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旅美小事》是著名企業傢、文化傳媒學者聶聖哲關於旅美期間見聞的一本散文集。聶聖哲先生現擔任美國聯邦德勝公司在中國蘇州設立的全資子公司德勝(蘇州)洋樓總監,並兼任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主席,同時他還廣泛涉獵文化傳媒的各領域。這些多重的身份使得他寫作《旅美小事》的視角極為開闊:作者不僅關注中美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的差異,還通過在美國企業工作的經曆,對美國人如何工作、如何管理企業作齣細緻入微的觀察,更進一步的,作者還探討瞭美國的稅收製度、房屋交易、教育理念等方麵值得藉鑒和學習之處。無論關注的問題是微觀抑或宏觀,作者都從與美國人交往的切身經曆入手,娓娓道來,讀來親切可喜,卻又發人深思。
內容簡介
《旅美小事》是一本很好看的書,都是作者聶聖哲在美國親曆的事情,完全是樸實的白描,聶聖哲自稱“用的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的視角來觀察和記錄的”。既然感到值得寫下來,總是有所觸動。多數“小事”在美國人看來理所當然,天天視而不見,而在中國人眼中就有其新奇之處,通篇串起來,就顯齣瞭“美國特色”,也就是美國人行事處世與中國人不一樣的地方。如封底語所描繪的那樣“一捲在手,由行者足跡悟美國精神;一葉知鞦,從旅美小事觀大國風範。”正因如此,《旅美小事》被譽為“去美國之前應該讀讀的書”,因為可以使你“不齣國門即可領略美利堅氣象”;同樣也是“從美國迴來應該翻翻的書”,可以反觀“你是否也有相似的經曆和同樣的感受”。
作者簡介
聶聖哲,筆名聶造、聶達甲,男,1965年生於徽州休寜, 1985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化學係,先後在安徽大學及中國科技大學任教。後赴美國留學、工作。蘇州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雜傢,研究領域涉及文化傳媒、材料科學、住宅學、工商管理等。創立瞭 “德勝管理體係”。從事教學、科研與管理工作,業餘進行文藝創作。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書中有一章提到美國的稅收製度如何鼓勵創業,深入淺齣,言簡意賅,於操作細節中見本質,很值得一讀。從政策的設計中看到政府的理念是不與民爭小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利,最終企業壯大瞭,政府也收獲大利,達到雙贏。但是同樣的政策,讓華人一鑽空子,結果就不一樣,華人自以為得計,結果卻永遠成不瞭氣候。國人這種占小便宜吃大虧的例子書中不止一處提到,如99美分的瑞士軍刀、對森林開放的態度,等等。看來作者對這種短視的精明之弊深有體會。作者本人是有所成就的企業傢,想必是自覺地擺脫瞭這種習性之故。
——《中華讀書報》
目錄
西服比我先到 1
失而復得的膠捲 5
你的錢包呢? 9
美國有個蔣老三 12
最愛國的人 18
突然過上富人的生活 22
攝影是我的副業 27
看華文報紙要戴手套 32
在洛杉磯看中國話劇 35
傑夫要結婚瞭 40
要命,中國 44
希拉剋撿瞭個大便宜 48
聽“毛學專傢”侃大山 52
聖誕節,想不到的電子郵件 56
比竇娥還冤 60
美國卡車的屁股 64
“99 仙”商店 67
女兒的一次募捐 71
弟兄情深 75
歡送史蒂夫教授去中學當老師 79
兩次品嘗美國教授做的迴鍋肉 83
我不知道他為什麼要這樣 88
我冤枉瞭日本料理 92
幫助俱樂部 97
美國高速路上有池子 101
這樣的服務 105
安娜貝拉過“五一” 109
早上五點就上班的人 114
小學二年級學生齣專著 117
珍珠港 120
哈佛畢業的油漆匠 125
我的小人之心 129
老章與拉斯維加斯 132
天價的光碟 137
美國巧遇真格格 141
快樂的舞蹈教師 145
愛德華修改《東郭先生和狼》 149
美國稅務專傢告訴我 153
闖入美國州政府辦公樓 158
美國的傢庭主婦們 164
傑剋得瞭癌癥 170
美國的房屋是這樣交易的 174
9?11,我無法忘記的往事 180
美國新生上哈佛 184
用美元和親情乾革命的人 189
美國是高學曆的國傢嗎? 194
寫進曆史的富豪生活 198
漢森? 節約? 方便 202
難忘的道彆 206
後記 211
精彩書摘
比竇娥還冤
布萊德被解聘瞭,這讓我感到很吃驚。
婁氏公司是全美第二大建材公司,布萊德三年前應聘到這傢公司工作。由於業務上的關係,我和布萊德也成瞭朋友。布萊德是一個工作很齣色的人,因此,這四年來他的職位一直在提升,兩個月前已被升為區域分店的總經理助理瞭。
聽到布萊德被解聘的消息,我除瞭吃驚以外,也覺得此事蹊蹺,於是就打電話給他,想問問原因。布萊德在電話裏的情緒好像也不是很壞,隻簡單地告訴我一句:“是我違反瞭公司的規定。”他還約我周末一起去釣魚,到時再告訴我詳細的情況。
海邊的景色確實很美,讓人忘掉瞭工作的煩惱。我釣魚的技術不能和布萊德相比,基本上還是個外行,隻能老老實實地聽布萊德指揮。他是一個垂釣的高手,聽說在州級的釣魚比賽還獲過奬。布萊德邊教我釣魚,邊給我講被解聘的原因。
“你也知道,有些地方來的移民總是愛來我們店裏偷東西,”布萊德說,“那天我正好在店裏巡視,突然,我發現一個顧客有點異常,於是,我就悄悄地注意瞭他。”布萊德邊說邊把漁鈎甩齣,接著說,“最後,我發現他把三個比較昂貴的花園用的定時變壓器悄悄地放進瞭他隨身帶的包裏,悄悄穿過收銀颱,齣瞭店門,我跟瞭齣去。他發現我跟著他,撒腿就跑,我本能地追瞭上去,把他偷的東西奪瞭迴來。”“那後來呢?”我不解地問道。布萊德把一條咬鈎的魚使勁地拉上來,我叫不齣這條魚的名兒,布萊德知道是什麼魚,但隻是說,這條魚太小,沒有達到可被釣走的標準,必須要放迴,說著就把魚扔迴海裏,“後來我就被解聘瞭。”布萊德說話的神態好像完全理解自己被解聘的原因。我急切地問道:“那是為什麼呢?”
布萊德詳細地給我解釋瞭被解聘的原因,大體的意思是這樣的:
布萊德追迴被盜物品後的第二天上午,就被總經理叫到辦公室,總經理宣布他被解聘瞭。原因就是他去追偷盜物品的人。婁氏公司規定,如果有人偷取店裏的商品已走齣店門,絕不允許工作人員去追趕,因為這樣做可能遭到偷盜者的槍擊,或者,偷盜者急於逃跑而摔倒受傷,這些情況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從而給公司帶來巨大的損失。如有違背此條規定者,一定會被解聘。
布萊德看到我很沮喪,便說:“我也是一時著急太糊塗,忘記瞭公司的規定。”他好像是在安慰我呢。
天快黑瞭,布萊德釣到兩條魚,我是空手而歸。迴傢的路上我突然想起北京人愛說的一句話:比竇娥還冤。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一本名為《旅美小事》的書籍的圖書簡介,但其中不包含《旅美小事》的任何內容,而是構建瞭一個全新的、與旅行無關、深度聚焦於曆史和社會學領域的故事或研究: --- 《黑潮之下: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工人階級的精神圖譜與社會變遷》 作者: 艾莉諾·範德堡 (Eleanor Vanderbilt) 齣版社: 蒼穹曆史學社 字數: 約1500字 導言:蒸汽的陰影與人性的微光 在曆史的長河中,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的英國,無疑是人類社會結構經曆最為劇烈重塑的時期。煤煙遮蔽瞭天空,巨型工廠取代瞭傳統的手工作坊,蒸汽機的轟鳴聲成為瞭新時代的聖歌。然而,在這場被譽為“進步”的工業革命的宏大敘事背後,卻是一群被時代洪流裹挾的普通人——英國的工人階級。他們是新財富的奠基者,卻也是新貧睏的受害者。 《黑潮之下: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工人階級的精神圖譜與社會變遷》並非一部簡單的經濟史或技術史著作。艾莉諾·範德堡教授以其紮實的檔案挖掘功底和細膩的人文關懷,帶領我們深入到曼徹斯特的煙霧彌漫的巷弄、利物浦堆滿貨物的碼頭,以及諾丁漢陰冷潮濕的紡織車間。本書的核心在於剖析:在極端物質匱乏、傢庭結構瓦解、以及全新的時間觀念(工廠作息)的衝擊下,英國工人階級是如何構建其內在的精神世界、如何維係其社會認同,以及最終如何催生齣一種具有顛覆性的集體意識的? 第一部分:破碎的共同體與新的原子化(1780-1830) 本書的第一部分著重考察瞭工業化早期,傳統社區紐帶的瓦解過程。範德堡教授挑戰瞭早期曆史學傢將工人階級視為一個同質化群體的觀點。她通過分析大量的法庭記錄、教區檔案以及私人信件(尤其側重於未被充分利用的遺囑和贖罪陳述),揭示瞭手工業者、農業雇工與工廠童工在麵對工廠製度時的巨大認知鴻溝。 1. 鍾錶與鞭子:時間觀念的重塑: 範德堡認為,工業革命對工人階級最根本的剝奪並非物質上的,而是對時間主權的剝奪。她詳細描繪瞭從“季節性時間”到“機械時間”的殘酷轉變。工廠主如何利用鈴聲、工頭(“Tally Men”)的皮鞭,強行將人類的生理節奏與機器的穩定速率對齊。這種對內在生物鍾的係統性壓製,如何轉化為一種深層次的異化感和無力感? 2. 靈魂的庇護所:非正統宗教與迷信的復興: 在社會保障體係的缺失下,工人階級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力量尋找精神慰藉。本章深入探討瞭衛斯理宗(Methodism)在工人階級中的傳播,以及它如何成為一種雙刃劍——既提供瞭道德約束和互助網絡,也常常被視為服務於統治階級秩序的工具。同時,作者也細緻地考察瞭“舊日迷信”在工廠環境中的變異和復蘇,例如對“煤灰精靈”的敬畏,以及對機器故障的“超自然”解讀,這些都是理性化衝擊下,個體試圖重建意義體係的掙紮。 3. 傢庭的貨幣化:童工與母職的重定義: 工業革命將傢庭從生産單位轉變為純粹的消費與生育單位。作者通過對童工工資單的分析,展示瞭兒童勞動如何從“傢庭輔助”變為“傢庭主要收入來源”,從而顛覆瞭父權結構中傳統的供養職責。母親的角色也從傢庭作坊的管理者,異化為“廉價勞動力”的提供者。這種結構性的壓力如何影響瞭親子關係和性彆角色的內在認知,是本章的重點探討。 第二部分:鐵軌上的反抗與新道德的萌芽(1830-1850) 隨著工業化的深入,早期分散、零碎的反抗行為逐漸匯聚成有組織的社會運動。《黑潮之下》的第二部分聚焦於工人們如何從個體受害者,轉變為具有共同身份和政治訴求的“階級主體”。 1. “機器的破壞”:從盧德主義到組閤運動的過渡: 範德堡細緻地重訪瞭盧德主義(Luddism)的爆發,指齣這並非簡單的技術仇恨,而是一種對勞動尊嚴的捍衛戰。她將盧德分子描繪為“被時代遺忘的技藝守護者”。隨後,作者分析瞭在《禁止結社法》被廢除後,早期的工會(Trade Societies)是如何從秘密的互助團體,演變為公開要求提高工資和縮短工時的政治力量。 2. 《人民憲章》的信仰:政治願景的構建: 憲章運動(Chartism)是英國工人階級第一次大規模的、具有明確政治綱領的運動。本書認為,憲章運動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其六點要求,更在於它為工人階級提供瞭一種宏大的曆史敘事——即他們是社會變革的閤法主體。作者通過分析當時的小冊子、演講稿和歌麯,重建瞭憲章主義者們對“人民”(The People)這一概念的理解,揭示瞭這種政治理想主義如何超越瞭單純的經濟訴求,成為一種深植人心的道德信仰。 3. 貧睏的景觀學:工作場所的文化抵抗: 在工廠車間內部,抵抗從未停止。本章引入瞭“文化抵抗”的概念,分析瞭工人之間如何通過俚語、秘密手勢、工作中的拖延戰術(“Soldiering”)以及對工廠規定的故意誤讀,來對抗管理者的絕對權威。這些非正式的行為,構成瞭工人階級在最壓抑環境下構建其“內部文化堡壘”的關鍵機製。 結語:未竟的遺産 《黑潮之下》的結論指齣,工業革命對英國工人階級的塑造,是一場痛苦而復雜的“精神煉金術”。他們失去瞭舊有的共同體結構,卻在共同的苦難中,鍛造齣瞭前所未有的階級意識和政治想象力。艾莉諾·範德堡的工作,提醒我們,任何重大的社會轉型,其最深刻的痕跡,往往不是留存在宏偉的建築或增長的數字中,而是深藏於那些被時代陰影所籠罩的人們的內心世界。本書是對那段被遺忘的、充滿韌性與掙紮的“黑潮之下”的人性的莊嚴緻敬。 --- 本書特色: 全新的檔案利用: 大量首次公開或被忽視的法庭記錄、教區福利申請和私人日記。 跨學科視角: 融閤瞭社會史、人類學和文化研究的方法。 拒絕二元對立: 深刻探討瞭工人階級在接受進步觀念和堅守傳統價值之間的復雜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