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开发区年鉴

2008中国开发区年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森 著
图书标签:
  • 开发区
  • 年鉴
  • 中国
  • 2008
  • 经济发展
  • 区域经济
  • 投资
  • 政策
  • 统计数据
  • 产业信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0951156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257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7
字数:6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08中国开发区年鉴》是由中国开发区协会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大型资料性实用工具书,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年鉴的宗旨是面向海内外政府官员、投资商、研究机构、科技界及各界人士,用详实的统计数据和文字记叙,全面、系统、准确地介绍中国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历程和成就,介绍其基础条件、投资环境及有关法规和优惠政策等,为各有关机构与单位提供媒介服务,以推动中国开发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中国开发区年鉴》2008卷记述了自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我国开发区的工作概况,并汇集了这期间的相关主要资料。

目录

文献法规篇
高度重视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努力实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
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推进全国开发区持续和谐发展
外商投资建设工程服务企业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港口建设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管理办法
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
港口规划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通知
综述篇
商务部关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7年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情况
200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情况
2007年黑龙江省开发区发展情况综述
2007年江苏省开发区发展情况综述
2007年福建省开发区发展情况综述
2007年山东省开发区发展情况综述
2007年贵州省开发区发展情况综述
2007年海南省开发区发展情况综述
2007年陕西省经济发展情况综述
专题研究篇
抢抓证券市场新机遇建设上市公司集聚区
做强龙头企业做大配套产业全力打造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强力引擎?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建设创新型高新区
找准战略支点推动“两型”建设
依托枫泾历史文化名镇优势争创集聚自主品牌特色
立足科学发展加强开发区循环经济建设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篇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
Dalian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Qinhuangdao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Yantai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Qingdao Economic&Technical Development Area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
Ningbo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Zhanjiang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Tianjin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Lianyungang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
Nantong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
Guangzhou Development District
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Nansha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Fuzhou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
Shanghai Minhang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
Shanghai Hongqiao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united Development Co-Ltd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Shanghai Caohejing Hi-Tech Park
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
Shanghai Jinqiao Export Orocessing Zone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Wenzhou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Kunshan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
Weihai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Export Orocessing Zone)
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
Fuqing Rongqiao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Dongshan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Shenyang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Hangzhou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Wuhan Economic 6Z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
Wuhu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
Changchun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Harbin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arbin High&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
Chongqing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Xiaoshan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
Huizhou Dayaw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Beijing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
Urumqi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Hefei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Zhengzhou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Chengdu Economic&TechnologicM Development Zone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Changsha National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
Kunming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Guiyang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
Nanchang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
Hohhot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Nanning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Xining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
Taiyuan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
Yinchuan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Nanjing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
Xiamen Haicang Investment Zone
宁波大榭开发区
Ningbo Daxie Development Zone
苏州工业园区
Suzhou Industrial Park
象屿保税区
Xiangyu Free Trade Zone
边境经济合作区篇
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
满洲里边境经济合作区
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
二连浩特边境经济合作区
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
其他开发区篇
北京八达岭经济开发区
河北廊坊经济开发区
河北中科廊坊科技谷
河北涿州经济开发区
河北燕郊经济开发区
河北固安工业园
河北承德高新技术产业园
河北永清工业园
山西晋中开发区
内蒙古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
内蒙古鄂托克经济开发区
辽宁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吉林白山经济开发区
上海化学工业区
上海松江工业区
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江苏南京江宁经济开发区
江苏盐城经济开发区
江苏徐州经济开发区
浙江富阳经济开发区
浙江镇海经济开发区
浙江湖州经济开发区
浙江海宁经济开发区
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
安徽安庆经济开发区
安徽濉溪经济开发区
福建泉州经济开发区
福建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石狮园)
福建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园
福建闽侯青口汽车工业园区
福建龙岩经济开发区
福建龙海经济开发区
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
福建福州金山工业园
福建福州福兴经济开发区
福建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
福建漳州招商局经济开发区
福州保税区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江西新余经济开发区
山东德州经济开发区
山东平度经济开发区
山东日照经济开发区
河南新乡工业园
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河南长垣起重园_
河南信阳工业城
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重庆建桥工业园
重庆北部新区
四川绵阳经济开发区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
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
海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云南楚雄经济开发区
咸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统计资料篇
200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表
2007年东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表
2007年中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表
2007年西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表
200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分类指标
大事记
2007年中国开发区大事记

精彩书摘

文献法规篇
高度重视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温家宝
一、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一五”以来,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也相继做出了工作部署,加强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的节能工作,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力度,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必须清醒地看到,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去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加大了“十一五”后四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我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提出:“‘十一五’规划提出这两个约束性指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今年是关键。今年的节能减排任务完成得好,可以为今后几年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年的节能减排任务完成得不好,就会增加以后三年的工作压力。从一季度看,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6大行业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同时,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扭转,今年节能减排难以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规划目标也难以实现。

前言/序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图景:20世纪与21世纪的跨越与重塑》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社会剖析,系统梳理了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中华民族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历程与深刻转型。它并非一部单纯的编年史,而是一部关于“中国性”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被重新定义与建构的史诗性著作。全书聚焦于中国在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认同及国际地位四个核心维度上的内生性变革与外部互动,旨在揭示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深层逻辑与独特价值。 第一部分:世纪之肇与浴火重生(1900-1949)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社会在传统帝国体系瓦解与现代国家建构之间的剧烈挣扎。 旧秩序的崩塌与思想的激荡: 详细考察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戊戌变法的历史必然性,以及辛亥革命如何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重点分析了梁启超、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群体,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对“中国路在何方”的深刻追问与思想探索,包括对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的多元化解读。 区域整合与民族国家的艰难塑造: 剖析了军阀混战时期国家主权如何被严重侵蚀,以及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国家、进行初步工业化和法律体系现代化的努力与困境。对比分析了国共两党在组织能力、群众基础和建国纲领上的根本差异。 战争与民族精神的淬炼: 详尽描绘了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塑作用。不仅关注正面战场的战略部署,更侧重于大后方知识精英、工业力量的艰难迁移与保存,以及普通民众在空前民族危机下表现出的坚韧与牺牲精神,奠定了新中国民族主义叙事的基石。 第二部分:奠基与探索的时代(1949-1978) 这一阶段是新中国在废墟之上重建社会秩序、确立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关键时期。 国家治理体系的初步确立: 探讨了建国初期如何通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重大事件,迅速完成政权的巩固。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与挑战进行了客观评价,分析了苏联模式对初期工业化布局的深远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改造与集体化道路的探索: 深入分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治逻辑与经济后果。重点阐述了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其初衷在于实现快速的资源集中和动员,以及在特定历史阶段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抑制效应。 曲折中的独立自主: 详细梳理了“大跃进”运动的背景、实施过程及造成的严重后果,并研究了中央在错误中寻求纠正、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艰辛历程。同时,重点论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独立地位(如中苏关系破裂、万隆会议等)的外交策略演变。 第三部分:关键的转向与历史的加速(1978-2001) 本书将改革开放视为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关键转折”,聚焦于理论创新、制度松动与市场经济的导入。 思想解放与理论突破: 详细分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如何为经济体制改革扫清了思想障碍。探讨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等关键时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完善过程。 “双轨制”的运行机制与代价: 细致剖析了价格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放权让利、抓大放小)的实施步骤。书中运用大量微观案例,展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产生的“寻租行为”、“下岗潮”等社会阵痛,以及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中主动性增强的复杂效应。 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 不仅仅罗列了设立经济特区(如深圳、珠海)的政策,更深层次分析了特区作为“试验田”在土地制度、税收优惠、外资引进方面的制度创新,以及这些创新如何逐步辐射全国。论述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谈判的艰难过程,视其为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制度性承诺”。 第四部分:新世纪的重塑与全球定位(2001至今) 此部分聚焦于中国经济体量跃升后,在内外部环境中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和战略调整。 “中国奇迹”的结构性动因: 探讨了中国在后WTO时代,如何利用其庞大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的超前布局以及稳定的宏观政策环境,成为“世界工厂”。分析了这一增长模式下,环境承载力、收入分配差距和地方债务等积累性风险的形成过程。 社会治理的精细化与法治建设: 阐述了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强调“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转变。重点分析了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改革、教育公平等领域的努力与不足,以及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国家对社会进行现代化治理的模式创新。 大国崛起的国际话语权争夺: 深入分析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角色的变化,从“韬光养晦”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更具主动性的全球治理理念。比较研究了中国与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在贸易、技术标准、地缘政治上的竞争与合作态势,描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清晰的战略轮廓。 总结: 本书超越了单一的经济或政治叙事,力求呈现一个动态、充满内在张力的当代中国形象。它强调了历史选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展现了中国在面对现代化、全球化两股强大力量冲击时,所展现出的独特的韧性、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基于自身国情的制度创新能力。读者将从中获得对过去一百年中国如何从边缘走向中心,并在过程中不断重塑自身身份认同的深刻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生,我拿到《2008中国开发区年鉴》时,是想把它作为研究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地关系”的一个微观切片来分析的。我主要关注的是土地用途的变迁,特别是工业用地向高附加值产业用地的转化效率,以及这种转化对周边土地市场和居民生活产生的影响。这本书的体例结构非常鲜明,严格按照行政区域划分来组织内容,这在宏观层面有助于快速定位,但在进行跨越行政边界的横向比较和深入分析时,就显得非常不便。我不得不自己动手,花费大量时间在不同章节之间跳转比对,试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关于“珠三角”或“长三角”集群发展的全景图。书中对一些新兴产业的引入,例如生物科技或软件外包的描述,多用的是宏伟蓝图式的语言,比如“充满活力”、“潜力无限”,但缺乏对支撑这些产业的关键要素——比如专业人才的引进机制、产学研结合的深度——的实质性描述。这种“重面子工程,轻内在机制”的叙事倾向,使得这份年鉴更像是一份向上的“政绩报告”,而非一本面向研究者提供扎实案例支持的工具书。对于我这种希望深入理解政策落地效果的读者来说,其揭示度是不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在当时算是上乘了,纸张厚实,字体清晰,这使得即使是阅读大量枯燥的表格和数据时,眼睛的疲劳感也能得到一定的缓解。我当初购买它,是希望能够收集到关于特定年份(2008年)中国各级开发区在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方面的具体政策细则和效果反馈。我当时正在研究外资FDI(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偏好性转移问题。我期望年鉴能提供详细的“三资企业”结构变化,比如,制造业外资和高端服务业外资的比例变化,以及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它们所提供的税收减免、土地使用权出让的细则差异。然而,书中的外资数据往往是笼统的“合同金额”和“实际到位资金”,对于资金来源国、投资行业细分、以及外企在当地的利润再投资情况等关键指标,着墨甚少。这种信息的缺失,使得我们无法有效判断,在2008年这个全球经济环境剧变的背景下,哪些开发区的吸引力是基于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哪些可能仅仅是短期政策刺激的结果。整本书读下来,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高空俯瞰地图,能看到各个区域的轮廓和颜色,但就是无法走进去,触摸到地面的泥土和真实运作的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挺有那个年代的特色,那种深沉的蓝色底配上醒目的金色字体,一看就是官方出品的厚重感。我当初抱着极大的期待去翻阅它,毕竟是关于“开发区”的年鉴,我希望能从中窥见中国在那个特定年份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脉络和具体执行的细节。我特别关注的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变,以及不同区域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差异化策略。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发现它更像是一本详尽的、按部就班的资料汇编,而非一部具有深度分析或前瞻性洞察的著作。它罗列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比如土地面积的变动、入驻企业的数量、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等等,这些数据无疑是宝贵的基石,但它们缺乏一个有力的叙事框架来串联起来,让我感到信息是分散的、碎片化的。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为什么”某些开发区能脱颖而出,其背后的政策红利、地方政府的执行力、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同效应是如何作用的,但这些深层次的剖析,在这部年鉴中显得相对薄弱。它更像是一份给政策制定者或同行之间做汇报的工具,而非能引发普通读者深思的学术性或评论性读物。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梳理不同省份间的对比,但由于数据口径的一致性问题,很多跨区域的比较最终都止步于表面的数字差异,难以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

评分

从一个对区域经济政策执行力感兴趣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份年鉴给我的感觉是“广撒网,但没下深钩”。它几乎覆盖了所有国家级和大量的省级开发区,这种全面的覆盖面确实展现了国家层面对区域经济体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统计能力。然而,正是这种追求“大而全”的倾向,稀释了对真正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意义的案例的关注力度。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在那些资源禀赋并不突出,甚至略显偏远的开发区,地方政府是如何通过体制创新、行政效率提升来弥补资源上的劣势,实现“弯道超车”的。我对那些“跑出特区速度”的后发地区的故事抱有浓厚的兴趣。可惜的是,年鉴里对这些成功案例的描述,大多停留在对其宏伟目标的歌颂,或者对其基础设施规模的罗列上,例如“建成了XX公里主干道”、“引进了XX亿投资”。关于其“软环境”的建设,比如审批流程的再造、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与企业沟通的有效机制等“看不见”的成就,几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详尽的记录。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硬件成就展示手册”,而非一本能为其他后发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软件升级指南”。

评分

拿到这本沉甸甸的册子,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档案味”,那种需要戴着白手套才能仔细阅读的庄重感。我当时的研究兴趣点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和环境承载力的平衡上。我希望看到关于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环保标准和能耗控制方面有哪些突破性的实践案例。我试图从中挖掘出,在2008年这个全球金融风暴前夕的敏感时期,各地开发区是如何调整其发展速度和质量的。书中的篇幅大部分被用于介绍各个开发区的基本概况,比如成立时间、管辖范围和主要领导更迭等基础信息,这部分内容过于程式化,读起来冗长乏味,对于一个注重实效的读者来说,如同在翻阅一本冗长的企业名录。我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些处于转型期,面临产能过剩或产业升级压力的“老”开发区,他们是如何自我革新,引入新业态的。非常遗憾,这些关键的、带有实践检验的“如何做”的章节,在全书中的占比极小,即便有所提及,也往往是点到为止,缺乏技术细节和管理经验的分享。比如,一个成功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能源回收率数据虽然列出了,但其背后的管理流程优化和技术引进过程,却是一片空白,这使得这份年鉴的参考价值,在深度应用层面大打折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