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旅美小事》是著名企业家、文化传媒学者聂圣哲关于旅美期间见闻的一本散文集。聂圣哲先生现担任美国联邦德胜公司在中国苏州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德胜(苏州)洋楼总监,并兼任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同时他还广泛涉猎文化传媒的各领域。这些多重的身份使得他写作《旅美小事》的视角极为开阔:作者不仅关注中美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差异,还通过在美国企业工作的经历,对美国人如何工作、如何管理企业作出细致入微的观察,更进一步的,作者还探讨了美国的税收制度、房屋交易、教育理念等方面值得借鉴和学习之处。无论关注的问题是微观抑或宏观,作者都从与美国人交往的切身经历入手,娓娓道来,读来亲切可喜,却又发人深思。
内容简介
《旅美小事》是一本很好看的书,都是作者聂圣哲在美国亲历的事情,完全是朴实的白描,聂圣哲自称“用的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的视角来观察和记录的”。既然感到值得写下来,总是有所触动。多数“小事”在美国人看来理所当然,天天视而不见,而在中国人眼中就有其新奇之处,通篇串起来,就显出了“美国特色”,也就是美国人行事处世与中国人不一样的地方。如封底语所描绘的那样“一卷在手,由行者足迹悟美国精神;一叶知秋,从旅美小事观大国风范。”正因如此,《旅美小事》被誉为“去美国之前应该读读的书”,因为可以使你“不出国门即可领略美利坚气象”;同样也是“从美国回来应该翻翻的书”,可以反观“你是否也有相似的经历和同样的感受”。
作者简介
聂圣哲,笔名聂造、聂达甲,男,1965年生于徽州休宁, 198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先后在安徽大学及中国科技大学任教。后赴美国留学、工作。苏州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杂家,研究领域涉及文化传媒、材料科学、住宅学、工商管理等。创立了 “德胜管理体系”。从事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业余进行文艺创作。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书中有一章提到美国的税收制度如何鼓励创业,深入浅出,言简意赅,于操作细节中见本质,很值得一读。从政策的设计中看到政府的理念是不与民争小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利,最终企业壮大了,政府也收获大利,达到双赢。但是同样的政策,让华人一钻空子,结果就不一样,华人自以为得计,结果却永远成不了气候。国人这种占小便宜吃大亏的例子书中不止一处提到,如99美分的瑞士军刀、对森林开放的态度,等等。看来作者对这种短视的精明之弊深有体会。作者本人是有所成就的企业家,想必是自觉地摆脱了这种习性之故。
——《中华读书报》
目录
西服比我先到 1
失而复得的胶卷 5
你的钱包呢? 9
美国有个蒋老三 12
最爱国的人 18
突然过上富人的生活 22
摄影是我的副业 27
看华文报纸要戴手套 32
在洛杉矶看中国话剧 35
杰夫要结婚了 40
要命,中国 44
希拉克捡了个大便宜 48
听“毛学专家”侃大山 52
圣诞节,想不到的电子邮件 56
比窦娥还冤 60
美国卡车的屁股 64
“99 仙”商店 67
女儿的一次募捐 71
弟兄情深 75
欢送史蒂夫教授去中学当老师 79
两次品尝美国教授做的回锅肉 83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 88
我冤枉了日本料理 92
帮助俱乐部 97
美国高速路上有池子 101
这样的服务 105
安娜贝拉过“五一” 109
早上五点就上班的人 114
小学二年级学生出专著 117
珍珠港 120
哈佛毕业的油漆匠 125
我的小人之心 129
老章与拉斯维加斯 132
天价的光碟 137
美国巧遇真格格 141
快乐的舞蹈教师 145
爱德华修改《东郭先生和狼》 149
美国税务专家告诉我 153
闯入美国州政府办公楼 158
美国的家庭主妇们 164
杰克得了癌症 170
美国的房屋是这样交易的 174
9?11,我无法忘记的往事 180
美国新生上哈佛 184
用美元和亲情干革命的人 189
美国是高学历的国家吗? 194
写进历史的富豪生活 198
汉森? 节约? 方便 202
难忘的道别 206
后记 211
精彩书摘
比窦娥还冤
布莱德被解聘了,这让我感到很吃惊。
娄氏公司是全美第二大建材公司,布莱德三年前应聘到这家公司工作。由于业务上的关系,我和布莱德也成了朋友。布莱德是一个工作很出色的人,因此,这四年来他的职位一直在提升,两个月前已被升为区域分店的总经理助理了。
听到布莱德被解聘的消息,我除了吃惊以外,也觉得此事蹊跷,于是就打电话给他,想问问原因。布莱德在电话里的情绪好像也不是很坏,只简单地告诉我一句:“是我违反了公司的规定。”他还约我周末一起去钓鱼,到时再告诉我详细的情况。
海边的景色确实很美,让人忘掉了工作的烦恼。我钓鱼的技术不能和布莱德相比,基本上还是个外行,只能老老实实地听布莱德指挥。他是一个垂钓的高手,听说在州级的钓鱼比赛还获过奖。布莱德边教我钓鱼,边给我讲被解聘的原因。
“你也知道,有些地方来的移民总是爱来我们店里偷东西,”布莱德说,“那天我正好在店里巡视,突然,我发现一个顾客有点异常,于是,我就悄悄地注意了他。”布莱德边说边把渔钩甩出,接着说,“最后,我发现他把三个比较昂贵的花园用的定时变压器悄悄地放进了他随身带的包里,悄悄穿过收银台,出了店门,我跟了出去。他发现我跟着他,撒腿就跑,我本能地追了上去,把他偷的东西夺了回来。”“那后来呢?”我不解地问道。布莱德把一条咬钩的鱼使劲地拉上来,我叫不出这条鱼的名儿,布莱德知道是什么鱼,但只是说,这条鱼太小,没有达到可被钓走的标准,必须要放回,说着就把鱼扔回海里,“后来我就被解聘了。”布莱德说话的神态好像完全理解自己被解聘的原因。我急切地问道:“那是为什么呢?”
布莱德详细地给我解释了被解聘的原因,大体的意思是这样的:
布莱德追回被盗物品后的第二天上午,就被总经理叫到办公室,总经理宣布他被解聘了。原因就是他去追偷盗物品的人。娄氏公司规定,如果有人偷取店里的商品已走出店门,绝不允许工作人员去追赶,因为这样做可能遭到偷盗者的枪击,或者,偷盗者急于逃跑而摔倒受伤,这些情况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从而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如有违背此条规定者,一定会被解聘。
布莱德看到我很沮丧,便说:“我也是一时着急太糊涂,忘记了公司的规定。”他好像是在安慰我呢。
天快黑了,布莱德钓到两条鱼,我是空手而归。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想起北京人爱说的一句话:比窦娥还冤。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旅美小事》的书籍的图书简介,但其中不包含《旅美小事》的任何内容,而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与旅行无关、深度聚焦于历史和社会学领域的故事或研究: --- 《黑潮之下: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阶级的精神图谱与社会变迁》 作者: 艾莉诺·范德堡 (Eleanor Vanderbilt) 出版社: 苍穹历史学社 字数: 约1500字 导言:蒸汽的阴影与人性的微光 在历史的长河中,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英国,无疑是人类社会结构经历最为剧烈重塑的时期。煤烟遮蔽了天空,巨型工厂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作坊,蒸汽机的轰鸣声成为了新时代的圣歌。然而,在这场被誉为“进步”的工业革命的宏大叙事背后,却是一群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英国的工人阶级。他们是新财富的奠基者,却也是新贫困的受害者。 《黑潮之下: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阶级的精神图谱与社会变迁》并非一部简单的经济史或技术史著作。艾莉诺·范德堡教授以其扎实的档案挖掘功底和细腻的人文关怀,带领我们深入到曼彻斯特的烟雾弥漫的巷弄、利物浦堆满货物的码头,以及诺丁汉阴冷潮湿的纺织车间。本书的核心在于剖析:在极端物质匮乏、家庭结构瓦解、以及全新的时间观念(工厂作息)的冲击下,英国工人阶级是如何构建其内在的精神世界、如何维系其社会认同,以及最终如何催生出一种具有颠覆性的集体意识的? 第一部分:破碎的共同体与新的原子化(1780-1830)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考察了工业化早期,传统社区纽带的瓦解过程。范德堡教授挑战了早期历史学家将工人阶级视为一个同质化群体的观点。她通过分析大量的法庭记录、教区档案以及私人信件(尤其侧重于未被充分利用的遗嘱和赎罪陈述),揭示了手工业者、农业雇工与工厂童工在面对工厂制度时的巨大认知鸿沟。 1. 钟表与鞭子:时间观念的重塑: 范德堡认为,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最根本的剥夺并非物质上的,而是对时间主权的剥夺。她详细描绘了从“季节性时间”到“机械时间”的残酷转变。工厂主如何利用铃声、工头(“Tally Men”)的皮鞭,强行将人类的生理节奏与机器的稳定速率对齐。这种对内在生物钟的系统性压制,如何转化为一种深层次的异化感和无力感? 2. 灵魂的庇护所:非正统宗教与迷信的复兴: 在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下,工人阶级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力量寻找精神慰藉。本章深入探讨了卫斯理宗(Methodism)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以及它如何成为一种双刃剑——既提供了道德约束和互助网络,也常常被视为服务于统治阶级秩序的工具。同时,作者也细致地考察了“旧日迷信”在工厂环境中的变异和复苏,例如对“煤灰精灵”的敬畏,以及对机器故障的“超自然”解读,这些都是理性化冲击下,个体试图重建意义体系的挣扎。 3. 家庭的货币化:童工与母职的重定义: 工业革命将家庭从生产单位转变为纯粹的消费与生育单位。作者通过对童工工资单的分析,展示了儿童劳动如何从“家庭辅助”变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从而颠覆了父权结构中传统的供养职责。母亲的角色也从家庭作坊的管理者,异化为“廉价劳动力”的提供者。这种结构性的压力如何影响了亲子关系和性别角色的内在认知,是本章的重点探讨。 第二部分:铁轨上的反抗与新道德的萌芽(1830-1850)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早期分散、零碎的反抗行为逐渐汇聚成有组织的社会运动。《黑潮之下》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工人们如何从个体受害者,转变为具有共同身份和政治诉求的“阶级主体”。 1. “机器的破坏”:从卢德主义到组合运动的过渡: 范德堡细致地重访了卢德主义(Luddism)的爆发,指出这并非简单的技术仇恨,而是一种对劳动尊严的捍卫战。她将卢德分子描绘为“被时代遗忘的技艺守护者”。随后,作者分析了在《禁止结社法》被废除后,早期的工会(Trade Societies)是如何从秘密的互助团体,演变为公开要求提高工资和缩短工时的政治力量。 2. 《人民宪章》的信仰:政治愿景的构建: 宪章运动(Chartism)是英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大规模的、具有明确政治纲领的运动。本书认为,宪章运动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其六点要求,更在于它为工人阶级提供了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即他们是社会变革的合法主体。作者通过分析当时的小册子、演讲稿和歌曲,重建了宪章主义者们对“人民”(The People)这一概念的理解,揭示了这种政治理想主义如何超越了单纯的经济诉求,成为一种深植人心的道德信仰。 3. 贫困的景观学:工作场所的文化抵抗: 在工厂车间内部,抵抗从未停止。本章引入了“文化抵抗”的概念,分析了工人之间如何通过俚语、秘密手势、工作中的拖延战术(“Soldiering”)以及对工厂规定的故意误读,来对抗管理者的绝对权威。这些非正式的行为,构成了工人阶级在最压抑环境下构建其“内部文化堡垒”的关键机制。 结语:未竟的遗产 《黑潮之下》的结论指出,工业革命对英国工人阶级的塑造,是一场痛苦而复杂的“精神炼金术”。他们失去了旧有的共同体结构,却在共同的苦难中,锻造出了前所未有的阶级意识和政治想象力。艾莉诺·范德堡的工作,提醒我们,任何重大的社会转型,其最深刻的痕迹,往往不是留存在宏伟的建筑或增长的数字中,而是深藏于那些被时代阴影所笼罩的人们的内心世界。本书是对那段被遗忘的、充满韧性与挣扎的“黑潮之下”的人性的庄严致敬。 --- 本书特色: 全新的档案利用: 大量首次公开或被忽视的法庭记录、教区福利申请和私人日记。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社会史、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方法。 拒绝二元对立: 深刻探讨了工人阶级在接受进步观念和坚守传统价值之间的复杂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