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逸周書》新研--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96.00元
售價:74.9元,便宜21.1元,摺扣78
作者:張懷通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101098556
字數:450000
頁碼:41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張懷通編著的這本《逸周書新研》從曆史學角度細緻梳理《逸周書》從成篇到成書的過程,及其所映射的史實真相。本書研究認為,曆史上的《逸周書》依篇章組閤情況可分為“周書”、《周書》、古本《逸周書》、今本《逸周書》,其中《剋殷》、《世俘》、《商誓》、《度邑》是西周篇章,記載瞭武王伐紂、西遷殷遺、選擇雒址等史實,描繪瞭一個上承方國聯盟下啓邦國封建的“武王時代”。《皇門》是西周篇章,《作雒》雖是春鞦篇章,但史料價值高,二篇分彆記載瞭周公攝政、東徵、營建雒邑等史實。《祭公》、《芮良夫》是西周篇章,是“惇史”,既反映瞭西周中後期社會狀況,也體現瞭西周敬老禮製。
目錄
序緒論 一 《逸周書》的版本 二 《逸周書》研究史述評 三 本書研究主旨、專題設置與章 節安排 四 關於本書使用的幾個重要概念的界定章 《逸周書》成書與流傳研究 節 周書、《周書》與《逸周書》 “書”的本義 檔案文書的記錄與保存 “周書”的改編與流傳 關於孔子編《書》 “周書”在戰國後期、西漢時代的流傳 《周書》的編輯成書 《逸周書》名稱的齣現 附錄 “王若曰”新釋 第二節 古本《逸周書》、《汲塚周書》與今本《逸周書》 孔晁與古本《逸周書》 汲塚與《汲塚周書》 今本《逸周書》篇章來源及其編輯 第三節 小結第二章 今本《逸周書》篇章年代研究 節 由語言文字看《剋殷》等篇的年代 由“厥”與“其”看《剋殷》等篇的年代 由“於”與“於”看《商誓》等篇的年代 由“嗚呼”等語氣詞看《皇門》等篇的年代 由“允哉”等短語看《大戒》等篇的年代 小結 第二節 由史實看《世俘》等篇的年代 由獻俘禮看《世俘》的年代 由職官及其係統看《嘗麥》的年代 由傢族製度看《大聚》等篇的年代 第三節 由觀念等看《大武》等篇的年代 由“武”的觀念看《大武》等篇的年代 由曆日看《酆保》等篇的年代 第四節 小結第三章 今本《逸周書》篇章史料價值析論 節 《剋殷》等篇與周初重要史實 《剋殷》、《世俘》與武王伐紂 《商誓》與殷遺民上層分子的西遷 《度邑》、《作雒》與周公攝政 《作雒》與周公的東徵、南徵 《度邑》、《作雒》與雒邑的計劃及營建 附錄一 《世俘》錯簡續證 附錄二 “顧瞻過於有河”解 附錄三 《武寤》與《大武》樂辭 附錄四 “三監”人物及其結局 附錄五 “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新解 第二節 由《祭公》與《芮良夫》看西周中後期社會狀況 《祭公》與西周中期的社會狀況 《芮良夫》與西周後期的社會狀況 附錄一 《祭公》與悖史 附錄二 清華簡《祭公》解構 附錄三 《芮良夫論榮夷公專利》節次辨正 第三節 《程典》等篇對於研究先周、西周史實的價值 《大匡》第十一、《程典》與王季、文王“宅程” 《大聚》與周初“復亡解辱”的政策 《大聚》與周初“德”的內涵 《王會》與西周時代的民族及方物 《大武》等篇與西周春鞦“武”的觀念 《度訓》等篇與周人的“訓誡”文化傳統 附錄 武王戡耆時月考 第四節 《嘗麥》等篇對於研究古史傳說時代曆史的價值 由《嘗麥》再論古史的流傳方式 《嘗麥》等篇所載古史的史料價值 第五節 《明堂》等篇所見東周思想觀念 《明堂》與春鞦戰國之際儒傢對周初朝會禮製的構擬 《謚法》與儒傢的政治思想 《周祝》與道傢思想 《殷祝》與戰國中後期的“天下為公”論 《職方》與戰國後期的“天下四方”觀 第六節 小結結語 一 對《逸周書》新研所得幾點結論 二 由《逸周書》新研所得對上古文獻形成與流傳問題的幾點看法參考文獻本書先期成果後記——退而省其私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部著作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厚重而富有生命力”。它不僅僅是對古代文獻的冷冰冰的整理,更像是與一位跨越韆年的智者進行瞭一場深刻的對話。作者似乎賦予瞭那些沉睡的文字新的呼吸和意義,使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社會結構、思想觀念的真實麵貌。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對許多曆史事件的理解不再是平麵化的敘事,而是多維度的、充滿張力的動態過程。一部好的曆史研究,理應如此——它不隻是記錄過去,更是為瞭更好地理解我們身處的現在。這本書無疑達到瞭這一境界,它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量,更是思維方式的升級。
評分初次捧讀時,我被那種抽絲剝繭般的敘事節奏所吸引。與其說這是一部研究專著,不如說它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考古發掘”。作者似乎並不急於拋齣驚人的結論,而是耐心地帶領讀者一步步深入到文本的肌理之中,辨析每一個字詞的古義,考察每一段落的上下文關聯。這種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普通愛好者進入艱深領域的門檻。特彆是對於那些常年在口頭流傳卻少有人深究的片段,作者總能拿齣令人信服的旁證來佐證其觀點,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圖景變得立體起來。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我想起瞭一些老派學者在做學問時的那種匠人精神,不追求一鳴驚人,但求問心無愧。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學術界的一件大事,特彆是考慮到它的資助背景。光是“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這幾個字,就足以讓人對它的嚴謹性和深度抱有極高的期待。我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雖然對先秦文獻的研究不敢妄稱精通,但對曆史脈絡的梳理和古籍解讀的邏輯性卻有著自己的偏好。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雖然樸素,卻透著一股沉穩的書捲氣,讓人一翻開就感覺進入瞭一個需要靜心研讀的領域。我尤其關注作者在處理那些模棱兩可的史料時的態度——是傾嚮於大膽推測,還是謹慎存疑?優秀的學問,往往體現在對“未知”的尊重上。這種對學術良知的堅守,是評判一部專著價值的重要標尺。期待它能在紛繁復雜的傳世文獻中,為我們勾勒齣更清晰的曆史圖景,而非僅僅是堆砌辭藻或故作高深。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排版和注釋係統做得相當齣色。在研究先秦文獻時,密集的引文和繁復的校勘是常態,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讓讀者迷失方嚮。但這本書的編排似乎經過瞭深思熟慮,關鍵文本的引用和作者的分析穿插得非常自然。更重要的是,那些詳盡的注釋並非簡單的文獻堆砌,而是對研究思路的有效補充,它們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指路星辰,在關鍵節點給予讀者必要的提示和引導,確保我們不會因為遺漏瞭某個重要的側麵證據而得齣片麵的結論。這使得即使是第一次接觸這個領域的讀者,也能在浩瀚的史料中找到清晰的閱讀路徑。
評分在我看來,衡量一本涉及古籍考證的書籍是否成功,關鍵在於它能否提供“新知”,而非僅僅是“重述”。這部作品的魅力恰恰在於它對傳統解讀體係進行瞭有力的挑戰和修正。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的那種批判性思維,他並非盲目繼承前人成果,而是在既有框架上進行精細的修補和拓展。例如,他對某一特定曆史事件的定性,就與我過去閱讀的幾本權威著作大相徑庭,但作者的論證路徑非常清晰,邏輯鏈條一環扣一環,讓人不得不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固有的認知。這種能夠撼動既有學術格局的勇氣和能力,是區分普通研究者和真正學者的重要標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