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辞典:老子鉴赏辞典

文学鉴赏辞典:老子鉴赏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文学鉴赏
  • 经典解读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古代文献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30738
版次:1
商品编码:102617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古代经典鉴赏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鉴赏辞典,品牌再续,新推古代经典系列,传统文本,现代赏析。

内容简介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有名可考的哲学家,他留下的《老子》(又名《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余言”,却对其后的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其他各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老子》是了解和研究老子为重要的资料,是道家第一部传世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便于读者了解和鉴赏《老子》思想的精髓和哲学智慧,我们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编纂《文学鉴赏辞典:老子鉴赏辞典》。
  鉴于《老子》语言凝练、思想丰富的特点,《文学鉴赏辞典:老子鉴赏辞典》分设文本篇、主题篇和名言篇三个部分,按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对《老子》的思想作鉴赏。
   《文学鉴赏辞典:老子鉴赏辞典》最后将《老子其人其书及其影响》作为附录,详细介绍“老子其人”、“老子其书”、“老子对后世的影响”,从而使《文学鉴赏辞典:老子鉴赏辞典》兼具《老子》小百科的功用。

目录

文本篇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主题篇
道法自然
道立于
天地之教
复归于朴
道动以反
阴阳巫卜
变易之常
体认道妙
守柔日强
有无相生
崇本息末
孔德之容
婴儿葆真
谷神牝母
虚静之心
知足知止
戒慎恐惧
不见可欲
养生修身
无为而治
弃智愚民
圣人不积
礼乐教化
爱民斥暴
农业生产
兵强则灭
以奇用兵
小国寡民
名 言篇
道可道,非常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和其光,同其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上善若水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涤除玄览
五色令人目盲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知其雄,守其雌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大器晚成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不出户,知天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治大国若烹小鲜
报怨以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损有余而补不足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精彩书摘

诸如“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均为如此。由此引申到通常说的“大智若愚”也是如此;再由此引申到人的问题,也有这种“表面情况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反”的状况,如诸葛亮在《知人性》中讲到:“人之性,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自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也如《刘子·心隐》中讲的:“有心刚而色柔,容强而质弱,貌愿而行慢,性惯而事缓”,还有“藏情隐行”的“喜不必爱,怒不必憎,笑不必乐,泣不必哀”的。诸如这些还被刘劭在《人物志》中列举出一系列人的似是而非的“七似”。这样就给人带来知人识人上的困难。好在由于老子揭示出这些事物表面情况与事物实质情况相反的道理,并贡献出这一系列像“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的辩证命题,这样就给人提供了一种认识人的方法,那就是:其人“若愚”,但无其他特别的愚状憨态,那么其人说不定是个“大智者”;其人“似忠”,却要防止他是个“大奸者”;其人“似信”,却要防止他是个“大骗子”;其人“色柔”,说不定是个“心刚者”;其人“外勇”,说不定是个“内怯者”;其人“温良谦恭”,说不定是个“力诈作奸者”……诸如此类,人在认识人时作多方长期的考察思虑,那么对人的认识也就会八九不离十,即使王莽谦恭下士,也能识他个真伪,不致造成以后的结局。
第二,由于老子将完全相反(对立)的东西(如冲与盈)统一起来,说明老子能善于运用矛盾对立原则,注意设置对立面,这样在老子看来能做到“其用不弊”、“其用不穷”,这照徐大椿说来:“凡事相反则能相制。如人躁甚则虽寒亦不觉,而足以胜寒;心静则虽热亦不觉,而足以胜热。”(引自奚侗《老子集解》)由此推到人事社会,“则天下纷纷纭纭,若我用智术以相逐,则愈乱而不可理矣;惟以清静处之则无为而自化,亦如静之胜热矣”(同上)。所以老子会说到:“清静为天下正。”
再由此推向上述各个相反相成的命题,既然“静胜热”,所以这缺也必定胜成,冲也必定胜盈,屈也必定胜直,拙讷也必定胜巧辩,这恐怕就是《老子》本章的原意。

  ……

前言/序言


文学鉴赏辞典:老子鉴赏辞典 编者按 《文学鉴赏辞典:老子鉴赏辞典》的编撰,旨在为广大文学爱好者、研究者乃至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系统、深入、权威的老子思想及其文学意蕴的鉴赏读物。老子,《道德经》的作者,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位巨人,其思想不仅构筑了道家学说的基石,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审美取向、创作观念和表达方式。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道德经》原文的解释,而是在深厚的哲学解读基础上,着力挖掘老子思想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渗透与回响。我们将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知常曰明”、“反者道之动”等核心理念,与历代文人的创作实践进行细致的对照与分析,力求展现老子思想如何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和审美宝库。 本书的结构设计,力求科学严谨,便于读者查阅与深入理解。首先,我们会对老子及其核心思想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阐释,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随后,将重点关注老子思想在不同文学体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家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我们不仅会选取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典型文本,还会深入分析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文人如何汲取老子思想的营养,并将其转化为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魅力。 在鉴赏过程中,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我们援引大量的文学作品实例,用生动具体的文本解读,佐证老子思想的文学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探讨老子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如强调内在精神的表达、追求自然真淳的风格、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等,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本书编撰团队由一批在哲学、文学、历史学等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凭借丰富的学识与严谨的治学态度,确保了本书内容的准确性、深刻性与创新性。在语言风格上,我们力求做到雅俗共赏,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生动,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知识与美的双重享受。 《文学鉴赏辞典:老子鉴赏辞典》的出版,不仅填补了专门研究老子思想在文学领域影响的空白,更希望能激发读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提升对老子思想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相信,通过本书,读者将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老子智慧的永恒魅力,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发展长河中留下的璀璨印记。 导论 老子,这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巨擘,以其寥寥五千言的《道德经》,构建了一个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哲学体系。然而,老子思想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哲学范畴,它如同一股清流,悄然渗透进中国文学的血脉,滋养着一代代文人的心灵,塑造着中国文学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理解其文学影响的钥匙。“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规律,也是一种超越言语、超越形态的存在。“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的内在运行机制,也是对生命本真的呼唤。这种对“自然”的尊崇,体现在中国文学中,便是对田园风光、山水景物、个体情感的真切描绘,以及对矫揉造作、虚伪矫饰的排斥。唐代诗人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夜久侵罗衣”,都蕴含着对自然景物和生命体验的细致体察,这背后,正是“道法自然”精神的体现。 “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为、不强为的智慧。“无为而无不为”,强调的是一种“静观其变”、“因势利导”的处世态度。在文学创作中,“无为”精神体现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对复杂情感的细腻处理,以及对情节发展的自然推进。它鼓励作家沉潜体察,而非强行灌输;强调“寓意于物”,而非直白说教。唐传奇中的许多人物,其命运的展开并非强力驱动,而是情势所迫、自然而然,这便是“无为”精神在叙事上的灵活运用。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哲学中辩证思想的生动体现。弱小的、柔韧的,往往能战胜强大的、坚硬的。这一思想,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母题。许多文学作品,通过描写弱小人物的坚韧、平凡人的伟大,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和精神的韧性。例如,《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聚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妥协,他们的“弱”与“强”的转化,恰是“柔弱胜刚强”的生动写照。同样,在描绘爱情、亲情时,温柔的坚持、无声的付出,往往比激烈的冲突更能打动人心。 “知常曰明”,强调对事物根本规律的洞察与把握。“常”即永恒不变的规律。这种对“常”的追求,使中国文学作品常常流露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哲学思考。作家们在描绘人生百态、世事变迁的同时,也试图探寻其中不变的真理,如人生的无常、情感的共通、精神的追求。这种“知常”的智慧,让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哲学底蕴和普遍的人性关怀。 “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周期性和辩证性。盛极必衰,否极泰来,这是自然界普遍的规律,也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戏剧张力所在。从“乐极生悲”到“苦尽甘来”,从“物是人非”的感慨到“时过境迁”的怀旧,都离不开“反者道之动”的哲学视角。这种辩证的看待事物的方式,使中国文学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能够展现人生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文学鉴赏辞典:老子鉴赏辞典》正是致力于发掘这些潜藏在中国文学肌体中的老子智慧。我们将老子的哲学思想,与具体的文学文本进行对话,分析老子思想如何转化为文学的意象、情感、叙事结构和审美风格。我们相信,通过对老子思想在文学中的多维度鉴赏,读者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老子,更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品味那些经典的作品,发现它们在哲学层面的深刻内涵和永恒魅力。 第一编:老子哲学思想精要及其文学意蕴 第一章:道——宇宙的本体与文学的超越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开篇便点明了“道”的不可言说性与超验性。“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超越具体事物和人类理解的存在。这种对“道”的体认,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创作观念。 “道”的不可言说性与文学的“意会”: 老子强调“道”的不可言传,这恰恰呼应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言有尽而意无穷”、“得意忘言”的审美追求。许多诗歌、散文,并非通过直白的叙述来表达情感,而是通过意象的组合、场景的烘托,引导读者去体悟、去会意。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并没有直接抒发国破家亡的悲痛,而是借花鸟的触发,将内心的忧愤渲染得淋漓尽致,这便是“得意忘言”的艺术实践。 “道”的普遍性与文学的“天人合一”: “道”无所不在,贯穿于天地万物之中。这种普遍性,使得中国文学常常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文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感,将人的内心世界与广阔的宇宙融为一体。山水诗、田园诗便是“天人合一”的典型代表,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个人的宁静心境与自然的和谐融为一体,体现了对“道”的深刻感悟。 “道”的永恒性与文学的“千古一叹”: “道”是永恒不变的,而世事万物却在变幻。这种对“道”的洞察,促使文学作品在描绘短暂的人生与美好的事物时,常常带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哲学思考。历史的沧桑、人事的无常,在文人的笔下,最终指向对“道”的追寻与感悟。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虽然看似及时行乐,实则背后隐藏着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体认,试图在短暂的欢愉中寻找到生命的“常”。 第二章:法自然——率真与文学的写实精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老子哲学的重要基石,强调顺应事物本来的样子,不加人为的干预。“法自然”的精神,为中国文学注入了宝贵的写实主义基因。 “自然”的崇尚与文学的朴素风格: 对“自然”的推崇,意味着反对雕琢、反对做作,倡导朴素、真淳的艺术风格。早期《诗经》的质朴,汉乐府的写实,都体现了这种对自然、对生活本身的尊重。文人追求“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力求在作品中展现事物的本来面貌,情感的真挚流露。 “自然”的启示与文学的写实描写: “法自然”为文学描写提供了理论依据。作家们深入观察自然,体察生活,将现实世界中的景象、人物、事件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山水画般的细腻描写,市井生活生动的刻画,都是“法自然”精神在文学中的具体体现。例如,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神通变化、妖魔鬼怪的形态描绘,虽然有夸张,但也充满了对自然现象、动物特征的观察与想象。 “自然”的境界与文学的闲适情趣: “法自然”的精神,也催生了中国文学中独特的“闲适”情趣。文人渴望摆脱官场的束缚,回归自然,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宁静。田园诗、山水游记,便是这种“法自然”境界的艺术化表达。王维的“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便是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一种极致追求。 第三章:无为——顺势与文学的叙事艺术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哲学中最具辩证色彩的论断之一。它并非消极怠工,而是顺应事物发展规律,不妄加干预,从而达到更大的成就。“无为”的智慧,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叙事方式和人物塑造。 “无为”的顺势而为与文学的自然发展: 在叙事上,“无为”精神体现在对情节的自然安排,避免生硬的巧合和人为的强行扭曲。人物的命运,在“无为”的视角下,往往是情势所迫,水到渠成。这种自然发展的叙事模式,使得文学作品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许多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其性格的形成、命运的走向,都与所处的环境、经历的事件紧密相连,并非由作者强行设定。 “无为”的“不争”与文学的“含蓄”表达: “无为”也包含“不争”的意味,倡导谦逊、内敛。这种“不争”的精神,与中国文学的“含蓄”美学相契合。作家们倾向于用烘托、暗示、留白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非直接的宣泄。读者需要通过细致的体悟,才能捕捉到作品深层的含义。例如,许多描写闺怨的诗词,并非直接呼喊思念,而是通过描绘景物、动作,如“玉枕斜簪,银屏昨夜,无限春愁”,来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无为”的“静观”与文学的“旁观者”视角: “无为”也意味着一种“静观”的态度,不急不躁,深入体察。这种“静观”的视角,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客观、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百态。作者如同一个“旁观者”,冷静地审视,深刻地剖析,将人物的复杂性、社会的多面性一一呈现。许多现实主义作品,便是“静观”精神的体现。 第四章:柔弱胜刚强——韧性与文学的悲悯情怀 “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老子以柔弱喻水,以刚强喻兵,深刻阐释了“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法则。这一思想,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深沉的悲悯情怀。 “柔弱”的象征与文学的底层人物: “柔弱”常常象征着生命力、韧性,也常常是弱势群体。中国文学中,大量描写底层人物、弱小生命的篇章,都蕴含着“柔弱胜刚强”的哲思。尽管他们身处困境,但凭借坚韧的生命力,顽强地生存,甚至在绝境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力量。如《红楼梦》中的晴雯,虽是丫鬟,却以其率真、泼辣的个性,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她的命运虽悲惨,但其精神却闪耀着不屈的光芒。 “柔弱”的力量与文学的爱情描绘: 在爱情的描绘中,“柔弱”往往表现为温柔的坚持、无声的付出,这种力量有时比激烈的追求更能打动人心。许多描写夫妻恩爱、儿女情长的篇章,都体现了“柔弱”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例如,许多描写古代贤妻良母的诗文,赞颂她们默默支撑家庭、以柔克刚的精神。 “柔弱”的智慧与文学的处世哲学: “柔弱胜刚强”也揭示了一种高明的处世智慧。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不争强好胜,以柔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反而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实现目标。这种智慧,常常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对智者的塑造,他们不事张扬,却能洞悉世事,游刃有余。 第五章:知常与反者道之动——时空观与文学的宿命感 “知常曰明,益生,知斯为德。”“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常”与“反”是老子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也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时空观和对人生际遇的哲学思考。 “知常”的洞察力与文学的深刻寓意: “知常”是对事物永恒规律的把握。这种洞察力,促使文学作品在描绘具体事件时,常常能够升华到对人生、对社会普遍规律的思考。作者试图从短暂的现象中,探寻不变的真理,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哲学寓意。例如,许多关于历史兴衰的诗文,在描绘朝代的更迭时,也暗含了对权力、欲望、人性的永恒审视。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与文学的戏剧性: “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性,即盛极必衰,否极泰来。这种辩证的视角,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戏剧性张力。从高峰跌落,从绝望看到希望,这种“反”与“动”的转化,构成了许多文学作品的核心冲突。例如,《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的命运,都充满了这种“反者道之动”的意味,英雄人物的崛起与衰落,国家的兴盛与衰亡,都遵循着一种辩证的规律。 “弱者道之用”的内敛与文学的悲剧美: “弱者道之用”强调弱小的力量,但也暗含着事物发展到极致会走向其反面的意味。这种对“弱”与“强”的辩证运用,使中国文学作品常常在展现光明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潜在的危机感和对命运的敬畏。对悲剧的描绘,也常常与这种“反者道之动”的哲学观紧密相连,展现了人生无常、命运难测的宿命感。 第二编:老子思想在历代文学中的具体体现 (本编将详细分析老子思想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文学体裁,以及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并结合经典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第三编:老子鉴赏的当代意义 (本编将探讨老子思想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以及如何通过老子鉴赏提升读者的审美能力和哲学素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和字体选择上看,这书似乎想营造一种古典的、厚重的氛围,但这种尝试在内容呈现上完全失败了。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对所鉴赏对象的全面把握能力,即“鉴赏”二字所蕴含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而不是简单地记住一些术语和典故。然而,内容上提供的多是描述性的罗列,缺乏深入的批判性分析。例如,当涉及到对某个文学现象的评价时,它往往只是引用了多方学者的观点,却鲜有作者本人的声音或独到的见解来指导读者如何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这让读者陷入了一种“信息过载但洞察力不足”的尴尬境地。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信息的搬运工,而是一个能提供清晰视角的向导。翻阅时,我常常需要对照其他资料来验证某些说法的准确性或深度,这无疑降低了作为一本参考书的效率和权威性。如果只是罗列前人的观点,那不如直接去阅读那些原始的文献或更专业的学术论文集。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怎么说呢,简直像在进行一场极其晦涩的私人对话,而不是面向广大读者的知识普及。句子结构复杂,多用倒装和生僻的修饰语,使得理解的门槛被不必要地抬高了。我花了大量时间在“解构”句子本身,而不是“吸收”句子所传达的内容。例如,一个简单的概念,常常被作者用三四层从句包裹起来,让人读完一段话,往往需要回过头来,逐字逐句地去梳理其语法关系,才能勉强拼凑出核心意思。这种对清晰表达的漠视,让人不禁怀疑作者是否真的清晰地理解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对于一本旨在“鉴赏”的工具书而言,清晰、准确、易懂是其最基本的职业操守。然而,这本书似乎将晦涩当作了深奥的代名词,使得原本应该引人入胜的文学世界,被一层厚厚的语言迷雾所笼罩,阅读过程充满了对抗性。

评分

拿起这本厚厚的书,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个结构严谨、内容充实的“鉴赏宝库”,但实际翻阅后,感觉更像是一场漫无边际的哲学散步。它的叙述方式极其跳跃,时不时会从一个看似宏大的主题突然转向某个极其微小的细节,然后又迅速拉回到另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概念上。这种叙事上的散漫,使得阅读过程缺乏连贯性和节奏感。你很难从头到尾保持一种稳定的学习状态,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抛出一个怎样风格迥异的论点。更令人费解的是,某些重要的流派或人物的介绍,篇幅被压缩得令人难以置信,仿佛只是草草提了一笔,而一些相对次要的、甚至可以合并处理的内容,却被过度渲染,占据了大量的篇幅。这让我对编者的取舍标准产生了深深的疑问。一个合格的“辞典”,理应在重要性上做出明确的权衡和侧重,但这本“辞典”似乎更偏爱那些能让作者展现其个人思考的边缘话题,而忽略了构建知识体系所必需的主干内容。阅读体验是碎片化的,知识点之间缺乏坚实的逻辑联结。

评分

这本所谓的“文学鉴赏辞典”系列,我特地找来阅读,心里是满怀期待的。毕竟“辞典”二字,总让人联想到权威性、系统性和详尽的解析。然而,实际翻阅起来,体验却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它更像是一本由零散笔记拼凑而成的册子,而非一本经过严谨打磨、逻辑清晰的工具书。比如,在涉及某些关键概念的阐释时,往往语焉不详,仿佛作者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深厚的背景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你辛辛苦苦找到了一个词条,期望能获得一个透彻的理解,结果得到的却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定义,后面跟着一连串晦涩难懂的引文,却没有足够的上下文来帮助你真正把握其精髓。这种体验让人感到非常挫败,仿佛你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只换来了一堆尚未消化的信息碎片。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引领我走进深层理解的桥梁,而不是一堆需要我自己去重新搭建的脚手架。整体编排的跳跃性也很大,章节间的过渡生硬,缺乏一种整体的学术视野来统摄全局。

评分

对于一本辞典类的书籍,我最看重的是其索引系统的完备性和检索的便捷性。然而,这本书的索引部分做得极其敷衍,形同虚设。当你试图查找某个特定的人物或主题时,往往会发现索引要么根本没有收录,要么收录了却指向一个完全不相关的页面,或者仅仅是一笔带过的提及。这极大地影响了其作为工具书的实用价值。一本优秀的辞典,应当能够像精确的地图一样,引导读者迅速定位到所需的信息点。但在这本书里,你更像是拿着一张手绘的、充满涂改痕迹的草图在探索,效率极其低下。我尝试查找了几个我非常熟悉的文学术语和历史背景,结果都大失所望。这让我严重怀疑整个编纂过程是否经过了必要的校对和信息核查。如果连最基本的检索功能都无法保障,那么这本书的“辞典”之名,恐怕难以站得住脚,它更像是一本未经过严格编辑流程的、个人化的阅读笔记合集。

评分

文学鉴赏辞典:老子鉴赏辞典

评分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相信,没错的。正在收藏呢

评分

做工非常的好半'包装也是很不错的

评分

喜欢的书就买了

评分

好书质量价格满意

评分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评分

三十一章

评分

八十一章

评分

鉴于《老子》语言凝练、思想丰富的特点,《老子鉴赏辞典》分设文本篇、主题篇和名言篇三个部分,按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对《老子》的思想作鉴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