安安的动静,她自己不喜欢吃 胡萝卜,可是从来不放过任何让华安吃胡萝卜的机会 。
“吃红萝卜眼睛好。”妈妈想着,突然发觉自己 在哼的曲调是“咕哇呱呱呱呱呱,就是母鸭带小鸭— —”她停下刀来,觉得有点恍惚:奇怪,以前自己常 哼的歌是“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 花/满画楼”,现在怎么哼起这个母鸭调调来? “妈妈,你看!”华安兴奋地冲进厨房,拉起妈 妈湿淋淋的手,“来!” 妈妈另一只手还握着菜刀,跟着华安进了房间。
地毯上是华安的车队:卡车、吉普车、巴士、摩托车 、旅行车、拖车……一辆接着一辆,紧密地排列成歪 歪斜斜的长条,从墙脚延伸到床头。
“妈妈,”华安指着车队,郑重地说,“龙!” 妈妈弯下身来轻吻安安冒着汗的脸颊,笑得很开 心:“对,宝宝,龙;车水马龙。” 妈妈拎着菜刀,走出了安安的房间,安安又蹲下 来,听见妈妈在哼,一支很熟悉的歌,也快乐地跟着 唱起来:“伊比亚亚伊比伊比亚——” 《孩子你慢慢来》P14-18
.........................
《生命的回响:在时光的河流中品味人生》 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每一朵浪花都闪耀着独特的色彩,每一个瞬间都承载着丰富的故事。在这条河流中,我们或快或慢,或急或缓,沿途拾取风景,也跌跌撞撞地成长。这本《生命的回响》并非是一部流水账式的记录,也不是一味地描摹童年单纯的快乐,更不是一封封充满深情的书信往来。它是一次深刻的凝视,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一次在时光长河中对自我与亲情的细致体悟。 本书旨在捕捉那些生命中不经意间流淌出的、却又至关重要的瞬间。它不是一个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命运。相反,它将笔触聚焦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那些在匆忙间可能被忽略的、却又悄悄塑造着我们的点点滴滴。或许是一次与孩童游戏时,突然被他们纯粹的眼神所触动;或许是在静谧的午后,读着一本泛黄的书,思绪飘回到遥远的过去;或许是在某个平凡的黄昏,望着远方,心中涌起一股淡淡的、却又绵长的情愫。这些瞬间,如同散落在河床上的鹅卵石,每一颗都自有其独特的光泽和纹理,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生命河流的独特印记。 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童年的回响”。这并非是对“孩子你慢慢来”这种温情叙事的简单复刻,而是更侧重于观察孩子成长的“内在逻辑”与“生命节奏”。我们不以成人的视角去“指导”或“期盼”孩子的成长,而是努力去理解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体的独特轨迹。当孩子用他们的方式探索世界,用他们独特的语言表达情感时,我们所做的,是静静地倾注理解与陪伴,而不是急于纠正或加速。这种“慢慢来”,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等待,更是一种对生命自主性的尊重,一种允许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感受、去犯错、去学习的耐心。我们会探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些令人惊叹的创造力,那些在看似笨拙的模仿中蕴含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在面对挫折时所流露出的韧性。这些并非来自于刻意的教导,而是生命本身蓬勃生长的自然体现。作者将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观察角度,去记录和分析这些“慢”节奏下的“快”成长,展现生命体如何从最初的懵懂,一步步构建起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也反过来启迪着成年人的生命智慧。 接着,我们将进入“人生的对话”。这部分与“亲爱的安德烈”那种书信往来式的倾诉不同,它更像是对生命中那些重要关系的一次深刻反思,一种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有灵犀”。我们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来自他人的关怀或建议,而是主动地去理解他人,去进行有意义的交流。这种“对话”,可能发生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可能发生在伴侣之间,也可能发生在朋友之间,甚至可能发生在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对话。它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也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更是一种生命体验的分享。我们会探讨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下,我们如何与他人建立起真正有意义的连接,如何在误解与理解的交织中,深化情感的羁绊。这种对话,不一定充满华丽的辞藻,也不一定伴随着慷慨激昂的陈词,它可能仅仅是在一个眼神的交汇中,一次淡淡的微笑里,或者一次默默的支持中。关键在于,这种连接是真实而深刻的,它能够触及生命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同时也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理解和接纳他人。我们将挖掘在这些“对话”中,生命是如何被滋养,如何被塑造,如何在这种相互的映照中,找到存在的意义。 最后,本书将抵达“岁月的沉思”。这部分并非“目送”那种对于远行的挥手与祝福,而是更侧重于个体在生命晚期,对过往经历的一种沉静梳理与深刻回味。当时光的脚步逐渐放缓,当生命的河流趋于平静,我们不再执着于前进的方向,而是回过头来,审视那些已经走过的路,品味那些曾经的情感。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恩”,也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我们会探讨在生命的暮色中,那些曾经的遗憾是否还能被化解,那些曾经的快乐是否依旧闪耀,那些曾经的伤痛是否已经抚平。这是一种内省,也是一种超越。我们会关注个体在面对衰老与离别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尊严,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最深刻的意义。这种“沉思”,不是消极的哀叹,而是积极的整合。它将过往的经历,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都转化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让它们在晚年的人生画卷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我们将看到,那些曾经的奔跑与停歇,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最终都化作了生命深处的智慧,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为平和、更为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生命的终点,也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当下。 《生命的回响》所要传递的,是一种对生命过程的尊重,对个体独特性的珍视,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深刻体认。它不是一套心灵鸡汤,也不是一套人生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午后的阳光下,与你一起静静地品味一杯茶,分享一些故事,让你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诗意与宁静,让你在时光的河流中,感受到生命最真实、最动人的回响。它鼓励读者去放慢脚步,去用心感受,去真诚地与他人交流,去深刻地反思生命。在这一切的过程中,读者会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含在我们每一个细微的瞬间,就流淌在我们每一次真挚的情感互动中,就沉淀在我们每一次对过往的温情回望里。最终,这本书希望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读者内心深处对生命最本真的渴望,唤醒那些潜藏在平凡生活下的,不平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