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印度哲學通史:全2冊
:86.00元
售價:67.1元,便宜18.9元,摺扣78
作者:黃心川
齣版社:大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34772306
字數:70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化形態繁復多樣,宗教則是印度文化裏麵**活力的思想文化要素。中國佛教經典中的印度哲學資料,過去很少被人注意,研究印度哲學*活躍的歐美哲學傢主要是從梵文資料尋找研究素材,日本學者注意到這些資料,並在以往的研究中加以充分利用。《印度哲學通史》是對《印度哲學史》《印度近現代哲學》《印度近代哲學傢辨喜研究》三本書的整編重版。
內容提要
印度哲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提齣和探討瞭很多問題:世界的起源和發展、物質和精神的本源、靈魂和肉體的關係、物質運動的形式、時空的實在性、人類認識的能力和途徑、思維的辯證發展、語言邏輯與實在的關係、理論與實踐的關係、解決社會苦難的方法等,這些問題也是馬剋思主義哲學不能不涉及的問題。
目錄
上編 印度古代哲學
章 導言
一、印度概說
二、印度哲學史概觀
(一)古代哲學
(二)中世紀哲學
三、印度哲學的基本特徵
四、研究印度哲學史的意義和方法
(一)學習和研究的意義和方法
(二)當前印度哲學史研究中的主要傾嚮
五、印度哲學與中國
第二章 吠陀中的哲學思想萌芽
一、《梨俱吠陀》時代
二、名稱和內容
三、多神論與一神論
四、哲學思想萌芽
五、社會倫理思想
第三章 奧義書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時代
二、名稱
三、唯心主義哲學的中心思想
(一)梵我同一
(二)輪迴解脫
四、素樸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五、對立的時空觀
六、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個陣營、兩條路綫的鬥爭
———鄔達羅迦與耶若婆佉
第四章 沙門思潮
一、沙門思潮興起的社會曆史背景
二、諸子百傢爭鳴的局麵
三、“六師”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富蘭那·迦葉的道德否定論
(二)阿耆多的唯物論
(三)婆浮陀的七原素說
(四)拘捨羅的命定論
(五)散惹耶的不可知論
(六)尼乾子的多元實在論
四、對“六師”的評價
五、“六師”在中國的影響
第五章 順世派的哲學
一、名義和史料
二、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基本特徵
(二)自然觀
(三)認識論
(四)社會倫理思想
三、順世論的曆史發展綫索
四、在中國的影響
第六章 生活派(邪命外道)的哲學
一、名義和史料
二、生活派的曆史發展綫索
(一)前期的生活派
(二)後期的生活派
三、哲學和社會倫理思想
(一)命定論
(二)原子論
(三)宇宙觀
(四)認識論
四、餘論
第七章 耆那教的哲學
一、名義和史料
二、哲學思想
(一)非一端論
(二)世界觀
(三)認識論
三、宗教和社會思想
四、耆那教的曆史發展綫索及其影響
第八章 佛教哲學
一、分期和史料
二、原始佛教
(一)佛陀的生平
(二)原始佛教的宗教哲學思想
三、部派佛教
(一)成立的時代
(二)佛教的結集
(三)統一佛教的派彆分裂和原因
(四)部派佛教所爭論的主要問題
四、大乘佛教
(一)興起的時代
(二)大乘思想的特性
(三)大乘佛教興起時期的經典和思想
(四)大乘的主要派彆———中觀派與瑜伽行派
五、密教
(一)興起的時代
(二)派彆和經典
(三)哲學思想
六、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及其原因
第九章 數論派的哲學
一、婆羅門教係統諸派哲學形成時期的社會曆史背景
與派彆鬥爭情況
二、數論派的哲學
(一)名義、史料和主要思想傢
(二)數論的起源和發展
三、古典數論的二元論學說
(一)世界觀
(二)認識論
(三)社會倫理學說
(四)古典數論的社會作用
四、簡短的結論
第十章 瑜伽派的哲學
一、名義、史料和主要思想傢
二、瑜伽的起源和發展
(一)早期瑜伽
(二)古典瑜伽
(三)後期瑜伽
三、瑜伽與佛教的關係及其在中國的影響
四、對瑜伽的幾點評價
第十一章 勝論派的哲學
一、名稱、經典和主要思想傢
二、勝論的起源與發展
(一)早期勝論
(二)古典勝論
(三)後期勝論
三、古典勝論的世界觀
(一)原子論
(二)範疇論(句義論)
(三)因中無果論
(四)簡單的結論
四、認識論
五、社會倫理思想
六、勝論在中國的影響
第十二章 正理派的哲學和邏輯思想
一、正理派的起源與演變
二、十六諦義論
三、認識論
(一)認識的定義和分類
(二)知覺
(三)推理
(四)類比
(五)證言
(六)真理的標準
四、自然觀
五、社會倫理思想
六、正理論的近代影響
第十三章 彌曼差派的哲學
一、名義、史料
二、彌曼差的起源和發展
三、認識論
四、世界觀
(一)範疇論
(二)“無前”與無神論
(三)言語不滅論
五、彌曼差的無神論反對有神論的鬥爭
六、社會倫理思想
第十四章 吠檀多派的哲學
一、名義、史料和主要思想傢
二、吠檀多哲學的主要派彆及其分野
(一)《梵經》的哲學思想
(二)喬荼波陀的不二論
(三)商羯羅的不二論
(四)羅摩奴闍的製限不二論
(五)摩陀婆的二元論
(六)尼跋迦的二元不二論
(七)筏羅婆的純粹不二論
三、吠檀多的現代影響
下編 印度近現代哲學
序
第十五章 羅姆·摩罕·羅易與梵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印度啓濛運動的社會經濟背錄
二、印度封建製度瓦解時期的思想鬥爭情況
三、羅姆·摩罕·羅易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宗教、哲學思想
(三)社會、政治思想
四、德本特拉那特·泰戈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五、阿·俱·達德及伊·錢·維迪耶薩伽羅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六、凱沙布·錢陀羅·孫的“新天道”
第十六章 亨利·狄洛吉奧與青年孟加拉派的理論活動
一、青年孟加拉派
二、狄洛吉奧的著作和思想
三、青年孟加拉派的影響
第十七章 達耶難陀·娑羅室伐底與聖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宗教、哲學思想
三、社會政治思想
四、聖社的影響
第十八章 羅摩剋裏希那和辨喜的哲學及社會思想
一、羅摩剋裏希那的宗教、哲學思想
(一)生平
(二)“人類宗教”
(三)“行動的吠檀多”
二、辨喜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宗教、哲學思想
(三)社會政治思想
(四)辨喜的影響
三、印度近代啓濛思想的特點
第十九章 納奧羅吉和羅納德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印度民族主義運動興起的社會曆史背景
二、達達巴伊·納奧羅吉的社會政治理論
(一)生平和著作
(二)論帝國主義
(三)“經濟涸漏”
(四)論印度自治
(五)論社會改革
三、羅納德的哲學和社會政治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理性的有神論”
(三)雙重真理觀
(四)社會改革的目標和方法
(五)論經濟改革
(六)論“自由主義和穩健”
第二十章 提拉剋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二、宗教、哲學思想
三、政治思想
四、社會改革思想
第二十一章 奧羅賓多·高士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二、哲學思想
(一)整體吠檀多不二論
(二)梵、物質和精神
(三)世界“進化論”
(四)“兩個否定”
(五)“雙重真理”的認識論
三、社會政治理論
(一)論人、傢庭、社會和國傢
(二)社會史觀
(三)“的自治”
(四)論理想社會
第二十二章 甘地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印度民族主義運動的發展
二、生平、著作
三、宗教、哲學思想
(一)真理觀
(二)非暴力原則
(三)宗教和道德思想
四、社會政治理論
(一)“不閤作主義”
(二)“變心說”和“托管說”
(三)“共同繁榮”的社會全義
五、經濟思想
六、甘地哲學和社會思想淵源
七、甘地與中國
第二十三章 泰戈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哲學思想
(一)哲學的特徵
(二)論神、世界和個體靈魂
(三)論世界的運動和規律
(四)論人
(五)認識論
三、美學思想
(一)美感的來源
(二)論真、善、美
(三)藝術的任務
(四)藝術的形式和內容的關係
四、哲學思想的淵源
五、社會政治理論
(一)論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
(二)論未來社會
(三)論民族主義
(四)論人民群眾在曆
作者介紹
黃心川,1928年生,江蘇常熟人,漢族。1946年-1948年,就讀於杭州之江大學。1958年,北京大學哲學係外國哲學史專業研究生畢業。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榮譽學部委員,東方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玄奘研究中心主任,印度龍樹大學榮譽教授等。兼任國際印度哲學研究協會執行會員、國際梵文研究協會顧問、印度羅摩剋裏希那——辨喜國際研究運動顧問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南亞學會副理事長等。
他對東方哲學、宗教特彆是印度哲學、宗教有係統深入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學史》、《印度近現代哲學》、《印度佛教哲學》、《印度近代哲學傢辯喜研究》等;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捲》、《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捲》(分科主編、編委)、《南亞辭典》、《宗教辭典》(副主編)、《世界十大宗教》、《亞太地區的宗教》等;發錶論文100餘篇,其中一部分已經被譯成英文、日文、韓文、孟加拉文。
文摘
序言
全書的組織結構令人印象深刻,特彆是它對於不同學派內部思想傢的側重處理。很多通史類著作容易陷入平均主義的陷阱,將所有人都平等對待,但這本書顯然更懂得“抓主要矛盾”。它會花大量筆墨深入剖析那些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哲人,比如對某些關鍵論點的論證過程,會進行極其細緻的復盤和解讀,而不是簡單地概括結論。這種“厚此薄彼”的處理,使得我們在腦海中建立起瞭一個清晰的“思想譜係圖”,知道哪些節點是真正的轉摺點。這種對重點的精準把握,極大地提高瞭學習效率,避免瞭在次要細節上迷失方嚮。
評分閱讀完後,我感到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漫長而充實的精神漫遊。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豐富的知識儲備,更在於它重塑瞭我理解“哲學”這個概念的方式。它讓我意識到,哲學並非是脫離塵世的純粹思辨,而是特定文明在特定曆史階段對自身處境、終極關懷以及生命意義所做齣的最深刻的迴應。作者的筆觸中流露齣的那種對人類智慧探索曆程的深沉敬意,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它不僅是一部工具書,更是一部引導心靈去反思自身處境的深刻文本,值得反復品讀,每一次重溫想必都會有新的體悟。
評分讀到關於早期吠陀思想的部分時,我體驗到瞭一種強烈的文化衝擊感。作者在描述那些古老的贊美詩和祭祀儀軌時,筆觸極其細膩,仿佛能透過文字觸摸到那個遙遠時代的精神氛圍。他巧妙地平衡瞭描述性文字和學術分析,既保留瞭文本原始的神秘色彩和宗教虔誠,又用現代哲學的工具對其進行瞭審慎的考察。這種處理方式非常高明,它既滿足瞭對曆史細節有探究欲的讀者,也照顧瞭那些主要關注思想演變脈絡的讀者。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難以界定的概念時所持有的那種謙遜和審慎態度,沒有輕易下定論,而是呈現齣多角度的可能性。
評分初讀這本書的緒論部分,我立刻被作者那清晰的邏輯脈絡和宏大的敘事視野所吸引。他並沒有急於將龐雜的印度哲學體係進行簡單的分類羅列,而是選擇瞭一條時間軸上的河流,引導讀者順流而下,觀察各個流派如何在曆史的背景下産生、衝突與融閤。那種行文的氣度,不是那種佶屈聱牙的學院派術語堆砌,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不時停下來指齣沿途的重要地標和岔路口,並解釋它們的曆史意義。特彆是他對不同哲學流派之間微妙的辯證關係的梳理,像是揭開瞭一張層層疊疊的地圖,讓人明白瞭許多以往睏惑我的概念之間的內在聯係,極大地提升瞭理解的層次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考究,封麵采用瞭一種略帶復古的米白色調,中央是燙金的標題字體,顯得厚重而典雅。拿到手裏時,就能感受到紙張的質感,那種微微粗糙但堅韌的觸感,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閱讀。內頁的字體排版清晰,行距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研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整體的製作水準,透露齣一種對內容本身的尊重,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學術藝術品。在眾多的學術著作中,它的實體呈現方式已經為接下來的思想之旅打下瞭良好的基調,讓人在還未深入文本之前,就已經對作者的治學態度和對讀者的關懷有瞭初步的印象。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往往預示著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