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教育家

海上教育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可,李伦新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海洋
  • 人物传记
  • 航海
  • 教育史
  • 冒险
  • 成长
  • 励志
  • 科普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ISBN:978780741840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968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派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页数:2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上海,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窗口和缩影。百年大学沧桑,百年对教育家的呼唤。所遗存的问题,其内涵是丰裕而深邃的;所激发的启示,其价值是恒久而普适的。马相伯与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张寿镛与光华大学;颜福庆与上海医学院;胡敦复与大同大学;刘湛恩与沪江大学……
《海上教育家》以大学校长为经,学校为纬,试图铺展一张百年前沪上大学校长的谱系,从而回应教育的百年之问——何为教育家?教育家何为?

作者简介

俞可,毕业于1477年建校的美因兹大学,留德教育学硕士,留德哲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校长研修中心/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德教育研究与协作中心总干事、德国教育科学学会会员、德国高等教育研究会会员。
出版专著有《成年晚期社会化》(德文)和《留德家书》(合著)。在中德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百余篇评论、散文和随笔散见于数十家品牌报刊,并在日报副刊开设专栏。

目录

总序 李伦新
前言
第一章 爱国老人的世纪教育情怀
马严二公 草创维艰
出走家乡 出走教会
投身洋务 仕途坎坷
旦复旦兮 光我中华
毁家兴学 中华曙光
爱国老人 救国领袖
爱憎分明 疾恶如仇
中兴人瑞 百岁青年

第二章 魂归日月光华之海上约园
六三事件 放歌卿云
筚路蓝缕 日月光华
民国掌柜 苍茫仕途
知行合一 以教为乐
格致诚正 志之所在
国难愈甚 志气愈坚
守望约园 文以兴邦

第三章 个人的中国西医教育史
情系湘雅 领袖之缘
悬壶济世 初闯湖湘
南有湘雅 北有协和
合从连衡 仁术为民
公医公学 服务人群
教徒世家 爱国拳拳
忠良之门 颜氏三杰
病日新兮 医亦日进
杏林郁葱 桃李芬芳
悲凉晚年 气节弥坚

第四章 追寻海上那片教育乌托邦
破旧立新 源远流长
自立立人 铮铮傲骨
自达达人 白手起家
教育领导 人师楷模
兄弟结义 家族兵团
教育启蒙 科学救国
根连无锡 魂牵上海

第五章 为了沪江精神而血洒浦江
教会大学 华人校长
幼年艰辛 成年扶弱
夫唱妇随 共筑博爱
敬生敬师 爱家爱国
沪江精神 洒申城
海派风骨 血染浦江
海上英烈 衣钵相传
跋 郑家尧
后记 俞可

精彩书摘

1905年9月,紫禁城。晚清重臣张之洞、袁世凯、赵尔巽、周馥、岑春煊、端方等联名上奏,要求废止科举,兴办学堂。
9月2日(农历八月初四),慈禧以光绪皇帝名义正式发布上谕:
“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近日科举每习空文,屡降明诏,饬令各省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驱实学,以备任使,用意至为深厚。前因管学大臣等议奏,巳准将乡、会试中额分三科递减。兹据该督等奏陈,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欲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等语,所陈不为无见。著即自丙午科(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笔者注)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其以前举、贡、生员,分别量予出路,及其余各条,均著照所请办理。”
由此,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以来,历时1300年的科举寿终正寝。
严复曾说:
“不佞尝谓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造因如此,结果如何,非吾辈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严复集·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
而在13天之前,东京赤坂区灵南坂,日本国会议员阪本金弥住所。
光复会、华兴会、兴中会、科学补习所等革命团体在东京联合组成同盟会。
是年,伦敦。
为“先革命”还是“先教育”的问题,孙中山与严复展开论战。
严复提出:
“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得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前言/序言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两个城市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上海,无论是城市的形成过程、发展道路,还是外观风貌、人文内蕴,抑或是民间风俗习惯等,都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有些方面还颇具奇光异彩!
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形容上海这座城市,我以为唯独一个“海”字,别无选择。
上海是海。据研究表明,今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市中心地区,在六千多年以前,尚是汪洋一片。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的奔流不息,大海的潮涨潮落,渐渐淤积成了新的陆地,以打鱼为生的先民们开始来这一带活动。滩涂湿地渐长,围海遣地渐移,渔民顺势东进,于是出现了叫上海浦、下海浦的两个小渔村,由此迅速发展起来。到南宋成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东门十六铺岸边形成集镇,称上海镇。后于1292年正式设置上海县,县署就在今老城厢内的旧校场路上。一个新兴的中国滨海城市就这样开始崛起。所以我认为,上海可以说是一座水城,上海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是上海的血脉,水是上海的精灵。
《海上教育家》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海洋探索与人文关怀交织的史诗。本书并非记录某位具体人物的生平轨迹,也非聚焦于一处固定教学场所的日常琐事,而是借由“海上教育家”这一意象,深入探讨了知识的传播、智慧的启迪以及人类精神在广阔天地中不断求索与成长的宏大命题。 全书以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展开,每一章节都如同一片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海洋,承载着不同的主题和感悟。作者并非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形象来塑造主角,而是将“教育家”的范畴无限拓展,将那些在海上、在与海洋的互动中,以各种方式传递知识、激发思考、塑造品格的人物和精神内核,都赋予“海上教育家”的意义。 第一部分,我们可以想象,这部作品或许会从那些古老的航海日志、水手们的歌谣中汲取灵感。在漫长的航行中,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如何将辨别星辰、预测风暴的生存智慧传授给年轻的水手?他们在甲板上,面对着浩瀚的未知,用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方式,教导着勇气、协作和对自然的敬畏。这是一种源自实践、血泪交织的教育,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心灵的力量。作者可能通过细致入微的场景描写,还原那种在摇曳的船舱中,听长辈讲述惊涛骇浪的传说,或是在星光下,学习绘制海图的古老技艺。这些片段,都是“海上教育家”最初的萌芽,是知识在最严苛的环境下,以最纯粹的形式传承的见证。 接着,视角可能会转向那些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商船和探险船。在这些船上,不仅仅是货物的运输,更可能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船上的学者、传教士、医生,他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为船员和沿途遇到的居民带来新的知识?也许是一位博学的博物学家,在停靠港口时,向当地孩童展示他收集到的奇珍异宝,讲解生物的多样性;也许是一位医者,在瘟疫流行时,用他所学的医术救死扶伤,同时传播卫生观念。这些超越国界、文化藩篱的知识传递,同样是“海上教育家”精神的体现。作者可能会通过一些虚构的相遇和交流,来展现知识的力量如何跨越海洋,连接心灵。 本书的第三部分,或许会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孤寂的灯塔上,默默守护航行的灯塔守护者。他们的生活平静而规律,但他们的存在,却为无数迷失方向的船只指引了光明。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责任、奉献和希望的象征。灯塔的光芒,穿越黑暗,划破迷茫,传递的不仅是物理上的方向,更是心灵上的慰藉。作者可能会通过描绘灯塔守护者日复一日的辛劳,以及他们在暴风雨中坚守岗位的场景,来表达这种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教育精神。这是一种不需要言语的教育,却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在海上跋涉的灵魂。 更进一步,本书可能会触及那些为探索未知海洋而献身的科学家和探险家。他们的每一次下潜,每一次考察,都是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他们将采集到的数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严谨的分析和研究,最终转化为科学知识,公之于众。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是求知欲、探索精神和科学严谨性的体现。作者可能会通过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探险故事的艺术化处理,来展现这些“海上教育家”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点亮人类认识海洋的道路,激发后人对科学的无限热情。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海洋本身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广阔无垠的海洋,潮起潮落,风云变幻,无时无刻不在向人类展示着自然法则的宏伟与力量。人类在与海洋的抗争与和谐共处中,学会了谦卑、适应和尊重。也许作者会用诗意的笔触,描绘海浪拍打礁石的永恒节奏,描绘海底世界的神秘与壮丽,以及人类在其中感受到的渺小与敬畏。这种对自然的感悟,对生命力量的体认,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教育。 “海上教育家”并非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品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引导。在海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纯粹,也更加需要信任和理解。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互相扶持的船员,那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坚韧、勇敢、善良和牺牲精神,都构成了“海上教育家”的另一层含义。作者可能会通过描绘船员之间的情感羁绊,以及他们在面对生死考验时的选择,来展现这种人性光辉的教育力量。 本书的语言风格,预计会兼具史诗的厚重感与散文的细腻性。作者可能会运用大量的意象和隐喻,将抽象的教育理念具象化,融入到生动的海洋场景中。笔触时而激昂磅礴,描绘惊涛骇浪的壮阔;时而又温柔细腻,展现人性深处的微澜。通过对海洋的描绘,作者也在隐喻着人类知识海洋的深邃与广阔,以及教育事业的无限可能性。 总而言之,《海上教育家》并非一本填鸭式的知识汇编,也不是一部枯燥的学术论著。它是一曲献给那些在无垠海洋中,用生命、智慧和爱,点亮人类前行之路的“教育家”们的赞歌。它以一种诗意而深刻的方式,探讨了知识的传承、精神的感召以及人类在探索未知、认识自我过程中所迸发出的永恒光辉。读罢此书,读者或许会感受到一种涤荡心灵的力量,重新审视知识与生命的意义,并对那些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默默奉献的“海上教育家”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它让我们明白,教育并非只存在于高耸的学府,更存在于每一次勇敢的探索,每一次无私的分享,以及每一个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之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封面设计得挺别致,那种带着点复古感的排版和泛黄的纸张纹理,让人联想到某种沉静而深远的叙事。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专注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域风情的非虚构作品,或许是某个海上探险队的日记整理,或是对某个遥远岛屿社群生活方式的田野调查报告。然而,翻开扉页后,我发现自己被卷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故事的开篇就展现出一种近乎诗意的疏离感,叙事者似乎总是在观察,而非直接参与。那种笔触,细腻到可以捕捉到海风吹过船帆时发出的那种特有的、低沉的嗡鸣声,以及阳光穿透水面折射出的、让人目眩神迷的光斑。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存在”本身的寓言,探讨着人在广阔自然面前的渺小与不屈。读着读着,我甚至开始怀疑,那些描述的场景是否真实存在过,还是仅仅是作者内心深处构建的一个关于自由与流浪的理想国。书中的人物对话极其精炼,充满了象征意义,没有冗余的寒暄,每一个字似乎都承载着千钧之重,引导着读者不断向下挖掘更深层的含义。这种叙事上的克制和对氛围的极致营造,让阅读体验变得像是在进行一次漫长的、精神上的潜水。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手法简直是鬼斧神工,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线性叙事的期待。它更像是一部由无数个独立但又相互映照的碎片拼接而成的马赛克画。作者似乎非常钟情于使用非连续性的时间跳跃,上一章还在描绘十九世纪末期的港口风情,下一章可能就瞬间切换到现代都市中一个关于“等待”的瞬间特写。起初,这种跳跃让人感到一丝困惑,仿佛手中的拼图散落一地,难以找到边角。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开始察觉到隐藏在这些碎片之间的微妙的、情感上的线索。那些反复出现的主题——比如“遗失的信件”、“不变的潮汐”、“对彼岸的模糊想象”——开始像一根根无形的丝线,将这些看似无关的片段紧密地联系起来。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捕捉那些不经意的重复和呼应。它不是那种让你轻松度过的读物,更像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逼迫你去重建属于你自己的故事逻辑。最终,当你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个清晰的故事情节,而是一系列强烈而复杂的感官印象和深刻的哲学叩问,那种感觉非常震撼,仿佛你自己参与了一场复杂的解谜游戏。

评分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环境与人物内心状态的深度融合。这本书中的场景描写绝非简单的背景板,它们是角色情绪的延伸,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说其他小说里,下雨可能只是为了营造伤感的气氛,那么在这本书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可能直接象征着主角内心压抑已久的、关于某个重大抉择的挣扎与爆发。我记得有一段描绘了角色在一艘老旧灯塔中度过漫长冬夜的场景,文字将那种与世隔绝的孤独感、灯塔光束扫过黑暗时所带来的短暂希望,以及海浪拍打岩石的单调节奏,描绘得淋漓尽致。你几乎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咸湿霉味,感受到那种刺骨的寒冷。这种沉浸式的写作风格,让读者完全忘记了自己正在“阅读”,而是真切地“体验”着角色的处境。它让我想起了一些关于生存美学的探讨,即在极端约束下,人类精神如何能够保持其复杂性和韧性。这种对环境心理学的细腻捕捉,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厚重而压抑的美感,让人久久不能平复。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或许在于它对“缺席”的极致描绘。它不是讲述发生了什么,而是着重刻画那些“本应发生却从未发生”的事件,以及那些“本应在场却已然消失”的人物。贯穿全篇的是一种强烈的“未完成感”和“错位感”。很多关键情节的处理都采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仿佛作者故意在叙事的关键节点上设置了迷雾,让你看不清全貌,只能通过残存的痕迹去推测。这种“缺失”不仅仅是情节上的断裂,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隐喻,指向了我们生命中那些无法弥补的遗憾和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它迫使我们去思考,我们所感知到的现实,到底有多少是真实构建的,又有多少是由于信息不全而产生的幻觉。这本书最终留给我的印象,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一种持续的、低频率的共振,像是在内心深处放置了一个永不停止的次声波发生器,那种感觉既微弱又强大,让你在日常生活的喧嚣中,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属于深海的、恒久的宁静和无垠。

评分

从语言风格上看,这本书展现了一种近乎冷峻的克制美学。它避免了过多的情感宣泄和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精准、如同外科手术刀般犀利的措辞。句式结构常常是简洁的陈述句,但其背后蕴含的张力却足以撕裂平静。这种风格特别适合探讨那些难以言喻的、存在主义层面的主题。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记忆的腐蚀性”的描述,作者没有用“悲伤”或“痛苦”这类直接的情感标签,而是通过描绘一个物体随着时间流逝而产生的微小形变,来间接表达那种无可挽回的失落。这种间接叙事的力量,远超直接的倾诉。它要求读者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学敏感度,去解码那些被刻意省略的部分,去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对我来说,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极其聪明但又深藏不露的作者进行对话,我必须全神贯注,才能跟上他思维的节奏。这种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享受,因为它肯定了读者的智识参与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