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漢的班昭著《女誡》,唐代的宋氏姐妹著《女論語》,明成祖的徐皇後著《內訓》,清初儒者王相之母劉氏著《女範捷錄》。王相將這四本書閤起來進行集注,名曰《女四書集注》,簡稱《女四書》。 《女四書》作為古代女性德育教材,既有精華亦有糟粕,既有其曆史價值和現實意義,亦存在著時代局限。 郭淑新編著的這本《女四書讀本》重新對《女四書》進行解讀,對於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深化對傳統女德的認識和理解,具有不容低估的意義和價值。 本書內容分為五個部分。“題解”:對《女四書》各書的作者、主要內容、思想觀念、傳播曆史等進行簡介;“原文”:分章節著錄原文;“注釋”:對文中典故、詞語等進行注解以便於讀者理解;“譯文”:用平實流暢易懂的現代白話文,對原文進行逐句譯解;“解讀”:對各章節進一步加以說明解釋,除瞭有對內容和思想觀念的分析之外,還加之以各種典籍、傳說中與之相關的觀點、故事等,以拓寬讀者的視野和知識麵,進而加深對女德經典文本的理解。
 我國女德教育的曆史源遠流長,《女四書》意在 告知女子修身養性和為人處世的道理和方法,為後世 女德教育的漸趨完備奠定瞭基礎,對中國古代社會女 性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都産生瞭深遠影響。作為中 國古代女性教育*具代錶性的範本,《女四書》充分 體現瞭古代女子教育的曆史價值,其廣泛傳播,曾經 對維護傢庭和睦和社會穩定起瞭重要作用。
     郭淑新編著的這本《女四書讀本》取精華、去糟 粕,分原文、注釋、譯文、解讀等部分,對《女四書 》做瞭注解和全新解讀。
    
郭淑新,女,山東聊城人。安徽師範大學政治學院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安徽師範大學國學研究所所長,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安徽省哲學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硃子研究會副會長。 近年來主持、參與**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司法部**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安徽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馮燊均國學基金項目等20餘項。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中國哲學史》、《光明日報˙理論版》、《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等報刊發錶學術論文80餘篇;齣版《鬍適與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轉換》、《敬畏倫理研究》、《中華國學義理經典導讀》等著作7部。學術成果多次榮獲省、市級奬勵;個人曾榮獲安徽師範大學“卓越教學貢獻奬”。
女誡
女論語
內訓
女範捷錄
後記
從書籍裝幀和市場定位的角度來看,市麵上許多打著“經典”旗號的書籍,其設計往往趨於一緻:厚重、樸素,試圖用視覺語言傳遞權威感。但我最近迷上瞭一種完全不同的設計哲學——那些小開本、彩色印刷、配有大量插畫和思維導圖的“輕閱讀”版本。它們更像是文創産品,而非嚴肅學術著作,但其高效的信息傳遞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心理負擔。我的書架上,並排放著一本我正在啃的西方哲學史原著,旁邊可能就是一本包裝精美的散文集。我欣賞這種兼容並蓄的態度,即承認知識的傳播不一定需要傳統意義上的“莊重”。因此,當看到《大眾儒學經典》這類標題時,我的關注點會自然地轉移到它的視覺呈現和排版邏輯上——它是否采用瞭現代的圖文混排技術?它的字體選擇是否考慮到瞭長時間閱讀的舒適度?對於我這種視覺驅動型讀者來說,書籍的外觀常常是決定我是否願意翻開第一頁的關鍵因素。畢竟,在信息過載的今天,吸引眼球的“第一印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評分我發現自己近來對“地方誌”和“民間文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那些沒有被納入主流教科書,但卻真實反映瞭特定地域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樸素智慧的文本,對我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比如,閱讀某地的鄉規民約,你會發現其中蘊含著比宏大理論更具操作性和生命力的道德規範和社區治理智慧。這種“自下而上”的知識體係,與自上而下、由士大夫階層主導的儒傢經典體係,形成瞭一種有趣的對照。當我審視一本關於“女四書”的讀本時,我常常會聯想到,在那些未被記錄的民間故事裏,女性是如何實踐和變通這些典籍中所倡導的德行的,或者又是如何規避其束縛的。這種對比研究,能幫助我們構建一個更立體、更少“高大全”臉譜化的曆史人物群像。我期待的是,這本書的編者是否能在這個“大眾化”的過程中,巧妙地引入一些區域性、生活化的案例,而非僅僅停留在對文本的規範性解釋上,那樣纔更有助於我們理解傳統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活法”。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是《女四書讀本/大眾儒學經典》,我讀完之後確實有些感受想和大傢分享一下,但不是關於這本書具體內容的啦,而是基於這本書的齣版背景和它所承載的文化意涵,以及它對我個人閱讀習慣的啓發。首先,談談我對“大眾儒學經典”這個定位的看法。如今社會節奏如此之快,信息爆炸的時代,傳統文化的“復興”常常伴隨著一種焦慮,害怕經典被過度簡化,變成速食的文化快餐。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希望讓儒學走入尋常百姓傢,降低理解門檻。然而,這種努力的背後,也隱藏著一個挑戰:如何在保持原典精髓的嚴肅性與迎閤大眾的淺顯性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我注意到很多類似的作品,為瞭追求“可讀性”,往往犧牲瞭大量的注釋和考據,這對於初學者或許友好,但對於想深究的讀者來說,就像是隻看到瞭冰山一角,卻被告知這就是全部海洋的深度。我個人更傾嚮於那種“引而不發”的導讀,它能為你鋪好路,但更重要的路徑和風景,還得靠你自己去探索和體會。這本書的齣現,可以被視為一個信號,說明文化傳承需要更多元化的載體,但我們作為讀者,也必須保持一份清醒的辨識力,知道哪些是引子,哪些是終點。
評分我最近的閱讀興趣正轉嚮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知識分子群體,特彆是那些在時代劇變中試圖為中國社會尋找新方嚮的思想傢們。他們的論著往往充滿瞭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緊迫感和理想主義的色彩,無論是梁啓超對“新民”的呼喚,還是陳獨秀對傳統倫理的激烈批判,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與此相對照,當我們審視古典文本的再詮釋版本時,我總會思考:如何避免用現代的、甚至可以說是“後現代”的眼光去過度解讀那些幾百年前的語境?比如,評價古代女性的某些行為或思想時,我們是否不自覺地代入瞭當下的女權視角,從而失去瞭對曆史情境的尊重?我拿起一本儒學讀本,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鬍適在北大講堂上那桀驁不馴的形象,他在批判舊道德的同時,也試圖為傳統學問找到一個得以存續的縫隙。因此,這本書擺在我麵前,我會好奇它如何處理這種代際間的思想斷裂與連接,是完全“去語境化”地提取價值,還是謹慎地保留瞭其時代的原貌,並提供瞭一個現代的“對話窗口”。這種對曆史深度的挖掘,比單純的文本解讀更讓我著迷。
評分近來我一直在思考“知識的再生産”問題,尤其是在自媒體和短視頻平颱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碎片化,對“深度”的耐心似乎在不斷流失。很多人通過一段三分鍾的解說,就聲稱自己“掌握瞭”某個領域的精髓。對於像儒學這類需要長期沉浸和體悟的學問來說,這種趨勢帶來瞭巨大的挑戰。我更關注的是,在數字化閱讀時代,實體書的價值究竟在哪裏?它不再是信息檢索的主要工具,而更多地成為一種“儀式感”的載體,一種與外界喧囂隔絕的物理空間。當我手捧一本紙質書時,我期待的是一種緩慢的、專注的、沉浸式的體驗,一種對知識的鄭重對待。我希望這本書,無論它內容如何“大眾化”,都能在物理形態上給予讀者這種鄭重感,讓閱讀行為本身成為一種對抗碎片化的有力宣言。它應該是一扇門,而不是一個屏幕,引導讀者進入一個需要付齣時間和精力的思想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