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绘图全本玉匣记》为东晋道士许真君所著。许真君,又称许旌阳,名逊,字敬之,南昌人。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谶纬之书,尤嗜神仙修炼之术。东晋宁康二年,许逊已一百三十六岁。八月望日,举家四十二口,同日从豫章西山拔宅升天,鸡犬随之。著有《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灵剑子》、《石函记》、《玉匣记》等书。《绘图全本玉匣记》以清光绪刻本为底本,参校以现存世早的明崇祯抄本及故宫所藏道光本、民国刊本等多种版本,相互校勘,查缺补漏,收入了见于各版本的所有内容,并请张登云先生精工绘制插图百余幅,故称《绘图全本玉匣记》。从清代至民国以来,《玉匣记》就是家家必备、不可或缺的宝典,是人们“贵中求和,近利远害”理论依据和人生指南。《玉匣记》集各类占卜术之大成,其内容包罗万象,择吉、风水、占梦、五行、命理、耕种、眼跳、耳鸣、符咒等妙术秘法应有尽有,甚至相猫纳犬等各种奇奇怪怪的相法,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相关资料,是研究中国民俗学的必备之书。
作者简介
许真君,名逊,字敬之,本汝南人也。祖琰、父肃,世慕至道。真君幼而好学,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谶纬之书,尤其喜好神仙修炼。晋太康元年,许逊举为孝廉,又辟旌阳令,治政廉俭,吏民悦服,时人感其德化,立生祠以供其像,因此后人称为许旌阳。后来见晋室将乱,乃弃官东归,遨游江湖,寻求至道。东晋宁康二年举家从豫章西山飞升成仙。北宋徽宗政和二年,追封为神功妙济真君,升观为官,赐额为玉隆万寿宫。
郑同,易学学者、编辑,周易工作室的创办人兼策划人,多年来一直从事易学与术数的研究,著有《白话梅花易数》、《一本书读懂易经》、《梅花易数讲义》、《白话易经》等。现从事易学图书的编辑出版与推广工作。先后主持点校出版易学图书50余种,另点校《故宫藏本术数丛刊》、《四库全书术数初集》、《四库全书术数二集》、《四库全书术数三集》、《古今图书集成术数丛刊》等,广受国内外易学界的好评。
内页插图
目录
原序
原序二
绘图全本玉匣记卷
许真君《玉匣记》日期
法师选择记
三元五腊诸佛神圣圣诞日期
十殿阎君圣诞日期
雕塑神像吉日
神像吉日
准提十斋日
看男女值年星辰属命之图
九曜星君值男女命限图
二十八宿值日吉凶歌
二十八宿值日占风雨阴晴歌诀
占元旦
占元旦日云
猫眼定时辰歌
定寅时歌
定太阳出没歌
定太阴出没歌
定太阴出时歌
起九星歌诀
金符经
九星值日吉凶
逐月吉星总图
逐月凶星总图
绘图全本玉匣记卷
天德日
月德日
天德合
月德合
天喜日
天富日
天贵日
天成日
天赦日
月财日
地财日
五富日
禄库日
母仓日
大红砂日
往亡日
反支日
小红砂日
三砂日
重丧日
四正废日
天贼日
枯焦日
长短星
纳征定亲吉日
赤口日大小空亡日
四不祥日
十恶大败日
伏断日
上兀下兀日
上朔日
火星日
长短星
九土鬼日
灭没日
水痕日
人神所在日
先贤死葬日
彭祖百忌日
杨公忌日
月忌日
探病忌日
神号鬼哭日
六十花甲子纳音喜神方向
喜神方位之图
鹤神方位之图
元旦出行吉日
鹤神日游方
鹤神日月出游方向
腥仙选择
上官赴任天迁图
上官赴任吉日
临政亲民吉日
进表上疏吉日
袭爵受封吉日
应试赴举吉日
入学吉日
习学技艺吉日
冠笄吉日
冠带吉日
剃胎头吉日
小儿断乳吉日
穿耳吉日
女子缠足吉日
纳奴婢吉日
诸葛武侯选择逐年出行图
出行通用吉日
出行诀法
逐月出行吉凶日
出行十二时吉凶方向
《碧玉经》出行忌日
四离四绝日
四顺四逆日
天翻地覆时
出行紧急不暇择日当作纵横法
商贾兴贩吉日
行船吉日
行船忌日
许真君传授龙神会日
开张店肆吉日
立契交易吉日
入宅移居吉日
买田地房产吉日
出财放债吉日
纳财收债吉日
五谷入仓吉日
分家产吉日
大明吉日
起造吉日
盖屋吉日
动土开基吉日
动土吉日
……
绘图全本玉匣记卷三
绘图全本玉匣记卷四
精彩书摘
辛卯日诸神在地府。若人立愿,招魂代命,设荐先亡,用之平平。
壬辰、癸巳日诸神在天,系使元时勘会死生文簿。若人求福祭祀,反生疾病,损邻舍,伤师人,大凶。
甲午日诸神普降人间。若人求福,上章进表,补谢五土社官,许福表忏,注生真君,其日收福十倍,利益子孙,上吉大利。
乙未日诸神在天。若人作福,必得小吉。
丙申、丁酉、戊戌日诸神在天,侍玉帝殿前,造合生死文簿,注天上天下万民善恶,求福主大凶。
己亥日诸神在天,从玉皇差,降人间、地府。求福祭祀,上表章召魂,主人寿长,大吉。
庚子、辛丑日诸神在天。若人祭祀求福,主疾病,有灾,大凶。
壬寅、癸日诸神记会文簿。若人求福许愿,答谢天地,百事大吉。
甲辰日诸神在天官,求福大凶。
乙巳日诸神在人间、地府,求福祭祀了愿,收福十倍,大吉。
丙午日诸神在天,不在人间。若人求福大凶。
丁未日诸神在地府。若人求福了愿,上表拜章,大吉。
戊申日诸神在天,不在人间、地府,求福了愿者损家长,伤师人,大凶。
己酉日上界天赦。若人求福,进田蚕,大吉。
庚戌、辛亥日诸神在天上。作福河泊道使,小小祈福,半吉;如上章拜表,大凶,反受灾殃横祸也。
壬子、癸丑日诸神在天宫。若人求福了愿,拜章上表,主杀人口、损田蚕,用此二日大凶。
甲寅、乙卯日诸神在人间、地府。若人求福,上章拜表,答谢天地,酬恩了愿,延生度厄,大吉。
丙辰、丁巳、戊午、己未日诸神俱在天。若求福祭祀,主人家招祸,损六畜。四日大凶。
庚申日是五福问道天下,一应诸神降黄道,朝玉帝。此日开天门,作福祭祀,修斋上表,福有十倍,大吉利。
辛酉日诸神从玉皇差,降人间地府。若人求福,反至大凶。
《玉匣记》:中国古代星占与养生之集成 《玉匣记》,一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甚广的古籍,以其包罗万象的内容,深刻影响了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占卜书,更非仅止于记录吉凶祸福的册子,而是一部融汇了天文学、历法学、医学、民俗学、哲学等多重维度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其核心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引导人们如何在天地运行的规律中,审慎地安排生活,趋吉避凶,并最终追求身心健康的和谐与长寿。 《玉匣记》的独特之处,首先体现在其宏大的视野。它将个体生命置于广阔的宇宙时空之中,认为人与自然、与天体运行息息相关。书中所载的干支纪年、二十八宿、十二宫、二十四节气等天文历法知识,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与人事活动紧密结合的工具。通过对这些天文现象的解读,人们能够预测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安排农事耕作,更重要的是,能够推断出特定时间点可能蕴含的吉凶信息。这种将自然规律与人事活动相联系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也是《玉匣记》得以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书中关于“择日”的论述,是《玉匣记》最受关注的实用内容之一。在古代社会,人们对于大事的决策,如婚嫁、动土、出行、祭祀等,都极其看重“好日子”。《玉匣记》提供了详细的择日方法,根据当天的干支、月令、星宿、神煞等多种因素,判断出适宜或不适宜进行某项活动的日期。《玉匣记》的择日体系并非简单的吉凶符号罗列,而是建立在一套复杂而精密的计算和推理之上。它涉及对天体运行轨迹的观察、对历法变化的理解、以及对传统吉祥观念的传承。例如,书中会详细解释某个神煞的来历和影响,某个星宿在特定时辰的寓意,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方法来化解不利因素。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玉匣记》的择日理论在古代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然而,《玉匣记》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还包含了丰富的养生和医学知识。在古代,医疗条件相对落后,人们更加注重通过日常的调养来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书中关于饮食禁忌、起居作息、季节养生、以及应对常见病症的方药,都体现了古人朴素而有效的健康智慧。《玉匣记》的养生观,并非鼓励人们追求仙道,而是倡导一种符合自然规律、顺应季节变化的生活方式。它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保持适度的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来维持身体的健康平衡。例如,书中可能会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饮食建议,如春天宜食辛甘,夏天宜食苦酸,秋天宜食甘淡,冬天宜食咸温。这些建议,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玉匣记》还涉及了相当一部分的民俗信仰和伦理道德观念。书中关于鬼神、祭祀、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禁忌和规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取向。这些内容,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例如,书中关于“触犯神煞”的论述,以及如何通过祈福、祭祀等方式来消灾解难,就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赖。同时,书中对于“孝道”、“忠诚”等传统美德的强调,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规范。 《玉匣记》的编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代学者不断增补、修订的结果。其内容之庞杂,体系之完整,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特点,即注重实用性与经验性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既有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也有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既有对吉凶祸福的预测,也有对身心健康的指导。 总而言之,《玉匣记》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实用价值的古代典籍。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天文、历法、医学、民俗、哲学等知识融为一体,为古代社会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时至今日,《玉匣记》虽然在某些方面已显得过时,但其所蕴含的深刻智慧和文化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借鉴。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妨放慢脚步,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学习古人顺应自然的智慧,以更加从容、健康、和谐的方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