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006648
汽车悬架构件的设计计算(第2版)+汽车悬架和转向系统设计 2本
9787111519645定价:59.8元 9787302394860定价:79.8元
1汽车悬架系统概述
1.1悬架的基本功能及设计要求
1.2汽车悬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1.3非独立悬架
1.4复合式后悬架
1.5独立悬架
1.5.1双横臂式悬架
1.5.2麦克弗森式悬架
1.5.3多连杆式悬架
1.5.4双横梁式悬架(双驱动梁式悬架)
1.5.5单纵臂式和双纵臂式悬架
1.5.6斜置单臂式后悬架
1.6平衡悬架
2轮胎与车轮
2.1对轮胎的要求
2.1.1对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的要求
2.1.2对商用车轮胎的要求
2.2轮胎的设计
。。。。。。
章汽车悬架的基本知识
节汽车悬架构件
一、导向机构
二、弹性元件
三、梯形机构
四、阻尼元件
五、稳定装置
第二节汽车悬架形式
一、悬架的基本要求
二、悬架的分类
(一)按功能原理划分
(二)按导向机构划分
(三)按弹性元件划分
第三节汽车悬架形式的发展
一、导向机构悬架形式的发展
(一)单臂悬架的发展
(二)从单臂到双臂
(三)麦弗逊悬架
(四)平衡悬架
二、弹性元件悬架形式的发展
(一)钢板弹簧悬架
(二)螺旋弹簧悬架
(三)扭杆弹簧悬架
。。。。。。。
《汽车悬架和转向系统设计》为我描绘了一幅动态的汽车图景。它让我明白,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无论是加速、制动还是转向,都牵动着悬架和转向系统的无数次精确调整。书中对于车辆动态响应模型的介绍,虽然复杂,但其核心在于揭示了悬架和转向系统如何影响车辆的稳定性、操控性和乘坐舒适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人车交互”的理念,它强调的是如何通过精妙的设计,让驾驶员能够与车辆建立起一种默契的联系,从而获得更好的驾驶体验。当我阅读到书中关于主动转向和主动悬架的未来发展趋势时,我看到了汽车工程无限的可能性,以及科技如何不断地提升我们对驾驶的感知和享受。
评分《汽车悬架和转向系统设计》的重点在于“协同”二字。它让我明白了,悬架系统不仅仅是用来过滤颠簸的,它更是车辆操控的基础。而转向系统,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将驾驶员的意图精确地传递给车轮。书中对转向比、转向回正力矩、转向响应延迟等概念的深入剖析,让我对“人车沟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喜欢书中关于不同路面条件下,悬架和转向系统如何应对的场景分析,例如在湿滑路面、颠簸路面或者高速过弯时,系统是如何通过调整来保持车辆的稳定性的。书中还探讨了驾驶员的驾驶风格对悬架和转向系统调校的影响,这一点非常有意思,它说明了汽车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优化过程,需要在舒适性、操控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通过这本书,我开始理解为何有些车开起来“硬朗”,有些车则“柔软”,这背后都有着工程师精心的设计考量。
评分《区域包邮汽车悬架构件的设计计算(第2版)》中的“设计计算”并非一成不变的公式堆砌,而是充满了对现实世界复杂性的考量。书中涉及的各种修正系数、安全裕度等,都体现了工程设计中对于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的应对。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应力集中和疲劳裂纹萌生预测的部分,这对于确保悬架构件的长期可靠性至关重要。而“区域包邮”这一看似商业化的术语,在我看来,也可能包含了对物流、仓储以及快速响应售后服务的设计考量,这使得整个工程设计链条更加完整。通过对书中关于模态分析和振动传递的初步了解,我开始意识到,除了承受载荷,悬架系统在抑制噪音和振动方面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评分这两本厚重的汽车技术书籍,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机械奥秘的大门。我是一个对汽车工程充满好奇,但又非专业出身的爱好者,一直以来,汽车的动态表现,尤其是它在行驶过程中如何过滤掉路面的颠簸,又如何在弯道中保持稳定,都是我津津乐道的话题。这次入手这两本《区域包邮汽车悬架构件的设计计算(第2版)》和《汽车悬架和转向系统设计》,正是源于这种对“底盘”的深深着迷。 拿到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区域包邮汽车悬架构件的设计计算(第2版)》的厚度所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介绍性读物,而是一部系统性的工程手册。其中关于悬架几何参数的详细阐述,比如主销后倾角、内倾角、车轮外倾角、前束角等,这些拗口的名词在书中得到了详尽的解析,配以大量的图示和公式,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逐渐理解它们是如何共同影响车辆的操控性和稳定性。书中对于不同类型悬架(如麦弗逊式、双叉臂式、多连杆式)的结构特点、优缺点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考量,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特别是关于“设计计算”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结合了实际工程案例,从材料选择、载荷分析、应力计算到疲劳寿命评估,一步步地展示了一个悬架构件如何从概念走向实际产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区域包邮”这个概念的引入,虽然这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营销的考量,但它也间接地提示了在工程设计中,地域因素、供应链成本以及快速响应的重要性,这对于理解工程实践的复杂性非常有帮助。当我看到书中关于弹簧、减震器等关键部件的选型计算方法时,更是觉得受益匪浅,这些都是决定车辆舒适性和操控性的核心要素,通过这些计算,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不同价位的汽车在驾乘感受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评分《汽车悬架和转向系统设计》则从另一个角度,更侧重于整个车辆的动态行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对更易于接受一些,虽然同样包含了大量的技术细节,但它更注重从整体系统来解读悬架和转向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书中对于车辆动力学基本原理的讲解,比如侧倾中心、质心高度、转弯时的轮胎受力等,都用清晰的比喻和图示进行了说明,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关于车辆如何“画弧线”的直观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转向系统(如机械转向、液压助力转向、电子助力转向)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以及它们对驾驶感受的影响的对比分析。从最基础的转向比到更复杂的参数化转向,这本书都给出了深入的探讨。它还涉及了主动悬架和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等先进技术,解释了这些技术是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悬架和转向来实现更高的安全性和驾驶乐趣的。书中对转向不足和转向过度的成因及解决方案的分析,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明白了在紧急情况下车辆为何会失控,以及工程师们又是如何设计出能够规避这些风险的系统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把悬架和转向看作是独立的部件,而是理解了它们是如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复杂的动态环境下,共同保证车辆的安全、舒适和操控。
评分《汽车悬架和转向系统设计》在我眼中,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它引导我一步步地理解车辆动态学的精髓。书中对于车辆操控性的评价指标,例如侧向加速度、转向响应时间、轮胎抓地力极限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解释了悬架和转向系统是如何影响这些指标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驾驶乐趣”的设计进行了探讨,它不仅仅是追求极致的性能,更是关于如何通过悬架和转向的调校,营造出人车合一的沟通感,让驾驶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车辆的动态反馈。书中对于转向输入的传递、车轮的滚动和滑动、车身的倾斜和回正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过程,都进行了细致的分解和阐述。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不同驾驶模式下,悬架和转向系统如何进行自适应调整的内容,这让我对现代汽车的智能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提到的“平顺性”和“操控性”之间的权衡,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它解释了为何高性能跑车和豪华轿车在驾乘感受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取向。
评分深入到《区域包邮汽车悬架构件的设计计算(第2版)》的内部,我被其严谨的学术性和实操性所吸引。书中关于材料力学和有限元分析(FEA)在悬架构件设计中的应用,让我看到了现代工程计算的强大威力。虽然我并非FEA的专业用户,但书中通过图例和简化的步骤,展示了如何对悬架的关键受力点进行网格划分、施加载荷以及解读结果,这为我打开了理解设计优化和性能预测的新视野。书中关于疲劳寿命的计算,更是直接关系到汽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通过对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循环进行分析,预测部件在长期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这种前瞻性的设计理念让我印象深刻。此外,书中对于不同区域(例如,针对中国市场的车辆设计,可能需要考虑更复杂的路况和气候条件)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也通过案例得到了体现,这让我明白,一个好的汽车设计,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用户需求和实际使用环境的深刻洞察。我尝试跟着书中的例子,用计算器复现了一些简单的应力计算,虽然过程有些烧脑,但当得到与书中相近的结果时,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
评分在《区域包邮汽车悬架构件的设计计算(第2版)》中,我进一步体会到工程计算的严谨与细致。书中关于载荷谱的建立,如何模拟真实世界中车辆所经历的各种路况和驾驶工况,并将其转化为对悬架构件的载荷,是设计计算的基础。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挑战性,需要结合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工程经验。而“区域包邮”这一概念,在我看来,还可能包含了对生产工艺、装配精度以及质量控制的要求,这些都会对最终的设计结果产生影响。书中对于不同材料(如钢、铝合金、复合材料)在悬架构件中的应用及其性能对比,也让我对材料科学在汽车工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尝试去理解书中关于刚度和强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通过改变结构形状来优化这些参数,这让我领略到工程设计的艺术性。
评分《区域包邮汽车悬架构件的设计计算(第2版)》中的“第2版”字样,本身就暗示了内容的更新和迭代,我欣喜地看到书中涵盖了近年来在悬架设计领域的一些新进展。例如,关于轻量化材料在悬架构件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来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降低部件的重量,从而提升燃油经济性和操控性。书中还涉及了一些智能减震器和自适应悬架系统的设计思路,虽然具体的控制算法和硬件实现可能超出了我的专业范畴,但理解其基本原理和设计目标,对我来说已经非常有启发。对于“区域包邮”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我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去解读,它强调的是在特定区域市场,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和成本优化,以满足当地用户的需求和购买能力,这是一种高度的工程智慧和市场敏感度的结合。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转向节、控制臂等关键悬架部件的疲劳分析,这些部件承受着巨大的冲击和应力,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
评分《汽车悬架和转向系统设计》让我认识到,一个优秀的悬架和转向系统,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一种对驾驶体验的极致追求。书中对不同调校风格的车辆进行的案例分析,例如强调运动性能的跑车,注重舒适性的豪华轿车,以及追求多功能性的SUV,都展示了工程师如何通过调整悬架参数和转向特性,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转向回馈”的讨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力反馈,更是一种能够让驾驶员清晰感知轮胎与地面接触状态的“语言”。书中关于电子稳定控制(ESC)系统是如何与悬架和转向系统协同工作的,也让我对车辆的主动安全性能有了更深的理解。当我阅读到书中关于转向系统在不同车速下的响应变化时,我明白了为何低速时转向轻便,而高速时则需要更大的力度,这都是为了保证驾驶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