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思录(修订版)
书名 :人生哲思录(修订版)
定价 :35.00元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5月1日)
平装: 533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532627721, 9787532627721
条形码: 9787532627721
商品尺寸: 20.8 x 14.8 x 2.6 cm
商品重量: 522 g
品牌: 上海辞书出版社
《人生哲思录》的性质介于辞典和文摘之间,内容是周国平的文字的一个摘录,形式是像辞典那样按照主题和关键词加以详细分类。编选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作者把自己迄今为止已出版的和未出版的全部非学术性质的文字通读一遍,从中摘出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并且可以独立存在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逐级分类,让它们尽可能妥贴地各居其位。这样一本书对于读者有什么用处呢?作者猜想是这样的:在他的老读者手中,它更是辞典,用它可以方便地检索到作者在某一问题上的论说;在他的新读者手中,它更是文摘,读它可以清晰地一窥作者的文字和思想的基本面貌。全书分为四编,即: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它们实际上都是从不同角度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所以,《人生哲思录》取名为人生哲思录。
第1编 生命感情
生活态度
真性情
简单
不占有
亲自然
爱生命
超脱
人生境界
自足独处
安静
闲适
智慧
幽默
真实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封面采用了那种低调又不失质感的哑光处理,配上烫金的字体,即便不看书名,光是摆在那里都散发着一股书卷气。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细腻,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我这种习惯于在睡前静心阅读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排版上下的功夫,字体的选择清晰易读,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让原本可能略显深奥的内容,在视觉上变得平易近人许多。每一章的开头似乎都有一些精心挑选的引言或者小插画作为点缀,这些细节的处理,无疑极大地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可以说,光是这本实体书本身,就已经是作者思想的一种外在的、精美的载体,让人忍不住想要珍藏。我感觉出版方对这本书的定位和期望是很高的,从纸张到油墨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知识和艺术的尊重,这比那些一味追求快速上市的出版物要用心得多。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一本关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书籍,它探讨了科技进步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沟通的方式和情感的连接深度。作者以大量的实证案例和细腻的心理分析,揭示了我们在虚拟世界中过度依赖“点赞”和“评论”而忽略了真实眼神交流的现状。这本书的论述逻辑极其严谨,从宏观的社会学角度切入,逐步细化到个体的情感困境,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比如“数字亲密悖论”——我们从未如此紧密连接,却也从未如此孤独。读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次是真正地在“倾听”而不是在“等待反驳”或者“组织下一条信息”。这种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深刻反思,是优秀非虚构作品带给读者的最大价值。它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是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审视自己身处的时代洪流。
评分最近迷上了一部关于古希腊哲学的纪录片系列,里面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没有采用枯燥的学院派说教,而是通过重建当时的历史场景,让几位主要哲学家“活”了起来。比如,他们会用现代的辩论方式来呈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雅典的集市之中,亲身感受那种思想的碰撞。最吸引我的是,片中还穿插了当代科学对于某些古代命题的新理解,比如对“原子”概念的重新审视,这种古今对话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它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老旧”的思想,其实是人类思考模式的基石,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观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智力上的探险,每一次转折都充满了惊喜和顿悟。
评分最近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小说集,作者的文字风格极为质朴,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克制和深沉。书中的故事大多聚焦于小人物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坚守,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情节,却在平淡的日常叙述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位女性角色,她面对困境时展现出的那种近乎“无声的抵抗”,不是激烈的反抗,而是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执着维护来保存自我的完整性。这种文学的张力,不像当代许多作品那样追求快速的情绪释放,而是需要读者沉下心来,用时间去酝酿和体会的。这种老派的叙事魅力,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力量往往藏在最平静的外表之下,需要用心去挖掘。
评分我最近在琢磨一个关于城市规划和自然生态平衡的问题。在我国南方一个快速发展的二线城市,政府正在推行一个“海绵城市”项目,旨在通过增加城市绿地和透水铺装来应对越来越频繁的暴雨内涝。我对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特地去查阅了相关的技术报告和市民反馈。报告中详细说明了生态工法如何模仿自然界的循环,这不仅仅是工程技术,更是一种对生命环境的尊重。然而,市民论坛上的讨论则呈现出另一种复杂性,有人担心绿化面积增加会挤占公共活动空间,有人质疑施工期的交通影响。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日常体验之间的张力,让我看到了城市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复杂性,如何平衡效率、美观与可持续性,是一个需要持续探讨的永恒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