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 | 人生三書(共3冊) | 開本: | 16 |
| 作者: | 龍應颱 | 頁數: | |
| 定價: | 102.6 | 齣版時間: | 2013-03-01 |
| ISBN號: | 9787549555017 | 印刷時間: | 2013-03-01 |
| 齣版社: | 廣西師大 | 版次印次: | |
編輯推薦 華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筆,她的《野火集》有萬丈豪氣,34歲d一次做母親,她的文字也可以有萬丈深情……龍應颱《人生三書》係列——《孩子你慢慢 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2014年簡體字經典新版,領先海峽兩岸,為讀者d一次匯攏。 《孩子你慢慢來》講述兩個德國孩子,一位颱灣媽媽,孩子調皮,母親教育,相互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用她的語言來說,是希望孩子成為“像一株小樹 一樣正直”的人。全書精選28幅傢庭照片,特彆收入孩子視角的跋語2篇,哥哥華安(安德烈)19歲寫的《放手》,弟弟華飛(菲力普)15歲寫的《我這樣長 大》。本書是20年來zui溫暖、zui受歡迎的“母子之書”,給華人世界無數讀者、無數傢庭帶來感動和啓迪。 《親愛的安德烈》真誠袒露龍應颱、安德烈母子兩代的碰撞與交融,平等探討心靈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本書特彆收入弟弟菲力普寫給哥哥安德烈的信《誰說香港 沒文化》,還新增安德烈d一次披露的照片,追蹤記錄安德烈成長的青春。 《目送》是21世紀的《背影》和感人至深的“生死筆記”結閤體,是跨三代共讀的人生之書!本書內含龍應颱親手攝影。 內容推薦 《孩子你慢慢來》是龍應颱龍應颱的《人生三書 》之一,本書裏的龍應颱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 和起點素麵相對,做zui深刻的思索,zui不思索的熱愛 。麵對初生至童年、少年時期的兩個孩子(華飛、華 安),從齣生,到開始說話、識字、逐漸認識這個世 界,書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有無法抑製的愛憐,也 有母子的無奈和迷惑。它不是對傳統母職的歌頌,它 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隻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傢纔寫得 齣這樣的生活散文。
《親愛的安德烈》是《人生三書》之二,是龍應 颱離開歐洲的時候,安德烈14歲。當她卸任颱北市政 府的工作,重新有時間陪傢人過日子的時候,安德烈 已是1米84高的18歲青年大學生。
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30多歲;他們也是兩國 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瞭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 ,但龍應颱無論如何要認識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從此,他在德國,她在香港,他到香港,她到颱 灣,母子倆用瞭長長的3年時間相互通信,在信中他們 平等得令人驚訝,坦率得近乎痛楚。
他們原來也可能在他18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 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他們做瞭不同的嘗 試——她努力瞭,他也迴報以同等的努力。龍應颱“ 認識瞭人生裏d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也d一次 認識瞭自己的母親”。
《目送》是龍應颱的《人生三書》之三,七十四 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 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 ,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瞭幽微,如燭光 冷照山壁。 作者簡介 龍應颱,1952年生於颱灣,華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筆,33歲著手寫《野火集》抨擊時弊,21天內再版24次,對颱灣甚至大陸發生深遠的影響。34歲d 一次做母親,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且至今未畢業——龍應颱“人生三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是這堂“人生課”中的三本 “作業”。 目錄 《孩子你慢慢來》 【序】 蝴蝶結/龍應颱 初識 龍 那是什麼 終於嫁給瞭王子 野心 歐嬤 寫給懷孕的女人 他的名字叫做“人” 啊!洋娃娃 尋找幼稚園 神話·迷信·信仰 男子漢大丈夫 漸行漸遠 讀《水滸》的小孩 一隻老鼠 葛格和底笛 高玩 放學 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觸電的小牛 【跋】 我這樣長大/華飛(15歲的弟弟) 放手/華安(19歲的哥哥) 《親愛的安德烈》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龍應颱 連結的“份”/安德烈 d1封信 十八歲那一年 第2封信 為誰加油? 第3封信 逃避國傢 第4封信 年輕卻不清狂 第5封信 對玫瑰花的反抗 第6封信 一切都是小小的 第7封信 有沒有時間革命? 第8封信 我是個百分之百的混蛋 第9封信 兩種道德 第10封信 煩惱十九 第11封信 陽光照亮你的路 第12封信 讓豪宅裏起戰爭 第13封信 嚮左走,嚮右走 第14封信 秘密的、私己的美學 第15封信 菩提本非樹 第16封信 藏在心中的小鎮 第17封信 你是哪國人? 第18封信 哪裏是香格裏拉? 第19封信 問題意識 第20封信 在一個沒有咖啡館的城市裏 第21封信 文化,因為逗留 第22封信 誰說香港沒文化?——菲力普給安德烈的信 第23封信 大學生哪裏去瞭? 第24封信 下午茶式的教養 第25封信 裝馬鈴薯的麻布袋 第26封信 孩子,你喝哪瓶奶? 第27封信 二十一歲的世界觀 第28封信 給河馬刷牙 第29封信 第二顆眼淚 第30封信 KITSCH 第31封信 兩隻老虎跑得慢、跑得慢 第32封信 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長? 第33封信 人生詰問 第34封信 你知道什麼叫二十一歲? 第35封信 獨立宣言 第36封信 偉大的鮑勃·迪倫和他媽 在時光裏/龍應颱 《目送》 【代序】你來看此花時 【Ⅰ 有些路啊,隻能一個人走】 目送 雨兒 十七歲 愛情 山路 寂寞 (不)相信 1964 明白 什麼 共老 如果 跌倒——寄K 牽掛 胭脂 寒色 散步 為誰 俱樂部 迴傢 五百裏 菊花 母親節 兩本存摺 幸福 zui後的下午茶 【Ⅱ 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 尋找 憂鬱 我村 海倫 火警 薄扶林 黑幫 金黃 杜甫 舞池 手鐲 江湖颱北 四韆三百年 阿拉伯芥 普通人 首爾 Sophistication 雪白的布 星夜 卡夫卡 常識 淇淇 狼來瞭 新移民 蔚藍 花樹 亂離 時間 距離 蘇麥 蓮花 慢看 【Ⅲ 滿山遍野茶樹開花】 幽冥 繳械 年輕過 女人 假牙 同學會 關山難越 老子 走路 眼睛 語言 注視 關機 鼕,一九一八 魂歸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龍 與宇宙驚識的安安,不足兩歲,卻有著固執的個 性,他很堅決地要知道這世界上所有東西的名字。四 隻腳、一身毛、會走動的東西叫“狗狗”,但是,同 樣四隻腳、一身毛、會走動的東西,如果耳朵特彆尖 、鼻子特彆尖,就叫“狐狸”。比較小,叫齣來的聲 音是喵嗚喵嗚的,就叫做“貓咪”。
有時候,安安從媽媽那兒卻得不到答案。他肥肥 的手指指著書上畫的,仰臉熱切地問: “什麼?” 媽媽湊近書本,看瞭又看,說: “不知道哩!老天,怎麼有這樣的東西!” 安安不太高興瞭,手指固執地停在那裏,帶點責 備口氣地,大聲說: “媽媽,什麼?” 媽媽隻好又低下頭去細看。這個東西,有老虎的 頭、狗熊的身體、豹子的腳。漢聲齣版的小百科用各 種插圖來解說動物演化的過程。這不是兩歲孩子的書 ,但裏麵圖畫很多,小安安認為整套書就是為他畫的 ,每天都要翻翻摸摸。書本立起來有他一半高,精裝 封麵又特彆沉重,他總是費盡力氣,用陶侃搬磚的姿 態把書從臥房抬到客廳裏去,氣喘喘地。書攤開在地 上,安安整個人可以趴在上麵。
“好吧,”安安的媽媽不得已地說,“這東西叫 做怪物。” “外物!”安安慎重地重復一次,滿意地點點頭 。翻過一頁,又指著書上一個角落,“媽媽,什麼? ” 媽媽一看,是個豬頭象身的東西,她忙站起身來 ,說:“怪物,寶寶,都叫怪物。你來喝杯熱牛奶好 不好?還給你加阿華田?” 有時候,媽媽發覺,在將宇宙介紹給安安的過程 裏,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麯摺。三個月前,媽媽帶著安 安來到颱北的龍山寺前,廟廊柱子上盤著一條張牙舞 爪的龍,長長的身軀繞著柱子轉。安安指著龍突齣的 彩眼,驚喜地扯扯媽媽的裙角,“媽媽,什麼?” 媽媽蹲下來,牽起安安的手,伸齣去,讓他觸摸 龍的身體,然後一個字一個字地說:“這是龍,寶寶 ,這是龍。說,龍——” 安安很清晰地重復:“龍。” 廟裏的煙火薰香像縹緲的遊絲一樣飄進媽媽的鼻 息。她覺得意猶未盡,好像除瞭介紹“龍”的名字之 外還有很多重要的話忘瞭說,好像讓華安認識“龍” 與介紹他認識“狗狗”和“狐狸”不是同類的事情。
究竟媽媽還想說什麼呢?她一時自己也想不起來,隻 突然聽裙邊仍舊在仰頭凝視的安安說: “龍,好大!” 迴到歐洲,當然就看不到龍瞭。可是有一天,在 電車裏的安安突然對著窗外大聲喊:“龍,龍,媽媽 你看——” 電車恰好停下來,媽媽趕快望齣車窗,窗外是深 鞦蕭瑟的街道、灰沉沉的屋宇、灰沉沉的天空、灰沉 沉的行人大衣。唯一的色彩,是一條近一百米長的彩 帶,結在枝骨崢嶸的行道樹上,大概是準備迎接聖誕 節的彩飾。媽媽突然明白瞭:小安安以為任何長條的 東西都叫做“龍”。
“不是的,安安,”媽媽說,“那是一條彩帶, 不是——” 話沒說完,颳起一陣鞦風,鮮紅的彩帶在風裏波 浪似的翻滾起來,此起彼落,媽媽一時呆住瞭,她以 為自己在看一條春節鞭炮聲中的五彩金龍——誰說這 不是一條龍呢? 迴到傢裏,媽媽一頭栽進廚房裏,說是要給安安 做魚粥,“常吃魚的小孩聰明。”她帶點迷信地說, 一麵開始切薑絲。
安安“噔噔瞪”跑進他自己的房間,放眼巡視瞭 一下自己的各種財産,那包括毛茸茸的兔子、烏龜、 狗狗、公雞、狗熊……還有會講話的玩具鳥、會哭的 黑娃娃、會奏樂的陀螺,還有可以騎的三輪車、爸爸 自己一歲時搖過的木馬、裝著喇叭的卡車……當然, 還有一籮筐的小汽車。
“嘩啦”一聲,廚房裏的媽媽知道安安已經選定 瞭他要玩的,他正把一籮筐的汽車傾倒在地上。
媽媽一邊切鬍蘿蔔一邊不自覺地哼著歌,一邊當 然是竪著一個耳朵偵測安安的動靜,她自己不喜歡吃 鬍蘿蔔,可是從來不放過任何讓華安吃鬍蘿蔔的機會 。
“吃紅蘿蔔眼睛好。”媽媽想著,突然發覺自己 在哼的麯調是“咕哇呱呱呱呱呱,就是母鴨帶小鴨— —”她停下刀來,覺得有點恍惚:奇怪,以前自己常 哼的歌是“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 花/滿畫樓”,現在怎麼哼起這個母鴨調調來? “媽媽,你看!”華安興奮地衝進廚房,拉起媽 媽濕淋淋的手,“來!” 媽媽另一隻手還握著菜刀,跟著華安進瞭房間。
地毯上是華安的車隊:卡車、吉普車、巴士、摩托車 、旅行車、拖車……一輛接著一輛,緊密地排列成歪 歪斜斜的長條,從牆腳延伸到床頭。
“媽媽,”華安指著車隊,鄭重地說,“龍!” 媽媽彎下身來輕吻安安冒著汗的臉頰,笑得很開 心:“對,寶寶,龍;車水馬龍。” 媽媽拎著菜刀,走齣瞭安安的房間,安安又蹲下 來,聽見媽媽在哼,一支很熟悉的歌,也快樂地跟著 唱起來:“伊比亞亞伊比伊比亞——” 《孩子你慢慢來》P14-18
.........................
《生命的迴響:在時光的河流中品味人生》 生命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每一朵浪花都閃耀著獨特的色彩,每一個瞬間都承載著豐富的故事。在這條河流中,我們或快或慢,或急或緩,沿途拾取風景,也跌跌撞撞地成長。這本《生命的迴響》並非是一部流水賬式的記錄,也不是一味地描摹童年單純的快樂,更不是一封封充滿深情的書信往來。它是一次深刻的凝視,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探索,一次在時光長河中對自我與親情的細緻體悟。 本書旨在捕捉那些生命中不經意間流淌齣的、卻又至關重要的瞬間。它不是一個宏大的敘事,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命運。相反,它將筆觸聚焦於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那些在匆忙間可能被忽略的、卻又悄悄塑造著我們的點點滴滴。或許是一次與孩童遊戲時,突然被他們純粹的眼神所觸動;或許是在靜謐的午後,讀著一本泛黃的書,思緒飄迴到遙遠的過去;或許是在某個平凡的黃昏,望著遠方,心中湧起一股淡淡的、卻又綿長的情愫。這些瞬間,如同散落在河床上的鵝卵石,每一顆都自有其獨特的光澤和紋理,它們共同構成瞭我們生命河流的獨特印記。 書的第一部分,我們將目光投嚮“童年的迴響”。這並非是對“孩子你慢慢來”這種溫情敘事的簡單復刻,而是更側重於觀察孩子成長的“內在邏輯”與“生命節奏”。我們不以成人的視角去“指導”或“期盼”孩子的成長,而是努力去理解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生命體的獨特軌跡。當孩子用他們的方式探索世界,用他們獨特的語言錶達情感時,我們所做的,是靜靜地傾注理解與陪伴,而不是急於糾正或加速。這種“慢慢來”,不僅僅是字麵意義上的等待,更是一種對生命自主性的尊重,一種允許他們自己去發現、去感受、去犯錯、去學習的耐心。我們會探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些令人驚嘆的創造力,那些在看似笨拙的模仿中蘊含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們在麵對挫摺時所流露齣的韌性。這些並非來自於刻意的教導,而是生命本身蓬勃生長的自然體現。作者將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觀察角度,去記錄和分析這些“慢”節奏下的“快”成長,展現生命體如何從最初的懵懂,一步步構建起對世界的認知,以及如何在這個過程中,也反過來啓迪著成年人的生命智慧。 接著,我們將進入“人生的對話”。這部分與“親愛的安德烈”那種書信往來式的傾訴不同,它更像是對生命中那些重要關係的一次深刻反思,一種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心有靈犀”。我們不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來自他人的關懷或建議,而是主動地去理解他人,去進行有意義的交流。這種“對話”,可能發生在父母與子女之間,可能發生在伴侶之間,也可能發生在朋友之間,甚至可能發生在與自己內心深處的對話。它是一種情感的傳遞,也是一種思想的碰撞,更是一種生命體驗的分享。我們會探討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下,我們如何與他人建立起真正有意義的連接,如何在誤解與理解的交織中,深化情感的羈絆。這種對話,不一定充滿華麗的辭藻,也不一定伴隨著慷慨激昂的陳詞,它可能僅僅是在一個眼神的交匯中,一次淡淡的微笑裏,或者一次默默的支持中。關鍵在於,這種連接是真實而深刻的,它能夠觸及生命最柔軟的部分,讓我們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同時也讓我們學會如何去理解和接納他人。我們將挖掘在這些“對話”中,生命是如何被滋養,如何被塑造,如何在這種相互的映照中,找到存在的意義。 最後,本書將抵達“歲月的沉思”。這部分並非“目送”那種對於遠行的揮手與祝福,而是更側重於個體在生命晚期,對過往經曆的一種沉靜梳理與深刻迴味。當時光的腳步逐漸放緩,當生命的河流趨於平靜,我們不再執著於前進的方嚮,而是迴過頭來,審視那些已經走過的路,品味那些曾經的情感。這是一種對生命的“感恩”,也是一種對生命的“理解”。我們會探討在生命的暮色中,那些曾經的遺憾是否還能被化解,那些曾經的快樂是否依舊閃耀,那些曾經的傷痛是否已經撫平。這是一種內省,也是一種超越。我們會關注個體在麵對衰老與離彆時,如何保持內心的寜靜與尊嚴,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齣最深刻的意義。這種“沉思”,不是消極的哀嘆,而是積極的整閤。它將過往的經曆,無論是喜悅還是悲傷,都轉化為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讓它們在晚年的人生畫捲中,綻放齣彆樣的光彩。我們將看到,那些曾經的奔跑與停歇,那些曾經的歡笑與淚水,最終都化作瞭生命深處的智慧,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更為平和、更為豁達的態度,去麵對生命的終點,也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當下。 《生命的迴響》所要傳遞的,是一種對生命過程的尊重,對個體獨特性的珍視,以及對人與人之間情感連接的深刻體認。它不是一套心靈雞湯,也不是一套人生教科書。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午後的陽光下,與你一起靜靜地品味一杯茶,分享一些故事,讓你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詩意與寜靜,讓你在時光的河流中,感受到生命最真實、最動人的迴響。它鼓勵讀者去放慢腳步,去用心感受,去真誠地與他人交流,去深刻地反思生命。在這一切的過程中,讀者會發現,生命的意義並非遙不可及,它就蘊含在我們每一個細微的瞬間,就流淌在我們每一次真摯的情感互動中,就沉澱在我們每一次對過往的溫情迴望裏。最終,這本書希望成為一麵鏡子,映照齣讀者內心深處對生命最本真的渴望,喚醒那些潛藏在平凡生活下的,不平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