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课程设计的意义和目的
1.2 课程设计的方法
1.3 冷热源工程设计的基本程序
1.4 本章要点5第1篇冷源工程课程设计
第2章 冷源工程课程设计导论
2.1 冷源工程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2.2 冷源工程课程设计的要求
2.3 冷源工程设计图样的绘制及设计文件的编制
2.4 本章要点
第3章 冷库制冷工程课程设计
3.1 库房冷负荷计算
3.2 冷库制冷系统方案的制定
3.3 制冷机及其设备的选型设计
3.4 氨制冷管道设计与设备布置
3.5 工程示例
3.6 本章要点
示例1 库尔勒某集团9000t高温冷库制冷系统设计
第4章 蓄冷空调工程课程设计
4.1 蓄冷空调系统
4.2 蓄冷空调系统冷负荷计算
4.3 蓄冷空调系统制冷机组及蓄冷设备的选型
4.4 蓄冷空调系统设计
4.5 工程示例
4.6 本章要点
示例2 北京市某综合楼蓄冷站制冷系统设计13
第2篇 冷(热)源工程课程设计
第5章 冷(热)源工程课程设计导论
5.1 冷(热)源形式的选择原则
5.2 冷(热)源工程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5.3 冷(热)源工程课程设计的要求
5.4 冷(热)源工程设计图样的绘制及设计文件的编制
5.5 本章要点
第6章 冷(热)源工程课程设计
6.1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系统的工程设计
6.2 热泵型冷(热)水机组系统工程设计
6.3 吸收式冷(热)水机组系统工程设计
6.4 本章要点
示例3 西安市某综合楼空调制冷站系统设计
示例4 陕西某综合楼空调制冷站系统设计
示例5 北京市某综合楼空调制冷站系统设计248
第3篇 热源工程课程设计
第7章 热源工程课程设计导论
7.1 热源工程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7.2 热源工程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7.3 热源工程设计图样的绘制和设计说明书的编制
7.4 本章要点
第8章 热源工程课程设计
8.1 锅炉房汽水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
8.2 锅炉房其他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
8.3 锅炉房的布置
8.4 工程示例
8.5 本章要点
示例6 北京某小区锅炉房热力系统设计
示例7 北京某小区锅炉房热水系统设计
附录
附录A 食品的焓值
附录B 一些主要水果与蔬菜的呼吸热
附录C 空气的焓值h(压力为101.325kPa)
附录D 干空气对传热有影响的物理参数(压力为101.325kPa)
附录E 氨单相流吸气管负荷量
附录F 氨单相流吸气管、排气管和液体管负荷量(适用单级或高压级)
附录G 氨两相流吸气管负荷量
附录H 冷却水管道比摩阻计算表
参考文献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它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都透露着一种刻意的复古感,让人联想到泛黄的羊皮纸卷轴,而非现代的印刷品。我最初被其封面的某种冷峻的几何图案所吸引,期待着清晰、有力的论证。然而,书中内容却展现出一种令人意外的、近乎诗意的散文化倾向。作者似乎对“秩序”的瓦解充满了兴趣,文本中充斥着大量的断裂和跳跃,时间轴被彻底打乱,人物的身份在不同段落间悄然转换,让人难以捉摸。书中反复出现的“回声”和“倒影”的意象,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虚无感,仿佛一切都是对某种更宏大、更真实的存在的拙劣模仿。阅读这本书,需要读者具备极大的耐心去容忍那种信息的不确定性,不去强求一个明确的“为什么”。它的力量在于营造氛围,让你在文字的迷雾中感受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属于人类共有的疏离感。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本身更像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自我解构的艺术装置,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叙事作品,它挑战的不是读者的智力,而是其对既定现实的接受程度。
评分我必须承认,从这本书的开篇段落来看,它似乎在极力模仿十九世纪末期那些晦涩难懂的象征主义诗歌集。那种对于日常细节的过度渲染和对内在心理状态的深层剖析,让人感到既压抑又新奇。我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或者能源转化效率的图表和公式,毕竟书名听起来如此的“技术化”。结果呢,我发现自己被卷入了一场关于“缺失”的哲学探讨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去描述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未曾说出口的话、未曾实现的诺言、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角落。这种叙事策略,使得文本充满了强烈的反讽意味。文本的结构非常松散,章节之间似乎缺乏明确的逻辑关联,更像是某种精神状态的碎片拼接。当我试图寻找一个主线故事时,总会被一些突如其来的、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打断。例如,反复出现的“锈蚀的黄铜物件”和“永远无法到达的北方灯塔”,这些意象在不同章节中以不同的方式重现,形成了一种回旋往复的结构。这本书像一个迷宫,但这个迷宫的墙壁是由情感和哲学思辨构成的,而不是砖块。它要求读者摒弃线性的理解习惯,转而拥抱循环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厚重的、略带粗糙感的纸张,配合着烫金的标题——尽管我并不知道那些文字具体指代什么——都营造出一种庄严且神秘的氛围。我原本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空间几何或者材料力学的严谨论述,毕竟封面给人的那种冷静、理性的暗示太强了。然而,内容却完全偏离了我的预设轨道。它更像是一部跨越了多个世纪的私人信件集,充满了主观臆断和强烈的情绪色彩。作者似乎热衷于探讨“边界”的概念,但这里的边界并非指物理上的界限,而是指记忆与现实、梦境与清醒之间的模糊地带。每一章的篇幅都不固定,有的极短,如同一个瞬间的闪回,有的则冗长得像是一段意识流的独白,读起来需要极大的专注力。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自然现象时,总是带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热忱,比如对风的形态、对水流轨迹的刻画,都显得极其富有表现力,仿佛自然界本身就是一部等待被破译的巨著。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仰望天花板,试图将脑海中那些快速闪过的画面进行梳理。这本书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它拒绝提供任何明确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在迷雾中自行摸索,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光亮的小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罕见的、近乎巴洛克式的繁复和华丽,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工艺品,堆砌了大量的形容词和从句,读起来有一种缓慢而庄重的仪式感。我本意是想寻找一些关于系统优化和流程控制的实用知识,但阅读体验却完全导向了对人类经验的深度挖掘。作者对于“冲突”的描绘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这种冲突并非体现在激烈的外部对抗上,而是内化为角色思想深处的矛盾与撕扯。书中有大量对于光影变化的细腻捕捉,比如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百叶窗投射在地板上的几何图形,被描绘得如同某种神圣的启示。这种对感官细节的极端强调,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近乎冥想的体验。更令人玩味的是,作者似乎在故意地模糊叙述者的身份,让你分不清究竟是角色的内心独白,还是作者本人的哲思投射。每一次翻页,都感觉自己是闯入了一个私人而封闭的精神领域,带着一种局外人的好奇与敬畏。这本书的价值,恐怕不在于它能告诉你“如何做”,而在于它能促使你反思“为什么”。
评分翻开这本厚厚的书,我原以为会是一本关于古典文学鉴赏或者近代哲学思辨的著作,毕竟“工程”这个词汇在我的认知里,往往与那些需要深思熟虑、结构严谨的学术领域相关联。然而,初读之下,我发现它似乎在构建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观。文字的流动性非常强,像是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漫无边际的旅行,从高耸入云的古堡到潮湿幽深的地下密室,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充满了感官上的冲击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作者似乎对人类情感的细微波动有着近乎病态的敏感,笔触细腻得能捕捉到角色内心深处那些不易察觉的挣扎与狂喜。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时间”这一概念的解构,它没有采用线性的叙事方式,而是将过去、现在与未来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时间之网。这种叙事手法对于习惯了传统故事脉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但也正是在这种跳跃和重组中,蕴含着巨大的解读空间。书页间散发出的,是一种带着年代感的墨香,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烛光下沉思的伟大思想家,他们试图用文字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尽管我尚未完全理清书中那些隐晦的符号和反复出现的意象究竟指向何方,但这探索的过程本身,已经足够令人着迷。它不是一本消遣读物,更像是一把钥匙,试图开启一些关于存在意义的古老谜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