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些恩怨产生的双方内部因素和国际因素之间是怎样互相影响和制约的?这些是怎样解决的?更好的解决途径是什么?这些历史问题,显然仍然困绕着今天的中日两国的国民。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这是今天地处东亚的中日两个世界性大国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昨天的历史,影响着今天的行为,今天的行为,影响着明天的发展。
《蒋介石与日本的恩恩怨怨》系统介绍蒋日关系的演变历程,从蒋介石早年在日本的留学生涯及政治活动到蒋政权建立过程中双方的秘密交涉;从蒋介石治国、治军理念中的日本情结到中日战争中国民政府与日本的秘密谈判以及蒋介石政权退守台湾后蒋日关系的演变等等。《蒋介石与日本的恩恩怨怨》作者依据自己多年来对中华民国史的研究成果,对蒋日关系做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向我们展示了蒋日关系的全貌。
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国内史学界对蒋介石与日本关系的研究一直存在着模式化的误区,主要着眼于对其妥协、退让一面的研究,而未能对蒋日关系的两面性加以具体分析。因而,如何客观公正地阐述蒋介石与日本之间长达几十年的是非恩怨,便成了无法回避的问题。《蒋介石与日本的恩恩怨怨》作者依据自己多年来对中华民国史的研究成果,对蒋日关系做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向我们展示了蒋日关系的全貌。从青年蒋介石赴日留学到辛亥革命后避难日本,再到寻求日本支持、执行对日妥协政策,直至走上抗战道路。作者吸取了近年来民国史学界的新研究成果,对这段历史作了客观的介绍。对战后蒋日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薄弱环节,人们对这段历史也知之甚少。在《蒋介石与日本的恩恩怨怨》稿中,作者引用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对战后这段历史作了全面的回顾。
《蒋介石与日本的恩恩怨怨》资料翔实,真实可信。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比较客观地对《蒋介石与日本的恩恩怨怨》涉及的历史事件作了全面的分析,如关于留学日本对蒋介石的影响,作者引用了蒋介石的讲话,详细地说明了留日这段经历对日后其对日政策的深刻影响。作者并不局限于陈述蒋的一己之见,而是加以分析,指出了蒋介石对日看法的片面性。再比如,关于蒋介石留日期间是否加入革命团体“丈夫团”的问题,蒋介石与“刺陶案”的关系问题,等等,都依据可信的资料作了考证。《蒋介石与日本的恩恩怨怨》不仅学术性较强,而且文笔优美,语言流畅,有很强的可读性,如对日本“白团”在台湾活动的叙述等。作者治学严谨,行文规范,所有引述资料、观点均加明注释,符合学术规范。
目录
第一章 留学日本
一、引子:中日甲午战争与中国留日潮
二、从浙东山村到东洋求学
三、蒋介石在日本军校学到什么?
四、辛亥革命后日本成为蒋介石的避难地
第二章 对日避让,走上九一八之路
一、日本干预北伐使蒋介石济南受辱
二、策动张学良易帜
三、九一八事变
四、“试问国际间有无正义”?
第三章 抵抗、交涉中失地误国
一、一面抵抗一面交涉
二、日本策动“满洲独立”
三、“剿共”误国,痛失热河
四、长城抗战与城下之盟
第四章 敌乎?友乎?
一、对日“外交战”
二、是敌人还是友邦?蒋介石检讨中日关系
三、“绝对没有这个‘何梅协定’!”
四、日军利诱华北政要
五、提出“御侮之限度”
六、西安事变“纳谏”抗日
第五章 走上抗战道路
一、七七事变调兵遣将
二、誓死保卫首都
三、血战台儿庄
四、德、英、美介入调停
五、指挥武汉保卫战
第六章 对日军事攻势与国际攻略
一、督导中期抗战
二、发动“冬季攻势”
三、三次长沙会战
四、对日正式宣战
五、出席开罗会议
六、在中南战场的战略失误
第七章 “通敌”内幕
一、日本“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
二、在汪精卫投敌前后
三、对蒋介石的诱降攻势
四、抗战末期与日伪的勾结
第八章 战后对日本“以德报怨”
一、“不念旧恶”宽恕日本战犯
二、放弃日本战争赔偿
三、神秘的日本“白团”
四、签订对日和约
五、“忘恩负义的日本!”
六、与岸信介结好
第九章 蒋日关系走向末路
一、风雨飘摇中的蒋日关系
二、与佐藤结好
三、蒋日关系走向末路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留学日本
二、从浙东山村到东洋求学
清末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和国内外政局不断变动的浪潮,给浙江奉化溪口镇这个在中国称得上偏远的山村也带来了波澜。出生在这里的蒋介石,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卷入了这个波澜。
蒋介石的出生地奉化县溪口镇,位于浙江东部,地处四明山南麓,在宁波城西南39公里处,有条名为剡溪的小河自西向东穿过全镇。这里四面环山,东枕武岭,西背龟山,南对笔架上,北依白岩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有潭墩山的文昌阁、雪窦山的雪窦寺等名胜。1887年(光绪十三年)10月31日,蒋介石就出生在这里。蒋介石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其祖父蒋玉表经营盐业,在溪口开设了玉泰盐铺,家境逐渐丰裕。蒋玉表年迈后不堪经商的劳累,遂将盐铺传给次子蒋肃庵,就是蒋介石的父亲。蒋肃庵经营盐商生意,很是勤谨,盐铺生意扩大,并用积蓄购置了30多亩田地。由于其经济殷实,见多识广,为邻里所推重。蒋介石的父亲有三次婚姻,其原配徐氏、继配孙氏皆去世,其母王采玉是蒋父的第三次续婚妻子。王采玉嫁给其父也是第二次婚姻。王采玉是位于溪口以西的葛溪人。王采玉的父亲王有则熟读诗书,王采玉在父亲影响下粗通文字,19岁时曾与同乡的俞某结婚。婚后不久,丈夫、公公相继病故,给其很大打击,遂到葛溪一个庵里带发修行,这段不幸的经历可能是使其在以后的岁月里遭遇不幸打击时能够表现得愈益冷静和坚强的重要因素。后经其堂兄、时任蒋肃庵店铺账房的王贤栋介绍,再嫁给了丧妻鳏居的蒋肃庵。王采玉为蒋家生育的子女有瑞元、瑞莲、瑞菊、瑞青,其中瑞菊和瑞青均夭折。1894年,蒋介石失去了他慈爱的祖父,1895年,蒋介石又受丧父之痛。这对幼年的他应该是十分残酷的打击。这两年,正是日本战胜中国、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时。家事、国事都给幼年的蒋介石投下了很深的阴影。他祖父、父亲的去世,使他逐渐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他的成长遂由其寡居的母亲刻意培养,他母亲坚强的态度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关于日本侵略中国并逼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一事,幼年的蒋介石经常可以“听到周围的人谈论由清王朝带来的这一新的奇耻大辱”,这种刺激“确实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意志”。著名史学家钱穆晚年在回忆他幼年思想和知识成长的过程时,曾提到刚入小学时,老师对他们说的“今天我们的皇帝是满洲人,我们则是汉人”的话,促使其“自幼即抱民族观念,同情革命民主”。可见,重大历史事件在一个人的童年时代的所产生的刺激,有时影响确实是持久而深刻的。
1892年,蒋介石入私塾由塾师任介眉开蒙读书,当时年仅5岁,其父亲尚在世。其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相继跟当地有些名望的塾师蒋谨藩、毛凤美、竺景崧、毛思诚等就读,学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孝经》、《春秋》、《左传》、《易》、《尚书》等儒家经典教育书籍。传统的儒家经典的熏陶,很自然地使蒋介石产生了求取传统功名以光宗耀祖的思想。1902年,15岁的蒋介石怀着这样的思想愿望来到奉化县城参加童子试,但未能考中童生。此后不久,清政府宣布废除在中国实行了一千多年为国选才的科举考试制度,改而推行新式学堂教育的培养人才制度。在少年蒋介石看来,要想出人头地,只有入新式学堂就读了。
1903年,16岁的蒋介石带着寡母的期盼,结束了他传统的私塾求学的经历,进入奉化县城的新式学校堂凤麓学堂求学。当时,新式学科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课程设置也只相当于小学堂水平,只设有国文、英语和算术三门新式课程,但在当时已称得上是相当新式的了。在这里,他接受了与过去所掌握的中国古代典籍全然不同的英语和算术知识,从他涉猎的新式报纸和杂志中吸收了当时正在迅速传播的民主和革命思想。蒋介石后来在他的回忆中,曾说他“是在十八岁的时候,才开始看到民报,接触了三民主义的熏陶”,应该正是在凤麓学堂求学这段时间。新知识和新思想的吸收,使他对这个新式教育体制还不完善的学堂产生了不满,因其态度激烈被同学们称为“红脸将军”,并与校方发生了冲突。这使他不愿在凤麓学堂待下去,1905年,蒋介石转到宁波箭金学堂。在这个学堂学习期间是他思想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期,有一位叫顾清廉的老师对他未来的道路选择影响很大。顾清廉“是一个同情革命的人,一面讲授经史古籍,一面忧心中国前途、热情洋溢地畅论国事,宣传‘独立’、‘自立’等民族大义”,同时,并劝导蒋:
“一个国家想要独立生存,就不可以缺少军事力量;为了将来有一天能够担当捍卫国家的任务,就得要学习军事。”于是自动地为他讲解孙子兵法,并且强调:“要想懂得兵法、获得新的知识、保卫自己的国家,就应该到外国去留学。”
1904年2月27日至1905年5月,日俄两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但这场战争既不是在日本的领土上进行的,也不是在俄国的境内进行的,两国交战的战场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附近海域,双方进行战争的目的都是为了独霸中国的东北。战争一开始,清政府竟然宣布把辽河以东划为交战区,而自己则宣布处于“局外中立”的地位,并暗中给日本军队以各种帮助。在战争期间,日俄交战双方无视中国主权,任意抢掠和屠杀无辜的战区中国民众,而无能的清政府不但不能给中国受难者以保护,反而将日俄两国对中国的掠夺、屠杀和侵略,说成是“非与中国直接挑衅”,将日俄两个侵略国家说成是“均系友邦”。日俄两国的侵略行径和清政府的卖国表现,使中国人受到了进一步的刺激,催发了中国民族意识的高涨。而在日俄战争中日本一小国竟然战胜了俄国这一西方大国,进一步使中国人感到向日本学习的必要。这时,大批中国留学生涌向日本。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性政党——中国同盟会也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它通过秘密的渠道和发行创办的革命刊物,将革命的新思想迅速地传递到国内。顾清廉对上述国事的信息是清楚的。蒋介石在顾清廉的影响下,对国家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大事也关心起来。顾清廉还给蒋介石讲述了革命家孙中山的革命理论和活动。在顾清廉的教育和劝导下,蒋介石把对国事的了解及感受和自己的未来联系了起来,青年蒋介石的眼前逐渐明亮起来,他看到了自己前面的路:到日本去学习军事!他后来回忆说:
我到日本去学习陆军,是1905年日俄战争以后的事,日俄战争的结果,我目击日本以一个新兴的小国,以少数军队,竟能战胜强大的俄国,因此我觉得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整军建军的工作,实在有一日千里的进步,是值得我们中国效法的。但这还不是我到日本学习陆军的主要原因。我当时之所以立志做一个军人,乃是因为那次日俄战争的战场,不在日本,也不在俄国,而在我们中国的东三省……我当时以一个十八岁的青年,竟受了这种刺激,一方面痛恨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认为非革命不足以挽救危机,而同时觉得我们要达到革命的目的,必须加入军队,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杀敌的武艺。
蒋介石在回忆中说自己到日本留学以前就认为“非革命不足以挽救危机”这句话,显然是把到日本加入革命组织同盟会后的思想认识提前到留日之前,不免有拔高自己的成分,除此之外,所讲其他内容大致应是可信的。
在蒋介石从童年到少年以至青年的成长过程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蒋介石逐渐形成了他那极具特色的个人性格,这种性格,对青年蒋介石果断地做出自己的人生道路选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对蒋介石以后人生事业的成功与挫折也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在所有的蒋介石传记作者的笔下,都要描写到蒋介石儿童和少年时代的无赖作为、争强好斗和敢于冒险的性格,不过,有的把这些性格特点说成是他后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风云人物的端倪,有的则把他儿童和少年时代的这些性格说成是他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成为大奸雄的早年证据。
实际上,像蒋介石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这样性格,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儿童和少年中是相当常见、相当典型的一种现象,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人们特别重视男婴、溺爱男婴致使其年龄稍长后容易发展为一种既有活泼、顽皮天性,又有任性甚至无赖的自我过度放纵品格,这种性格一旦形成,对其人生道路及其选择的影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性格的形成,当然不是其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天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就蒋介石出生时的情况来看,家境富裕,其父第三次续婚46岁时又多得一子,其母在经历了第一次不幸婚姻的遭遇后喜得一子,其祖父在74岁的晚年又幸得一孙,且因其同父异母的长兄蒋介卿嗜赌成性,很小过继于其伯父名下,因而,这个男婴的诞生,给这个家庭带来多么大的惊喜、安慰和期望,以那个时代的常情而论在今天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可以想见,蒋介石在其蒙昧的婴儿时代和萌动的童年时代,受到这个家庭多么热烈、周密的呵护和培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蒋介石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伸长。
几乎所有蒋介石传记作者都记载了他那些顽皮的故事:一次是3岁那年的除夕之夜,家中的大人们在正堂内合家端坐、互相畅谈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计划,小瑞元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或许感受到了冷落,他一个人坐在背椅上默不做声,似乎试图引起大人们的注意:在场的人谁也没有料到,他将一根筷子插到嘴里后继续将筷子插入喉咙深处,这时他自己已拔不出来了,因为喉咙被插得疼痛难忍,母亲发现后,将筷子从其口中抽出,但他已昏了过去。第二天早晨,祖父来到他的床边看他,担心地盯着他的脸问:“会不会戳坏了嗓门?”他满不在乎地说:“没啥事体。”另一次是5岁那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他起床后,发现院子里水缸里的水结成了冰,像一面圆圆的大镜子,非常好看,于是扒在缸边,伸下半个身子,想把大镜子取出来,不料用力过猛,一个倒栽葱掉进了水缸里。等到家人发现,救助出来,他已淹了个半死了。还有一次,7岁那年,他随同祖父到山上的法华寺去拜佛,一时玩耍得兴致大起,从陡坡上向下面起劲快跑,一时脚步失去控制,脚底一滑,摔倒在崖下,右额碰伤,流得满身是血。在这些顽皮的举动中,他还算幸运,虽然惊中有险,倒没有造成什么意外的不良后果;不过,这些顽皮举动也显示了他敢于冒险的性格,对于他青年时代毅然决定赴日留学,应是一种值得注意的潜质。
蒋介石在与同伴游戏时做指挥官,也是几乎其所有传记作者描写的重点:蒋介石小时候喜欢打游戏仗,而且在打游戏仗时,不论年龄比他大小,据说都需要由他来做指挥官;否则,游戏仗就无法结束。这种游戏仗的玩法,是村子里的儿童们集合在一起,拿着木棒竹刀当武器,突击冲锋,在两军对垒时,蒋介石总是带头拼斗。这种游戏仗是那个时代农村儿童做游戏时很普遍的一种玩耍方式。不过,在这一游戏中,须由蒋介石做指挥官否则游戏仗就无法结束这一事实本身,就很清楚地透露了蒋争胜好斗、肆行无忌的强者性格,这种性格,对于蒋介石成长为青年后,赴日留学专攻军事,未必不是一种应备的素质。
另外,还有一些传记作者记载了少年蒋介石“瑞元无赖”的故事,如为争领赏品在地上打滚、犯错后为逃避塾师责打在地上打滚哭闹等一类,显示其幼小时被家庭过分溺爱而表现的不良行为,尚不属于严重的失德证据。不过,这也颇能显示蒋幼年时的另类性格。但稍长后,蒋介石接连失去祖父、父亲两位家庭男主人,其同父异母长兄蒋介卿不顾其父临终前嘱托而分家另立门户,因家庭缺少成年男人,其孤儿寡母遂备受乡邻及亲友的泠落甚至歧视,这自然使他逐渐懂得了人世的冷暖,有意识地改变着自己的不良习性。14岁那一年,根据母亲的安排,蒋介石与相距30里远、比他年大4岁的岩头村的货店老板毛鼎和的女儿毛福梅结婚。此前,蒋介石曾在此村中读过私塾,暗自喜欢上一位与自己年龄相近、长相漂亮的堂表妹阿春,但阿春的家长也就是蒋的堂表姑并不喜欢这位顽皮且家道中落的表侄,因而当蒋家正式提亲时,遭到他的这位堂表姑的断然拒绝。因为有这种被认为“难堪”的经历,蒋母王采玉为争“面子”在岩头村为儿子又找到这位在她看来各方面都很不错的姑娘。但是,这个比蒋大4岁的毛福梅却不是蒋介石喜欢的那个阿春,在感情这一问题上,蒋母是大大失算了。以蒋介石的顽劣性格,当时尚处于朦胧状态的他虽然接受了这桩婚姻,但结婚当天就表现得毫无兴趣,以致新婚之夜受到母亲训斥后竟一时熟睡在母亲房间的床上,无论如何也叫不醒他,母亲只好让人把他抱进了新婚洞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新的观念的吸收,蒋对这桩婚姻的不满,虽然不能表现在自己含辛茹苦的寡母身上,似乎他潜意识地以逃避这桩婚姻的方式来表达。如果说,他到日本留学,除了他所受的新思想的启示、社会上赴日留学思潮的吸引和他性格中的富于冒险因素的影响外,是否也有他逃避婚姻的某些成分?在分析他做出留学日本选择时,这一点似乎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无论如何,蒋介石在家乡是不想继续待下去了。在宁波箭金学堂就读一个时期后,于1906年年初,暂入奉华龙津中学。他在这里显得焦躁不安,因为,到日本留学学习军事的想法一遍遍地冲击着他的脑海,他不能不作出决定了。
蒋介石把自己要到日本学习军事这一决定告知母亲并风闻乡里后,蒋母和乡亲们吃惊的反应是可以想象的。尽管那时留学日本在中国已形成风潮,但这种风潮散落在广袤的中国大地时,又是多么的无声和冷清。因此,在当时,就一般人而讲,出国留学简直是一种天方夜谭。蒋介石的母亲,是一位极普通的母亲,但因为饱经人生磨难又经佛经的熏陶,她的心胸已经非常的宽阔,她对人生和世事的理解又远非一般妇女可比,她确实不是一位平庸的母亲。严格说来,当时的蒋家并不具备条件供养这个读书多年而且如今已能够回家经营产业的青年人再继续花费不菲的金钱,到茫不可知的遥远异邦去学习不可预见成效的军事。因此,蒋介石赴日留学的要求提出后,在亲友们看来这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
家乡的亲戚朋友们却一致表示反对(赴日留学——引者注)。在保守的家乡人看来,如果是去上海或北京的话,倒也还无可厚非;然而远渡到东海彼岸的外国——日本,则未免是一个不计后果的鲁莽行动。
前言/序言
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众多的学术探索者将目光集中于中日关系这一领域,这是很自然的。因为自从日本加入西方列强侵华行列起,即成为其中重要的一员,比西方侵略者更野蛮、更凶残,制造出许许多多帝国主义侵略理论来肢解中国,以至于谋划出灭亡中国的完整的策略和战略。中国所遭受的百年耻辱,直至而今,也还遗留着不少问题,甚至还在阻碍中国统一,乃至经济和外交。这一历史创伤,造成了国际上某些对中国的不理解与不公正的看法。这一历史是不会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的。
近年,与我有多年交往的好友翁有为教授,对蒋介石与中日关系产生了兴趣,联系赵文远博士和杨菁教授,以蒋介石为主体,探索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这部《蒋介石与日本的恩恩怨怨》因而诞生。
作者的主导思想在于把蒋介石与中日关系放在近代以来大的国际关系背景中去认识;以全民族的视角审视蒋介石的思想和政策,阐述其功过;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结合历史的实际发展,给历史一个真实的记录。
这部书从蒋介石出生的年代和家族写起,一直写到蒋的死亡,写出了蒋的个性、思想和对日关系的一生行迹。蒋是国民党的领袖人物,举着孙中山的旗帜,很长一段时期掌握着中国政权,统治中国大陆,败退台湾省后,仍然掌权,其对日关系和对策,关系着中国的存亡和命运,关系着中国的统一大业,研究、认识蒋介石这个历史人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不足为奇的。
近代中日关系,在抗日战争结束前,是侵略和被侵略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这部书大体上分四部分来叙述:一是登上政治舞台以前的蒋介石;一是对日妥协投降时期,一是举起抗日旗帜,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受到国人称赞和拥护时期;最后以到台湾为终结。从政治学说史来看,蒋各个时期的言行都是极为重要的。对他的争论性的文献大量存在。历史研究者应善于在诸多资料对比中,择其善而从之,得出自己的论断,这部书引用了许多资料,包括蒋介石的日记,支持自己的论点。
这里顺便提一下,最近因蒋介石日记的披露,有的文章离开了历史的真实。我认为,研究蒋介石,蒋的日记当然是重要的参考资料,但不能唯日记是真,也不能片面地以其言论来立论。不少人读过蒋的日记,认为其记述的不少内容和历史发展的实际反差很大。相信和他接近的人的论述和当时舆论的记载,还是相信他的日记?历史写作者必须科学地认识,净化复杂的事实,使自己的叙述接近历史的真实,那个时代距离现在并不遥远。许多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尚健在,做公正的论断是可能的。
应该看到和承认,蒋介石从九一八到七七抗战前,实行的不抵抗政策是极端错误的,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如果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就动员全国力量,坚决抵抗,那历史就是另外的发展轨道,不会像后来那样,亡国大难,日益进逼。本书作者认为,这一时期蒋介石实行的是媚日妥协外交,这一观点虽不标新立异,但却是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的。
从蒋介石的日记看,有许多爱国的词语,诸如东北沈阳
蒋介石与日本的恩恩怨怨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